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升结肠癌根治术后双肺多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一例

温璐

关键词:
摘要:患者,男,69岁,2016年3月20日在我院结直肠外科行升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升结肠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侵透全层达浆膜外,脉管受侵,神经未累犯.上、下切缘未见癌.肠周淋巴结未见转移(0/15).肠系膜下根部淋巴结未见转移(0/5).术后行mFOLFOX6方案化疗(奥沙利铂150 mg,静脉滴注,第1天,氟尿嘧啶3.5g持续静脉泵入48 h,氟尿嘧啶0.5g静推,第1天;化疗8周期),过程顺利.术后每3个月复查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及胸腹部CT以监测术后复发转移情况.患者在2018年2月26日规律复查过程中发现双肺多发转移后入住我科,入院诊断:升结肠低分化腺癌术后,双肺多发转移,Ⅳ期,KPS评分:80分.经MDT团队讨论后,患者评估为不可切除转移性结肠腺癌,治疗目标:缩小肿瘤,控制疾病.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围手术期脑血管风险对比

    目的 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术(CAS)对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一期单侧干预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自2003年7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 04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选取213例合并对侧颈动脉严重病变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经CEA方式治疗(18/71,25.3%)单侧病变的患者其术前脑缺血症状发生率高于经CAS方式(19/142,13.3%)治疗的患者(P =0.029),CEA组围手术期各类卒中或死亡的发生率为5.63% (4/71),与CAS组(4/142,2.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4).结论 对于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在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及合理的术式选择后,CEA与CAS均是一期处理单侧病变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

    作者:王晓娜;陈忠;唐小斌;杨耀国;何楠;张腾飞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胆道引流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术前胆道引流(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PB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全面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采用RevMan 5.2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1 72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BD与未引流(NPBD)两组术后死亡率、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脓毒血症)发生率、术后非感染性并发症(胆漏、腹腔内出血)发生率以及其他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根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PBD组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低于未引流(NPBD)组(RR=0.50,95% CI:0.33 ~0.75,P<0.01).结论 PBD未降低HC伴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死亡率及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然而通过PBD可降低术后肝衰发生率.

    作者:陈文;林彬生;黄小靖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肝动脉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巨大肝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50岁,因间断上腹部憋胀2个月,伴恶心1个月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腹平坦,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肝区无叩击痛,剑突下约4横指,余无阳性体征.行腹部增强CT示:肝脏多发血管瘤、肝左叶巨大血管瘤,长径21.25 cm×11.90 cm(图1).患者不接受外科手术,要求微创治疗,遂拟行肝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联合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治疗.TAE后(图2),于局麻行CT引导下经皮MWA.术中采用先边缘后中心的消融方式(图3),单点消融时间5 min,共消融10针,术中患者出现上腹部憋胀,减小消融功率后缓解.手术时间100 min.术后给予补液、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利尿、保肝治疗,患者未出现腹痛、发热、黄疸,化验:WBC:8.62×109/L NEUT:89.4%,NEUT#:7.71×109/L,HGB:126 g/L,PLT:162×109/L;ALT:46.32 IU/L,AST:78.11 IU/L,TBIL:21.37 μmol/L,SCr:64.66 μmol/L,BUN:4.99 mmol/L、电解质正常.术后第3天ALT、AST及总胆红素降至正常范围,安全出院.术后6个月复查CT(图4).

    作者:李向阳;张燕忠;张宇航;李松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倒刺缝线关闭盆底腹膜联合骶前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倒刺缝线关闭盆底腹膜联合骶前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9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倒刺缝线关闭盆底腹膜联合骶前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组为研究组(76例)和不关闭盆底腹膜组为对照组(83例).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5± 18) min比(160±17) min,t=0.098,P=0.069].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5.7±2.4)d比(7.4±3.7)d,t=3.309,P=0.001]、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率(7%比17%,x2 =3.991,P =0.046)及吻合口漏发生率(4%比13%,x2=4.280,P=0.039)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吻合口狭窄和肠梗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比10%,x2=1.088,P=0.297;9%比11%,x2 =0.117,P=0.732).结论 倒刺缝线关闭盆底腹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联合骶前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可缩短引流管放置时间,降低发生腹腔感染和吻合口漏的风险.

    作者:钱国武;宋展;吕柯;张海洋;王新伟;李博;孙晓林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升结肠癌根治术后双肺多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一例

    患者,男,69岁,2016年3月20日在我院结直肠外科行升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升结肠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侵透全层达浆膜外,脉管受侵,神经未累犯.上、下切缘未见癌.肠周淋巴结未见转移(0/15).肠系膜下根部淋巴结未见转移(0/5).术后行mFOLFOX6方案化疗(奥沙利铂150 mg,静脉滴注,第1天,氟尿嘧啶3.5g持续静脉泵入48 h,氟尿嘧啶0.5g静推,第1天;化疗8周期),过程顺利.术后每3个月复查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及胸腹部CT以监测术后复发转移情况.患者在2018年2月26日规律复查过程中发现双肺多发转移后入住我科,入院诊断:升结肠低分化腺癌术后,双肺多发转移,Ⅳ期,KPS评分:80分.经MDT团队讨论后,患者评估为不可切除转移性结肠腺癌,治疗目标:缩小肿瘤,控制疾病.

    作者:温璐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儿童亲体肝移植术后膈疝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儿童亲体肝移植术后膈疝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4例患者术前原发病均为胆道闭锁,移植时月龄5~7个月,移植物均为肝脏左外叶,发生膈疝的时间为术后1.5 ~16个月,包括右侧膈疝3例、左侧膈疝1例.结果 4例患者的移植物质量及移植物质量与受者体质量比分别为170 g、170 g、210 g、290 g与2.7%、2.5%、3%、5%.4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抑制、消化不良或肠梗阻.4例患者均通过CT或X光片确诊,行开腹手术修补膈疝,其中3例行急诊手术.疝内容物为部分小肠及部分结肠,其中1例存在远端胃进入右侧胸腔.4例患者膈疝修补术后呼吸及消化功能恢复正常,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膈疝为亲体肝移植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主要见于以肝脏左外叶为移植物的儿童肝移植受者,诊断明确后应及早手术治疗.

    作者:王凯;高伟;马楠;孟醒初;张威;孙超;董冲;吴斌;覃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加速康复理念对2型糖尿病患者胃袖状切除术后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胃袖状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来探讨ERAS对胃袖状切除术后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糖尿病外科研究所诊治的40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icmellitus,T2DM)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病例基本情况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张立海;丁涵;王娇;程开;王跃生;尹彦斌;马钰晨;李艳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加强术后康复概念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 探讨加强术后康复的措施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49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75例,给予加强术后康复措施;对照组74例,给予常规措施.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51 ±11)、(62±11)h,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46±12)、(68±20)h,胃管拔除时间分别为(13±12)、(70±16)h,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分别为(3.9±1.3)、(5.2±0.9),血清C反应蛋白分别为(8.5±2.6)、(10.1±3.0)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1,P=0.750).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9±2.9)d、(11.2±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术后康复措施应用于胃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能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作者:刘作良;谢雪虹;田洪鹏;李利发;侯华芳;张广军;周彤;梁小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诱导性升/降压技术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中的应用及疗效

    目的 探讨诱导性升降压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国内多中心收治的1 48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筛选共纳入1 448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在CEA术中均使用诱导性升降压技术.结果 共纳入1 448例患者,手术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占87.8%.评估代偿血管情况,平均手术时间(51.8 ±6.1)min,颈内动脉阻断时间(11.4±3.1)min.经诱导性升压后,所有患者残端压均升高,其中1 438例(99.3%)>50 mmHg.监测脑电氧饱和度,阻断前未升压时,术侧较对侧明显降低[(56%±3%)比(64%±4%),P<0.05];诱导性升压后,术侧rSO2较对侧rSO2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3%)比(70%±2%),p>0.05];颈动脉开放后,术侧rSO2较对侧rSO2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5%)比(69%±3%),P>0.05].围手术期共发生脑梗死2例,同侧脑出血1例,对侧脑出血1例,心肌梗死2例.结论 CEA术中使用诱导性升降压技术可起到临时脑保护作用,初步证明了诱导性升降压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蒋庆君;柏骏;季相国;曲乐丰;李文波;颜玉峰;柴东喆;柳尧林;李清勇;曹忠文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腔内修复术治疗有症状和无症状的腹主动脉瘤中期结果比较

    目的 比较有症状性腹主动脉瘤(S-AAAs)和无症状性腹主动脉瘤(E-AAAs)腔内修复术后的中期结果.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符合标准的230例非破裂性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共160例患者完成有效随访,总有效随访率为70%,中位随访时间22.7个月.E-AAAs组心血管病患病率高于S-AAAs组(34.4%比11.5%,P=0.02),重症监护时间长于E-AAAs组[(1.26±3.13)d比(0.07±0.40)d,P<0.01].两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100%.两组中期死亡率S-AAAs和E-AAAs分别为25%和13.3% (P =0.12).两组术后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1% (95% CI0.72 ~0.91)比72%(95% CI0.56 ~0.91).结论 腔内治疗S-AAAs和E-AAAs的中期结果相似.

    作者:鹿凯;刘小平;许永乐;贾森皓;董智强;郭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累及下腔静脉的转移性结肠癌手术治疗一例

    患者女,49岁,因“上腹部不适5年”入院.患者10年前因结肠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病理黏液腺癌,未化疗,6年前因宫颈癌行子宫切除术.5年前因腹部不适行CT检查发现下腔静脉旁转移灶,后依次行化疗,伽马刀治疗,放射粒子植入等姑息性治疗.去年起腹胀,腰疼症状加重,伴贫血症状.腹部增强CT(图1):十二指肠水平部后壁见局限性囊性突起,与十二指肠相连,囊壁不规则软组织增厚,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右侧输尿管上段受累,上段输尿管及右侧肾盂扩张积液.下腔静脉受压明显,平肾门水平可见充盈缺损.PET-CT:下腔静脉旁高代谢混杂密度肿块,考虑为转移癌.

    作者:于冠宇;宋超;董健;冯翔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甲状腺/甲状旁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喉返神经识别、医源性损伤及修复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甲状腺/甲状旁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预防、识别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RLNI)及修复中的作用并评价其价值.方法 回顾总结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351例甲状腺/甲状旁腺手术中使用术中神经监测(IONM)技术的经验,记录喉返神经解剖变异、术中各类损伤情况、术中修复喉返神经及术后处理、RLNI患者预后等资料,评价IONM在甲状腺/甲状旁腺手术中对于喉返神经保护及损伤修复的价值.结果 全组患者共于IONM下显露RLN460条;发现喉返神经变异6条(3例为非返性喉返神经,均位于右侧;3例为喉返神经喉外分支,其中1例为双侧);全组共发生暂时性RLNI 4例,均为单侧损伤,暂时性RLN损伤率为1.1%,均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术中RLN横断2例,其中1例行喉返神经端端吻合术后6个月恢复嗓音,永久性RLN损伤率为0.5%.IONM信号正常者,术后无一例出现声音嘶哑;术中IONM信号丢失而肉眼观察RLN外观正常者,术后声带麻痹发生率为57.14%.术中使用IONM并不增加手术操作时间.结论 甲状腺/甲状旁腺IONM对于喉返神经的识别、术中RLNI的修复以及术后嗓音状况的预测均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作者:赵轶国;李伟;邢兆东;颜艺超;杨晓东;叶颖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腹主动脉瘤髂内动脉平行支架重建VIABAHN覆膜支架绞锁及解脱

    在腹主动脉瘤采用平行支架技术重建髂内动脉时可能会发生覆膜支架绞锁,我们成功处理一例,现总结经验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85岁,因“发现腹主动脉瘤10d”入院.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尖瓣反流、心功能不全、高血压、陈旧性脑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病史.查体:腹部可触及搏动性包块,搏动与心律一致,边界尚清,质地韧,无压痛.实验室检查示梅毒螺旋体抗体阴性,自身免疫学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等均在正常范围.主动脉CT血管造影示:腹主动脉下段动脉瘤,约5.8 cm×5.6cm,瘤体不规则,伴附壁血栓,左髂内动脉闭塞.患者于全麻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术中显露双侧股动脉及左侧肱动脉,造影提示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瘤体大直径约6cm,右肾动脉动脉狭窄,双侧髂动脉扭曲明显,左侧髂内动脉闭塞,右侧髂内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图1A).经左右股动脉鞘分别置入Ankura覆膜支架主体及分支覆膜支架(先健公司,中国)并顺利释放,后于右侧髂外动脉和髂内动脉分别置入VIABAHN覆膜支架(Gore公司,美国)(图1B).

    作者:章乃鼎;潘以锋;刘震杰;陈兵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皮质盲二例

    病例1患者男,51岁,诊断为主动脉夹层DeBakeyⅢB型(图1A)于2016年8月31日行胸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平素血压控制不佳.术中造影见夹层原发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左缘约4 cm,控制性降压至90/60 mmHg,取直径30 mm覆膜支架(30 mm×30 mm×150 mm,美敦力公司)定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向下释放覆盖降主动脉,造影示支架形态良好,左锁骨下动脉呈正向血流,支架近端无内漏,于上午11时30分左右顺利结束手术,术中碘克沙醇(100 ml:32 gI)使用量120 ml.术后13时左右在麻醉复苏室患者诉双眼视物不清,且渐加重,麻醉科考虑全麻后患者尚未复苏.至13时20分患者诉仅有光感.

    作者:饶从亮;王晓天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技术在乳腺可疑钙化型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技术(D BT)在乳腺可疑钙化型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乳腺可疑钙化型病变患者135例,分别使用DBT及FFDM(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进行独立诊断,评价两者对乳腺可疑钙化型病变的诊断结果.结果 135例患者中,恶性病变43例,良性病变92例.DBT与FFDM对乳腺可疑钙化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3.0% (40/43)和88.4%(38/43),特异度分别为88.0% (81/92)和75.0%(69/92),准确性分别为89.6% (121/135)和79.3%(107/135),DBT的良性正确诊断率及总体正确诊断率均优于FFD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恶性正确诊断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两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5±0.026及0.817±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2).在绝经前患者中,DBT组及FFDM组诊断乳腺可疑钙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8±0.034 5及0.833±0.03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5).在绝经后患者中,两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6±0.0402及0.788±0.0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1 8).在乳腺密度ACR3-4病例中,两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8±0.0300及0.817±0.0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9).在乳腺密度ACR 1-2病例中,两组对乳腺可疑钙化的诊断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02 6).DBT与FFDM对良性钙化的BI-RADS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40,P=0.038 5),对恶性钙化的B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BT对乳腺可疑钙化病变诊断价值较高,对于良性钙化的鉴别诊断有明显优势.

    作者:李军涛;郭旭辉;田沛琦;付晓谧;李连方;崔树德;张恒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Roux-en-Y胃旁路术对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大鼠肝脂肪代谢的影响和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Roux-en-Y胃旁路手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对肥胖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大鼠肝脏自噬活性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肥胖T2DM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T2DM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RYGB假手术组和RYGB组,每组8只.采用清醒状态扩展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术评估肝脏胰岛素敏感性(insulinsensitivity,IS),酶法检测肝脏组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含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微管相关轻链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及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sequestosome 1,SQSTM 1/p62)表达.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浓度,并与自噬活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糖尿病组及RYGB假手术组比较,术后2周RYGB组大鼠肝脏IS上升63%(F=10.87,P<0.01),TG含量下降91% (F=146.3,P<0.01),LC3-Ⅱ/LC3-Ⅰ水平上升(F=17.01,P<0.01),P62蛋白表达下降(F=19.77,P<0.01),血浆中GLP-1浓度提高90% (F=112.8,P<0.01).LC3-Ⅱ/LC3-Ⅰ水平与GLP-1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2 =0.66,P=0.0143).结论 RYGB手术上调肝脏自噬活性降低肝脂毒性并改善脂代谢紊乱,术后GLP-1分泌增多可能是激活自噬的机制之一.

    作者:马南希;马瑞;刘红媛;韩艺;李莹洁;何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联合多脏器切除的T4期胆囊癌扩大根治术临床分析

    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 GBC)就诊时多属晚期.GBC的手术切除率仍很低,并且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效果不明显,总体预后极不乐观[1].根治性外科手术切除仍是GBC患者获得治愈可能的唯一方法.但目前对于联合多脏器切除的扩大胆囊癌根治术在T4期GBC治疗中的应用仍存在较大争议[2].我们对4例T4期GBC患者实施联合多脏器切除的扩大根治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志唐;王琳;魏东;施智甜;马瑞成;艾润垚;戈佳云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闭环型支架治疗颈动脉假性闭塞的疗效和对血管重塑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假性闭塞病变(APO)使用闭环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34例采用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和闭环支架治疗的颈动脉假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AS技术成功率为97.1% (33/34),91.2% (31/34)患者的颅内血供较术前明显改善.围手术期30d内治疗侧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9%(1/34),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中位随访15.2个月,无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死亡病例.患侧颈动脉再狭窄发生率为17.6%.对于未发生再狭窄的28例APO患者,血管超声或颈动脉CTA随访观察到远端颈内动脉不同程度的管腔扩张,动脉直径从术前的(2.5±0.5)mm,增加至术后的(4.1±0.6)mm(P <0.001).结论 CAS治疗APO病变安全有效,可降低远期脑卒中发生率和颈动脉闭塞率.

    作者:唐骁;符伟国;陈斌;史振宇;王利新;李炜淼;唐涵斐;赵格非;郭大乔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肝门部胆管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

    肝门部胆管癌(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PHC),也称Klatskin瘤,占胆管癌的半数以上,发生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与右、左二级肝管起始部[1].在不进行干预治疗的情况下,PHC患者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不到6个月,而通过切除受累的肝内外胆管或同侧肝组织,其中位生存期可达19~39个月[2].尽管手术治疗为PHC患者提供了长期生存的机会,但据统计PHC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分别为43%~81%,1.4% ~ 12%[3].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LF)作为常见的并发症,对其危险因素的探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及相关死亡率至关重要.

    作者:徐亚男;姜洪池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体外开窗联合负压封闭辅助伤口闭合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移植物感染

    近年来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在国内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并且有一部分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也采用了EVAR治疗,但其主要问题是EVAR术后感染控制不佳或者感染再次复发.据文献报道,腔内手术后支架型人工血管移植物感染发生率约为0.4%~1%,如不加以治疗,死亡率极高(63.3%)[1].目前负压封闭辅助伤口闭合技术(vacuum-assisted wound closure,VAC)在腹部外科中应用广泛[2],且已成功用于治疗下肢人工血管搭桥术后感染[3].VAC的应用显示出较好的引流和促进愈合作用,然而目前尚无应用于主动脉移植物感染的报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成功应用体外开窗联合清创+VAC引流技术治疗EVAR术后腹主动脉血管移植物感染一例,随访半年患者恢复良好,感染未复发,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明远;焦洋;张小明;李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