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竺平;谷云飞;李国年;史仁杰;邵万金;杨柏霖
患者男,37岁,因右下肢突发肿胀5d于2010年9月急诊入院.无胸闷胸痛,咳痰和咯血,否认发热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心、肾功能不全,无VTE病史.既往无抗凝药物及激素应用史,2009年3月体检发现血小板40×109/L,无出血症状.体检发现右下肢全程肿胀,皮肤及肌肉张力高于左侧,皮色暗红,大腿可见浅静脉扩张,腹股沟区压痛(+),右大腿周径大于左侧5 cm,右小腿周径大于左侧5 cm.辅助检查结果显示:①静脉CT血管造影:右侧股浅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和下腔静脉(L1水平)管腔内充盈缺损影,双侧肾静脉、左侧髂静脉未见充盈缺损.肺动脉主干及左右分支未见充盈缺损.②血液学:血小板:36 × 109/L.IgG-Beta2GP1抗体:(-),IgM-Beta2GP1抗体:(-),IgA-Beta2GP1抗体:(-).抗Sm:(-),抗RNP:(-),抗SSA:(-),抗SSB:( ),抗Smm:( -),抗U1RNP:(-),抗SSA/Ro:(-),抗SSB/La:(-),抗Jo-1:(-),抗Scl-70:(-),抗核糖体:(-),抗心磷脂抗体:IgG型:(-),IgM型:(-),抗ANA:( -).③骨髓:符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象.
作者:邓昊昱;陈佳佺;沈薇;顾怡;张纪蔚;张皓;张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型肝癌(primary clear cell carcinoma of the liver,PCCC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3月手术治疗的214例PCC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结果 PCCCL患者的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0.2%、70.6%和55.9%,显著优于非透明细胞型肝癌(non-clear ce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NHCC)患者(82.8%、62.7%和47.7%,P=0.001).本组患者PCCCL肿瘤显著小于NHCC(x2=4.37,P=0.04),血管侵犯显著少于NHCC(x2=9.42,P=0.002),而高分化肿瘤所占的比例则显著高于NHCC(x2 =4.30,P=0.04).甲胎蛋白水平,肿瘤大小,肝硬化及血管侵犯是影响PCCCL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PCCCL为肝细胞肝癌的一种少见的病理类型,具有与NHCC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切除是PCCCL佳治疗手段,预后显著好于NHCC.
作者:李涛;樊嘉;钦伦秀;周俭;孙惠川;王鲁;叶青海;邱双键;汤钊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患者女,57岁.2007年1月因“大便习惯改变3个月”,肠镜检查提示为“乙状结肠癌”收住入院.既往无重要器官疾病史,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前肠镜及病理活检提示乙状结肠中分化腺癌,胸片及腹部CT检查均未发现其他部位的远处转移,血清CEA 63.21 ng/ml.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病理学检查为中分化腺癌,肿瘤浸润至浆膜层(PT3),无血管和周围神经的侵犯,淋巴结4/12转移(PN2a),TNM分期为ⅢB(pT3N2aM0).术后接受CapeOX方案(奥沙利铂200 mg第1天+卡培他滨1.5 g Bid/d第1~14天)化疗,休息7d,21 d为1个疗程,共8个疗程.术后2周患者血清CEA降至正常水平,在17个月的随访中,血清CEA水平一直维持正常.此后患者血清CEA上升至36.20 ng/ml,临床无任何全身及局部症状;3个月后,血清CEA水平上升至76.45 ng/ml,腹部增强CT扫描发现脾脏下极直径1.8cm低密度影,考虑可疑转移灶.经外院PET-CT检查,证实为脾脏孤立性转移瘤(图1).2008年9月患者接受了脾脏切除手术.脾脏转移瘤位于脾脏下极2/3处,质硬,与邻近脾组织边界清楚,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色(图2).
作者:史东波;柯孔亮;王红卫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例1男,49岁,于2005年11月4日作D2+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Ⅱ式,并胆囊切除术,病理报告为胃窦前壁溃疡型低分化腺癌.术后第2~9天出现中上腹痛伴柏油样大便,上腹CT平扫示胰腺上缘4.0cm×2.5 cm不规则稍高密度影(图1).经治疗后腹痛缓解,大便转黄,但仍有37.3~37.8℃低热.第25天又有上腹痛发作,诊断为腹腔感染,经抗菌治疗后好转.第36天再次出现上腹痛,查外周血WBC13.4×109/L.N 0.88,Hb 99 g/L.4h后上腹痛加剧,上腹部压痛伴肌紧张,突然出现心跳、呼吸停止.死后B超检查示左侧腹部有11.3 cm×5.2cm液性暗区,腹腔内抽得不凝血.
作者:陈自强;陆松春;唐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患者女,60岁.因“反复腹泻伴右上腹隐痛2年”入院.15年前曾因胆囊结石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佳.10余年来无腹部明显不适症状,曾多次B超复查均未发现肝胆胰系统异常.2年前出现腹泻,为糊样便,多3~4次/天,反复发作,伴有右上腹的隐痛.腹泻时曾自行口服黄连素片剂,偶有疗效.2个月前自觉腹泻症状有所加剧,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体温37℃,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可见-7 cm长陈旧性手术瘢痕,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辅助检查:大便常规:糊状,无黏液脓液,隐血阳性,血常规正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胆红素正常;AFP2.8 ng/ml,CEA 1.4 ng/ml,CA199 6.3 U/ml.腹部影像学检查示:胆总管上段占位(考虑肿瘤),胆总管上段狭窄,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图1).
作者:厉智威;严盛;高峰;章涵;郑树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患者,男,72岁,因四肢无力伴行走困难,反应迟缓4个月,加重1周收入我院神经内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和心律失常病史.入院前脑CT检查提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小腔梗,脑质变性,脑室系统明显扩张.大便潜血弱阳性.查体:血压188/91 mm Hg,神清,反应迟钝,对答切题,颈强直,克氏征弱阳性,四肢肌力Ⅳ级,右下肢病理反射阳性,甲状腺可触及结节状改变.入院诊断:(1)四肢无力原因待查:脑水肿?(2)上消化道出血?(3)高血压病(Ⅲ级).入院第1天,血钙4.2 mmol/L,磷1.17 mmol/L,钾2.98 mmol/L,尿素氮9.99 mmol/L,肌酐158 mmol/L,第3天病情加重出现间隙性肢体抽搐,昏迷,血钙4.11 mmol/L,诊断高钙危象,转ICU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血液透析,利尿,降钙等治疗.进一步检查PTH 4386 pg/ml,血钙3.28 mmol/L,血磷0.58 mmol/L.B超:双甲状腺多发实性占位病变,右叶腺体见1个4.0 cm×3.0 cm囊实性混合性肿块.CT示:右甲状腺后部2.5 cm ×2.8 cm低密度肿块,疑甲状旁腺瘤可能.未查ECT.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并高钙危象昏迷.经ICU抢救性治疗病情无改善.第7天行急诊甲状旁腺探查术,术中见右甲状腺后外侧一肿块约4.0 cm×3.0 cm,呈囊实性,光滑,与甲状腺组织粘连,给予完整切除.同时在该肿块下方可见1个1.0cm×1.5 cm大肿块,呈透明胶状囊性样肿块一并切除.术中行PTH测定,全麻后查PTH> 5000 pg/ml,切除2个肿块后10 rain查PTH 1143 pg/ml,术中PTH下降比为0.229.探查左甲状腺上极见1.0cm×1.0cm大肿块行切除,未见其余甲状旁腺增大.术后病理报告:右甲状腺后外侧肿块为甲状旁腺增生,下方肿块为甲状旁腺囊肿,左甲状腺肿块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第1天PTH 41.7 pg/ml、血钙2.17 mmol/L、血磷0.54 mmol/L、尿素氮19.9 mmol/L,肌酐161 mmol/L.仍昏迷,抽搐,继续血液透析、抗感染、支持治疗,静脉补钙2 g(10%葡萄糖酸钙20 ml).第3天抽搐消失,停用血液透析.第5天意识好转,出现双眼活动及双上肢开始运动.
作者:刘新杰;胡泓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FOXP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关系.方法 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法( MALDI-TOF)对392例肝癌患者和372例健康对照者FOXP3基因rs2280883和rs376154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分析. 结果 肝癌组FOXP3基因SNP位点rs3761549 C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OR=1.32,95% CI 1.03 ~ 1.70,P=0.027).肝癌患者FOXP3基因在rs2280883位点上出现TT基因型和在rs3761549位点上出现CC基因型的比例较健康对照者高,分别为79.6%和77.6%,并且携带rs2280883 TT基因型或者rs3761549 CC基因型的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也较高(OR =1.53,95%CI1.10~2.14;OR=1.92,95%CI1.39 ~2.64;P<0.001).分层分析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rs3761549位点上CC基因型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的关联在发生门静脉癌栓的患者中更加显著(x2=5.578,P=0.018),而且rs3761549位点上Tr/CT基因型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的关联在出现肝癌复发的患者中更加显著(x2=6.561,P=0.010).结论 FOXP3基因rs2280883和rs3761549位点的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rs3761549位点CC基因型和TT/CT基因型分别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门静脉癌栓发生和肝癌复发具有相关性.
作者:陈衍辉;张恒辉;王艳;廖维甲;覃理灵;谢兴旺;费然;王雪艳;梅铭惠;魏来;陈红松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患者男,53岁,因“小肠部分切除术后23 d,发热3d”入院.患者因“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栓塞、急性肠梗阻”于2011年3月10日在外院急诊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小肠大部分切除+腹腔冲洗引流+腹壁减张缝合术.外院手术记录示术中将大部分小肠切除,残留小肠约50 cm,其中空肠40 cm,回肠10 cm,保留回盲瓣及全部结肠.术后病理证实肠系膜静脉及肠壁小静脉内多发性血栓形成伴血管栓塞.患者术后予抗感染、抑酸、生长抑素及全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出现低钾低钠血症,予以纠正;术后血白蛋白逐渐由41 g/L降低至29 g/L.3月30日患者出现发热,高38.7℃,腹壁切口可见少量渗液,予头孢唑肟后未见明显好转,4月2日再次出现高热、尿少,体温升至39.9℃,予补液、地塞米松、速尿等处理后应家属要求转至我院继续治疗.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差,尿少,肛门排气排便少,因卧床未称体重.查体:体温38.4℃,身高168 cm,体型中等;腹部平坦,腹部正中见长约12 cm手术瘢痕,部分愈合欠佳,可见脂肪液化样渗液;腹中部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肠鸣音弱,约1~2次/min.
作者:赵明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 perianal necrotizing fasciitis,PNF)是一种严重、少见、进展迅速、以肛周和会阴三角区筋膜坏死为特征的暴发性感染性疾病.治疗原则是切开引流,彻底清除局部坏死组织及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但彻底清创引流常导致创面过大,愈合延迟,广泛瘢痕形成和控便功能下降.我们利用挂线疗法的引流、标记作用治疗PNF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05年12月至2010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治7例PNF,其中2例外院诊断为肛周脓肿并切开引流,病情未见好转转入我院.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43 ~ 72岁;病程8~25 d.7例中合并有糖尿病6例,高血压病2例,痛风1例,有精神分裂病史1例.
作者:林秋;竺平;谷云飞;李国年;史仁杰;邵万金;杨柏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癌根治术中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的安全性及其对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完成肝癌根治手术的患者59例,按术中有无使用氟尿嘧啶缓释剂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未予其他化疗.检测两组患者术前1天、术后3周的白细胞、肝功能、AFP;术后半年内每月、半年后每3个月复查AFP及影像学,对可疑复发的患者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统计术后6、12、18、24个月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结果 术后3周治疗组WBC、ALT、AST、TBIL,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t=0.801、-0.854、- 1.948、- 0.503,均P>0.05).治疗组术前、术后3周、术后6个月AFP为(361.58±431.06) μg/L、(17.02±15.55)μg/L、(43.61±58.03) μg/L,对照组为(495.50±441.63) μg/L、(26.82±60.46) μg/L、(127.48±229.79) μg/L.术后6个月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2.065,P<0.05).治疗组术后6、12、18、24个月的无瘤生存率为95.8%、91.7%、79.2%、75.0%,对照组为94.3%、71.4%、60.0%、48.6%(Log rank检验x2=4.035,P<0.05);治疗组术后6、12、18、24个月的总体生存率为100%、95.8%、91.7%、83.3%,对照组为100%、94.3%、77.1%、60.0%(Log rank检验x2=3.931,P<1.05).结论 术中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是降低肝癌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元元;梁中骁;潘金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胰腺癌姑息手术中楔形活检与一次性自动活检枪活检的差别.方法 对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胰腺外科中心2006年3月25日至2011年3月25日217例胰腺癌姑息手术术中行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活检方式不同分为楔形活检组(A组,120例)和一次性自动活检枪活检组(B组,97例).比较两组的活检成功率、活检阳性率、诊断准确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的活检成功率、活检阳性率、诊断准确率、术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97.5%、97.5%、1.7%与100%、99.0%、99.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胰漏发生率分别为11.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结论 在不可切除胰腺癌姑息手术的活检中,与楔形活检相比,一次性自动活检枪活检在未影响活检成功率、活检阳性率和诊断准确率的前提下,显著降低术后胰漏发生率且术后出血发生率并未增加,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活检方式.
作者:崔鹏飞;彭涛;陶京;王春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由于常规化疗在目标局部作用时间短、浓度低,影响了疗效,采用腹腔给药可克服这一缺陷,而采用腹腔缓释化疗可以使药物在腹腔持续长时间作用,提高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我们在本研究中主要针对腹腔缓释化疗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9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其中男57例,女39例;平均年龄62岁;肿瘤部位为:胃窦50例,胃体28例,胃底/贲门18例;分期:Ⅱ期17例,Ⅲ期50例,Ⅳ期29例;肿瘤组织类型:高分化6例,中分化18例,低分化70例,其他类型2例;术前均未接受过任何治疗.术前3d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心肺功能亦无严重损害;KPS评分>80分.
作者:王培红;曹永宽;张国虎;龚加庆;张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肝脏移植是治疗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有效手段,但术后肿瘤复发仍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1].我们检测HCC肝移植患者外周血细胞甲胎蛋白(α-fetal protein,AFP)mRNA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mRNA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29例HCC行肝脏移植患者中男27例,女2例,平均年龄48岁.患者术前经B超、CT、AFP水平及病理确诊为HCC.肿瘤TNM分期:Ⅰ~Ⅱ期12例,Ⅲ~Ⅳa期17例;肿瘤直径<5 cm者16例,≥5 cm者13例;肿瘤结节数<3个者18例,≥3个者11例;合并脉管侵犯15例.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对照组为随机选择的同期肝炎肝硬化行肝移植患者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46岁.健康体检者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43岁.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穆红;王玉亮;朱志军;高伟;淮明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病死率排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大部分HCC患者被发现时已处于晚期,因此早期明确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传统HCC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AFP检测和影像学检查,但是AFP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理想;而影像学检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于早期HCC的确诊仍然相当困难.为了提高对早期HCC的诊断率,亟待寻找新的HCC诊断标志物,以更有效地进行HCC病例的筛选、更好地了解HCC的治疗前状态以及制定更优化的治疗措施.
作者:彭承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切除术后1年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HCC行肝切除的528例患者术后1年生存结果和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期间死亡302例,患者1年累积生存率为84%.1年内死亡原因主要为HCC复发转移(78.1%,75/96)及与原发的肝病相关合并症(19.8%,19/96).大肝癌(P =0.047)、血管癌栓(P=1.118)、组织学中低分化(P =0.001)和病理切缘肿瘤残留(P=0.004)者是HCC患者1年内HCC复发转移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伴有门静脉高压症(P =0.001)是预示术后肝病相关死亡的独立因素.非RO切除的患者是1年内死亡(占59.3%)重要的因素.结论 影响HCC切除术后1年生存的主要因素是HCC复发转移与原发的肝病相关因素,非R0切除是导致原发性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死亡的主要的因素,术前伴有门静脉高压症是影响HCC患者术后肝病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吴力群;王祖森;胡维昱;韩冰;曹景玉;郭卫东;张斌;邱法波;张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门静脉高压症( portal hypertansion,PHT)脾亢患者外周血及脾脏组织中CD4+CD25+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CD127low/-Treg)的表达情况,探讨PHT脾亢患者脾脏免疫功能变化的可能机制,从而为PHT脾亢患者脾脏免疫功能的评估、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王金华;廖毅;郭勇;陶崇林;张启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我们通过经腋下单切口入路对6例单侧甲状腺疾病的患者成功实施了全内镜下手术,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7~34岁,平均(29.2±6.9)岁.均为单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或腺瘤,肿物直径均不大于3 cm.2.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头后仰,不垫小枕,患侧上肢外展90°.消毒后,在腋窝腋前线顺皮纹切开约3 cm切口,深至皮下,向颈前甲状腺方向做皮下隧道,经切口放入单切口腹腔镜手术专用套管(SILS port,coviden).经套管孔道导入1枚10mm和2枚5mm Trocar.后两枚Trocar通入抓钳和超声刀(图1).抓钳协助显露,超声刀进一步扩大皮下隧道并顺肌纹切开颈前肌群,使甲状腺充分显露出来(图2).超声刀自甲状腺下极或中下方,从外侧向内侧逐渐边游离边切断.一般连同肿物在内的外周正常腺体1 ~2 cm一并切除(图3).尽量保留甲状腺后背膜,特别是气管、食管旁沟附近正常腺体组织及背膜.将肿物切除后由隧道将其完整取出,认真止血,冲洗局部创面置引流,移出器械及Trocar,可吸收线缝合固定引流管及切口.
作者:吴硕东;范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肝移植患者随访期间出现持续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原因,总结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0年5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肝移植手术并在门诊随访的5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期间共有65例患者出现持续高胆红素血症,其病因分别为胆道并发症34例(52.3%),药物性肝损伤14例(21.5%),病毒性肝炎复发6例(9.2%),急性排斥反应4例(6.2%),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3例(4.6%),肝癌复发2例(3.1%),新发肿瘤和原因不明者各1例.通过保肝利胆药物治疗、调整或替换抗排斥药物、胆道镜取石和取栓、留置胆道引流和支撑管、以及再次进行外科手术后,65例患者中治愈或病情稳定者50例,死亡15例.结论 肝移植患者随访期间出现黄疸的病因多样而复杂,容易导致诊治的延误.弥漫性肝内胆道狭窄的治疗效果较差,药物性肝损伤并不少见且诊断困难,需引起重视.
作者:黄磊;栗光明;朱继业;李涛;李新宇;冷希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基质型血管生成拟态( vasculogenic mimicry,VM)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收集安徽省立医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151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采用层粘连蛋白、CD34和肝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透射电镜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基质型VM表达,分析基因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指标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151例肝细胞癌组织中基质型VM阳性31例(20.5%).组织中基质型VM阳性肝细胞癌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肿瘤较大(x2=4.132,P=0.042),血管侵犯率高(x2=5.825,P=0.016),Edmondson分级高(x2=5.256,P=0.022),pTNM分期晚(x2 =6.218,P=1.013).基质型VM阳性患者和基质型VM阴性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7%、34.6%、11.5%和86.7%、64.7%、40.3%(x2=14.852,P<0.00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1.9%、19.4%、6.5%和63.3%、40.6%、19.6%(x2=10.065,P =0.002).对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单、多因素分析显示,多发肿瘤、血管侵犯和基质型VM表达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管侵犯和基质型VM表达是影响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细胞癌中存在基质型VM,其表达与肿瘤大小、分级、分期、血管侵犯有关,是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文斌;许戈良;荚卫东;李建生;马金良;葛勇胜;任维华;余继海;王伟;张传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脾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中远期疗效.方法 1999-2011年收治18例脾动脉瘤患者,对18例的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男7例,女11例.平均年龄53.8±7.3岁.8例患者无临床症状于体检中发现,7例表现为左上腹疼痛,3例因动脉瘤破裂于急诊首诊.14例经三维血管造影(3DCTA)、3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1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确诊.手术治疗11例,其中脾动脉瘤破裂行急诊手术3例,择期性手术8例.手术包括脾动脉瘤及脾切除4例,同时切除胰尾5例,脾动脉瘤切除、断端吻合1例,脾动脉瘤切除加脾及结肠脾区切除1例.另外,行脾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3例.本组中,4例无临床症状、且瘤体直径<2 cm者行随访观察中.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16例平均3.2年.失访2例,1例于术后4年死于脑溢血.结论 脾动脉瘤发病率低,症状多隐匿,脾动脉瘤破裂多有致死的危险.开腹手术及腔内微创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刘志敏;张健;夏茜;韩彦槊;张晓宇;王丰艺;段志泉;辛世杰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