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治疗食管反流病

季锋;沙红;韩新巍;李震;李治仝;王利;白林锋;崔强;汪忠镐

关键词:
摘要:胃底折叠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均是有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作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6例,其中18例Nissen胃底折叠术,18例Nissen胃底折叠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住院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36例,既往均无合并症和腹部手术史.将36例随机分成18例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组(A组)和18例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组(B组).A组中男8例,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组织中缺氧诱导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与转化生长因子p1(transformation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情况,探讨两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建立缺氧的细胞模型,研究缺氧对胃癌细胞TGFβ1表达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作者:邓彬;丁岩冰;张艳青;吴健;肖炜明;陈姚生;庞磊;李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原发性腹茧症致肠梗阻15例外科治疗

    肠梗阻原因众多,但原发性腹茧症致肠梗阻临床罕见.1999年5月至2013年2月,我院共收治15例原发性腹茧症致肠梗阻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高原发性腹茧症致肠梗阻的术前诊断和外科治疗水平.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5例均来源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其中男1 1例,女4例,年龄15~64岁,平均38岁.

    作者:邓娟娟;屠金夫;严速;蒋飞照;郑晓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Notch 4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Notch基因早发现于果蝇体内,表达在多种生物体内,其结构具有高度的保守性.Notch4蛋白只在哺乳动物中表达,分子量小,目前在结肠癌的表达及意义研究很少,其作用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探讨.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标本来源于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符合本实验条件的52例结肠癌患者.A组患者年龄21~86岁,平均年龄61.9岁,年龄>60岁患者30例,<60岁的患者22例.

    作者:马东明;刘志毅;杨聚鹏;所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细粒棘球蚴抗原B对小鼠早期实验性1型糖尿病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抗原B对小鼠1型糖尿病发病的早期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组:细粒棘球蚴抗原B+糖尿病组(A组);生理盐水+糖尿病组(B组);糖尿病组(C组);A组给予细粒棘球蚴抗原B,B组给予生理盐水,随后A、B、C组均给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观察血糖变化,留取标本进行细胞因子等指标测定.结果 在糖尿病成模后3周,A组<40%的胰岛可见淋巴细胞浸润,B组和C组有80%的胰岛见淋巴细胞浸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和C组的平均Ridit值分别为:0.423、0.519、0.561,P<0.05);糖尿病模型建立3周末,A组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高于B组和C组[(71.6±12.4) ng/ml比(12.6±5.6) ng/ml和(14.2-7.2) ng/ml,P<0.05],A组小鼠血清γ-干扰素(IFN-γ)水平低于B组和C组[(276.1 ±41.7) ng/ml比(352.2±52.2)ng/ml和(358.1 ±53.4) ng/ml,P<0.05]. 结论 细粒棘球蚴抗原B对小鼠1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细胞的自身免疫损害具有拮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Th1/Th2免疫偏移有关.

    作者:阿依甫汗·阿汗;哈丽娅;吐尔干艾力·阿吉;邵英梅;赵晋明;温浩;曹峻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腘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与腘动脉硬化闭塞的腔内治疗

    目的 明确腘动脉分区的解剖学意义,探讨腘动脉的解剖学特征对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自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部分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113例共118条肢体.在行腔内治疗时于病变开通前对腘动脉行屈膝位造影,观察腘动脉的弯曲形态,弯曲拐点的部位,分析其与腘动脉分区的关系;对行腘动脉支架治疗的病例于治疗后再行屈膝位造影观察弯曲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腘动脉存在多种弯曲形态,75.4%的弯曲拐点位于P2区,18.6%位于P1区,6.0%位于P3区.73例行腘动脉支架治疗的病例中,10例在治疗后发生腘动脉弯曲程度变化,6例发生远端血管扭曲.血管扭曲现象均出现于跨弯曲部支架治疗的病例中,其中5例在屈膝位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结论 通过屈膝位造影能够更好地理解腘动脉分区的解剖学意义并了解腘动脉的弯曲形态,有助于提高位于不同分区内的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的合理性.

    作者:蒋俊豪;陈斌;董智慧;石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外伤致小肠从肛门脱出一例

    患者,男,20岁,行走时被车撞伤下腹部,人被挤压于车与树干间,伤后4h发现肛门处有小肠突出入院.入院时查体:P:110次/分,BP:84/50 mmHg,意识朦胧,贫血貌.腹部略膨隆,全腹明显压痛,伴反跳痛及肌紧张,以下腹部明显,未闻及肠鸣音.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阳性.肛门处可见小肠襻外露,总长约15 cm,颜色变黑,无弹性,无蠕动(图1).骨盆X片:右侧耻骨骨折,未移位.人院诊断:腹部闭合性外伤、休克、弥漫性腹膜炎、小肠坏死.在纠正休克同时全麻下行手术治疗.首先在肛门处切除坏死小肠,小肠断端在结扎后回缩.术中见少量新鲜不凝血,切除坏死段小肠断端已回纳腹腔,后腹膜血肿,直肠前壁近腹膜返折处有不规则破口,大径约2.5 cm,附近有粪便污染.沿骨盆壁探查,未能探及骨折断端.行直肠前壁修补,小肠断端吻合,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姜国忠;李蕾;赵健飞;刘巍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异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外科治疗——66例报告

    目的 探讨异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982-2010年间,北京协和医院共收治575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其中66例为异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本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病理、术后处理及随访等.结果 异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生率为11.5%(66/575),其中异位于纵隔的发生率为71.2%(47/66),而异位于前上纵隔多,达65.2%(43/66);异位于颈部非典型部位的为28.8%(19/66);常规定位检查中,甲状旁腺核素显像的敏感度高(87.0%);平均手术次数为1.47次,所有病灶均得以完整切除;术后49例出现短期低血钙症状,经钙剂治疗后血钙恢复正常;随访到52例,仅1例移植的甲状旁腺腺体再次出现功能亢进.结论 异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治关键在于术前明确定位,减少误诊误治,避免术中损伤.

    作者:管珩;李沛;朱预;廖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改良FOLFOX4和DOF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Ⅲ期胃癌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改良FOLFOX4(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和DOF(奥沙利铂+多西他赛+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对Ⅲ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3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86例确诊为Ⅲ期胃癌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其中42例采用改良的FOLFOX4方案,44例采用DOF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进行临床疗效的判定并分析其不良反应. 结果 改良FOLFOX4组42例患者中,临床总有效率为60%(25/42),肿瘤控制率为83% (35/42);DOF组44例患者中,临床总有效率为68%(30/44),肿瘤控制率为89% (39/44).改良FOLFOX4方案与DOF方案近期临床疗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OF方案组恶心、呕吐及白细胞下降发生率明显高于改良FOLFOX4方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FOLFOX4组D2淋巴结清扫率达80%(20/25),R0切除率达72%(18/25);DOF组D2淋巴结清扫率达87% (26/30),R0切除率达83%(25/30),两组患者的D2淋巴结清扫率和R0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对43例行R0切除术的胃癌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改良FOLOX4方案组中位生存时间38.7个月,1年生存率为90%,3年生存率为60%;DOF组中位生存时间39.6个月,1年生存率为95%,3年生存率为75%.术后TNM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一般情况较好的胃癌患者可以采用DOF化疗方案,但是术后TNM分期是唯一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叶海波;孙维建;卢明东;刘帅;陈克;胡经纬;郑志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预防和再手术时机及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8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患者的资料.其中Lichtenstein无张力修补13例,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5例.应用聚丙烯补片修补者16例,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修补者2例.根据感染程度、补片材料进行相应处理.开放换药未见好转后行再手术治疗.术后均一期缝合,完全去除补片者3例,术后留置引流管;部分去除补片者15例,予以双套管冲洗负压吸引.结果 补片感染的18例患者均经再手术治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后无疼痛、阴囊水肿及尿潴留.其中16例一期愈合,2例二期愈合.随访6个月至3年,18例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出院后无感染及复发.结论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治疗以预防为主,根据感染类型及补片材料选取不同的治疗方式.

    作者:王鑫;杨福全;王泽平;马锐;丛玉珠;孟令勤;赵海鹰;刘金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根治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应用于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结直肠外科2008年3月至2011年11月由同一术者实施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10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随访率为90.7% (98/108),随访时间为6 ~ 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6例,带瘤生存3例.总复发率为26.9%(29/108),其中ⅠB期复发率为0,ⅡA期为18.8% (6/32),ⅡB期为30% (6/20),ⅢA期为30.8%(8/26),ⅢB期为37.5% (9/24).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4%、88.9%、73.8%,1、2、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3.5%、83.3%、73.8%.结论 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根治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3年生存率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当.

    作者:李守震;王权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治疗食管反流病

    胃底折叠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均是有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作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6例,其中18例Nissen胃底折叠术,18例Nissen胃底折叠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住院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36例,既往均无合并症和腹部手术史.将36例随机分成18例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组(A组)和18例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组(B组).A组中男8例,

    作者:季锋;沙红;韩新巍;李震;李治仝;王利;白林锋;崔强;汪忠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阴性淋巴结数目在T3期胃癌预后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阴性淋巴结数目在T3期胃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有完整临床和随访资料的胃癌根治术T3期患者214例,采用Kaplan-Metier生存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Log-rank比较组间差异,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比较阴性淋巴结数目(negative lymph node count,NLNC)分期与pN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率(metastatic lymph nodes ratio,MLR)分期在胃癌预后评价中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pN分期(x2=31.664)、MLR分期(x2=34.123)、肿瘤大小(x2=5.025) 、Borrmann分型(x2=5.401)、分化类型(x2=5.993)和NLNC分期()x2=37.256)均与胃癌预后相关(均P <0.05).COX多因素分析:pN分期-2loglikelihood值为l 336.761,HR值为1.464;MLR分期-2loglikelihood值为1 335.821,HR值为1.441;NLNC分期-2loglikelihood值为1 326.902,HR值为1.725.对于相同pN分期中不同的NLNC分期,pN分期中N0和N1期,不同的NLNC分期预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8、p=0.014).结论 足够的阴性淋巴结清扫数目可延长进展期胃癌患者生存时间和降低早期复发风险.

    作者:蒋楠;邓靖宇;丁学伟;刘宏根;崔景利;焦旭光;梁寒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膜外桥式吻合在结肠急诊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左半结肠急诊手术如行I期吻合发生吻合口瘘的概率大.针对该棘手问题,作者设计了“腹膜外桥式吻合”,即将吻合口放置于腹膜和皮肤之间,使输入襻和输出襻形成一拱桥状.一旦发生吻合口瘘,即将皮肤缝线部分拆开形成一个完整的双腔造瘘.至今,作者已完成该类手术1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李清平;刘治昆;颜建文;周文忠;熊忠荣;王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溶栓联合抗凝与单纯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第9版推荐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在抗凝治疗基础上,酌情使用溶栓治疗[1.国外系统综述指出,治疗早期,溶栓治疗在增加静脉通畅率的同时也造成了更大的出血风险[2].但在疾病的恢复期,早期的溶栓治疗是否可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和DVT复发,并无确切结论.为此,我们检索国内外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溶栓和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作者:仇鹏;司小毛;查斌山;谢文涛;李俊;朱化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外科联合腔内杂交手术治疗马凡综合征所致复杂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马凡综合征所致的胸腹主夹层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dissectional aneurysms,TAAA)是否能用腔内治疗仍是值得探索的问题.采用开放手术和腔内支架修复术联合的杂交治疗是治疗TAAA较好选择,尤其适合高危的TAAA患者[1].结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已有TAAA的治疗经验[2-4],在此报道成功采用外科联合腔内分期杂交技术治疗马凡综合征所致的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体会.

    作者:赵纪春;黄斌;袁丁;杨轶;曾国军;熊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对比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2005年9月至2009年12月24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20例进展期胃癌接受腹腔镜辅助D2根治手术(腹腔镜组),120例进展期胃癌接受常规开腹D2根治手术(开腹组)为对照组,各组远端胃切除、全胃切除均分别为50例及70例.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量、肿瘤切缘情况、手术并发症、5年肿瘤复发情况、5年无病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0例腹腔镜组患者中均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307±84) min,明显长于开腹组的(203±52) min(t'=11.556,P<0.01);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258±78) ml,明显少于开腹组的(318±89) ml(=5.550,P<0.01);腹腔镜组获取淋巴结数(17±11)枚,开腹组获取淋巴结数(16±10)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723,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所有切除标本切缘均阴性、无肿瘤细胞残留.腹腔镜组有9例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7.5%,开腹组8例,发生率为6.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2,P>0.05).腹腔镜组术后住院(10.6±4.7)d,明显少于开腹组的(14.3±2.9) d(t'=7.339,P<0.01).两组住院期间均无死亡发生.中位随访期47个月,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是47.6%和42.8%(x2=0.577,P>0.05). 结论 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胃癌根治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华瑾;杜建军;王安辉;李纪鹏;赵青川;方诚;闫永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经口输送钉砧系统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与开腹手术对比,研究经口输送钉砧系统(OrVil)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73例经开腹方式(36例)和应用OrVil装置经腹腔镜方式(37例)行近端胃及全胃根治术的胃癌患者,比较开腹及腹腔镜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266±97) min比(204±39) min,t=3.607,P=0.001];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均少于开腹组[(189 ±79) ml比(343±90) ml,t=7.782,P=0.000;(2.9±0.5)d比(3.5±0.6)d,t=4.714,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淋巴结清扫数目[(29±10)枚比(31±14)枚,t=0.697,P=0.488]及术后平均住院日[(14±5)d比(12±3)d,t=1.933,P=0.057]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各11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39).结论 经口输送钉砧系统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吻合安全、效果可靠.

    作者:王骥;张冲;张秀忠;赵文星;刘斌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1-甲基色氨酸与5-氟尿嘧啶联合干预对荷胃癌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影响

    目的 研究1-甲基色氨酸(1-methyl tryptophan,1-MT)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对荷胃癌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的影响.方法 将稳定转染IDO-pcDNA3.1(+)质粒和空质粒以及未转染的小鼠前胃癌细胞种植于小鼠皮下,建立荷胃癌移植瘤小鼠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MT、5-FU和1-MT+ 5-FU治疗.取小鼠脾脏及肿瘤组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组织中MDSC的数量.结果 (1)移植瘤中有MDSC的表达.(2)胃癌小鼠体内MDSC(49.8%±1.1%)较正常小鼠(1.2%±0.3%)明显增加(P<0.05).(3)与正常小鼠相比,联合用药组MDSC(18.5%±0.5%)的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MT与5-FU联合应用使荷胃癌移植瘤小鼠脾脏及肿瘤部位的MDSC数量减少,改善肿瘤微环境.

    作者:王改;申惠琴;武希润;刘小丽;康贵云;李哲萍;王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胃癌新的手术方式

    胃癌为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四位,死亡率占第二位.2009年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协作中心列举的数据表明:“全球每年胃癌新发病例中,42%的新发病例数来自我国,数量近40万人,平均约2 ~3 min就有1名中国人死于胃癌”.绝大多数早期胃癌患者几乎都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患者求医时往往已届进展期.胃癌患者生存期长短与其分期密切相关,晚期胃癌疗效极差,5年生存率不足20%,远低于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约为90%).

    作者:赵青川;洪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远端胃癌患者行D2根治术中第12组淋巴结的清扫

    目的 研究远端胃癌行D2根治术中清除第12组淋巴结的意义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自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193例远端胃癌患者行远端胃或全胃D2根治术的清扫第12组淋巴结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BorrmannⅢ、Ⅳ型胃癌患者中第12a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Borrmann Ⅰ、Ⅱ型(x2=4.841,P=0.028);胃角、胃窦及多发癌第12a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1%、9.7%、30.4%,第12p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2.15%、19.6%,多发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胃角、胃窦各区;高-中分化胃癌第12a组淋巴结转移率低于低分化者(x2=4.292,P=0.038),高-中分化胃癌第12b组淋巴结转移率低于低分化者(x2=4.079,P=0.043);浆膜受侵患者第12a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浆膜未受侵者(x2=8.107,P=0.004),浆膜受侵者第12b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浆膜未受侵者(x2=3.836,P=0.050);N0~1第12a组淋巴结转移率低于N2~3 (x2=10.960,P=0.001),N0 ~1第12b组淋巴结转移率低于N2~3 (x2 =4.989,P=0.026),N0~1第12p组淋巴结转移率低于N2~3 (x2 =4.433,P=0.035);肿瘤直径<3 cm、3~5 cm和>5 cm第12a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2%、10、0%、29.2%,直径在5 cm以上的肿瘤发生第12a组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大(x2=6.464,P=0.011).结论 远端胃癌D2根治术行第12组淋巴结的清扫是合理必要的.

    作者:倪中凯;姚凯;程川兵;李树仁;王道明;孔琦;朱家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