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完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手术15例

彭湃;陈周浔;王鹏飞;杜舟;周宏众

关键词:
摘要:自从Gagner[首次开展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以来,由于其良好的美容效果,腔镜手术已经在甲状腺良性肿块治疗中被广泛地应用.但对于甲状腺癌,由于尚存在争议而未能广泛地开展.我科自2012年2月至今共完成15例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total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TET),效果满意.现分析报道如下.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病,血栓后综合征(post thrombosis syndrome,PTS)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能快速溶解血栓,但文献报道入路、溶栓药物、给药方式、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滤器植入等存在差别[1],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采用IVC滤器保护下,CDT持续给药,由近端至远端循序溶栓并解除髂静脉闭塞的方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曰伟;郑月宏;李君;赵宗刚;刘军军;王豪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术中支架涤纶血管导致远端低灌注一例

    患者男,59岁,因“突发胸背部疼痛1d”于2013年4月1日入院.患者1d前突发胸背部剧烈疼痛,在外院拟诊急性心肌梗死,给予硝酸甘油、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胸痛无改善.行CTA检查发现主动脉壁间血肿(图1A),转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治疗.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吸烟40年.入院查体:血压157/114 mmHg,心肺腹无异常.化验提示WBC 11.61×109/L,D-二聚体1 282 ng/ml,心梗3项正常.入院诊断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间血肿),给予控制血压、心率,对症止痛治疗.

    作者:张学民;曾庆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髂腹股沟入路手术相关急性医源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11例

    目的 探讨髂腹股沟入路相关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11例髂腹股沟手术入路相关急性医源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结果 11例复杂髋臼骨折病例,行髂腹股沟(ilioninguinal)入路手术7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4例,术后3d内并发患肢DVT,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了DVT与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关系密切,11例均在髂腹股沟段出现静脉狭窄,狭窄段远侧血栓形成9例,上下侧均有血栓形成2例,1例合并髂静脉广泛闭塞,1例合并股静脉广泛闭塞,均放置可回收型下腔静脉滤器,同期行经导管推注尿激酶接触溶栓治疗,溶栓治疗5~12d,平均(8.0±2.3)d,血栓完全溶解8例,少量残留3例,闭塞髂股静脉完全开通,随访6~18个月,平均(10±4)个月,无DVT复发及PTS发生.结论 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可对术区髂股静脉造成严重影响,是导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接触溶栓疗效确切.

    作者:孔凡国;韩松辉;李跃京;刘锋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77例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期将其分为妊娠期组(n=23)和哺乳期组(n=54).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全组肿瘤平均大直径5.9cm,腋窝淋巴结阳性49例.与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相比,妊娠期乳腺癌患者肿瘤直径更大,平均为6.8 cm(P =0.031).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6%和61.8%.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均为哺乳与否和肿瘤大小.结论 妊娠哺乳期乳腺癌延误诊断率高,TNM分期晚,预后较差,哺乳与否、肿瘤大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梁艳;张丽娜;杨艳芳;顾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

    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为肝切除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方法[1].我们回顾性分析46例肝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用该术式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因原发性肝癌住院手术的46例患者,根据术中切肝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A组26例,采用Pringle's法阻断第一肝门,行不规则肝段切除19例,半肝切除7例.B组20例,采用肝蒂横断技术阻断拟切除肝段、肝叶的入肝血流的精准肝切除,切除左肝段3例,中肝段4例,右肝段7例,Ⅳ段1例,Ⅴ段1例、Ⅵ段2例,Ⅱ+Ⅲ段2例.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见表1.

    作者:徐贵云;丁志龙;蒋厚文;郝立俊;陈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Fournier's坏疽

    Fournier's坏疽(Fournier's gangrene,FG)又称坏死性筋膜炎,是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一种发生在会阴、腹股沟和生殖器等部位坏死性筋膜炎.主要特点是病变部位皮下动脉的闭塞性动脉内膜炎,沿皮下、筋膜迅速蔓延,导致皮下、筋膜组织的广泛坏死.本病发病率较低,病情凶险,死亡率3%~67%[1].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北京市肛肠医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治疗FG6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连成;张玉茹;任春成;黄斌;张志亮;苗春红;苏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S100A12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评估和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常见的病变,其每年发病率可达5~80/105,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轻型急性胰腺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较好,但有约25%的患者表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死率高达10%~30%[2].近年来研究发现S100A12在心血管疾病[3-4]、炎症性肠病[5]等中呈特异性高表达状态,并在炎症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动物实验,探讨S100A12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严重程度评估与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作者:张峰;詹银楚;方剑;姜继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介入与旁路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

    目的 评估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腋-腋动脉旁路移植术(axilloaxillary bypass,AAB),颈-锁骨动脉旁路移植术(carotid-subclavian bypass,CSB)治疗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手术治疗311例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其中男239例,年龄32 ~ 85岁,平均年龄(63±9)岁.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191例,AAB 96例,CSB 32例.平均随访(32±11)个月,观察围术期并发症及中远期通畅率.结果 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AAB,CSB3种术式围术期并发症分别为4.1% (9/191),11.5% (11/96),18.7%(6/32).支架植入术围术期并发症低于开放手术,AAB与CSB术式围术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1,3,5年通畅率分别为90.3%,84%,81.6%;AAB组1,3,5年通畅率分别为:95.3%,92.6%,88.9%;CSB组1,3,5年通畅率:100%,96.4%,96.4%.两种旁路移植组的通畅率高于支架植入组.结论 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CSB,AAB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外科旁路手术移植术的中远期通畅率优于支架植入术.

    作者:齐一侠;俞恒锡;谷涌泉;李明飞;齐立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远程医疗在新疆包虫病防诊治体系中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目的 通过2 560例包虫病远程会诊病例分析,探讨基于远程医疗的区域包虫病防治新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包虫病远程会诊病例,统计会诊例次、会诊疾病地方差异、会诊疾病谱特点及会诊上转率和住院费用结余.结果 (1)会诊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9年182例,递增至2013年873例,绝对增长量约5倍.(2)北疆地区会诊量所占比例均在83% ~91%之间,明显高于南疆地区和东疆地区,符合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特点和包虫病地域流行特征.(3)会诊病例仍以肝包虫为主(99.42%),依次为肺包虫(0.24%)、盆腔包虫(0.19%)、脑包虫(0.12%),心脏包虫(0.03%).(4)会诊上转率为7.97%,92.03%的包虫病患者实现了属地诊疗,节约住院费用1 478万元.结论 包虫病远程医疗防诊治三级网络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有效地提升了基层医院包虫病防控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包虫病患者经济负担,为探索区域包虫病防治的长效机制开辟新路径.

    作者:李勇;邵英梅;赵晋明;吐尔干艾力·阿吉;温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外环小切口治疗网膜嵌顿的难复性巨大斜疝一例

    患者男,30岁,工人.发现右腹股沟包块5年,不能回纳2年,于2014年9月11日入院.查体:站立时右腹股沟区可及一大小约6cm×6 cm×4cm包块,坠入阴囊,质软,无压痛,平卧手法复位不能回纳.B超显示右腹股沟区不均质包块,突向腹股沟区并与腹腔相通,相通处大小2.1 cm,考虑右腹股沟疝.全麻下,患者取仰卧位,头低脚高,左倾斜.脐上缘取1.0cm弧形切口,用气腹针穿刺进腹,建立气腹至12 mmHg,置入10mm穿刺器,腔镜探查明确右斜疝,大网膜嵌顿(图1),直视下置入2个5 mm穿刺器作为操作孔(图2).

    作者:周建国;朱东杰;成春发;龚伟强;沈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3D与2D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术中优势和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由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实施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腹腔镜组20例,2D腹腔镜组2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病理学检查结果及短期疗效指标.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3D腹腔镜组比2D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短[(97.2±19.3)比(114.1±22.6)min,t =2.680,P=0.010]、术中出血量少[(13.5±6.7)比(20.1±12.7) ml,t=2.288,P=0.028]、吻合器对接次数少[(1.4±0.6)比(2.3±0.8)次,t=4.962,P=0.000]、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短[(2.2±0.6)比(2.7±0.8)d,=2.401,P=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清扫淋巴结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2D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相比,3D腹腔镜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操作准确度高及术后自主排尿时间早等优点.

    作者:于威;刘铜军;李春生;李博;肖慧杰;姜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临床警惕性及腹部CT在闭孔疝早期诊断中的重要性

    闭孔疝是少见的盆底疝,临床表现具有不典型性,多以70~ 90岁年龄段的老年女性为主要发病群体,并具有消瘦、多产等特点[1-2];常以肠梗阻为主要表现,易被忽视,具有较高死亡率[3];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闭孔疝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及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闭孔疝患者4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松伟;彭和平;朱景辉;陈锐森;王宝枝;张风华;林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腔内治疗

    目的 探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腔内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5例髂-股静脉P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腘静脉或经股总静脉入路成功进行腔内治疗,包括髂-股静脉血栓溶解术、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angioplasty,PTA)和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endovascular stent implantation,STENT)等. 结果 45例患者经上述综合性治疗后,髂-股静脉均恢复通畅,7例慢性溃疡1个月内均愈合.治疗后6个月复查造影支架通畅40例(8 8.9%),堵塞5例(11.1%),随后静脉彩超随访,未见新发再堵塞病例;健患侧下肢周径差与治疗前相比,膝上15 cm水平从(2.46±0.98) cm减少到(0.70±0.19) cm(P<0.05),膝下15 cm水平从(3.28±0.85) cm减少到(0.83±0.26) cm (P <0.05);Villalta临床评分从治疗前(12.0±1.9)降低到治疗后(6.9±2.2,P<0.05),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结论 血管腔内介入对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段.

    作者:戴贻权;赵晓旭;郭平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开窗技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夹层一例

    患者男,54岁,因“右腰部隐痛半个月”于2014年8月25日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风湿免疫疾病病史,无外伤史.入院行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y,CTA)提示右髂总动脉孤立性夹层,累及右髂外动脉,破口距髂动脉分叉40 mm,髂内动脉开口直径9 mm.因患者较年轻,且髂内动脉无明显扩张,决定行右髂动脉夹层开窗支架腔内隔绝术.

    作者:查斌山;朱化刚;刘斌;叶雨生;李永生;谢文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自发性左髂外静脉破裂一例

    患者女,72岁,以“突发左下腹疼痛、左下肢胀痛1d”,于2014年4月13日入我院急诊科,既往体健,无外伤史.入院情况:神志淡漠,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湿冷,呼吸25次/min,脉搏123次/min,血压65/31 mmHg,左下腹膨隆,腹肌紧张,可扪及巨大实性包块,约100 mm×120 mm,质韧,活动度差,无明显搏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左下肢高度肿胀,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给予积极抗休克等对症治疗,彩超示:下腹腔间隙可见深约12 mm不规则液性暗区,膀胱底部上方可及范围约115 mm×106 mm×100 mm实性低回声,边界欠清,内回声不均匀,未及明显血流信号;左侧髂外、股总、股浅、腘静脉内血栓形成.

    作者:吴智慧;李震;化召辉;刘仕睿;黄必润;张文广;丁鹏绪;王志伟;徐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肾移植患者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患者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6例肾移植合并外周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右髂外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移植肾-髂内动脉吻合口处假性动脉瘤,均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1例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右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3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给予抗凝治疗,其中1例髂股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导管溶栓.结果 2例肾移植合并假性动脉瘤患者术中造影可见假性动脉瘤消失;术后随访9~ 12个月,彩超示覆膜支架通畅,吻合口处动脉瘤无复发.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右下肢间歇性跛行消失,随访10个月,彩超未见支架内再狭窄.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1例导管接触性溶栓48h后造影可见右髂静脉、股静脉血栓大部分再通;术后血肌酐水平逐步下降,随访14个月,血肌酐维持150 μmol/L;余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别随访3、6个月,无深静脉血栓复发.结论 肾移植合并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应采用个性化治疗,腔内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作者:何菊;刘辉;候澎;张晶;谷岩;杨森;李晓锋;赵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巨大胆囊腺肌增生症一例

    患者男,45岁,因“中上腹阵发性胀痛不适8个月”入院,无恶心呕吐,无嗳气反酸,无腹泻,体重未见明显减轻.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中上腹轻压痛,无明显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征(-),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4 ~5次/min.CT检查结果示:肝右叶下方见长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33 mm ×71 mm,密度不均,增强后部分明显强化,呈环形强化.胆囊体积明显增大,壁明显增厚,外缘模糊(图1).MRCP结果提示:胆囊增大,胆囊壁明显不规则增厚,信号不均匀,其内可见短T2信号影(图2).

    作者:杨逵生;柏斗胜;蒋国庆;金圣杰;吴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膜前修补术治疗plug perfix mesh补片修补术后复发性腹股沟疝53例

    Plug perfix mesh疝修补是在我国开展时间长、普及范围广的术式.因各种客观原因,其术后的复发疝患者数量逐年增加[1].这类患者的再手术问题在我国具有现实的意义.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为证实TEP对于复发疝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本文将本单位一手术医师收治的53例plug perfix mesh修补术后腹股沟复发疝患者的资料与同期科室收治的1 281例初发疝患者行TEP手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费昱达;罗华友;刘霜;田衍;孙亮;王昆华;舒若;施承民;郭姝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McKittrick-Wheelock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80岁.因“间断腹泻,黏液便8年”就诊.患者于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每日约5~8次,为黏液便,无血便;伴有里急后重感.于当地医院就诊,按“结肠炎”给予对症治疗,腹泻好转,但病情仍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均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2个月前就诊于山东省兖州铁路医院,行肠镜检查提示:直肠巨大绒毛状腺瘤;因血生化及腹部彩超检查提示“肾功能不全、左肾肿瘤”,建议到上级医院就诊.本次因腹泻后神志恍惚来我院就诊.血生化检查:低钠、低钾血症、肾功能不全,急诊收入院.

    作者:陆信仰;姜飚;王爱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脂肪间质干细胞抑制大鼠胰腺星状细胞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改良大鼠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PSCs)的分离提取,同时探讨脂肪间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对活化态PSCs增殖、活化、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灌注,直接提取胰腺剪碎消化,Optiprep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PSCs.建立PSCs与ADSCs的双层培养体系,CCK-8比色法检测ADSCs对PSCs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PSCs α-肌动蛋白(αt-SM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ADSCs对PSCs凋亡的影响;检测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PSCs得率稳定在5×106/鼠以上,纯度为90% ~95%左右,存活率为92% ~97%.ADSCs明显抑制PSCs的活化与增殖(F=223.27,P<0.05;F=52.97,P<0.05),促进PSCs的凋亡(F =43.62,P<0.05),ADSCs比PSCs分泌更多的NGF(14.68±0.94比8.31±0.86,t=4.67,P<0.05),而较少分泌TGF-β1(10.65±0.46比70.47±0.99,t=21.72,均P<0.01).结论 大鼠ADSCs具有分泌细胞因子抑制PSCs活化增殖,促进凋亡的潜能.

    作者:俞富祥;黄立栋;唐银河;古妮;张启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