蔡伟;宋勇;洪宝发;董隽;许勇;张旭
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后复发或转移,临床处理较为棘手.2004年至2007年我们采用动脉化疗栓塞方法(TACE)治疗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龙清云;周云峰;刘骏方;张卫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2008年9月至12月,我们采用微创经皮肾镜治疗小儿三聚氰胺源性上尿路结石23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本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3.3(2~5)岁.结石大径1.0~3.2 cm.双侧输尿管上段结石1例;肾结石22例,其中单发16例,多发6例.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哭闹、呕吐、反复发热、腰痛.发病前均有添加三聚氰胺奶粉喂养史.术前尿常规检查WBC(++)2例,(+)1例.术前X线检查阳性结石16例、阴性结石7例,阴性结石均行CT检查确诊.有发热、尿常规检查异常患儿先予抗生素治疗,体温正常3 d后手术.
作者:曹国灿;李晓刚;胡少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病理确诊的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患者4例,均为男性,年龄37~62岁.临床表现:高血压3例,其中伴有阵发性心悸1例;血压正常1例.B超、CT检查提示肿瘤均为单发,直径分别2.5、3.8、6.3、15.0 cm.行131Ⅰ-间位碘代苄胍显像检查2例,均为阳性;99Tcm-奥曲肽显像检查2例,阳性1例.24 h尿儿茶酚胺检查,去甲肾上腺素(196.1±92.2)nmol/24 h,肾上腺素(26.6±8.9)nmol/24 h,多巴胺(1957.9±913.5)nmol/24 h,其中轻度升高2例,正常2例.术前α受体阻滞剂准备2~4周.结果 3例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1例行开放手术切除.病理报告: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4例随访15~38个月,平均28个月,肿瘤未见复发、转移;3例高血压患者中2例血压正常.结论 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临床罕见,临床表现与嗜铬细胞瘤相似,儿茶酚胺稍升高,无恶性倾向,手术效果良好.
作者:柳金顺;李汉忠;严维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导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治特点.方法前列腺导管腺癌患者9例.年龄59~106岁,平均76岁.以进行性排尿困难、夜尿频多就诊6例,其中伴无痛性肉眼血尿2例;首发症状为无痛性肉眼血尿2例;常规体检PSA升高行穿刺检查1例.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1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加双侧睾丸切除术加放疗1例,前列腺等离子电切加绿激光汽化术加双侧睾丸切除术5例,前列腺等离子电切加绿激光汽化术1例,双侧睾丸切除加放疗1例.术后8例予氟他胺治疗3~45个月,定期随访.结果 9例手术均获成功.肿瘤呈乳头状或菜花状,累及前列腺精阜及中央导管.组织结构主要为导管内乳头和复分支腺结构,被覆不同层次高柱状上皮,核仁大,易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检测显示PSA、雄激素受体(AR)、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阳性率分别为89%(8/9)、100%(5/5)、100%(5/5).病理诊断均为前列腺导管腺癌,合并前列腺腺癌5例.Gleason评分6~7分3例,≥8分6例.9例患者平均随访20(3~48)个月.术后生化复发5例,其中伴骨、肺转移1例,死于全身骨转移、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无复发3例;1例高龄患者术后6个月仍存活.结论 前列腺导管腺癌发病率低,早期缺乏典型症状,确诊主要靠病理检查,预后较差,应按照高危前列腺癌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并密切随访.
作者:黄盛松;吴登龙;张惠箴;徐月敏;乔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引流管误缝临床处理较棘手.2001年9月至2007年1月,我科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切割处理引流管误缝5例,现报告如下.海医院泌尿外科
作者:高旭;鲁欣;任善成;许传亮;孙颖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AP/CPPS)患者前列腺液(EPS)中炎症因子差异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符合CAP/CPPS诊断标准的患者EPS标本38例(CAP 18例,CPPS 20例),20例健康者EPS标本作对照.应用抗体芯片检测EPS中40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AP患者7种炎症因子包括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s TNF R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白细胞介素(IL)-1β、IL-11、IL-6、MCP-2表达增高了1.50倍以上,CPPS患者5种炎症因子包括MCP-1、PDGF-BB、MCP-2、s TNF RⅡ、IL-11表达增高了1.50倍以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MCP-1、PDGF-BB为后聚合的炎症因子,CAP组中分别上调3.47、2.07倍,CPPS组中分别上调2.25、2.19倍;与CPPS组比较,CAP组IL-1β,MCP-1、S TNF RⅡ表达分别上调1.85、1.55、1.67倍.结论 CAP/CPPS发病过程中炎症因子表达明显增高,CAP的炎症反应程度高于CPPS,MCP-1、PIX;F-BB有可能成为CAP/CPPS诊断的炎症标志物.
作者:周青;田雪飞;袁轶峰;袁博;皮硕煌;龚秀英;王述湘;徐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本刊副总编辑侯树坤教授.侯树坤教授1935年8月出生于天津,2009年5月4日因病逝世,享年74岁.侯树坤教授1956年考入北京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现北京大学医学部),1962年毕业就职于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先后担任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1993年任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1990-1998年任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
作者:《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编委会/编辑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男,62岁.因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于2005年7月27日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手术顺利,术中予抗白细胞介素(IL)-2R单抗50 mg诱导,术后予环孢素(CsA)加霉酚酸酯(MMF)加泼尼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CsA血药浓度170~200 ng/ml.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SCr 120μmol/L.术后2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进行性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巨细胞病毒(CMV)抗原阳性,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0.58.
作者:陈思阳;王长希;陈立中;谢灿茂;肖海鹏;李晓曦;杜志民;黄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电刺激联合全程指导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合并特发性逼尿肌过度活动(IDO)的疗效.方法选取经尿动力学检查证实为SUI合并IDO女性患者70例.平均年龄(40±7)岁.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电刺激,每次60 min,每周3次.联合盆底肌训练,每次30 min,每天2次,疗程12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排尿日记,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和尿动力学测定,并随访3个月疗效.结果 50例(71%)完成全程治疗.其中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8例(16%),IDO消失10例(20%),漏尿点压测定无漏尿发生6例(12%).治疗后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次数、ICI-Q-SF评分、大逼尿肌不随意收缩压和持续时间分别为(28±5)次/72 h、(10±5)次/72 h、(10±3)、(18±8)cm H2O和(8±3)s,显著低于治疗前的(43±8)次/72 h、(20±6)次/72 h、(17±3),(27±9)cm H2O和(13±6)s(P<0.01);大排尿量、正常尿意膀胱压测定容量、大膀胱压测定容量、漏尿点压和大尿道闭合压分别为(225±48)、(210±48)、(247±48)ml、(94±11)和(59±8)cm H2O,显著高于治疗前的(159±37)、(141±39)、(178±36)ml、(81±15)和(55±8)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时和3个月后有效率为66%和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是一种治疗女性SUI合并IDO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会范;丰贵文;张瑞莉;王庆伟;王晓瑾;文建国;魏金星;宋东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外周血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因-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PC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提取259例PCa、301例非肿瘤非前列腺疾病患者外周血中基因组DNA,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MIF基因-173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PCa易感性的关系,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的关系.结果 PCa患者中携带*C等位基因比例为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携带MIF-173*C等位基因的个体PCa发病风险为G/G基因型的2.96倍(OR=2.96,95%CI:1.92~4.57);年龄>70岁、浅吸烟、有肿瘤家族史人群携带MIF-173*C等位基因的个体PCa发病风险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校正OR值分别为3.66(95%CI:2.02~6.62),2.83(95%CI:1.07~7.45)和3.26(95%CI:1.24~8.55).结论 MIF-173*C等位基因可能与PCa发生有关,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是PCa发病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丁冠雄;华立新;徐郑;冯宁翰;宋宁宏;张炜;吴宏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前列腺癌(PCa)早期治疗效果良好.但大多数PCa确诊时已是进展期或晚期,终可能转变为激素非依赖型PCa(HRPC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目前PCa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但特异性较低,现将一些特异性较高的PCa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马逸;陈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儿,男,8岁.因发现双侧睾丸肿块2周于2006年1月入院.患儿足月顺产,出生时体质量5.4 kg,身高51cm.患儿4岁时较同龄儿童生长快,智力发育欠佳.父母否认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血压148/100mm Hg(1mm Hg=0.133 kPa),身高150 cm,体质量39 kg.全身皮肤色素沉着,第二性征发育,有胡须和喉结,会阴部呈男性阴毛分布,阴茎成人型.双侧睾丸质地硬,结节感,可触及实性肿块,右侧约2.5 cm×2.0 cm,左侧约2.0 cm×1.5 cm,无压痛.
作者:隋蕾;李素梅;叶山东;周林玉;孙致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高流量型阴茎异常勃起是一种少见病,2000年至2007年我院共收治6例,
作者:彭靖;袁亦铭;张志超;高冰;辛钟成;金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男,42岁.因尿频、血尿、下腹部肿物1个月于2007年6月17日入院.查体: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下腹部膨隆,可触及20 cm×15 cm×13cm大小肿物,质中等、表面光滑、边界清,肿瘤上界达脐上2 cm,不易推动.双侧精索静脉增粗.实验室检查:血t-PSA 0.55 ng/ml,f-PSA 0.13 ng/ml.
作者:成凤韬;苏军;陈予军;马为民;李连鹏;郝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提高肾癌局部复发的治疗水平.方法肾癌术后局部肿瘤复发患者7例.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原发肿瘤直径5.6~9.6 cm,平均6.5 cm;保留肾单位手术2例,原发肿瘤直径均<3.0 am.年龄19~64岁,平均42岁.肿瘤局部复发时间为术后12~54个月,平均23个月.复发肿瘤直径2.5~10.5 cm,平均5.2 cm.结果 行复发肿瘤切除术5例,复发肿瘤及肾切除术2例.7例手术均成功.术中出血150~3000 ml.患者术后恢复顺利.1例复发肿瘤压迫髂腹下神经,分离过程中因过度牵拉神经束,术后出现短暂的术侧下肢皮肤疼痛.1例术中分离损伤小肠,破孔1 cm,给予修补,术后恢复良好.余5例无明显术中和术后并发症.6例随访8~27个月,平均13个月.局部再次复发2例;出现远处转移2例,其中行免疫治疗1例,复发肿瘤切除术后22个月死亡1例.结论肾癌局部复发后再手术难度较大、出血较多,但大部分复发可以手术切除,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蔡伟;宋勇;洪宝发;董隽;许勇;张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为探讨上尿路结石住院患者发病情况及治疗方式,我们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第七人民医院、浦南医院、东方医院等5家综合性医院1995、1997、1999,2001、2003和2005年度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1387例上尿路结石患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宁;章璟;王国增;盛畅;周磐石;王健;王跃闽;杨佳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又名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少数患者可累及尿路系统引起严重血尿,临床罕见.我院收治1例KTS累及膀胱引起血尿及失血性休克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乔庐东;郁正亚;陈山;张光银;刘跃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从基因水平探索特发性高草酸尿症(IH)的发病机制,筛选可能导致其发病的相关基因.方法应用含有26 962条大鼠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研究3只IH模型大鼠和3只正常大鼠肝脏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性,同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在IH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肝脏组织之间存在差异表达基因147条,其中上调基因123条,下调基因24条,包括细胞受体、免疫相关、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代谢蛋白、发育相关等多种基因.结论 基因芯片能有效筛选出IH模型大鼠肝脏中的差异基因,显著的基因差异表达与其发病机制可能存在相关性.
作者:夏丁;陈志强;朱旋;叶章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雄激素剥夺条件下阻断自噬后LNCaP细胞凋亡变化与半胱天冬酶(caspase)激活的关系.方法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RT-PCR方法观察雄激素剥夺致细胞自噬增加后,利用DA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变化及药物抑制caspase后对凋亡的影响.结果 ①雄激素去除后LNCaP细胞自噬体增加,标准培养基(CM)培养下LNCaP细胞自噬体数量为1.90分;无血清培养基(SF)中细胞自噬体数量增高为2.64分;加入双氧睾酮(SFA组)后细胞自噬体下降至1.85分(P<0.01).CM中LNCaP细胞LC3 mRNA表达率为23%,血清饥饿12 h后,LC3表达量上调至100%,而SFA组LC3 mRNA表达量为86%;血清饥饿24 h后,SF组LC3 mRNA表达量为62%,SFA组为35%.②SF组和SFA组LNCaP细胞基础凋亡率分别为(3.19±1.09)0A和(3.01±0.33)%,加入3-甲基腺嘌呤(3-MA)阻断自噬24 h后,SF组凋亡率为(10.90±2.91)%,SFA组为(4.63±1.69)%.SF+3-MA组中加入Z-VAD-FMK后,细胞凋亡减至(1.16±0.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剥夺雄激素后LNCaP细胞中自噬明显增加,阻断自噬后凋亡发生率增加.
作者:李梦强;姜学军;席志军;那彦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上尿路结石患者368例,平均年龄57岁.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116例,结石大小(2.1±0.8)cm;肾结石252例,结石大小(4.6±1.4)cm,其中非鹿角形结石190例,结石大小(3.2±1.1)cm,鹿角形结石62例,结石大小(7.6±1.6)cm.均采用微创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或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对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8例患者中单通道取石356例(96.7%),双通道12例(3.3%).一期取石344例(93.5%),二期取石24例(6.5%).总结石取净率为88.6%(326/368).平均手术时间73 min.一期取净结石者住院时间4~8 d,平均6 d.术后发热14例(3.8%);输血5例(1.4%);2例肾结石术后出血严重者经输血及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后治愈.结论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及并发症少、结石清除率高、可重复取石,是治疗上尿路结石有效的微创手段.
作者:王大伟;鲁军;文伟;张琦;张捷;夏术阶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