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囊良恶性疾病中p53和k-ras的表达和意义分析

王延召;张庆余;于则利;张立军

关键词:胆囊疾病, 胆囊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研究p53和k-ras蛋白在胆囊良性病变和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差异,探讨其阳性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患者标本,按病种不同分为4组:A组:101例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B组:20例胆固醇息肉;C组:22例胆囊腺瘤;D组:25例胆囊癌(含5例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对4组的p53和k-ras蛋白的表达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各组标本中均存在p53和k-ras蛋白阳性表达者,其中D组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B组和C组(p53在A组和B组的阳性率为62.8%,而D组则为92.0%,x2=8.16,P=0.004;k-ras在A组和B组的阳性率为66.4%,而D组则为92%,x2=6.65,P=0.01);C组p5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X2分别为6.90和6.02,P值分别为0.009和0.014).胆囊结石病史大于10年者p53阳性表达较多(80.0%),病史少于10年者的较低(52.9%),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28,P=0.004);年龄小于60岁者k-ras的表达较大于60岁者高(70.4%和46.8%,x2=5.79,P=0.016).结论 胆囊良性病变的黏膜组织中亦存在p53和k-ras的异常表达,p53和k-ras改变在胆囊癌的发生上可能起协同性作用;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病史长短与p53的变异呈正相关,而k-ras的变异与年龄因素呈负相关.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一孔法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的疗效评价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病.2003年2月至2007年11月,我院采用一孔法腹腔镜下疝内环口高位缝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62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彩荣;聂向阳;方锦标;李炳根;黄超有;何永忠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规范诊治低位直肠癌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近年来我国低位直肠癌的诊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TME技术和微创手术较广泛开展,保肛率明显上升,短期及长期疗效获得显著提高[1-3].但不可否认我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中低位直肠癌诊治规范化问题尤为突出.

    作者:傅传刚;王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Notch信号通路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63例,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中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这些蛋白与胃癌各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组63例胃癌组织中Notch信号相关蛋白Notchl、Jaggedl、Deltal和NFKB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7%、29%、14%、27%)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分别为5%、2%、3%、2%)(P值均<0.01).胃癌组织中Notchl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X2=3.944,P<0.05).胃癌组织中Jaggedl蛋白的表达与NFKB的表达相关(r=0.486,P<0.01).结论 Notchl信号通路过表达可能参与胃黏膜的癌变过程,而且Notchl的表达与胃癌恶性程度负相关,表明Notch信号通路在胃癌组织中的双重效应.

    作者:杨晓东;张辉;白志刚;姜可伟;叶颖江;王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一肛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目的 探讨全结肠及低位直肠黏膜切除,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例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采用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以松解小肠系膜,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一肛管吻合术,并随访4个月至17年,评价术后近期及远期效果.结果 术后3~7 d,患者即可区分肠内气体与粪便;术后7~10 d,大便转为成形.5例随访3~17年,大便1次/d,无夜便粪污,小便正常;1例随访4个月,大便2次/d,无夜便.6例患者大、小便均正常,植物神经功能和性功能正常,6例均无感染和息肉复发.结论 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后肠系膜可获充分松解,再行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一肛管吻合术对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治疗效果是满意的.

    作者:周家镇;李光明;刘涛;任明扬;魏成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盲肠癌伴髂腰部肠外瘘一例

    患者女,66岁.因髂腰部肿物4个月,破溃伴腹痛、腹胀7 d入院.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及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诊断肠梗阻,曾在当地医院行结肠镜检,未见异常;对症治疗肠梗阻症状消失.

    作者:吴舰宇;翟舒娅;刘晓岭;孙景云;代文杰;宋春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血清CEA在直肠癌诊断和随访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是当前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的诊断、疗效判断和术后随访.但是,血清CEA在结直肠癌诊断和随访监测中的价值目前尚有争议[1-2];本文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7-2002年894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检测外周血清CEA在直肠癌病程中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作者:董淑晓;张海增;周志祥;毕建军;邵永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复发性直肠阴道瘘的治疗

    目的 探讨对反复多次修补失败的直肠阴道瘘的临床治疗对策. 方法 采用带血管蒂的全层肠片以及直肠推进瓣的方法 ,治疗经多次修补失败的直肠阴道瘘3例.结果 采用全层肠片修补术1例,采用直肠推进瓣术治疗2例.患者因复发性直肠阴道瘘而行手术治疗的次数为2~9次,平均为(4.3±3.3)次.手术时间为3.3~6.8 h,平均为(4.8±1.5)h,3例复发性直肠阴道瘘术后均获痊愈,大便1~2次/d,排便功能良好;随访4~20个月无复发.结论 选择恰当的术式和手术时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采用带血管蒂的全层肠片以及直肠推进瓣技术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林谋斌;尹路;李亚芬;侍庆;陈伟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胆囊结肠瘘三例

    胆囊结肠瘘是胆囊结石、胆囊炎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十分少见.1993-2007年我们共诊治3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例,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36、59、63岁.病史分别为10、21、33年.均为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疼痛,不伴寒颤、发热及黄疸.入院前多次B超均提示胆囊结石、胆囊炎,未见胆道积气.人院后肝功能检验均正常.

    作者:刘朝晖;侯小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甲状腺结节内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探测到的甲状腺结节内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5年间行甲状腺手术患者4186例,对比甲状腺结节术前彩色超声检查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结节内钙化,微小钙化和非微小钙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疾病中的发生率(P<0.05).微小钙化对于预测甲状腺癌更有意义(P<0.01),它在≥45岁和<45岁组问比例分别为2.4%和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在不同性别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钙化的恶性结节在单发与多发组间比例为70.7%和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探测到微小钙化病灶对诊断甲状腺癌的特异性高,特别是对乳头状甲状腺癌.微小钙化对诊断微小乳头状癌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秦华东;石臣磊;石铁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大隐静脉移植治疗髂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目的 探讨因注射吸毒致髂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一期动脉重建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研究系按照时间序列的单中心研究,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7年10月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收治的由于注射吸毒导致的髂股动脉假性动脉瘤2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31.3岁,瘤体大直径3.0~7.5 cm.有14例以动脉瘤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应用对此类病例设计的髂股部单一弧形切口,取同侧大隐静脉倒置搭桥对本组21例假性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21例手术均获成功,随访19例,随访时间2~36个月,失访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术后心、脑等器官并发症,手术后腹股沟出血、波动性肿物均消失.术后股部血肿1例,术后切口感染不愈合、股部窦道形成1例,同侧大腿前内侧感觉异常1例,术后间歇性跛行1例. 结论 获取适宜的自体大隐静脉用于血管重建是对该病治疗的前提.应用单一弧形切口取同侧大隐静脉倒置搭桥是可行的.对吸毒致髂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行动脉重建术有利于减少间歇性跛行的发生.

    作者:郑月宏;蔡念;陈培斌;刘琼;Rui Furtado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状态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状态与预后的关系,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组织切片技术,对49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标本环周切缘状态进行检查.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5年生存率与环周切缘的关系,并对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 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阳性率为24%(12/49),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2%(6/49),远处转移率为27%(13/49).环周切缘阳性的中低位直肠癌局部复发率为33%(4/12),明显高于环周切缘阴性的5%(2/37)(X2=6.577,P=0.010);环周切缘阳性的远处转移率为50%(6/12),切缘阴性者为19%(7/37)(X2=4.491,P=0.034);环周切缘阳性的5年生存率为33%,明显低于环周切缘阴性的78%,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环周切缘与生存时间密切相关(log-rank,P=0.009).环周切缘状态与肿瘤直径(X2=4.451,P=0.035)、T分期(X2=20.283,P=0.000)、N分期(X2=7.773,P=0.018)、肿瘤距齿状线距离(X2=6.502,P=0.04)、肿瘤位置(X2=4.421,P=0.035)及手术方式(X2=5.754,P=0.016)有关.结论 环周切缘状态是影响中低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状态与肿瘤直径、T分期、N分期、肿瘤距齿状线距离、肿瘤位置及手术方式存在相关.

    作者:禚洪庆;周岩冰;李丽丽;吕亮;杨文亿;李玉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治疗脾功能亢进症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索射频消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症的近远期疗效以及其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3例患者分为射频治疗组(22例)和手术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时采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淋巴细胞转化率、NK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使用t检验对组间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脾亢症状均得到较好的缓解.射频治疗组各项细胞免疫指标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别;手术对照组术后NK细胞活性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值均小于0.05),与射频治疗组差异亦非常显著.虽然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其NK细胞活性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但是仍与术前水平有显著下降.手术对照组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值均小于0.05),但是随着术后时间延长其表现出逐渐恢复的趋势,其中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分别在术后30个月(P=0.078)和术后36个月(P=0.103)时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RFA治疗脾亢在较好的缓解患者脾亢症状的同时由于保留了部分脾脏组织从而较好的保留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且具有创伤小,易操作,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冯凯;马宽生;高峻;刘念洲;董家鸿;王曙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腔内治疗静脉畸形

    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s,VM)的治疗是目前临床棘手的问题之一.硬化剂注射、介入栓塞及激光等微创治疗方式已取得肯定疗效.我院于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应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腔内治疗VM 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晓兵;黄新天;陆信武;黄英;李维敏;赵海光;殷敏毅;施慧华;陆民;蒋米尔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肝胆管囊腺瘤恶变一例

    患者女,43岁.11年前体检发现肝囊肿,此期间定期复查,囊肿增大不明显.近2个月肿块明显增大,并感腹胀.体检:神清,巩膜不黄,心肺未见异常;上腹膨隆,中上腹可及25 cm×30 cm大小肿块,界清,表面光滑.

    作者:吴晓康;吴荣进;郑樟栋;毛根军;张家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80岁以上结直肠癌65例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老年患者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1999-2006年外科手术治疗的80岁以上结直肠癌65例的临床资料.统计方法 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8%,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4%,手术死亡率1.5%.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9%,28%,16%.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结果 表明:肿瘤TNM分期和术前血色素降低及白细胞升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而年龄,性别,肿瘤分化,术前CEA水平,血清蛋白水平,肿瘤大小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虽然80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风险较高,但经过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彭亦凡;顾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05年间治疗的原发性十二指肠癌5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肿瘤位于球部6例(10%)、降部44例(82%)、水平与升部各2例(4%),其中降部乳头区为38例,占降部86%.病理类型为腺癌50例(92%),黏液腺癌2例(4%),类癌与低分化腺鳞癌各1例(2%).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腹痛、消瘦、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上腹部压痛及腹部包块.经纤维十二指肠镜及ERCP确诊率分别为94%和78%.合并胆囊病变率为37%.行胰十二指肠切除38例,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1例,姑息性手术9例,失去手术时机6例.手术切除率为89%,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72%.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1%和22%,姑息性手术3~24个月死亡,未行手术者6个月内死亡.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以降部乳头区多见,以腺癌为主,临床表现特异性差,易合并胆囊病变.纤维十二指肠镜和ERCP是诊断的主要手段,治疗首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作者:金仲田;李澍;彭吉润;李英杰;冷希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乳腺癌组织中EG-1 m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EG-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特征、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T-PCR技术,检测EG-1基因在72例乳腺癌及18例良性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71%(51/72)患者的乳腺癌石蜡标本中EG-1mRNA阳性,而良性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率为24%(4/18).EG-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VEGF蛋白有关(P<0.05),与年龄、月经状况、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Her-2蛋白、p53蛋白、激素受体状况无关,EG-1mRNA阳性患者远处转移率和复发率高于阴性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EG-1mRNA阳性是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 结论 EG-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及VEGF蛋白相关,是乳腺癌潜在的预后标记物.

    作者:丛明华;刘奇;杨朝花;朱见;田兴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胆囊良恶性疾病中p53和k-ras的表达和意义分析

    目的 研究p53和k-ras蛋白在胆囊良性病变和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差异,探讨其阳性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患者标本,按病种不同分为4组:A组:101例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B组:20例胆固醇息肉;C组:22例胆囊腺瘤;D组:25例胆囊癌(含5例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对4组的p53和k-ras蛋白的表达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各组标本中均存在p53和k-ras蛋白阳性表达者,其中D组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B组和C组(p53在A组和B组的阳性率为62.8%,而D组则为92.0%,x2=8.16,P=0.004;k-ras在A组和B组的阳性率为66.4%,而D组则为92%,x2=6.65,P=0.01);C组p5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X2分别为6.90和6.02,P值分别为0.009和0.014).胆囊结石病史大于10年者p53阳性表达较多(80.0%),病史少于10年者的较低(52.9%),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28,P=0.004);年龄小于60岁者k-ras的表达较大于60岁者高(70.4%和46.8%,x2=5.79,P=0.016).结论 胆囊良性病变的黏膜组织中亦存在p53和k-ras的异常表达,p53和k-ras改变在胆囊癌的发生上可能起协同性作用;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病史长短与p53的变异呈正相关,而k-ras的变异与年龄因素呈负相关.

    作者:王延召;张庆余;于则利;张立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消化道肿瘤凋亡抑制蛋白表达与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中p53、survivin、bcl-2蛋白表达与肿瘤细胞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对84例胃癌和大肠癌进行MTT法体外化疗药物敏感实验和p53、survivin、bcl-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分析3种凋亡抑制蛋白与9种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抑制的关系. 结果 本组肿瘤中p53、survivin、bcl-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64%、89%、61%,survivin与Bcl-2蛋白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3027,P<0.05).p53强表达与紫杉醇、顺铂对肿瘤细胞抑制率明显降低有关(t=2.1282,P=0.0363;t=3.8850,P=0.0002);survivin蛋白强表达时,长春新碱、顺铂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降低(t=2.1693,P=0.0329;t=2.0247,P=0.0046),但奥沙利铂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增加(t=-2.9070,P=0.0047);bcl-2强表达时,氟尿嘧啶、长春新碱、表阿霉素、奥沙利铂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低于弱表达组(t=2.1483~3.2330,P=0.0347~0.0018).结论 消化道肿瘤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程度与部分化疗药物耐药性有关,评价某种耐药因子与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作者:韩杰;赵建辉;檀碧波;耿玮;吕炳蓉;何春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术前经新辅助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吻合口漏的预防和治疗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吻合口漏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7年7月间50例低位直肠癌采用新辅助治疗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 50例患者接受FOLFOX方案联合放疗的新辅助治疗后接受保肛手术.行预防性回肠末段造口的19例患者未发生吻合口漏,31例未行预防性回肠末段造口术中有4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其中2例合并直肠阴道瘘,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FOLFOX方案联合放疗的新辅助治疗,可提高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保肛率,保肛术后行回肠末段预防性造口,对吻合口漏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作者:董功航;汪建平;邓艳红;丁卫星;兰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