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左腋下巨大囊性淋巴管瘤一例

职康康;聂明明;韩廷;徐光寰;毕建威

关键词:成人, 实验室检查, 周围组织, 周围皮肤, 异常感觉, 表面光滑, 活动度, 指标, 上肢, 隆起, 患者, 红肿, 查体
摘要:患者女,40岁,发现左腋下肿物6个月,进行性增大3个月,于2008年3月28日入院.查体见左腋下可见隆起,表面无破溃,周围皮肤无红肿,可触及约7 cm×4 cm×3 cm大小的肿物,质软,活动度良好,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表面光滑无触痛.左上肢无异常感觉.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正常.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急诊肝脏移植治疗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包括超急性、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肝脏疾病,需要在短时间内行肝脏移植.解放军一零七医院肝胆外科于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期间对6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行急诊肝脏移植治疗,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曲明;王营;史艳芬;杜英东;尹惠生;夏强;张建军;陈小松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双吻合器技术在D2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经验

    自2006年6月开始,作者将双吻合器技术应用于毕Ⅰ式远端胃癌根治术,并与手工吻合技术进行比较,以评价双吻合器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黄建明;钱雷敏;蒋小青;刘惠钧;戈军刚;高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肝内胆管自发性破裂的外科处理

    肝内胆管自发性破裂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或膈下脓肿,或并发中毒性休克.该病起病急,临床上属于少见的急腹症疾病之一.因对本病的文献报道甚少,故将1998年1月至2008年4月诊治的13例肝内胆管自发性破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任培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合并胆囊腺癌一例

    患者男,51岁.因1d前排黑便4次入院.患者1 d前无明显诱因下排4次稀黑便,总量约800 ml,并出现心慌、头晕,遂急诊至我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

    作者:王钊;张谋成;苏彬;钱浩然;郑和鸣;洪德飞;彭淑牖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大鼠左半结肠与右半结肠吻合愈合能力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大鼠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吻合愈合的能力,为临床行结肠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A组行右半结肠端端吻合,B组行左半结肠端端吻合.分别于术后第4天和第7天处死两组各10只动物,用免疫组化法测量吻合口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13以及Ⅰ型胶原的表达,并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术后第4天,两组大鼠的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吻合口组织中MMP-1的表达分别为(1226±506)μm2和(732±376)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两组MMP-13的表达分别为(1726±509)μm2和(1161±753)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P<0.05);两组Ⅰ型胶原的表达分别为(199±90)μm2和(314±135)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5).术后第7天,两组大鼠的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吻合口组织中MMP-1的表达分别为(1264±508)μm2和(869±378)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P<0.05);两组Ⅰ型胶原的表达分别为(228±79)μm2和(374±130)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P<0.05).结论 在结肠吻合术后,大鼠右半结肠吻合口组织中MMP-1和MMP-13的表达明显低于左半结肠,Ⅰ型胶原的表达明显高于左半结肠,提示右半结肠吻合愈合能力明显强于左半结肠.

    作者:彭春辉;陈亚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乳管内窥镜在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或垂体瘤的双侧乳头溢液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或垂体瘤的双侧乳头溢液与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222例临床确诊的甲状腺功能低下(94例)和垂体瘤(128例)患者行乳管镜检查.结果 222例患者中有64例乳管镜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58例诊断为导管扩张炎症.64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59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为导管扩张性炎症,病理符合率为92.18%(59/64),未见乳腺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或垂体瘤的双侧乳头溢液患者各民族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的合并垂体瘤的患者发生导管病变的概率高于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而绝经后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发生导管病变的概率高于垂体瘤患者(P<0.05);合并垂体瘤的乳头溢液多为乳汁样,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乳头溢液多为清水样.本组乳管内乳头状瘤约71.19%发生在主导管以下的分支导管.结论 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或垂体瘤的双侧乳头溢液患者要考虑到发生导管内病变的可能.乳管镜是较为适宜的检查方法.

    作者:栾梅香;樊珈榕;温浩;杨纾旖;付艳;木拉提;刘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猪霍乱沙门菌所致人感染性动脉瘤的腔内治疗

    目的 评价猪霍乱沙门菌所致人感染性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8例猪霍乱沙门菌感染性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6例,胸主动脉瘤和胭动脉瘤各1例,均行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术;放置直型人工血管内支架6例,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2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无围手术期30 d内死亡或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满意,出院后口服抗菌药物,随访时间15~36个月,4例疗效满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无感染复发征象,3例感染复发行局部感染灶清创引流后痊愈,1例术后3个月因腹主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 猪霍乱沙门菌是侵袭性和毒力较强的菌株,对于猪霍乱沙门菌感染性动脉瘤,腔内修复、应用抗菌素并密切随访,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

    作者:唐骁;郭大乔;符伟国;蒋俊豪;陈斌;史振宇;王玉琦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小RNA干扰DDR2基因表达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siRNA干扰大鼠盘状结构域受体2(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2,DDB2)基因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影响,评估DDR2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1)化学合成3对针对DDR2基因的siRNAs,转染肝星状细胞株(HSC-T6),筛选抑制效率高的siRNA用于干扰实验;(2)将肝星状细胞株HSC-T6分为3组:正常组(normal,N组)、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组)和干扰组(siRNA-DDR2,SI组).将筛选的抑制效率高的siRNA以脂质体法转染HSC-T6细胞株,以RT-PCR检测其DDR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I型胶原(collagen-Ⅰ)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DDR2蛋白表达变化;同时四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1)868位点的siRNA抑制效率高;(2)与正常组相比,siRNA-DDR2转染组DDR2和α-SMA的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分别t=6.43,t=7.34,均P<0.01),DDR2蛋白的表达亦显著降低(t=4.49,P<0.01),同时HSC的增殖能力也显著降低(t=18.32,P<0.01);相反,阴性对照组与正常组相比,DDR2、α-SMA的mRNA表达以及DDR2蛋白和HSC的增殖能力则无明显改变.结论 siRNA-DDR2能显著抑制HSC的活化与增殖,进而抑制纤维化发生,具有潜在的抗纤维化作用.

    作者:张广林;罗蒙;孙勇伟;徐庆;陈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胰管离断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58岁,因暴饮暴食后出现急性中上腹部疼痛4 h就诊.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病史10余年.入院查体:T 38.9℃,BP 110/80 mm Hg,P 110次min,R 32次/min;急性病容,右侧卧位,全身皮肤及巩膜可疑黄染,全腹膨隆,伴明显肌紧张及广泛压痛,反跳痛.

    作者:张日欣;王立明;梁锐;高振明;王澍;罗福文;苗健;勾玉丽;王海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经鼻肠减压管选择性小肠造影诊断肠梗阻

    目的 探讨经鼻肠减压管选择性小肠造影对小肠梗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5例临床诊断为小肠梗阻并排除急诊手术指征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长的减压管至空肠上段抽吸减压治疗,随着小肠减压的不断深入,减压管前端可以大限度地接近病变部位进行选择性小肠造影.在透视下经减压管吸引口注入76%泛影葡胺20~100ml,再注入空气50~200ml,使造影剂和空气直接涌入梗阻病灶周围形成双对比造影.对局部进行动态多体位观察,摄取点片.必要时同抽减压管至空肠上段行全小肠双对比造影.结果 本组35例置管全部成功,小肠减压治疗后肠梗阻缓解20例,减轻15例,手术治疗10例.35例选择性小肠造影局部小肠显影清晰,不重叠,重点突出.未见明显异常X线征象6例,粘连性肠梗阻15例,小肠肿瘤4例(转移瘤3例,小肠癌1例),小肠克罗恩病3例,小肠放射性肠炎3例(其中1例造影误诊为小肠转移瘤),小肠套叠2例,小肠息肉1例,升结肠癌1例. 结论鼻肠减压管具有小肠减压治疗与选择性小肠造影检查的双重作用.选择性小肠造影可以明确梗阻部位、梗阻程度和梗阻病因,做出影像学定位与定性诊断,为确定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李德春;李瑞红;吴萍;王守军;张昕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西罗莫司转换在肝移植受者中的应用

    目的 西罗莫司是一种新型、高效、低肾毒性的免疫抑制剂.本研究旨在总结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从普乐可复转向西罗莫司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2004年1月到2008年1月间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从普乐可复转向西罗莫司的病例(A组,32例);作为对照,同时分析同期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从普乐可复转向环孢素的病例(B组,15例).结果 A组的转换成功率为34.5%,B组的转换成功率为46%,二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肾功能在转换后保持正常,而B组的肾功能在转换后4个月出现异常.A组出现了雷帕霉素相关性副作用,但均得到较好控制.结论 肝移植术后,西罗莫司可以替代普乐可复以控制急性排斥反应.

    作者:余思;何晓顺;胡安斌;马毅;鞠卫强;朱晓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主动脉损伤覆膜支架治疗后急性血管阻塞的处理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大血管病变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并发症如支架移位、内漏、脊髓缺血等已为临床医生所熟知[1],但大血管内覆膜支架急性阻塞的并发症临床罕见,本文报告2例治疗情况及原因分析.

    作者:姜剑军;丁祥就;王庆良;胡三元;张光永;苏庆波;李峰;王占民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腹部手术中门静脉损伤及预防

    腹部手术中由于涉及门静脉的显露、游离,手术病变部位的解剖、病理因素,以及手术操作不当等,术中容易造成门静脉损伤,而手术医生对手术病变部位的病理解剖因素认知不足常常是导致门静脉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其损伤部位、机制及术中处理状况直接影响着预后,故有必要探讨导致门静脉损伤的病理解剖因素及机制,进一步明确对其处理对策及预防策略.

    作者:凌亚非;吴青松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手术器械的改进及其临床应用

    我院自2002年开展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幽门肥厚性狭窄已8年余,在实践中我们在原有腹腔镜器械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自主设计了适合新生儿及小婴儿使用的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专用手术器械.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使用新设计的手术器械,完成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116例.手术顺利,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牛军;胡博;戴春娟;叶祖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带蒂胆囊壁修补十二指肠损伤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特殊的、严重的腹内脏损伤,有很高的死亡率.我院自2001-2007年共行3例带蒂的胆囊壁修补十二指肠损伤,均得到了较好的预后,现介绍如下:

    作者:霍华治;尹清臣;武来兴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经腹经后纵隔贲门癌根治术

    目的 探讨经腹经后纵隔进行贲门癌根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6例贲门癌侵及食管下段的患者进行经腹经后纵隔贲门癌根治术,其中根治性近端胃食管切除9例,根治性全胃食管切除17例.结果 本组26例均成功完成经腹经后纵隔贲门癌根治术.平均手术时间:全胃切除(189±39)min,近端胃切除(153±35)min;平均手术出血量:全胃切除(200±80)ml,近端胃切除(168±76)ml;平均清扫淋巴结数:腹腔淋巴结(23.3±7.3)枚/例,食管旁淋巴结(4.1±2.0)枚/例.术后无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4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经治疗好转,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术后随访5~51个月,4例出现肝转移,2例发生肺转移,其中1例死亡,其余患者情况良好,无吻合口癌复发.结论 经腹经后纵隔贲门癌根治术安全、可行,适用于膈肌没有受侵犯、食管受侵小于5 cm的胃上都癌.

    作者:陈焰;管小青;朱信强;吴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Ⅵ型Ehlers-Danlos综合征合并肾动脉自发破裂及肾动脉-下腔静脉瘘形成一例

    患者男,32岁.因无诱因发生剧烈右腰区疼痛伴肉眼血尿2d于2006年11月7日急诊入院.既往幼年始皮肤易破损,其母亲与他特征相似.行常规检查后,初步判断为泌尿系疾病收入泌尿外科.入院后第2天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作者:单绍银;张健;王雷;段志泉;辛世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腺病毒介导的靶向蛋白激酶B1和环氧合酶2短发夹RNA抑制人胃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目的 构建靶向性蛋白激酶B1(Aktl)和环氧合酶2(COX-2)短发夹RNA(shRNA)腺病毒载体,研究其对SGC-7901人胃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抑制效果.方法 构建腺病毒载体pGSadeno-Aktl+COX-2(rAd5-A+C)并体外转染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后,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分别检测对照组SGC-7901、空载组rAd5-HK和治疗组rAd5-A+C中Aktl、COX-2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其中以对照组SGC-7901、空载组rAd5-HK作为阴性对照.用ELISA法分别检测它们的MMP-2和MMP-9含量;用Transwell法分析它们的侵袭和转移能力.结果 构建的rAd5-A+C重组腺病毒载体在转染SGC-7901细胞48 h后可显著抑制Aktl和COX-2 mRNA的表达,而治疗组rAd5-A+C的Aktl和COX-2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和空载组相比分别下调68.4%和60.2%(均P<0.01);rAd5-A+C组中MMP-2和MMP-9含量分别为(39.7±1.7)ng/ml(31.3±3.6)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SGC-7901(278.4±15.5)ng/ml(225.4±15.1)ng/ml和卒载组rAd5-HK(275.5±2.1)ng/ml、(226.0±23.3)ng/ml(P=0.01、P=0.021).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靶向性Aktl和COX-2shRNA可抑制人胃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张靖;付彦超;康春生;张庆瑜;王涛;张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治与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间经手术治疗的4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痛、腹胀、黄疸、呕吐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术前纤维十二指肠镜确诊率为86%,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诊断率为90%,B超检查阳性率为20%,CT扫描诊断正确率为33%.对23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节段性肠管切除术,9例短路手术,剖腹探查取活检术3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病理类型、原发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原发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十二指肠低张X线造影和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是诊断十二指肠癌的主要手段.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秦长江;史朝晖;孙嵩洛;李诗杰;郑立;马万里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诊断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14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4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共发生术后出血20例,发生率14.1%.20例出血病例中,腹腔出血7例,消化道出血14例,1例兼有腹腔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在7例腹腔出血中,早期和晚期出血分别有3例和4例;14例消化道出血中,早期出血3例,晚期出血11例.20例患者中7例死亡,死亡率为3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感染和胰瘘为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感染(OR=6.918)和术后胰瘘(OR=3.948)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仍较高.术中严密止血,术后预防胰瘘、感染及应激性溃疡是减少术后出血的关键,应根据出血的部位、时间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作者:张大方;李澍;朱卫华;封益飞;郑晟旻;彭吉润;冷希圣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