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刚;张建立;王洪友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治疗多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3年8月~2006年1月我院收治多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18例,术前经超声、螺旋CT或MRI共发现瘤体46个,其中2个病灶10例,3个病灶6例,4个病灶2例,全麻下距瘤体2 cm做包括瘤体的不规则肝段切除、次病灶RFA治疗.结果 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切除及RFA治疗.同时行胆囊切除术2例,脾切除及食管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1例.手术切除时间(37.4±8.8)min;单个病灶RFA时间 (25.6±8.9) min,总RFA时间(39.8±14.7)min;总手术时间 (152.6±30.8) min;总术中出血量 (465.6±171.0) ml.未出现腹腔出血、胃肠道损伤、膈肌损伤及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螺旋CT增强扫描证实,18例手术切除边缘未见残余肿瘤组织,RFA治疗病灶均完全坏死.随访6 ~ 31个月,5例发现肝内新病灶,采用经皮RFA进行治疗,其中1例术后15个月死于肝内再复发及肺转移;2例分别于术后7、16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 手术切除联合RFA治疗多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安全可行,近期治疗效果肯定,大程度保存受损的肝功能,但应根据病灶的位置及肝功能的状况选择合适的病人进行治疗.
作者:范瑞芳;柴福录;贺冠宪;卫立辛;李红梅;解娅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是肝癌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病理表现之一,文献报道依据尸检和影像学检查,PVTT发生率为20%~70%,而手术切除标本镜检PVTT发生率高达90%[1,2].患者一旦出现PVTT,短期内就会引起门静脉高压、肝功能衰竭、腹水,终导致死亡.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癌栓患者自然生存时间仅3个月[3].
作者:陆正华;沈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微创外科与外科微创化思潮已成为当前21世纪外科的潮流,微创的理念是:①减少创伤量的总和,包括机械、生理、心理、精神上的不良刺激,因而覆盖整个围手术期;②减轻过剧的应激反应;③调控创伤反应的过程;④改善创伤愈合.以腹腔镜外科为核心技术的微创外科随着微创外科观念的深入,正不断地扩展、深入,并与传统的开放手术外科融合,正在形成21世纪外科的新模式.肝、胆、胰外科是腹部外科中创伤大的手术,自然亦可能从微创外科获得大的益处.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在美国,胰腺癌在肿瘤病人死因中占第4位,从发现到死亡,如不进行治疗,一般只有4个月的时间[1,2].然而,大部分病人在诊断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只有不足20%病人可以手术.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胰腺癌生存时间的关键所在.将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技术应用到胰腺疾病的诊断,使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超声内镜还可提供病理诊断,使胰腺疾病在手术前能有病理学诊断,是诊断上的一个飞跃.
作者:陈大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经胆囊管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取石临床经验.方法 80例胆囊结石可疑胆总管结石采用经胆囊管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术.腹腔镜下分离胆囊管至胆总管汇合处,剪开胆囊管前壁,扩张器适当扩张胆囊管,行胆道造影明确胆道结石分布,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取石后再造影确认结石取净,夹闭胆囊管并切除胆囊.术后不常规放T管.结果 6例胆道探查阴性.术中证实74例胆道有结石,0.6~1.0 cm 18例,<0.5 cm 56例.31例胆道内1枚结石,43例有2枚以上.18例需用等离子碎石器碎石.67例行胆囊管扩张.胆囊管开口变异6例.胆囊管损伤2例,处理后无术后胆漏.5例可疑肝内胆道结石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后行T管造影和胆道镜检查证实2例左肝管结石行胆道镜取石治愈,3例未发现结石.本组手术时间(168±34)min,出血量(50±8)ml,术后腹腔引流量(30±17)ml.62例术后3个月B超检查,未发现胆管残余结石.结论 经胆囊管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是治疗继发性胆道结石的一种有效微创方法.
作者:于聪慧;余昌中;梅建民;张冬;姚军波;杨荣华;聂洪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随着B超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健康普查的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性胆囊结石被检出,B超普查发现的胆囊结石病人中无症状者占34%(1776/5187)[1].
作者:曹月敏;王兰辉;王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C反应蛋白、能量代谢及血清内脏蛋白的差异.方法 将45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腹腔镜组(n=20) 和开腹组(n=25),于术前、术后第1 天、术后第2天、术后第3天晨检测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内脏蛋白: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RE)、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al-binding protein,RbP)的变化,同时应用间接能量测定仪测定静息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REE).结果 两组CRP在术后1、2、3 d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2 d达到峰值,腹腔镜组术后CRP明显低于开腹组(P<0.01).两组术后1、2、3 d REE亦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P<0.01),术后1、3 d腹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ALB、PRE、TRF、RbP两组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1).术后1 d两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2 d腹腔镜组PRE明显高于开腹组(P<0.05);术后3 d腹腔镜组4种蛋白指标均明显高于开腹组(P<0.01).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较开腹手术创伤小,应激水平低,有利于机体能量代谢及内脏蛋白的恢复,但其同传统开腹手术均可导致术后早期机体营养不良状态的发生.
作者:邱志刚;张建立;王洪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1993年7月~2004年7月331例困难LC的临床资料,总结LC术中造成操作困难的原因,探讨减少中转开腹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方法和技巧.结果 中转开腹10例,其中胆囊与周围空腔脏器紧密粘连无法暴露胆囊5例,胆囊萎缩、胆囊三角纤维化无层次2例,Mirizzi综合征1例,胆囊动脉出血1例;肝硬化致胆囊壁及肝十二指肠韧带静脉曲张1例.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术后出血1例.胆囊大部切除、镜下闭锁缝合胆囊残端术后胆漏5例.331例术后住院时间6~12 d,平均9 d.309例随访6~16个月,平均8个月,无残余小胆囊发生,1例出现腹痛、黄疸、发热,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证实为胆总管结石,行内镜下乳头扩约肌切开术治疗.结论 困难LC,采用充分暴露、细致解剖、严密止血、镜下缝合及胆囊大部切除等方法,大多是可以安全完成的.
作者:张成;安东均;陈阁;董浩;黎东喧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经验.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头低脚高仰卧位,三孔法,电凝切断阑尾系膜,打结法结扎阑尾根部和系膜根部.结果 6例中转开腹,其中肝下阑尾1例及盲肠后位阑尾3例无法暴露,1例阑尾周围脓肿损伤肠管,1例阑尾周围脓肿无法分离.余225例完成手术.167例放置负压引流,其中16例引流管处腹壁切口感染.右下腹炎性包块6例,盆腔积液1例,二次腹腔镜下吸出渗液引流治愈.163例术后随访1~3个月,平均1.3月,无腹痛、肠粘连.结论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刘顺顺;周旭坤;李平;江涛;罗毅;李忠;李栋;吴梅青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开展范围日益广泛,已涉及肝脏、胰腺、胃肠道肿瘤根治切除等复杂、高级的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中常需用CO2建立气腹,以维持必须的操作空间,CO2气腹所导致的脏器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对脏器功能的影响正日益引起腹腔镜外科医生的关注.
作者:于金玲;朱江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左肝外侧叶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4年12月~2006年8月对病灶位于左肝外侧叶原发性肝细胞癌1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3例,结肠癌肝转移2例,腹腔镜下应用电刀或超声刀、线性切割器等切除左肝外侧叶.结果 15例均在完全腹腔镜下行规则性左肝外侧叶切除,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5~120 min,平均100 min;术中出血量50~100 ml,平均80 ml.肿瘤全部完整切除,无破裂,完整取出标本的边界距肿瘤切缘1 cm以上,术后病理证实切端未见癌细胞侵犯.术后无出血及胆漏,术后腹腔引流管3~4 d.术后住院3~5 d.12例肝癌术后随访1~20个月,平均12.5月,未见肝内复发及手术切口肿瘤种植,所有患者均健康存活.结论 腹腔镜规则性左肝外侧叶切除可行、安全.
作者:王耀东;李立帜;田毅峰;赖智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老年患者胆囊良性疾病的价值.方法 1992年12月~2005年5月对2335例老年患者(60~88岁,平均68.7岁)胆囊良性疾病采用三孔法或四孔法LC.结果 发现Mirizzi综合征5例,将胆囊大部切除;18例胆囊三角呈冰冻样改变,解剖不清,无法完整切除胆囊,将胆囊前壁切除,电凝器烧灼后壁黏膜.余2312例均顺利完成LC,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8~55 min,平均19 min;术中出血量1~50 ml,平均8 ml.置腹腔引流管213例,其中置双套管引流56例.住院4~16 d,平均6 d.1859例术后随访10 d~13年,无胆管狭窄及残余小胆囊,无胆总管残余结石.结论 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控制好合并症,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可减少体内CO2的吸收,LC对老年患者是安全可行的,是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案.
作者:张震波;杨福泉;冯伟;武海风;杨宇东;杨立安;王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随访结果,分析可能导致取石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4月~2006年1月我院96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显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后行EST及内镜下取石.通过随访术后疗效,对可能影响EST取石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第1次EST未取出或未取净结石15例,第1次EST结石清除率 84.4%(81/96).第1次取石失败后5例再次行EST取净结石,3例自发排石,2例服中药或其他药物后排石,术后B超或ERCP检查证实结石已经排出,总结石清除率为94.8%(91/96).术后近期并发症10例,其中急性胰腺炎5例、明显出血3例、急性胆囊炎和(或)急性胆管炎2例.5例因并发症或结石未取净行开腹手术.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胆总管结石>1.5 cm和既往有胆总管探查手术史是取石失败的危险因素.85例随访10~59个月,胆总管结石复发3例、急性胆管炎1例;19例单纯胆总管结石在EST取净结石后没有切除胆囊,随访未见异常.结论 EST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结石>1.5 cm和既往有胆总管探查手术史时,应警惕EST有取石失败的可能.对于单纯性胆总管结石,在EST清除胆总管结石后不必预防性切除胆囊.
作者:王立新;彭颖;徐智;侯纯升;凌晓锋;陆少美;张同琳;周孝思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腹腔镜入路所致的损伤是指建立气腹或trocar导致的损伤,包括腹壁、腹腔或后腹膜血管损伤,胃肠道损伤,腹腔实质器官和泌尿生殖器官的损伤.尽管这类损伤的发生率不高,但它是腹腔镜手术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腹腔镜中转开腹和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李波;王梦远;龚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肝癌生长到一定程度很容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癌栓不仅发生率高,而且也是影响肝癌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近年来,肝癌病人的总体疗效虽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合并门静脉癌栓,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总体疗效仍很不满意.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循证医学的发展,对门静脉癌栓的研究得到了临床医生更多关注,获得了不少新认识和新观点,改变着过去对其疗效评判不一、治疗消极无奈的状况.本文就这方面的进展和展望作一简述.
作者:程树群;吴孟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伴发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的发生率可高达50%~90%[1],早期PVTT常表现为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骤然升高或(和)肝功能急剧下降等改变,临床上常引起急性门静脉高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或顽固性腹水,后导致肝功能衰竭.由于PVTT发展迅速,预后凶险,如不做处理,患者多在确诊3~4个月后死亡[2],严重制约了肝癌手术及介入治疗的效果.因此,PVTT的早期诊断与积极治疗对延长患者的生命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彦;王金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对肝门部胆管癌行扩大右半肝切除术前使用经皮经肝门静脉栓塞术(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的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对1例伴有肝硬化的肝门部胆管癌施行经皮经肝门静脉栓塞术(percutaneous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PTPE),记录肝脏在血流动力学、体积、功能、病理方面的改变.结果 PTPE术后第5天体温升至39.2 ℃,然后逐渐下降,同时伴有轻度右上腹痛,无恶心呕吐,未见腹腔出血及胆漏.PTPE术后左叶体积从417.0 ml增加到522.4 ml(肥大率125.2%);右叶体积从1041.3 ml减少到1017.4 ml(萎缩率97.7%);左叶占全肝的体积比从28.6%升至33.9%.左矢状部血流速度术前为12.8 ml/s,术后当日、第6天分别为23.2、17.1 ml/s.较原流量增加100%和39%(术后当日,第6天).PTPE术后17 d左肝胆汁的引流量超过右肝.PTPE术后34 d患者接受扩大右半肝切除术, 术中见肝左叶可见明显的肥大,肝脏5、6、7段(S5,6,7)与其余肝段间有明显的界限,术后3个月病情平稳.术后病理:栓塞叶门静脉狭窄及闭塞而肝细胞变性,坏死及凋亡.结论 PVE能有效诱导未栓塞肝叶的肥大,从而提高对伴有肝损害的患者行扩大肝脏切除的安全性.
作者:项灿宏;姚力;李启东;王文跃;刘霞;王泰龄;王成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十二指肠-空肠导管(Endoluminal Duodeno-Jejunal Tube,EDJT)在活体猪实验动物模型中减缓体重增加的可行性,及其在中短期生存中的安全性.方法 本项研究共用8只45 kg重的Yorkshire猪,其中3只置入180 cm EDJT,1只置入360 cm EDJT,另4只猪作为对照组.切开十二指肠,将EDJT导管缝合固定在十二指肠近Vater壶腹起始处.结果 评估全部猪的不适反应和体重,每日一次,共7周,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7周3组动物的平均体重变化百分率:对照组、180 cm组和360 cm组分别是22.5%,6%和-2.8%.EDJT组(180 cm组、360 cm组)体重增加明显减慢,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DJT可以安全使用,无肠梗阻、肠套叠或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EDJT可明显减缓体重增加.
作者:Luca Milone;Michel Gagner;Kazuki Ueda;Sergio J. Bardaro;Yoon Ki-Young;于金玲;朱江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文献引用规律及我国微创外科学研究领域科研人员的文献引用与需求特征.方法 采用引文计量分析法,统计《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2005年刊登的1539篇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引文).结果 1539篇论文中,有引文的论文共1481篇,引文率96.2%(1481/1539),篇均引文7.0条(10 753/1539);引用期刊9801条(91.2%),图书904条(8.4%);普赖斯指数64.3%(6916/10 753);期刊自引437条,自引率4.1%(437/10 753).被引用频次居前20位的中、外文期刊的引文总量占总引用期刊引文量的30.0%(2944/9809).结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涉猎文献范围广,引文类型以期刊为主,语种以英文文献为多,引文语种结构较为单一,引用文献新颖性较强.
作者:王玉华;田新玉;张利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腹腔镜辅助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2005年2月68例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临床和病理资料.术中按传统根治术的要求使用超声刀游离结肠或直肠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和淋巴脂肪等组织.结肠癌根治性手术者,在腹部的左侧或右侧做5 cm长的辅助切口,腹腔外行肠切除和肠吻合.Miles手术者在充分游离乙状结肠和直肠后,在左下腹做辅助性小切口(乙状结肠造口处),切断乙状结肠后,腹部手术者行乙状结肠造口,会阴手术组经会阴行直肠切除.结果 行左半结肠癌根治20例,右半结肠癌根治12例,横结肠癌根治9例,切除包括肿块在内的肠管约13~21.5 cm;行Dixon术18例,Miles术9例,下切缘距肿瘤下缘3~5 cm.术后病理证实两切缘均未见癌.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45.2 min.出血量20~80 ml,平均48.5 ml.淋巴结清扫数3~18个,平均11.2个.1例直肠癌行Miles术式者术后会阴部切口裂开,无其他并发症.63例随访5~60个月,平均23个月.6例因术后7~12个月发生肿瘤转移死亡,术后生存时间18~36个月.未发现腹壁小切口和穿刺孔转移.结论 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孙念峰;王国斌;陶凯雄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