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孤立性脾转移一例

史东波;柯孔亮;王红卫

关键词:结直肠癌, 孤立性转移瘤, 乙状结肠癌根治术, 中分化腺癌, 患者血清, 脾脏转移瘤, 病理学检查, CEA, 组织边界, 周围神经, 重要器官, 肿瘤浸润, 远处转移, 体格检查, 术后, 切除手术, 疗程, 卡培他滨, 腹部, 肠镜检查
摘要:患者女,57岁.2007年1月因“大便习惯改变3个月”,肠镜检查提示为“乙状结肠癌”收住入院.既往无重要器官疾病史,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前肠镜及病理活检提示乙状结肠中分化腺癌,胸片及腹部CT检查均未发现其他部位的远处转移,血清CEA 63.21 ng/ml.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病理学检查为中分化腺癌,肿瘤浸润至浆膜层(PT3),无血管和周围神经的侵犯,淋巴结4/12转移(PN2a),TNM分期为ⅢB(pT3N2aM0).术后接受CapeOX方案(奥沙利铂200 mg第1天+卡培他滨1.5 g Bid/d第1~14天)化疗,休息7d,21 d为1个疗程,共8个疗程.术后2周患者血清CEA降至正常水平,在17个月的随访中,血清CEA水平一直维持正常.此后患者血清CEA上升至36.20 ng/ml,临床无任何全身及局部症状;3个月后,血清CEA水平上升至76.45 ng/ml,腹部增强CT扫描发现脾脏下极直径1.8cm低密度影,考虑可疑转移灶.经外院PET-CT检查,证实为脾脏孤立性转移瘤(图1).2008年9月患者接受了脾脏切除手术.脾脏转移瘤位于脾脏下极2/3处,质硬,与邻近脾组织边界清楚,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色(图2).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近期效果

    目的 研究胃转流术(gastric bypass,GBP)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治疗作用.方法 分析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的32例T2DM患者接受GBP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体质量、血压和脂肪肝的变化.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在GBP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6、12个月的FBG[(7.8±2.2)mmol/L、( 7.7±2.2)mmol/L、(7.2±1.8) mmol/L]均低于术前的PBG[ (11.1±2.7)mmol/L],P<0.05;术后l、6、12个月的2hPG[( 10.2±2.6) mmol/L、(10.5±2.8)mmol/L、(10.5±3.1)mmol/L]均低于术前的2hPG[ (14.0±3.5)mmol/L],P<0.05;术后1、6、12个月的HbAlc[(7.6%±1.4%)、(7.5%±1.7%)、(7.1%±1.9%)]均低于术前的HbAlc[(9.0%±2.3%)],P<0.05.BMI< 25 kg/m2的非超重者的术后12个月FBG[(6.9±1.5) mmol/L]、2hPG[ (10.0±3.2)mmol/L]、HbAlc[(6.9%±1.9%)]均低于术前的FBG[( 10.7±2.9) mmol/L]、2hPG[(14.3±4.1) mmol/L]、HbAlc[(8.8%±2.0%)],P<0.05;BMI≥25 kg/m2的非超重者的术后12个月FBG[ (7.5 ±2.3)mmol/L]、2hPG[ (11.3 ±2.9)mmol/L]、HbAlc[(7.3%±1.9%)]均低于术前的FBG[ (11.7±2.3)mmol/L]、2hPG[( 13.5±2.4)mmol/L]、HbAlc[(9.2%±2.7%)],P<0.05.6例合并有高血压的T2DM患者术后1年血压正常5例.17例合并有脂肪肝的T2DM患者术后1年脂肪肝减轻8例.结论 GBP对T2DM患者的糖代谢失常及合并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闫军;董光龙;杨雁灵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脾动脉瘤的手术及微创治疗

    目的 探讨脾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中远期疗效.方法 1999-2011年收治18例脾动脉瘤患者,对18例的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男7例,女11例.平均年龄53.8±7.3岁.8例患者无临床症状于体检中发现,7例表现为左上腹疼痛,3例因动脉瘤破裂于急诊首诊.14例经三维血管造影(3DCTA)、3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1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确诊.手术治疗11例,其中脾动脉瘤破裂行急诊手术3例,择期性手术8例.手术包括脾动脉瘤及脾切除4例,同时切除胰尾5例,脾动脉瘤切除、断端吻合1例,脾动脉瘤切除加脾及结肠脾区切除1例.另外,行脾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3例.本组中,4例无临床症状、且瘤体直径<2 cm者行随访观察中.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16例平均3.2年.失访2例,1例于术后4年死于脑溢血.结论 脾动脉瘤发病率低,症状多隐匿,脾动脉瘤破裂多有致死的危险.开腹手术及腔内微创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刘志敏;张健;夏茜;韩彦槊;张晓宇;王丰艺;段志泉;辛世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胃癌根治术后迟发性腹腔内大出血三例

    例1男,49岁,于2005年11月4日作D2+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Ⅱ式,并胆囊切除术,病理报告为胃窦前壁溃疡型低分化腺癌.术后第2~9天出现中上腹痛伴柏油样大便,上腹CT平扫示胰腺上缘4.0cm×2.5 cm不规则稍高密度影(图1).经治疗后腹痛缓解,大便转黄,但仍有37.3~37.8℃低热.第25天又有上腹痛发作,诊断为腹腔感染,经抗菌治疗后好转.第36天再次出现上腹痛,查外周血WBC13.4×109/L.N 0.88,Hb 99 g/L.4h后上腹痛加剧,上腹部压痛伴肌紧张,突然出现心跳、呼吸停止.死后B超检查示左侧腹部有11.3 cm×5.2cm液性暗区,腹腔内抽得不凝血.

    作者:陈自强;陆松春;唐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混合型肝癌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mix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holangiocarcinoma,mHCCCC)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4月至2010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确诊为mHCC-CC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并统计术后生存时间. 结果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7~76岁;其中男性11例(64.7%);无临床症状10例(58.8%);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2例(70.6%);甲胎蛋白阳性( >25 ng/ml) 12例(75.1%);糖类抗原199阳性(≥37 U/ml)4例(25.0%).17例患者中肿瘤均完整切除,即包括转移灶在内的肿瘤切除,切缘离肿瘤边缘1.5 cm以上,同时清扫肉眼可见或影像学提示的肿大淋巴结.术后6、12和18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8%、86.5%、57.7%;术后100、200 d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3%、43.5%;中位无瘤生存期为161 d.结论 mHCC-CC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总体预后较差.

    作者:胡益挺;吴健;徐骁;俞军;严盛;章茫里;柯庆宏;王伟林;郑树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缓释化疗的安全性研究

    由于常规化疗在目标局部作用时间短、浓度低,影响了疗效,采用腹腔给药可克服这一缺陷,而采用腹腔缓释化疗可以使药物在腹腔持续长时间作用,提高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我们在本研究中主要针对腹腔缓释化疗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9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其中男57例,女39例;平均年龄62岁;肿瘤部位为:胃窦50例,胃体28例,胃底/贲门18例;分期:Ⅱ期17例,Ⅲ期50例,Ⅳ期29例;肿瘤组织类型:高分化6例,中分化18例,低分化70例,其他类型2例;术前均未接受过任何治疗.术前3d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心肺功能亦无严重损害;KPS评分>80分.

    作者:王培红;曹永宽;张国虎;龚加庆;张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胰腺癌姑息手术中两种不同活检方式的比较

    目的 比较胰腺癌姑息手术中楔形活检与一次性自动活检枪活检的差别.方法 对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胰腺外科中心2006年3月25日至2011年3月25日217例胰腺癌姑息手术术中行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活检方式不同分为楔形活检组(A组,120例)和一次性自动活检枪活检组(B组,97例).比较两组的活检成功率、活检阳性率、诊断准确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的活检成功率、活检阳性率、诊断准确率、术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97.5%、97.5%、1.7%与100%、99.0%、99.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胰漏发生率分别为11.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结论 在不可切除胰腺癌姑息手术的活检中,与楔形活检相比,一次性自动活检枪活检在未影响活检成功率、活检阳性率和诊断准确率的前提下,显著降低术后胰漏发生率且术后出血发生率并未增加,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活检方式.

    作者:崔鹏飞;彭涛;陶京;王春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FOXP3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FOXP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关系.方法 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法( MALDI-TOF)对392例肝癌患者和372例健康对照者FOXP3基因rs2280883和rs376154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分析. 结果 肝癌组FOXP3基因SNP位点rs3761549 C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OR=1.32,95% CI 1.03 ~ 1.70,P=0.027).肝癌患者FOXP3基因在rs2280883位点上出现TT基因型和在rs3761549位点上出现CC基因型的比例较健康对照者高,分别为79.6%和77.6%,并且携带rs2280883 TT基因型或者rs3761549 CC基因型的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也较高(OR =1.53,95%CI1.10~2.14;OR=1.92,95%CI1.39 ~2.64;P<0.001).分层分析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rs3761549位点上CC基因型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的关联在发生门静脉癌栓的患者中更加显著(x2=5.578,P=0.018),而且rs3761549位点上Tr/CT基因型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的关联在出现肝癌复发的患者中更加显著(x2=6.561,P=0.010).结论 FOXP3基因rs2280883和rs3761549位点的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rs3761549位点CC基因型和TT/CT基因型分别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门静脉癌栓发生和肝癌复发具有相关性.

    作者:陈衍辉;张恒辉;王艳;廖维甲;覃理灵;谢兴旺;费然;王雪艳;梅铭惠;魏来;陈红松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赫美Oval Patch定型补片在成人脐疝修补中的应用

    成人脐疝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腹壁疝,传统手术治疗方法繁琐,解剖缝合层次较多,治疗效果不确切.北京朝阳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赫美OP(oval patch)定型补片修补成人脐疝112例,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特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庞国义;赵琦;宋家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直肠未分化型小细胞癌一例

    患者男,69岁.因“腹泻伴大便间断带血1个月余”入院.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及压痛,肠鸣音正常.直肠指诊:距肛缘5 cm处可触及质硬肿块,活动度可,侵犯直肠1周,指套染血.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5 g/L,生化及凝血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均正常.胸片及腹部彩超正常.盆腔MRI增强:直肠占位性病变,考虑直肠癌.入院后行直肠镜检查:距肛缘5 cm处可见直肠新生物,直径约6 cm,腔内生长,质硬,触之易出血,于肿物上取材4块.病检为直肠小圆细胞恶性肿瘤.

    作者:刘果;张碧涛;吴泉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肝癌基质型血管生成拟态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目的 研究基质型血管生成拟态( vasculogenic mimicry,VM)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收集安徽省立医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151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采用层粘连蛋白、CD34和肝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透射电镜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基质型VM表达,分析基因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指标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151例肝细胞癌组织中基质型VM阳性31例(20.5%).组织中基质型VM阳性肝细胞癌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肿瘤较大(x2=4.132,P=0.042),血管侵犯率高(x2=5.825,P=0.016),Edmondson分级高(x2=5.256,P=0.022),pTNM分期晚(x2 =6.218,P=1.013).基质型VM阳性患者和基质型VM阴性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7%、34.6%、11.5%和86.7%、64.7%、40.3%(x2=14.852,P<0.00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1.9%、19.4%、6.5%和63.3%、40.6%、19.6%(x2=10.065,P =0.002).对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单、多因素分析显示,多发肿瘤、血管侵犯和基质型VM表达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管侵犯和基质型VM表达是影响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细胞癌中存在基质型VM,其表达与肿瘤大小、分级、分期、血管侵犯有关,是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文斌;许戈良;荚卫东;李建生;马金良;葛勇胜;任维华;余继海;王伟;张传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52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1年生存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切除术后1年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HCC行肝切除的528例患者术后1年生存结果和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期间死亡302例,患者1年累积生存率为84%.1年内死亡原因主要为HCC复发转移(78.1%,75/96)及与原发的肝病相关合并症(19.8%,19/96).大肝癌(P =0.047)、血管癌栓(P=1.118)、组织学中低分化(P =0.001)和病理切缘肿瘤残留(P=0.004)者是HCC患者1年内HCC复发转移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伴有门静脉高压症(P =0.001)是预示术后肝病相关死亡的独立因素.非RO切除的患者是1年内死亡(占59.3%)重要的因素.结论 影响HCC切除术后1年生存的主要因素是HCC复发转移与原发的肝病相关因素,非R0切除是导致原发性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死亡的主要的因素,术前伴有门静脉高压症是影响HCC患者术后肝病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吴力群;王祖森;胡维昱;韩冰;曹景玉;郭卫东;张斌;邱法波;张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疗效对比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与开腹肝切除术(open hepatectomy,OH)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45例,将其分为2组,LH组21例,OH组24例.比较2组患者术中、术后的情况与生存率,评价其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LH组显著高于OH组(分别x2=3.973,x2=4.862,均P<0.05),近期并发症发生率LH组(2例)显著低于OH组(9例)(x2=4.746,P<0.05);总住院天数LH组为(17.3±5.0)d,OH组为(21.5±5.1)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7,P<0.05).2组患者随访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2,P >0.05).LH组的无瘤生存率为52.4%,显著高于OH组(25.1%,x2=4.543,P<0.05).结论 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均为肝癌治疗的有效方法,腹腔镜术式近期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但两组总体生存率无差异.

    作者:杨学伟;曹良启;蒋小峰;彭和平;胡以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透明细胞型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型肝癌(primary clear cell carcinoma of the liver,PCCC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3月手术治疗的214例PCC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结果 PCCCL患者的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0.2%、70.6%和55.9%,显著优于非透明细胞型肝癌(non-clear ce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NHCC)患者(82.8%、62.7%和47.7%,P=0.001).本组患者PCCCL肿瘤显著小于NHCC(x2=4.37,P=0.04),血管侵犯显著少于NHCC(x2=9.42,P=0.002),而高分化肿瘤所占的比例则显著高于NHCC(x2 =4.30,P=0.04).甲胎蛋白水平,肿瘤大小,肝硬化及血管侵犯是影响PCCCL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PCCCL为肝细胞肝癌的一种少见的病理类型,具有与NHCC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切除是PCCCL佳治疗手段,预后显著好于NHCC.

    作者:李涛;樊嘉;钦伦秀;周俭;孙惠川;王鲁;叶青海;邱双键;汤钊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酒精相关性肝癌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有626 000例新发病例,它也是全球致死亡率排名第4位的恶性肿瘤[1].2010年Dufour等[2]报道亚洲和非洲是肝癌的高发区域,全球80%的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非洲和东南亚.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显著上升,其中80%肝癌的病例有肝硬化的病史,此外发生肝癌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是饮酒,在大部分欧美地区,肝癌病因以酒精为主,肝癌死亡率与酒精消耗量呈正相关[3].2004年国内一项区域性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重度饮酒仅次于乙肝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和丙肝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感染,为引起肝癌的重要原因[4].随着全球范围内酒精滥用的增加,饮酒将会继续是全球范围里肝癌的常见原因[5],而中国目前有超过500万的饮酒者,这一数目正在逐渐增加,因此研究酒精相关性肝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探讨酒精相关性肝癌的新进展,以便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王卫兵;徐骁;郑树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术中局部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

    目的 探讨肝癌根治术中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的安全性及其对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完成肝癌根治手术的患者59例,按术中有无使用氟尿嘧啶缓释剂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未予其他化疗.检测两组患者术前1天、术后3周的白细胞、肝功能、AFP;术后半年内每月、半年后每3个月复查AFP及影像学,对可疑复发的患者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统计术后6、12、18、24个月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结果 术后3周治疗组WBC、ALT、AST、TBIL,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t=0.801、-0.854、- 1.948、- 0.503,均P>0.05).治疗组术前、术后3周、术后6个月AFP为(361.58±431.06) μg/L、(17.02±15.55)μg/L、(43.61±58.03) μg/L,对照组为(495.50±441.63) μg/L、(26.82±60.46) μg/L、(127.48±229.79) μg/L.术后6个月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2.065,P<0.05).治疗组术后6、12、18、24个月的无瘤生存率为95.8%、91.7%、79.2%、75.0%,对照组为94.3%、71.4%、60.0%、48.6%(Log rank检验x2=4.035,P<0.05);治疗组术后6、12、18、24个月的总体生存率为100%、95.8%、91.7%、83.3%,对照组为100%、94.3%、77.1%、60.0%(Log rank检验x2=3.931,P<1.05).结论 术中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是降低肝癌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元元;梁中骁;潘金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新基因突变和临床表现

    患者男,37岁,因右下肢突发肿胀5d于2010年9月急诊入院.无胸闷胸痛,咳痰和咯血,否认发热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心、肾功能不全,无VTE病史.既往无抗凝药物及激素应用史,2009年3月体检发现血小板40×109/L,无出血症状.体检发现右下肢全程肿胀,皮肤及肌肉张力高于左侧,皮色暗红,大腿可见浅静脉扩张,腹股沟区压痛(+),右大腿周径大于左侧5 cm,右小腿周径大于左侧5 cm.辅助检查结果显示:①静脉CT血管造影:右侧股浅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和下腔静脉(L1水平)管腔内充盈缺损影,双侧肾静脉、左侧髂静脉未见充盈缺损.肺动脉主干及左右分支未见充盈缺损.②血液学:血小板:36 × 109/L.IgG-Beta2GP1抗体:(-),IgM-Beta2GP1抗体:(-),IgA-Beta2GP1抗体:(-).抗Sm:(-),抗RNP:(-),抗SSA:(-),抗SSB:( ),抗Smm:( -),抗U1RNP:(-),抗SSA/Ro:(-),抗SSB/La:(-),抗Jo-1:(-),抗Scl-70:(-),抗核糖体:(-),抗心磷脂抗体:IgG型:(-),IgM型:(-),抗ANA:( -).③骨髓:符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象.

    作者:邓昊昱;陈佳佺;沈薇;顾怡;张纪蔚;张皓;张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958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70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09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20例(2.8%),获得随访17例,随访率为85%,中位随访时间2(0 ~15)年.胆管癌诊断前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病程15±11年(3 ~38年).有胆管炎的14例,其中重症胆管炎11例.合并肝脓肿12例,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症15例.术前辅助检查提示合并胆管癌诊断的依次为CT、MRCP、B超、肿瘤标志物等.胆管癌的术前临床诊断率为55% (11/20).行胆管癌根治术4例,姑息性手术7例,探查活检术6例,非手术治疗3例.根治术后1例失访,其余3例均存活,目前存活时间分别为1年1例,5年2例.姑息性手术7例,术后失访2例,存活时间1年2例,3年1例,5年1例.未切除者存活时间均未超过1年.结论 对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病例有以下情况者应提高警惕,(1)病史较长、有胆管炎.(2)合并肝硬化.(3)影像学提示胆管壁增厚或肝内占位病变.(4)肿瘤标志物升高.这些提示发生胆管癌的可能性大.对这些病例应严格定期随访,以便早期发现,获得根治切除者预后较好.

    作者:徐云峰;王凯;刘亚奇;徐智;王立新;侯纯升;周孝思;凌晓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脾脏和外周血中CD4+CD25+CD1271ow/-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研究

    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门静脉高压症( portal hypertansion,PHT)脾亢患者外周血及脾脏组织中CD4+CD25+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CD127low/-Treg)的表达情况,探讨PHT脾亢患者脾脏免疫功能变化的可能机制,从而为PHT脾亢患者脾脏免疫功能的评估、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王金华;廖毅;郭勇;陶崇林;张启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发高钙危象昏迷抢救成功一例

    患者,男,72岁,因四肢无力伴行走困难,反应迟缓4个月,加重1周收入我院神经内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和心律失常病史.入院前脑CT检查提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小腔梗,脑质变性,脑室系统明显扩张.大便潜血弱阳性.查体:血压188/91 mm Hg,神清,反应迟钝,对答切题,颈强直,克氏征弱阳性,四肢肌力Ⅳ级,右下肢病理反射阳性,甲状腺可触及结节状改变.入院诊断:(1)四肢无力原因待查:脑水肿?(2)上消化道出血?(3)高血压病(Ⅲ级).入院第1天,血钙4.2 mmol/L,磷1.17 mmol/L,钾2.98 mmol/L,尿素氮9.99 mmol/L,肌酐158 mmol/L,第3天病情加重出现间隙性肢体抽搐,昏迷,血钙4.11 mmol/L,诊断高钙危象,转ICU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血液透析,利尿,降钙等治疗.进一步检查PTH 4386 pg/ml,血钙3.28 mmol/L,血磷0.58 mmol/L.B超:双甲状腺多发实性占位病变,右叶腺体见1个4.0 cm×3.0 cm囊实性混合性肿块.CT示:右甲状腺后部2.5 cm ×2.8 cm低密度肿块,疑甲状旁腺瘤可能.未查ECT.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并高钙危象昏迷.经ICU抢救性治疗病情无改善.第7天行急诊甲状旁腺探查术,术中见右甲状腺后外侧一肿块约4.0 cm×3.0 cm,呈囊实性,光滑,与甲状腺组织粘连,给予完整切除.同时在该肿块下方可见1个1.0cm×1.5 cm大肿块,呈透明胶状囊性样肿块一并切除.术中行PTH测定,全麻后查PTH> 5000 pg/ml,切除2个肿块后10 rain查PTH 1143 pg/ml,术中PTH下降比为0.229.探查左甲状腺上极见1.0cm×1.0cm大肿块行切除,未见其余甲状旁腺增大.术后病理报告:右甲状腺后外侧肿块为甲状旁腺增生,下方肿块为甲状旁腺囊肿,左甲状腺肿块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第1天PTH 41.7 pg/ml、血钙2.17 mmol/L、血磷0.54 mmol/L、尿素氮19.9 mmol/L,肌酐161 mmol/L.仍昏迷,抽搐,继续血液透析、抗感染、支持治疗,静脉补钙2 g(10%葡萄糖酸钙20 ml).第3天抽搐消失,停用血液透析.第5天意识好转,出现双眼活动及双上肢开始运动.

    作者:刘新杰;胡泓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多因素分析预测

    目的 探讨术前常规检查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可行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3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一般特征、结节的超声特征、实验室检查、核医学表现与终病理诊断间的关系,筛选高危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结果 387例囊性为主的甲状腺结节中癌的比例为0.78%;1243例实性为主的甲状腺结节中癌的比例为17.2%,多因素分析显示实性为主的甲状腺结节恶变的高危特征包括:年龄小于40岁,单侧腺叶受累,低回声,边界不清,无囊性变,微钙化,粗钙化,结节大径≤2 cm,癌风险指数公式为:y=0.80×年龄+0.59×腺叶+0.72×回声+0.82×边界+1.32×实性+1.90×微钙化+0.70×粗钙化+0.71×大小,取风险指数=2.8为临界值,其预测恶性结节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4.4%、80.4%和75.2%. 结论 甲状腺结节病例可通过结合自身一般特征及术前常规检查结果较准确地预测结节的性质,指导手术治疗.

    作者:赵勇;黄迅;陈波;杨燊;王秋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