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峰;许示心;费伯健;屠惠明
随着腹腔镜外科的发展,开腹肝脏和胆道手术史不再是腹腔镜再次肝胆手术的禁忌[1-3].我们通过对既往有开腹胆道手术病史的11例患者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和胆总管结石,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从2008年11月至2015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腔镜外科为1 1例既往有开腹胆道手术病史的患者再次行腹腔镜肝叶切除和胆道探查,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7 ~ 69岁.所有患者既往均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术,手术切口为经腹直肌切口9例,肋缘下切口2例,手术间隔时间从3个月至13年不等.
作者:张维建;蒋飞照;方瑶;朱恒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患者,女,53岁,主诉反复上腹不适3个月余.胃镜检查示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可见2处黏膜下病变(图1).超声内镜检查示:EGJ 2枚低回声肿块,位于固有肌层,大小分别为0.5 mm ×0.5 mm、2.1 mm×1.1 mm(图2).拟诊EGJ固有肌层多发肿瘤,行内镜下手术治疗.内镜下再次确定病变位置后,在距离瘤体5 cm食管左侧壁做切口,局部黏膜下注射0.4%靛胭脂和生理盐水混合液.以Hook刀纵形切开黏膜2 cm,初步分离切开处黏膜下组织,借助内镜头端透明帽沿切口进入黏膜下,用Hook刀逐步分离黏膜下层,在黏膜下层和肌层之间形成一纵行隧道(图3A),分离至食管胃交界处,显露出肿瘤(图3B).
作者:邓彬;吴大成;王远志;陈姚生;吴健;肖炜明;丁岩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患者男,32岁.因肛周反复肿痛、破溃1年入院.入院查体:截石位肛周6点,距肛缘3 cm处可见破溃口,破溃口至截石位6点肛缘可及索条.直肠指诊:截石位6点肛管可及一凹陷,直肠未及肿物,指套染血(-).血常规:WBC4.6×109/L, HGB 156×109/L, PLT 251×109/L.肝功能:ALT 25 U/L、AST 22 U/L、TP 73 g/L、ALB 44 g/L;肾功能:BUN 5.3 mmol/L、CREA 73.90 μmol/L;血糖:4.8 mmol/L.肛门3D超声波检查:截石位6点可见一索条状低回声,约3.0cm ×0.3 cm大,内口位于截石位6点肛管中段齿线水平,诊断:经括约肌肛瘘.
作者:张玉茹;张秀;何金哲;刘连成;黄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总结替加环素治疗重症患者复杂腹腔感染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11月至2014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ICU中复杂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细菌菌株分布情况,使用替加环素前抗菌药物情况、替加环素治疗剂量及疗程,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2011年11月至2014年8月外科ICU收治患者1 862例,复杂腹腔感染患者304例,其中54例使用替加环素治疗,50例使用时间超过3d纳入分析.感染致病菌前三位为鲍曼不动杆菌(23.1%)、肺炎克雷白菌(18.5%)、大肠埃希菌(16.9%),其中混合感染41例;合并肺部感染31例,合并血流感染6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者41例;患者在使用替加环素前均使用多种抗感染药物,多者达13种;替加环素平均疗程8.9d,治疗总有效率为62%,38%感染治愈转出ICU,24%感染有效控制,72 h内降钙素原下降超过5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72 h疗效的因素有疾病严重程度、替加环素剂量.结论 重症患者的腹腔感染复杂难治,经过前期多种抗菌药物治疗仍难以控制者,往往耐药性增加,替加环素可作为这类患者抗感染治疗的有效选择.
作者:江智毅;陈敏英;刘宁;郭耸;陈娟;欧阳彬;管向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微创外科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2月至2014年1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微创外科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早期胃癌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9例早期胃癌患者中36例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内镜下黏膜剥离术,3例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前哨淋巴结平均(2.8±1.0)枚,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100%,阳性率为8%,淋巴结状态评估准确率为100%,无假阴性.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组有2例患者分别出现局部复发和肝转移,腹腔镜组有1例患者出现肝、肺转移.本组总无病生存率为95%.结论 微创外科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早期胃癌是安全、有效的,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大限度地改善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史俊峰;许示心;费伯健;屠惠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切除后delta吻合的可行性及技术要点.方法 82例远端胃癌患者接受腹腔镜下根治切除,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体内吻合和体外吻合两组,其中39例采用腔镜下体内delta吻合,43例通过腹部小切口进行体外Billroth Ⅰ式消化道重建.结果 体内组平均吻合时间长于体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8)min比(12±3)min,t=2.529,P<0.05];体内组与体外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15±24) min、(207±13)min,平均出血量分别为(56±21)ml、(65±26) ml,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6、1.441,均P>0.05).结论 在掌握一定的手术技巧情况下,腹腔镜下根治性远端胃癌切除并采用直线切割缝合器完成胃十二指肠delta吻合是安全、简单可行的.
作者:冯立民;李刚;张华杰;孙宪春;宫向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患者,男,64岁,因发现腹腔肿物3年半入院.该患者在3年半前发现腹腔肿物,略腹胀,伴胸闷、气短,平卧后明显.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腹膜后脂肪纤维瘤.术后3个月复查提示肿物复发,肿物逐渐增大,出现明显腹胀,进食后明显.近1年体重下降约15 kg.查体:腹部膨隆,左侧腹直肌处可见1条长约15 cm陈旧性手术瘢痕.左上腹可触及1个大小约15 cm×20 cm肿物,质软,无压痛,活动度良好.病理诊断:腹膜后纤维脂肪瘤.
作者:魏亮;季福建;房学东;曹宏;田晓丰;刘选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常规治疗方法[1],但对于术后一期通畅率介入治疗并无明显优势,特别是长段闭塞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2].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首次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长段闭塞患者384例,抗凝联合抗血小板聚集与双抗血小板聚集两种方案给药,现报道如下.
作者:程国兵;王李华;陆炜;吕杨波;廖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患者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后,再次行甲状腺髓样癌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7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患者来自3个家系,术前通过化验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甲状腺髓样癌合并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既往均有甲状腺髓样癌和对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史.所有患者均接受RET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患者先接受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术后经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继而行甲状腺全切加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3个家系中一个家系是RET基因C634Y/D707E联合突变;另外两个家系分别是C634Y和C634R位点突变.患者因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均曾行手术治疗,术后合并肾上腺功能不全.经围手术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严密监测,患者均顺利度过甲状腺全切加颈淋巴结清扫术围手术期,未发生肾上腺危象及相关并发症.结论 本研究中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患者具有RET基因突变,其中D707E为一个新发现的突变位点.肾上腺功能不全患者手术可能诱发肾上腺危象,危及生命.正确的围手术期监测和处理可避免相关并发症.
作者:陈笑;郁正亚;肖晖;陈山;陆凡倩;陈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大肠穿孔的病变原因和临床表现各异,影像学特点阳性率低,诊断较为困难.大肠穿孔造成的腹腔感染常合并中毒性休克等,手术风险较大,如果处理不当,可导致不良后果.外科手术是治疗大肠穿孔的有效方法,手术方式有多种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直接影响患者预后.自2000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大肠穿孔患者48例,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郑建伟;葵淑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胃肝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3例胃肝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3例胃肝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男7例,女6例,中位年龄为62岁.肿瘤位于贲门2例,胃窦8例,胃体3例.肿瘤直径1 ~ 19 cm.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术前血清AFP升高10例.组织学检查提示肿瘤由肝细胞癌样分化、腺癌分化、神经内分泌分化3种结构构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区域组织AFP、Syn、CgA、Ki-67、P53均呈阳性表达.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因肝转移复发死亡2例,吻合口复发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无复发并且存活.结论 胃肝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肿瘤在结构形态上具有肝细胞样分化、腺癌样分化及神经内分泌分化3种结构,其确诊依赖于免疫组化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患者的预后较差.
作者:魏建明;沈艳莹;沈丹平;倪醒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锌指蛋白139(zinc finger protein 139,ZNF139)在胃癌中表达增高,与胃癌转移及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有关[1].本研究以裸鼠胃癌原位移植模型为研究对象,明确抑制ZNF139基因对肿瘤增殖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了探讨.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购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研究所,常规培养;3周龄、雄性裸鼠共40只,18 ~22 g,购于北京华阜康公司,SPF级条件下饲养.重组质粒siRNA-ZNF139、阴性对照质粒siRNA购于天根公司.ZNF139、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引物由上海捷瑞公司合成,RT-PCR试剂购于北京康为公司.
作者:张志栋;李勇;檀碧波;李振兴;赵群;范立侨;刘羽;杨沛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保留迷走神经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大部切除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4年4月至2013年12月于都县人民医院普外科33例行保留迷走神经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大部切除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34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全脾切除的病例(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治疗组72 h胃液总引流量为(1 525±30)ml,对照组为(2 130 ±40) 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1例,对照组为15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发生腹水3例,对照组8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治疗组体重增加8例,对照组3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3年上消化道出血复发率为15%,对照组为2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5年上消化道出血率为28%,对照组为3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5年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迷走神经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大部切除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近期并发症少、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好.
作者:刘建诚;曾渊平;赖剑;邱建华;华海峰;肖敏;刘小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对内质网应激诱导的肝癌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衣霉素刺激肝癌细胞SMMC-7721、HepG2建立内质网应激模型,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内质网应激指标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nding immunoglobulin protein,BIP)及钙网蛋白、MMP-9的表达,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小室检测肝癌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并用小干扰RNA沉默钙网蛋白联合衣霉素处理后观察肝癌细胞转移、侵袭能力及MMP-9的表达.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衣霉素处理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后BIP、细胞膜上钙网蛋白、MMP-9表达量增加,且转移和侵袭能力增加(P<0.05);沉默钙网蛋白联合衣霉素处理后,与衣霉素单独处理相比,沉默钙网蛋白联合衣霉素组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 MMP-9表达量降低,且转移和侵袭能力降低(P<0.05).结论 内质网应激诱导钙网蛋白发生膜转位增强肝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
作者:翟文龙;叶健文;梁志伟;阎冰;杨佳;李仁锋;周闯;冯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不能进食的食管梗阻患者需要营养补给,目前临床上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根据患者病情,我们结合自身介入技术的优势,利用胃壁双固定及撕脱支撑套套管技术,在CT引导下对该类患者行经皮胃造瘘来补充营养,成功解决了食管梗阻患者不能进食的营养问题,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鄂州市中心医院共8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62±11)岁;食管癌放疗后再狭窄6例,气管隆突下占位1例,纵隔转移瘤1例.
作者:刘再加;焦次来;刘永生;戴细华;程志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主-双髂动脉全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和石家庄市第一医院采用介入治疗主-双髂动脉全闭塞性疾病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结果 本组35例,男33例,女2例,平均年龄(67 ±6)岁.手术成功率100%,共置入裸支架129枚,覆膜支架4枚.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下肢踝肱指数(ABI)0.86 ±0.18,较术前0.28 ±0.17明显改善(P<0.001).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肱动脉血栓和髂动脉扩张后破裂各1例,发生率为5.7%.术后随访2 ~ 28个月,平均随访(16.5±2.3)个月,2例(5.7%)失访,3例(8.6%)术后发生支架内再闭塞行二次介入治疗.全组总体通畅率91% (30/33).结论 介入治疗对于主双髂全闭塞性病变成功率高、中期结果较为满意.
作者:王雪平;叶炜;马亮亮;赫建平;刘昌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患者男,58岁,因体检发现胰腺占位入院.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指标(CA125、CA199、CA242、CEA及CA724)均正常,术前空腹血糖7.1 mmol/L,增强CT(图1,2)及MRCP提示胰腺钩突部及胰腺体尾部多发囊状低密度灶,边界清晰,以钩突部为主,内可见分隔,病灶与主胰管关系密切,胰管扩张.术前诊断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
作者:秦凯;金佳斌;詹茜;沈柏用;彭承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脂肪肉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myxoid liposarcoma,PRMLS)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多呈隐匿性生长,且发病位置位于腹膜后,间隙较大,较隐蔽,多数患者早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就诊时肿瘤往往已较大,并且压迫侵犯了周围的器官组织,给手术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因为术前穿刺活检可能引起肿瘤播散、转移,故不为临床所采用.手术完整切除仍是PRMLS的标准治疗方式.术前和术后的辅助性放疗和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作者:杨朝纲;杨帅龙;熊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miRNA-21和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PTEN)在结直肠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65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肿瘤和切缘组织miRNA-21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TEN基因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肿瘤组织中miRNA-2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切缘组织(=3.50,P<0.05),PTEN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切缘组织(t=7.35,t=12.23;P <0.05);miRNA-21的mRNA、PTEN的mRNA及PTEN蛋白在不同的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F=18.36,F=17.26,F=12.83;P <0.05)、Dukes分期(F=31.25,F=24.43,F =57.12;P <0.05)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5.85,t=2.18,t =4.05;P <0.05)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分化程度和肿瘤部位无关[F =7.39,t =4.62;F =7.78,t=1.29;F =5.14,t=1.37;均P>0.05)];结直肠癌中miRNA-21的表达与PTE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994,r=-0.927;P <0.05).结论 miRNA-21与PTEN的表达改变与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有关.
作者:姚庆娟;卫江鹏;何向辉;刘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1994年日本Kitano等[1]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胃癌手术,由于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微创优点,在国内外逐步得到了开展,取得了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技术上也不断成熟,逐步为广大外科医师所接受[2-8].我国腹腔镜胃癌手术开展的历史虽然仅有10多年,但发展非常迅速,开展的单位及报道的例数逐渐增多.但是由于开展的时间短,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目前腹腔镜胃癌手术存在一些如适应证问题,手术操作规范问题,循证医学研究不足,3D腹腔镜及机器人胃癌手术临床应用较少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解决.
作者:余佩武;罗华星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