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集束式捆扎及缝合在胃癌术中脾脏损伤处理中的应用

王刚成;韩广森;任莹坤;谢建国

关键词:捆扎, 缝合, 胃癌手术, 脾脏损伤, 损伤处理, 出血部位, 远端胃切除术, 近端胃切除术, 肿大淋巴结, 全胃切除术, 临床资料, 肿瘤医院, 郑州大学, 效果肯定, 术中探查, 年龄, 病理诊断, 撕裂伤, 应用, 胰腺
摘要:关于脾脏损伤处理的文献较多,但集束式捆扎及缝合在脾脏损伤处理中的应用鲜有报道.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8月至2011年4月利用集束式捆扎及缝合处理胃癌手术中脾脏损伤12例,效果肯定,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46~78岁,中位年龄64岁;术前均经病理诊断为胃癌,其中经腹全胃切除术9例,近端胃切除术2例,远端胃切除术1例.术中探查:肿瘤未浸润胰腺及脾脏,脾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出血部位:脾脏上极出血3例,脾脏体部出血3例,脾脏下极出血6例,均为脾脏被膜撕裂伤.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入肝动脉血流选择性阻断技术在肝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入肝动脉血流选择性阻断技术,以减少手术失血量、降低手术风险.方法 选择肝右叶肝癌患者56例,其中实验组25例,对照组31例.2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后入路法行肝肿瘤切除.实验组先选择性阻断右肝动脉血流,再游离肿瘤所在肝右叶,当游离完成后再结合门静脉阻断,行肝肿瘤切除.对照组不先行阻断肝动脉血流,其他手术步骤与实验组相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肝硬化、HBsAg、AFP、门静脉主干癌栓、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切除范围均无明显差别.实验组较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272±113)ml比(547±221)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P<0.01).实验组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结论 选择性阻断右肝叶的入肝动脉血流技术安全、可靠,能有效减少手术失血量,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安全性.

    作者:李君;王晓明;赵超尘;岑钧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阑尾神经纤维瘤一例

    患者女.20岁.2009年3月9日因下腹部阵发性疼痛,以下腹正中为著,伴腹泻1d入院.既往有脑瘫.查体:腹平坦,腹软,右下腹及下腹正中压痛,尤以下腹正中为著,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不明显,肠鸣音6次/min,四肢挛缩,不能伸直.阑尾彩超示,阑尾炎图像,阑尾腔直径0.1cm,壁厚0.9cm.腔内透明不良,游离端回声减低,形成局限性液性回声区,右下腹探及数个低回声光团.血常规:WBC 16.l×109/L.N 77.3%,Hgb 111g/L,HCT36.1%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病理学检查:阑尾长7.0cm,直径2.0cm,阑尾周围脂肪粘连,切面管腔见粪石,部分区域管腔变实,切面灰白色,阑尾脂肪组织内可见化脓灶,脂肪组织呈颗粒状,灰黄色,质中(图1).镜下:

    作者:徐林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集束式捆扎及缝合在胃癌术中脾脏损伤处理中的应用

    关于脾脏损伤处理的文献较多,但集束式捆扎及缝合在脾脏损伤处理中的应用鲜有报道.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8月至2011年4月利用集束式捆扎及缝合处理胃癌手术中脾脏损伤12例,效果肯定,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46~78岁,中位年龄64岁;术前均经病理诊断为胃癌,其中经腹全胃切除术9例,近端胃切除术2例,远端胃切除术1例.术中探查:肿瘤未浸润胰腺及脾脏,脾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出血部位:脾脏上极出血3例,脾脏体部出血3例,脾脏下极出血6例,均为脾脏被膜撕裂伤.

    作者:王刚成;韩广森;任莹坤;谢建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腔内治疗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

    目的 探讨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uddi-Chiari syndrome,BCS)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的评估.方法 37例肝静脉型BCS患者,术前常规行腹部彩超检查,CT扫描及肝脏血管重建.采用经颈静脉、经股静脉或二者联合途径行肝静脉穿刺造影及闭塞段的开通.术后给予护肝、抗凝、溶栓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34例,成功率92%,共开通了38条肝静脉.肝静脉开通后,单纯行球囊扩张患者9例;余25例患者置入肝静脉支架27枚,其中2例患者同时置入了右肝静脉和副肝静脉的支架.闭塞的下腔静脉开通后置入国产Z型支架7枚.肝静脉的压力术前24 ~ 48 cm H2O,平均为(36.0±3.4)cm H2O,介入治疗后即刻下降为11~34 cmH2O,平均(21.0±2.3) cm H2O.术后随访3 ~48个月,平均(23.0±2.0)个月,9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患者中,有4例再次发生狭窄或闭塞,均再次行支架置入治疗.行支架置入的患者23例得到了随访,其中6例发生再狭窄或闭塞(6/23,26%).结论 肝静脉型BCS可根据肝静脉闭塞和肝内侧支建立的情况行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肝静脉和门静脉压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戎建杰;李晓强;钱爱民;桑宏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同时性胃结直肠多重癌诊治分析

    作者于1999年1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22例同时性胃结直肠多重癌,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共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50 ~84岁,平均(66±11)岁;全部为二重癌.主诉恶心、呕吐3例,吞咽困难感1例,上腹饱胀、隐痛11例,便血伴大便习惯改变2例.上腹压痛不适7例,肛门指检触及直肠肿块2例,13例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病程3d~3年.7例一级亲属有胃肠道癌症家族史.术前确诊7例,术中确诊13例,术后确诊2例.

    作者:涂朝勇;朱锦德;邵初晓;周新木;李慧霞;刘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孤立性髂动脉瘤17例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总结孤立性髂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孤立性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彩超检查17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13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2例.10例髂动脉瘤患者接受了人工血管间置移植开放手术,6例成功实施了直管型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1例髂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行髂内动脉栓塞治疗时失败,改行人工血管间置移植手术.结果 17例患者均术前确诊,且治愈出院.开放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3.7±1.2)h,腔内治疗组(1.4±0.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手术组平均住院(16±5)d,腔内治疗组(9±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手术组输血率72.7% (8/11),腔内治疗组为16.7% (1/6).术中输尿管损伤1例,术后出现间歇性跛行2例;腔内治疗发生异位栓塞1例,Ⅰ型内漏2例,随访3个月,内漏消失.结论 人工血管间置移植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均是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康复快、住院时间短、风险相对较小、疗效确切等优势.

    作者:郑翼德;方力;樊孝文;杨辉;余永忠;陈丽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腹腔镜肝切除术在基层医院应用体会

    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发展迅速,一些手术已成为标准手术方式.但腹腔镜肝切除术由于术中出血难控制等因素,手术难度较大,在基层医院开展缓慢.我们在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及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腹腔镜肝切除术的经验,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自2005年8月到2010年6月行各类腹腔镜肝切除术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9 ~58岁,平均43 8岁.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14例,其中原发性肝癌6例,左肝内胆管结石8例(其中4例合并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6例,均为肝血管瘤(左肝外叶4例,右肝Ⅵ段2例).所有病例均经B超及CT或MRI检查确诊.

    作者:王宾;程云霄;杜振武;许跃明;杜为兵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联合腹腔镜及胆道镜治疗Mirizzi综合征

    目的 探讨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腹腔镜及胆道镜对不同类型Mirizzi综合征的相应治疗方法.方法 自2005年7月至2009年6月期间收治经手术证实为Mirizzi综合征的患者12例.应用ERCP联合腹腔镜及胆道镜对12例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 12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7例.根据Csendes分型:Ⅰ型8例;Ⅱ型3例;Ⅲ型1例.12例患者均行ERCP+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o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胆道镜探查及取石术.11例患者顺利完成三镜联合手术,于腹腔镜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4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愈,Ⅲ型患者拔除T管后,复查胆道造影,无胆道狭窄.结论 ERCP联合腹腔镜、胆道镜治疗Mirizzi综合征具有微创、安全、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李波;李汛;周文策;何明彦;孟文勃;张磊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胆囊肉瘤样癌一例

    患者女,52岁.因右上腹胀不适20d,加重10d入院.体格检查: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见阳性体征.辅助检查:MRI:胆囊区可见不规则异常信号灶,与邻近肝左内叶及肝右前叶界限不清,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强化后边缘强化明显,内可见无强化区;胆囊癌并侵及肝脏(图1).CA19-9,CEA均阴性.诊断:胆囊癌,肝脏转移癌.手术见胆囊底部5cm×4cm×3 cm质硬肿块,侵及肝脏左内叶及部分右前叶,将胆囊及受侵肝脏一并切除,未发现腹腔肿大淋巴结,行肝门部淋巴结清扫.病理学检查:切除肝肿块12cm×11cm×7.5 cm,切面灰黄灰红,中央见大部分坏死区域,胆囊底部见1个灰白色肿物,5cm×4cm×4cm大.

    作者:牛秀峰;倪家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腘静脉瘤的外科诊治三例

    例1患者男,32岁,因左脚踝酸胀6年,左胭窝疼痛5个月于2008年12月11日入院,查体:双下肢可见少量静脉曲张,胫前区可见散在色素沉着.彩超示左腘静脉呈瘤样扩张,瘤体内末探及血栓.静脉造影示左胭静脉瘤( popliteal venous aneurysms,PVA).术中发现瘤体大小约3 cm ×3 cm ×4 cm,血管钳夹闭部分瘤壁,5-0 prolene线连续缩窄缝合瘤壁.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口服华法林控制国际化标准比值( INR)在2-3.3个月后复查彩超示腘静脉通畅,未探及血栓.1年后复查静脉造影示胭静脉通畅,形态良好.

    作者:张闯;郭学利;符洋;张勇敢;陈宁恒;李文明;方宏超;梁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浅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

    因为肝源短缺的原因,旨在取代部分肝功能,为患者等待肝源或自身肝脏再生架起桥梁的人工肝支持系统得以发展,这种装置对肝移植术后无肝功能患者和手术中肝组织切除过多者也很有价值.系统有两种:非生物人工肝(artificial liver,ALS)和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前者不含生物组分,主要利用滤过和吸附原理清除毒素;后者含有装载细胞的反应器,发挥氧化脱毒、生物转化、分泌与合成等功能.现就两种系统的利弊,BAL的发展历程、局限性及发展构想做一介绍.

    作者:丁义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引流管位置对乳癌改良根治术后疼痛的影响

    乳腺癌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需防治腋窝引流管.此管移动度大,易靠近腋静脉及神经引发疼痛.我们仿效文献[1]中的方法,固定引流管末端在锁骨下胸大肌前.患者疼痛明显减少.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2006-2010年220例胸大肌较薄(肌间沟处肌肉厚度<1cm)行改良根治手术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8 ~73岁,平均50.3岁.两组无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及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均为单侧.均未侵犯肌肉,无手术的禁忌证.术后病理证实均为乳腺癌.

    作者:何兆群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131I-Herceptin在乳腺癌裸鼠模型中的显像及体内分布研究

    目的 研究131I-Herceptin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及荷人乳腺癌裸鼠的放射免疫显像特点.方法 以对数生长期的SK-BR-3乳腺癌细胞皮下接种BALB/c-neu裸鼠建立动物模型,对荷瘤小鼠模型进行SPECT连续显像.测量小鼠注药后的4、12、24、48 h各脏器每克组织每分钟的放射性计数(cpm/g),并计算T/NT以及每克组织的放射性计数占注射剂量放射性计数的百分比(% ID/g).结果 (1)SK-BR-3细胞皮下接种BALB/c-neu裸鼠后成瘤率96%.(2)实验组对比对照组,显像对比明显;实验组T/NT以及肿瘤组织%ID/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131I-Herceptin在SK-BR-3乳腺癌裸鼠肿瘤组织中的浓聚明显,具有良好的靶向作用.

    作者:杨志学;危少华;蒋国勤;刘增礼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肠外瘘并发韦尼克脑病的诊治分析

    肠外瘘是普通外科的严重疾病之一,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有研究表明死亡率达5.3%~11.3%;肠外瘘并发韦尼克脑病(Wernicke's enrephalopathy),病死率可达50%[2].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肠外瘘患者45例中并发韦尼克脑病者4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4例,为肠外瘘并发韦尼克脑病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20 ~60岁,平均(35±5.6)岁.入院前均经消化道造影明确肠外瘘诊断,多发高位小肠瘘2例,低位小肠瘘并升结肠瘘1例,单发高位小肠瘘1例,均有长时间禁食、静脉营养史,发病前均无神经精神异常病史,其中1例已经部分行肠内营养.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精神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定向力和注意力障碍,易激惹、情感淡漠等,双侧眼外直肌麻痹伴复视2例,躯干性共济失调2例.

    作者:张春礼;解寒冰;余江涛;王红山;李影;孙德利;夏云展;张家豪;李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铜绿假单胞菌制剂腹腔给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

    目的 评价术中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腹腔置药对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将7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铜绿假单胞菌腹腔置药组(实验组,41例)和对照组(31例).实验组术毕于瘤床放置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8~10ml.分别在术前、术后10、20、30 d采集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测定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亚群,观察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淋巴细胞总数[(1.77±0.58)×109/L]与对照组[(1.61±0.52)×109/L]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实验组CD3+细胞(76.36±9.47)与对照组(68.63±10.34)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实验组NK细胞(14.92±8.65)与对照组(14.61±10.31)比较明显提高(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实验组CD8+细胞(30.89±9.89)与对照组(30.53±9.26)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而两组的CD4+细胞数和CD4+/CD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患者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实验组的1年生存率(94.9%)高于对照组(8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的腹腔给药方式安全可行,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郑朝旭;冯强;徐泉;谢玉权;梁建明;袁兴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厄他培南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厄他培南对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应用厄他培南治疗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134例,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和细菌学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22例(91%),腹部疼痛70例(52.2%),寒战66例(49.3%).92例脓肿(68.7%)位于肝右叶.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者73例(54.8%),肝功能异常者84例(62.7%).B超诊断率为76.6%.本组患者单纯应用厄他培南治疗41例(30.6%),厄他培南+经皮肝穿刺抽脓82例(61.2%),厄他培南+外科手术11例(8.2%),其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9%,87.8%,90.9%.患者平均用药时间为(7.0±2.4)d,平均住院时间为14.2d.共培养出97株致病菌,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细菌清除率为92.8%.检出的细菌中对厄他培南敏感性为94.8%.结论 厄他培南可作为经验性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首选药物.

    作者:裴铁民;韩志阳;吕克言;麻勇;尹大龙;刘连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表达对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 1,ERCC1)的表达对进展期胃癌辅助化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进展期胃癌患者共88例,分为新辅助组45例,手术组43例.新辅助组行2个疗程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再行标准胃癌根治术,术后再行4个疗程的XELOX方案化疗;手术组行标准胃癌根治术,术后行6个疗程的XELOX方案化疗.对2组均随访3年,观察疗效及3年无复发生存率.结果 新辅助组和手术组患者ERC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和44%.新辅助组45例患者化疗有效率为49%,ERCC1阴性表达患者对化疗敏感(P<0.05).ERCC1阴性表达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4%,显著高于阳性表达患者的3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ERCC1阴性表达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9%,显著高于阳性表达患者的3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RCC1表达与3年无病生存率密切相关,P <0.05.结论 ERCC1的表达与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化疗敏感性及预后有关,可用于其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的预测.

    作者:宋延强;马贵亮;刘超;马雷;毛伟征;李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腹腔镜下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安全性,并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对7例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并脾肿大的患者行腹腔镜下脾切除及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 本组7例均在完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4.2h,平均出血量430ml.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0.5 ~2.0年,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腹腔镜下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具有熟练的腹腔镜手术技巧及配合熟练的团队中开展是安全可行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近期效果良好.

    作者:潘孟;蔡小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布加综合征和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肝脏病理学改变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布加综合征( Budd-Chiari syndrome,BCS)和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intrahepatic portal hypertension,IPH)患者手术前后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特征.方法 自2010年1月至12月,于患者行分流术中分别取肝脏组织活检(即术前,其中BCS患者9例,IPH患者4例),术后6~9个月行肝穿刺取肝组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肝组织术前和术后肝脏Ⅳ型胶原(collagentypeⅣ,ColⅣ)、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Ⅲ,PCⅢ)、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1)的表达情况,并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术中测量分流前后自由门静脉压力(free portal vein pressure,FPP)变化,并将其与肝脏纤维化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BCS组手术后与手术前相比,PCⅢ、ColⅣ和TIMP-1的表达均呈下降趋势[(127±15)比(137±16),t =4.896,P=0.013;(115.2±10.6)比(127.3±9.5),t =4.877,P=0.003;(119.2±11.3)比(131.2±19.6),t=2.841,P=0.023],手术前后MMP-1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P-1/TIMP-1比值与肝纤维化程度未呈现出相关[(0.95±0.16)比(0.98±0.15),t=-0.710,P=0.504].IPH组在手术前后上述4项指标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BCS组PCⅢ、ColⅣ及TIMP-1表达与IP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BCS组上述指标下降比IPH组明显[(127±15)比(150±12),U=3.000.P=0.038;(115.2±10.6)比(128.1±2.8),U=2.000,P=0.023;(119.2±11.3)比(131.4±2.5),U=3.000,P=0.038].HE染色结果显示:BCS组术前为淤血性,术后肝脏病变减轻.IPH组在手术前后肝组织病理相比无明显变化.BCS组及IPH组在分流后FPP均明显下降[(25±8)比(41±8) cm H2O,=17.816,P=0.000;(31±8)比(45±9) cmH2O,t =5.745,P=0.010].结论 BCS通过解除梗阻缓解压力,其肝脏病理学呈现明显的可逆性改变;IPH在分流术后压力虽然得到缓解,但肝脏病理学改变没有明显的改善.

    作者:党晓卫;李鹏;乔师师;杨志强;徐大千;王兆阳;许培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贲门癌术后快速康复一例

    患者男性,63岁,主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入院,无明显消瘦,可进流食.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身高175 cm,,体重70 kg,皮肤黏膜苍白,颈部及双侧锁骨上末触及肿大淋巴结,腹部平坦,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肛门指诊:直肠空虚,未触及结节、肿块,指套无血染.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3.93 x 109/L,RBC 3.58×1012/L,HGB 71g/L;大便隐血实验弱阳性;ALT 25 U/L,AST30/L,血清白蛋白34 g/L,CEA 139.4 μg/L,AFP7.8μg/L.胃镜检查:贲门癌,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学检查:(贲门)可见腺癌组织浸润.入院诊断:(1)贲门癌;(2)营养不良性贫血(中度).

    作者:张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