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自强;陆松春;唐坚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FOXP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关系.方法 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法( MALDI-TOF)对392例肝癌患者和372例健康对照者FOXP3基因rs2280883和rs376154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分析. 结果 肝癌组FOXP3基因SNP位点rs3761549 C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OR=1.32,95% CI 1.03 ~ 1.70,P=0.027).肝癌患者FOXP3基因在rs2280883位点上出现TT基因型和在rs3761549位点上出现CC基因型的比例较健康对照者高,分别为79.6%和77.6%,并且携带rs2280883 TT基因型或者rs3761549 CC基因型的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也较高(OR =1.53,95%CI1.10~2.14;OR=1.92,95%CI1.39 ~2.64;P<0.001).分层分析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rs3761549位点上CC基因型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的关联在发生门静脉癌栓的患者中更加显著(x2=5.578,P=0.018),而且rs3761549位点上Tr/CT基因型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的关联在出现肝癌复发的患者中更加显著(x2=6.561,P=0.010).结论 FOXP3基因rs2280883和rs3761549位点的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rs3761549位点CC基因型和TT/CT基因型分别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门静脉癌栓发生和肝癌复发具有相关性.
作者:陈衍辉;张恒辉;王艳;廖维甲;覃理灵;谢兴旺;费然;王雪艳;梅铭惠;魏来;陈红松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病死率排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大部分HCC患者被发现时已处于晚期,因此早期明确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传统HCC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AFP检测和影像学检查,但是AFP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理想;而影像学检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于早期HCC的确诊仍然相当困难.为了提高对早期HCC的诊断率,亟待寻找新的HCC诊断标志物,以更有效地进行HCC病例的筛选、更好地了解HCC的治疗前状态以及制定更优化的治疗措施.
作者:彭承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烟囱”技术在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体会和一期效果.方法 在30例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使用“烟囱”技术增加近端覆膜支架锚定区,其中25例DebakeyⅢ型夹层动脉瘤使用“烟囱”支架保留左锁骨下动脉(23例)或左颈总动脉(3例),肾下腹主动脉瘤使用“烟囱”支架保留肾动脉(5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操作,放置“烟囱”支架的分支动脉术中造影均通畅.其中2例夹层动脉瘤(8%)和1例腹主动脉瘤残留(20%)少量Ⅰ型内漏,1例夹层动脉瘤左锁骨下动脉“烟囱”病例术后5d猝死,考虑为远侧破口所致夹层动脉瘤破裂.其余22例夹层动脉瘤和4例肾下腹主动脉瘤均无内漏.随访28例(90.3%),随访1~19个月,平均(6±5)个月.随访期超声或CTA示“烟囱”血管血流均通畅.1例腹主动脉瘤仍有内漏,2例夹层内漏病例随访中(尚未行CTA),其他病例瘤腔血栓形成.结论 “烟囱”技术能够有效的延长覆膜支架在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近端锚定区并保持重要分支动脉通畅.
作者:李伟;张小明;蒋京军;焦洋;张学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患者男,69岁.因“腹泻伴大便间断带血1个月余”入院.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及压痛,肠鸣音正常.直肠指诊:距肛缘5 cm处可触及质硬肿块,活动度可,侵犯直肠1周,指套染血.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5 g/L,生化及凝血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均正常.胸片及腹部彩超正常.盆腔MRI增强:直肠占位性病变,考虑直肠癌.入院后行直肠镜检查:距肛缘5 cm处可见直肠新生物,直径约6 cm,腔内生长,质硬,触之易出血,于肿物上取材4块.病检为直肠小圆细胞恶性肿瘤.
作者:刘果;张碧涛;吴泉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患者男,53岁,因“小肠部分切除术后23 d,发热3d”入院.患者因“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栓塞、急性肠梗阻”于2011年3月10日在外院急诊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小肠大部分切除+腹腔冲洗引流+腹壁减张缝合术.外院手术记录示术中将大部分小肠切除,残留小肠约50 cm,其中空肠40 cm,回肠10 cm,保留回盲瓣及全部结肠.术后病理证实肠系膜静脉及肠壁小静脉内多发性血栓形成伴血管栓塞.患者术后予抗感染、抑酸、生长抑素及全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出现低钾低钠血症,予以纠正;术后血白蛋白逐渐由41 g/L降低至29 g/L.3月30日患者出现发热,高38.7℃,腹壁切口可见少量渗液,予头孢唑肟后未见明显好转,4月2日再次出现高热、尿少,体温升至39.9℃,予补液、地塞米松、速尿等处理后应家属要求转至我院继续治疗.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差,尿少,肛门排气排便少,因卧床未称体重.查体:体温38.4℃,身高168 cm,体型中等;腹部平坦,腹部正中见长约12 cm手术瘢痕,部分愈合欠佳,可见脂肪液化样渗液;腹中部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肠鸣音弱,约1~2次/min.
作者:赵明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门静脉高压症( portal hypertansion,PHT)脾亢患者外周血及脾脏组织中CD4+CD25+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CD127low/-Treg)的表达情况,探讨PHT脾亢患者脾脏免疫功能变化的可能机制,从而为PHT脾亢患者脾脏免疫功能的评估、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王金华;廖毅;郭勇;陶崇林;张启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 perianal necrotizing fasciitis,PNF)是一种严重、少见、进展迅速、以肛周和会阴三角区筋膜坏死为特征的暴发性感染性疾病.治疗原则是切开引流,彻底清除局部坏死组织及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但彻底清创引流常导致创面过大,愈合延迟,广泛瘢痕形成和控便功能下降.我们利用挂线疗法的引流、标记作用治疗PNF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05年12月至2010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治7例PNF,其中2例外院诊断为肛周脓肿并切开引流,病情未见好转转入我院.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43 ~ 72岁;病程8~25 d.7例中合并有糖尿病6例,高血压病2例,痛风1例,有精神分裂病史1例.
作者:林秋;竺平;谷云飞;李国年;史仁杰;邵万金;杨柏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利用Nodal基因表达预测肝癌转移复发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RNA干扰技术对人肝癌细胞Nodal基因表达的沉默,观察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设计4条Nodal基因特异干扰序列,通过质粒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分别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odal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Nodal基因干扰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能力及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结果 RNA干扰明显抑制了肝癌细胞Nodal基因的表达.在增殖实验第4、5、6天,干扰组的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F=17 098.922,18 135.107,32641.075,均P<0.05).转染48 h后,干扰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F=1136.452,P<0.05).在侵袭和迁移试验中,干扰组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F=83.6,1126.857,均P <0.05);转染24h和48 h后,干扰组均未形成血管生成拟态,明显区别于对照组.结论 干扰Nodal基因的表达,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
作者:陈启斌;荚卫东;许戈良;李建生;马金良;刘文斌;王修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肝脏移植是治疗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有效手段,但术后肿瘤复发仍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1].我们检测HCC肝移植患者外周血细胞甲胎蛋白(α-fetal protein,AFP)mRNA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mRNA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29例HCC行肝脏移植患者中男27例,女2例,平均年龄48岁.患者术前经B超、CT、AFP水平及病理确诊为HCC.肿瘤TNM分期:Ⅰ~Ⅱ期12例,Ⅲ~Ⅳa期17例;肿瘤直径<5 cm者16例,≥5 cm者13例;肿瘤结节数<3个者18例,≥3个者11例;合并脉管侵犯15例.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对照组为随机选择的同期肝炎肝硬化行肝移植患者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46岁.健康体检者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43岁.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穆红;王玉亮;朱志军;高伟;淮明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术前常规检查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可行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3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一般特征、结节的超声特征、实验室检查、核医学表现与终病理诊断间的关系,筛选高危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结果 387例囊性为主的甲状腺结节中癌的比例为0.78%;1243例实性为主的甲状腺结节中癌的比例为17.2%,多因素分析显示实性为主的甲状腺结节恶变的高危特征包括:年龄小于40岁,单侧腺叶受累,低回声,边界不清,无囊性变,微钙化,粗钙化,结节大径≤2 cm,癌风险指数公式为:y=0.80×年龄+0.59×腺叶+0.72×回声+0.82×边界+1.32×实性+1.90×微钙化+0.70×粗钙化+0.71×大小,取风险指数=2.8为临界值,其预测恶性结节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4.4%、80.4%和75.2%. 结论 甲状腺结节病例可通过结合自身一般特征及术前常规检查结果较准确地预测结节的性质,指导手术治疗.
作者:赵勇;黄迅;陈波;杨燊;王秋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患者男,18岁.因“反复腹痛1年,再次腹痛1个月,加重10 d”入住消化内科.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隐痛,无放射痛,症状反复出现,未经诊治.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腹痛,腹痛部位及性质同前,进食后有时腹胀.当地医院拟诊为“胰腺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后无好转.10 d前再次出现腹痛,呈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重,持续10余分钟可自行减轻.入院查体:T 36.7℃,神志清,精神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正常,腹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脐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Murphy征阴性,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7.67 × 109/L、N 63.5%、L 26.5%、RBC 5.7×1012/L、HGB 158 g/L、PLT 238×109/L.血淀粉酶正常,尿淀粉酶1146 U/L.肝胆胰脾肾彩超:脂肪肝.入住内科后按慢性胰腺炎治疗,未见好转,行腹部B超检查示右下腹低回声纵切呈假肾征,横切呈同心圆征,诊断为肠套叠,遂转入普外科,于入院后第5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约30 cm处,约25 cm小肠套于远端小肠内,整复套叠肠管,肠管血运恢复正常,套叠起始处小肠系膜缘及小肠壁处见一约5 cm×5 cm×2 cm外生性肿物,质软,向肠腔内凸出少许,肠腔通畅,术中诊断:小肠肿物并肠套叠,遂行小肠肿物切除术+小肠吻合术.病理示小肠发育异常伴息肉形成,小肠异位胰腺(图1),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孙丕绛;于燕华;刘船;隋国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和肝癌行肝切除术后的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membrane protein 73,GP73)变化趋势及其与肝癌复发、患者预后生存间的联系.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定量测定61例手术切除的肝血管瘤和65例肝癌患者术前、术后GP73,并在肝癌组患者中临床诊断肝癌复发时监测GP73变化.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预后观察GP73能否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结果 肝血管瘤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间GP73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患者术前GP73值为9.9(3.7~15.8) RU,术后3、7、14 d GP73值分别为9.1(3.4~13.3) RU,4.3(1.7 ~9.0)RU,3.3(2.1 ~5.4)RU,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2.606,P<0.001).肝癌组患者中21例复发,复发者术前GP73值为9.9(2.9 ~ 15.0)RU,复发时GP73值为11.0(8.4~ 13.8) RU,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85,P>0.05).未复发肝癌44例,术前GP73值为10.5(3.9 ~16.1)RU,与复发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46,P>1.05).结论 肝癌切除导致GP73的下降,肝癌复发伴随着GP73水平上升,GP73可以作为肝癌术后复发的监测指标.
作者:杨华瑜;孙永亮;毛一雷;徐海峰;张锦春;卢欣;桑新亭;钟守先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抑制残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对肝动脉断流后肝癌增强的转移潜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MHCC97肝癌细胞系和52只BALB/c-nu/nu裸鼠,建立转移性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并肝动脉结扎(hepatic artery ligation,HAL)模型.另12只荷瘤裸鼠行假手术设为对照.分别观察肝动脉结扎+阻滞剂LY294002以及肝动脉结扎+不同剂量干扰素α(intererin-α,IFN-α)对移植瘤生长和肺转移率的影响.体外将肝癌细胞MHCC97置于缺氧环境中培养.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和移植瘤内HIF-1 α、E-cadherin、N-cadherin、Twist表达.结果 肝动脉结扎虽然减小肝癌移植瘤体积(2002.97 ±331.28) mm3 vs.(3921.23 ±786.21) mm3,t =4.052,P<0.01),但增加荷瘤裸鼠肺转移率( 10/12 vs.4/12,P<0.05).联合阻滞剂LY294002治疗不能进一步抑制肝癌生长,但显著减少裸鼠肺转移(1/6 vs.10/12 vs.100%,P<0.05).中等以上剂量的IFN-α(7.5×106 U/kg)显著降低肝动脉结扎诱导的肺转移率(0/6 vs.2/6 vs.100%,P<0.01,P<0.05).对移植瘤和细胞样本的分析证实阻滞剂LY294002或中等以上剂量的IFN-α均抑制缺氧肝癌细胞内N-cadherin和Twist上调,增加E-cadherin表达.结论 阻断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能够抑制缺氧诱导的肝癌侵袭、转移.
作者:刘亮;徐华祥;王文权;汤钊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型肝癌(primary clear cell carcinoma of the liver,PCCC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3月手术治疗的214例PCC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结果 PCCCL患者的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0.2%、70.6%和55.9%,显著优于非透明细胞型肝癌(non-clear ce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NHCC)患者(82.8%、62.7%和47.7%,P=0.001).本组患者PCCCL肿瘤显著小于NHCC(x2=4.37,P=0.04),血管侵犯显著少于NHCC(x2=9.42,P=0.002),而高分化肿瘤所占的比例则显著高于NHCC(x2 =4.30,P=0.04).甲胎蛋白水平,肿瘤大小,肝硬化及血管侵犯是影响PCCCL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PCCCL为肝细胞肝癌的一种少见的病理类型,具有与NHCC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切除是PCCCL佳治疗手段,预后显著好于NHCC.
作者:李涛;樊嘉;钦伦秀;周俭;孙惠川;王鲁;叶青海;邱双键;汤钊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与开腹肝切除术(open hepatectomy,OH)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45例,将其分为2组,LH组21例,OH组24例.比较2组患者术中、术后的情况与生存率,评价其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LH组显著高于OH组(分别x2=3.973,x2=4.862,均P<0.05),近期并发症发生率LH组(2例)显著低于OH组(9例)(x2=4.746,P<0.05);总住院天数LH组为(17.3±5.0)d,OH组为(21.5±5.1)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7,P<0.05).2组患者随访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2,P >0.05).LH组的无瘤生存率为52.4%,显著高于OH组(25.1%,x2=4.543,P<0.05).结论 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均为肝癌治疗的有效方法,腹腔镜术式近期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但两组总体生存率无差异.
作者:杨学伟;曹良启;蒋小峰;彭和平;胡以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有626 000例新发病例,它也是全球致死亡率排名第4位的恶性肿瘤[1].2010年Dufour等[2]报道亚洲和非洲是肝癌的高发区域,全球80%的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非洲和东南亚.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显著上升,其中80%肝癌的病例有肝硬化的病史,此外发生肝癌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是饮酒,在大部分欧美地区,肝癌病因以酒精为主,肝癌死亡率与酒精消耗量呈正相关[3].2004年国内一项区域性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重度饮酒仅次于乙肝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和丙肝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感染,为引起肝癌的重要原因[4].随着全球范围内酒精滥用的增加,饮酒将会继续是全球范围里肝癌的常见原因[5],而中国目前有超过500万的饮酒者,这一数目正在逐渐增加,因此研究酒精相关性肝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探讨酒精相关性肝癌的新进展,以便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王卫兵;徐骁;郑树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mix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holangiocarcinoma,mHCCCC)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4月至2010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确诊为mHCC-CC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并统计术后生存时间. 结果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7~76岁;其中男性11例(64.7%);无临床症状10例(58.8%);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2例(70.6%);甲胎蛋白阳性( >25 ng/ml) 12例(75.1%);糖类抗原199阳性(≥37 U/ml)4例(25.0%).17例患者中肿瘤均完整切除,即包括转移灶在内的肿瘤切除,切缘离肿瘤边缘1.5 cm以上,同时清扫肉眼可见或影像学提示的肿大淋巴结.术后6、12和18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8%、86.5%、57.7%;术后100、200 d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3%、43.5%;中位无瘤生存期为161 d.结论 mHCC-CC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总体预后较差.
作者:胡益挺;吴健;徐骁;俞军;严盛;章茫里;柯庆宏;王伟林;郑树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切除术后1年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HCC行肝切除的528例患者术后1年生存结果和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期间死亡302例,患者1年累积生存率为84%.1年内死亡原因主要为HCC复发转移(78.1%,75/96)及与原发的肝病相关合并症(19.8%,19/96).大肝癌(P =0.047)、血管癌栓(P=1.118)、组织学中低分化(P =0.001)和病理切缘肿瘤残留(P=0.004)者是HCC患者1年内HCC复发转移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伴有门静脉高压症(P =0.001)是预示术后肝病相关死亡的独立因素.非RO切除的患者是1年内死亡(占59.3%)重要的因素.结论 影响HCC切除术后1年生存的主要因素是HCC复发转移与原发的肝病相关因素,非R0切除是导致原发性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死亡的主要的因素,术前伴有门静脉高压症是影响HCC患者术后肝病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吴力群;王祖森;胡维昱;韩冰;曹景玉;郭卫东;张斌;邱法波;张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成人脐疝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腹壁疝,传统手术治疗方法繁琐,解剖缝合层次较多,治疗效果不确切.北京朝阳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赫美OP(oval patch)定型补片修补成人脐疝112例,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特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庞国义;赵琦;宋家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肝移植患者随访期间出现持续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原因,总结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0年5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肝移植手术并在门诊随访的5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期间共有65例患者出现持续高胆红素血症,其病因分别为胆道并发症34例(52.3%),药物性肝损伤14例(21.5%),病毒性肝炎复发6例(9.2%),急性排斥反应4例(6.2%),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3例(4.6%),肝癌复发2例(3.1%),新发肿瘤和原因不明者各1例.通过保肝利胆药物治疗、调整或替换抗排斥药物、胆道镜取石和取栓、留置胆道引流和支撑管、以及再次进行外科手术后,65例患者中治愈或病情稳定者50例,死亡15例.结论 肝移植患者随访期间出现黄疸的病因多样而复杂,容易导致诊治的延误.弥漫性肝内胆道狭窄的治疗效果较差,药物性肝损伤并不少见且诊断困难,需引起重视.
作者:黄磊;栗光明;朱继业;李涛;李新宇;冷希圣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