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谢文勇;刘以俊;张大方;张哲栋;郑晟旻;朱卫华;李澍;朱继业;冷希圣

关键词:老年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70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危险因素.方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358例,98例70岁及以上患者分为老年组,260例70岁以下患者分为非老年组.结果 两组术前冠心病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术前白蛋白、ALT、碱性磷酸酶和肌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围手术期死亡率老年组比非老年组高(P =0.038),老年组术后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01),其中术前总胆红素≥171 μmol/L和术中出血≥1 000 ml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术后出现系统并发症的风险较大.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壁无切口手术治疗乙状结肠癌和高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通过对腹壁无切口手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乙状结肠癌和高位直肠癌近期疗效的比较,明确腹壁无切口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100例诊断为乙状结肠癌和高位直肠癌的患者,其中45例患者行腹壁无切口手术,55例患者行传统的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或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结果 腹壁无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镇痛药物次数的使用及肿瘤根治评价方面与传统腹腔镜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3±66) min比(143±99) min、(54±31) ml比(73±90) ml、(1.1±1.0)次比(1.0±1.3)次,均P>0.05].腹壁无切口组术后疼痛评分较传统腹腔镜组低(2.0±1.0比2.6±1.0,t=2.9,P=0.005).腹壁无切口组有1例肿瘤局部复发,1例腹腔多发转移,传统腹腔镜组有2例肝转移,1例死于肺炎.结论 应用腹壁无切口手术治疗乙状结肠癌和高位直肠癌是安全、可行的,具有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同的临床疗效.

    作者:伍海锐;孙武青;赵晓牧;金岚;张忠涛;王今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70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危险因素.方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358例,98例70岁及以上患者分为老年组,260例70岁以下患者分为非老年组.结果 两组术前冠心病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术前白蛋白、ALT、碱性磷酸酶和肌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围手术期死亡率老年组比非老年组高(P =0.038),老年组术后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01),其中术前总胆红素≥171 μmol/L和术中出血≥1 000 ml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术后出现系统并发症的风险较大.

    作者:谢文勇;刘以俊;张大方;张哲栋;郑晟旻;朱卫华;李澍;朱继业;冷希圣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凶险性前置胎盘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后髂股动脉血栓的治疗体会

    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发生的前置胎盘称之为凶险性前置胎盘,常合并胎盘植入,可导致产科大出血.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通过腹主动脉预置球囊来减少术中出血,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我院自2013年6月开展腹主动脉球囊置入,至2017年12月共放置球囊721例,其中22例发生右侧髂股动脉血栓.我们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如何降低血栓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正阳;张建好;王艳丽;韩新巍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和MRI特征分析

    目的 评价CT和MRI检查对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splenic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oma,SIMF)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照术后病理诊断,回顾性分析6例SIMF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5例行CT检查,2例MRI检查.6例SIMF均为单发病灶;平均直径(3.9±0.9)cm,大多边界清晰(5/6,83.33%).MRI检查3例病灶的实质部分T1WI呈稍低信号,T2WI不均匀低信号,2例出现中心液化坏死.CT或MRI增强扫描病灶可见渐近性强化.6例患者中仅1例术前获正确诊断.结论 本组SIMF均为单发病灶,类圆形、边界清晰,渐近性强化伴地图样未强化区为其主要强化特点.

    作者:李强;孙玲麟;陈孟达;兰朋训;施优波;朱晓慧;郑建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预后营养指数在胃癌伴腹膜转移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对胃癌伴腹膜转移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87例胃癌伴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与PNI> 45组患者相比,PNI≤45组患者年龄较大[(59±11)岁比(54±11)岁,t=3.734,P=0.000]、血清白蛋白浓度低[(35±4)g/L比(42±4)g/L,t=15.988,P=0.003]、血红蛋白浓度低[(110±22)g/L比(129±24) g/L,t=6.245,P=0.000)、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大[(210±89)比(150±66),t=6.547,P=0.000]、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大(3.7±2.9)比(2.4±1.2),t=4.628,P=0.000]、姑息性胃切除的比例低(45.5%比58.5%,x2=4.45,P=0.03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58岁、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2.87、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170、Hb≤130 g/L、局部器官浸润均是导致PNI低的危险因素(均P<0.05).全组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8.7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I >45、血清白蛋白>40 g/L、无腹水、腹膜转移范围较小、姑息性胃切除、术后化疗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好(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PNI(HR =0.717,P=0.039)、腹膜转移分级(HR=1.206,P=0.044)、姑息性胃切除(HR=1.529,P=0.00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NI对于评估胃癌伴腹膜转移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凤科;宋书彬;汪亦民;王瑞;高嘉良;韩帮岭;朱子毓;薛英威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六例诊治分析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是一组源于弥散内分泌系统的肿瘤,起源于干细胞且具有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能够产生生物活性胺和(或)多肽激素,其中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在整个胃肠道NEN中较为少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例g-NEN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及相关检查: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6例g-NE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53~ 72岁,平均(62±3)岁.仅1例患者的糖类抗原CA19-9高出正常值,其余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见表1,CT和内镜检查结果见图1~3.

    作者:王亚巍;王正兵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胃窦部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伴十二指肠腺瘤一例

    患者女,45岁,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呈间歇性,与进食和体位无关,无腰背部放射痛,有时反酸、嗳气.CT检查示:胃窦部胃壁弥漫性增厚达3.7 cm(图1).胃镜检查示:胃窦部不规则隆起,黏膜表面溃疡形成.活检病理诊断为炎症伴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行胃肿瘤切除手术,切除远端部分胃及部分十二指肠,清扫周围淋巴结.病理大体检查见胃窦大弯侧5 cm×4 cm的隆起,黏膜面粗糙,胃壁厚达1~4 cm,无明显边界,表面有浅溃疡形成.切面呈灰白色、质脆、较细腻、水肿样.近十二指肠断端处可见1.2 cm的息肉样隆起(图2),切面呈灰白色,质稍韧.光镜下见肿瘤组织弥漫性分布于胃壁,由纤维母细胞和纤维细胞构成(图3),并可见灶性嗜伊红的胶原纤维,多种炎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间质.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腺瘤(图4)和胃窦部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周围黏膜腺上皮呈低至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窦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作者:史金胜;刘美芹;傅兴宁;温静静;陈红芳;宗佩君;张云香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网膜囊外入路和内入路在手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使用网膜囊外入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行手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19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网膜囊外入路组(89例)和网膜囊内入路组(102例).结果 网膜囊外入路组手术时间长于网膜囊内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5±35) min比(185±22) min,t=2.77,P=0.02];网膜囊外入路组与网膜囊内入路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4±96) ml比(146 ±26) ml,t=4.95,P=0.54];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8±0.7)d比(4.1±0.2)d,t=2.14,P=0.13;(11.7±2.9)d比(14.2 ±3.6)d,t=0.73,P=0.44];网膜囊外入路组与网膜囊内入路组清扫淋巴结的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11)个比(29±10)个,t=0.19,P=0.52];两组清扫第10组淋巴结的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1)个比(4±1)个,t=0.17,P=0.26];两组近端切缘长度和远端切缘长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4 ±1.2)cm比(6.1±1.7)cm,t=0.32,P=0.18;(6.3±1.1)cm比(5.7±0.9)cm,t=0.45,P=0.42].网膜囊内入路组出现1例非计划性结肠切除,1例脾上极大面积梗死.结论 网膜囊外入路手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广坛;宋玉成;张学东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49例残胃癌患者,根据术前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分为正常组(血清白蛋白> 35 g/L,81例)和降低组(血清白蛋白≤35 g/L,6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及淋巴结清扫情况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全组患者预后的因素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肿瘤大小、浆膜层有无受侵、肿瘤部位和手术根治程度(均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和手术根治程度是影响全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术前血清白蛋白正常组的淋巴结转移数目少于血清白蛋白降低组[(2.2±4.3)个(4.1±4.4)个,t=2.7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4.1%,其中术前血清白蛋白正常组和降低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4.0%和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较低的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提示残胃癌患者较差的预后.

    作者:魏晟宏;王益;叶再生;曾奕;林振孟;林志涛;陈书;陈小玲;陈路川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肛周丛状神经鞘瘤误诊为血管瘤一例

    患者男,19岁,因“发现肛周无痛性肿块5年”入院.入院前肛周超声检查示:肛周实质性占位,内部血流丰富,诊断为血管瘤.查体:右侧坐骨肛管窝内触及多结节肿块,质韧,有弹性,表面光滑(图1).直肠指诊正常.盆腔MRI示:右臀部皮下显示大小约4.4 cm×3.2 cm不规则团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明显强化,诊断为血管瘤(图2).行肿瘤局部切除术.

    作者:孙薛亮;徐治中;文科;王晓鹏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胃癌合并肺淋巴管癌病7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胃癌致肺淋巴管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以及随访资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胃癌合并肺淋巴管癌病的7例患者.结果 本组7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4±18)岁.4例以呼吸道症状就诊,3例以消化道症状就诊.1例患者行胃切除术,1例患者行化疗.5例合并其他部位转移,1例患者仍存活,自症状出现后的平均生存时间为(4.8±4.0)个月.结论 胃癌所致肺淋巴管癌病的临床表现多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胸部高分辨CT提示双肺间质和小叶间隔弥漫性结节状增厚.胃活检病理多见于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预后极差.

    作者:曹键;祝丽宇;董霄松;叶颖江;谢启伟;尹慕军;杨晓东;梁斌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大网膜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一例

    患者女,2岁,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体位改变腹痛不缓解,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发热,高体温39.6 ℃.腹部CT示:腹腔内巨大不规则异常密度,密度较均匀,内见多发条形分隔(图1),边界较清晰,临近脏器明显受压.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升高.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手术.大体检查:不规则肿物1个,总体积28 cm×18 cm×6 cm,表面较光滑,切面呈囊性多房,海绵状,内含淡黄色液体,壁厚0.1 ~0.3 cm.光镜下所见:病变组织由大量大小不等、厚薄不一的管腔构成,内衬无异型的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内含大量淋巴液,管壁为平滑肌和脂肪组织(图2),间质中有多灶性淋巴细胞浸润,部分血管扩张淤血.免疫组化染色:D2-40(+),CK(+),Vimentin(+),CD34(血管+),SMA(平滑肌+),CR(-),MC(-),S-100(-),Ki-67(<5%+).病理诊断:大网膜海绵状淋巴管瘤.

    作者:傅兴宁;刘丽冰;陈红芳;温静静;刘晓玲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完全腹腔镜下食管空肠π吻合术与腹腔镜小切口辅助下端侧吻合术对胃体癌的疗效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下食管空肠π吻合术与腹腔镜小切口辅助下端侧吻合术在胃体癌中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下全胃D2根治性切除术的154例胃体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2例行完全腹腔镜下π吻合术,92例行腹腔镜小切口辅助下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结果 两组患者的肿瘤病理学特性、术后总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吻合口重建手术时间分别为(21 ±3)、(3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6,P=0.000);切口长度分别为(6.7±1.1)、(10.5±1.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5.72,P=0.000);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0,P=0.038).结论 完全腹腔镜下食管空肠π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较传统的腹腔镜小切口辅助下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在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吻合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方面具有优势.

    作者:阙长榕;许东波;林双明;陈建勋;李文峰;林桂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利伐沙班在急性肺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在肺栓塞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68例就诊于赤峰市医院经腔内介入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肺动脉留置导管溶栓介入治疗,其中23例在介入溶栓后使用利伐沙班作为长期抗凝药物,45例使用传统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桥接华法林),以患者症状体征缓解程度、动脉氧分压、血浆D-二聚体、肺动脉CTA等辅助检查变化、是否有静脉血栓栓塞(VTE)复发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为评价指标界定治疗效果,对比两种抗凝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利伐沙班组近期(60.9%比35.6%,P<0.05)及中期(73.9%比44.4%,P<0.05)治愈率均高于传统抗凝组.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4.3%)显著低于肝素华法林组(28.9%),利伐沙班组无VTE复发,传统抗凝组3例复发,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在急性肺栓塞腔内介入治疗中单药口服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桥接华法林抗凝疗效相当,能够有效降低肺栓塞腔内介入治疗术后VTE的复发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党永康;姜学超;杨柳;郭建全;鲍永涛;仝向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中安全性评估技术的应用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作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手术,已推广普及至各级医院.依照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LC不仅要促进患者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再入院率.结合胆道手术加速康复外科专家共识(2016版)[1],我们诊治胆囊良性疾病419例,以胆道手术ERAS流程进行围手术期处理,采用安全性评估(critical view of safety,CVS)技术处理Calot三角,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琛;王丽燕;郑伟;赵海旺;徐晓秋;叶永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

    目的 研究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及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2016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胃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结果 1 547例胃癌患者中106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平均术后第(6.0±2.1)天发生吻合口瘘.非吻合口瘘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吻合口瘘组[(9±3)d比(15±5)d,t=6.2,P=0.00].单因素分析表明,吻合口瘘与患者的年龄、肺功能、BMI、血清白蛋白水平、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吸烟及糖尿病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吻合口瘘与患者的糖尿病、肺功能、吸烟均有关(均P<0.05).非吻合口瘘组患者30 d内死亡率低于吻合口瘘组.吻合口瘘组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3.9%和47.7%,低于非吻合口瘘组的69.4%和58.5%(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BMI、病理分期、肿瘤大小、血清白蛋白、吻合口瘘与患者的预后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吻合口瘘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瘘不仅使胃癌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升高,而且术后5年生存率也降低.

    作者:林振孟;郑辉哲;严明芳;卓长华;李阳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误诊为肝癌一例

    患者女,50岁,因体检腹部超声发现肝占位1周入院.患者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入院查体:心肺腹无明显异常体征.乙肝表面抗原阳性,AFP:2.2 ng/ml,CA19-9:6.6 U/ml,CEA:1.1 nmol/ml,ALB:43 g/L,ALT:12 U/L,AST:6 U/L,TBiL:16 μmol/L,DBiL:8 μmol/L;IBiL:1.9 μmol/L,CT提示右肝巨大不均匀稍低密度团块影,增强动脉期程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减退,考虑肝脏恶性肿瘤可能性大,请结合临床(图1~3).MRI提示:右侧肝脏巨大占位性病变,肝动脉供血,增强动脉期程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减退,考虑原发性肝癌可能性大,请结合临床.考虑到CT、MRI均提示肝癌影像,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虽AFP、CA19-9均正常范围,经讨论后还是考虑诊断原发性肝癌.

    作者:肖昌武;邱容;曾勇;李宁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用SE-iFISH技术检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循环中的肿瘤细胞

    目的 探讨用SE-iFISH检测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数量及亚型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行根治性切除的2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前后的外周血,采用SE-iFISH分离和鉴定CTCs,检测CTCs数量和CTCs亚型,分析CTCs数量与患者的生存关系.结果 20例肝细胞癌患者中共检测出CTCs 347个,其中3倍体114个,4倍体64个,≥5倍体165个.术前CTCs数量以及术前3倍体数量和脉管癌栓(Z1=-2.080,P=0.037,Z3=-2.321,P=0.020)以及TNM分期(Z2=-2.148,P=0.032,Z4=-2.526,P=0.012)都具有显著相关性.CTCs高表达组的无瘤生存期明显短于CTCs低表达组(x21 =7.486,P=0.006,x22=12.056,P=0.001).结论 通过SE-iFISH检测术后CTCs数量及其亚型有助于预测肝细胞癌疗效以及预后.

    作者:石军;叶光强;柯雨尼;叶春辉;杨世伟;童翾;徐静;董家鸿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儿童误食“水养球”致肠梗阻的诊治体会

    作者在2012-2017年间共收治13例儿童误食“水养球”导致的肠梗阻患儿,经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现总结诊治经验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例患儿中男9例,女4例;年龄1岁1个月至3岁6个月,平均(2.2±0.7)岁.临床症状:全部患儿均有腹痛、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1例,含黄绿色液体12例,伴有腹胀11例.发病1d1例,2d3例,3d6例,4d3例.体格检查:有明显脱水征8例,腹胀11例,腹部可触及圆形肿块2例,有明显腹肌紧张2例,合并休克2例.腹部立位X线平片提示肠梗阻12例.术前10例做彩超检查,腹部可见圆形或类圆形的囊性暗区8例(图1),另2例腹部有大量含气肠管.术前根据彩超结果仔细询问病史,有“水养球”接触史7例.除1例被嚼碎呈果冻状“水养球”堵塞十二指肠水平部引起十二指肠梗阻、胆道穿孔外,其余病例均为小肠明显扩张的完全性肠梗阻表现.“水养球”停留在十二指肠1例,小肠中部2例,回肠远端10例.行切开肠管异物取出术8例,取出完整圆形“水养球”,直径在2.5 ~3.5 cm(图2).挤碎“水养球”行肠管内减压使其进入结肠4例.

    作者:侯广军;耿宪杰;张现伟;郜向阳;韦源;周良;张飞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蓝色橡皮大疱痣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30岁,因“上腹部反复不适伴黑便1个月余”入院.患者8岁时曾行“右肩胛部血管瘤手术”,术后血管瘤仍逐渐增大.查体:重度贫血貌,右肩胛部、右腋窝及上臂见血管怒张,多个乳头状突起,软,可压缩(图1).血常规检查:Hb 32 g/L,PLT 75×1012/L.

    作者:王康韬;王丹;裴谦;谭风波;裴海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