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日欣;王立明;梁锐;高振明;王澍;罗福文;苗健;勾玉丽;王海波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特殊的、严重的腹内脏损伤,有很高的死亡率.我院自2001-2007年共行3例带蒂的胆囊壁修补十二指肠损伤,均得到了较好的预后,现介绍如下:
作者:霍华治;尹清臣;武来兴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2000-2007年收治的15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4例.入院后均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其中2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1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加坏死肠管切除术,2例放弃手术.术后均行肝素等抗凝治疗.4例死亡,总病死率为27%.结论 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突然出现腹部疼痛,应警惕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可能.早期诊断、早期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王浩;席时富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西罗莫司是一种新型、高效、低肾毒性的免疫抑制剂.本研究旨在总结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从普乐可复转向西罗莫司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2004年1月到2008年1月间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从普乐可复转向西罗莫司的病例(A组,32例);作为对照,同时分析同期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从普乐可复转向环孢素的病例(B组,15例).结果 A组的转换成功率为34.5%,B组的转换成功率为46%,二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肾功能在转换后保持正常,而B组的肾功能在转换后4个月出现异常.A组出现了雷帕霉素相关性副作用,但均得到较好控制.结论 肝移植术后,西罗莫司可以替代普乐可复以控制急性排斥反应.
作者:余思;何晓顺;胡安斌;马毅;鞠卫强;朱晓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大血管病变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并发症如支架移位、内漏、脊髓缺血等已为临床医生所熟知[1],但大血管内覆膜支架急性阻塞的并发症临床罕见,本文报告2例治疗情况及原因分析.
作者:姜剑军;丁祥就;王庆良;胡三元;张光永;苏庆波;李峰;王占民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近来才被认识的一种仅发生于脾脏的良性血管性肿瘤,极为罕见.由Falk等[1]于1991年首次报道,至今国外仅报道数十例,国内报道不多.我院收治2例脾脏LCA,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陈琴;邵黎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患者女,40岁,发现左腋下肿物6个月,进行性增大3个月,于2008年3月28日入院.查体见左腋下可见隆起,表面无破溃,周围皮肤无红肿,可触及约7 cm×4 cm×3 cm大小的肿物,质软,活动度良好,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表面光滑无触痛.左上肢无异常感觉.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正常.
作者:职康康;聂明明;韩廷;徐光寰;毕建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小口径人工血管(直径0.8 cm)门体静脉架桥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静脉高压症(PHT)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PHT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小口径人工血管脾-腔架桥(14例)、肠-腔架桥(24例)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结果 术后患者自由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6.6±1.2)cm H2O,手术前后肝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腔架桥组术后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均P<0.05).手术死亡率为3%.术后并发症有发热4例,顽固性腹水和乳糜腹水各1例,肝性脑病1例,腹腔感染1例,应激性溃疡1例.除1例腹腔感染患者死亡外,其余经保守治疗后均痊愈.对35例进行了6个月至3年的随访,消化道出血复发2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89%.1年和3年人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0%和75%.25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行纤维胃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基本消失或减轻.结论 小口径人工血管架桥门体分流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PHT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可明显降低门静脉压力,有效控制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低.脾-腔架桥术可同时消除患者脾脏功能亢进.
作者:党晓卫;马秀现;林国领;常青;许培钦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患者女,58岁,因暴饮暴食后出现急性中上腹部疼痛4 h就诊.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病史10余年.入院查体:T 38.9℃,BP 110/80 mm Hg,P 110次min,R 32次/min;急性病容,右侧卧位,全身皮肤及巩膜可疑黄染,全腹膨隆,伴明显肌紧张及广泛压痛,反跳痛.
作者:张日欣;王立明;梁锐;高振明;王澍;罗福文;苗健;勾玉丽;王海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鼻肠减压管选择性小肠造影对小肠梗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5例临床诊断为小肠梗阻并排除急诊手术指征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长的减压管至空肠上段抽吸减压治疗,随着小肠减压的不断深入,减压管前端可以大限度地接近病变部位进行选择性小肠造影.在透视下经减压管吸引口注入76%泛影葡胺20~100ml,再注入空气50~200ml,使造影剂和空气直接涌入梗阻病灶周围形成双对比造影.对局部进行动态多体位观察,摄取点片.必要时同抽减压管至空肠上段行全小肠双对比造影.结果 本组35例置管全部成功,小肠减压治疗后肠梗阻缓解20例,减轻15例,手术治疗10例.35例选择性小肠造影局部小肠显影清晰,不重叠,重点突出.未见明显异常X线征象6例,粘连性肠梗阻15例,小肠肿瘤4例(转移瘤3例,小肠癌1例),小肠克罗恩病3例,小肠放射性肠炎3例(其中1例造影误诊为小肠转移瘤),小肠套叠2例,小肠息肉1例,升结肠癌1例. 结论鼻肠减压管具有小肠减压治疗与选择性小肠造影检查的双重作用.选择性小肠造影可以明确梗阻部位、梗阻程度和梗阻病因,做出影像学定位与定性诊断,为确定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李德春;李瑞红;吴萍;王守军;张昕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大鼠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吻合愈合的能力,为临床行结肠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A组行右半结肠端端吻合,B组行左半结肠端端吻合.分别于术后第4天和第7天处死两组各10只动物,用免疫组化法测量吻合口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13以及Ⅰ型胶原的表达,并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术后第4天,两组大鼠的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吻合口组织中MMP-1的表达分别为(1226±506)μm2和(732±376)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两组MMP-13的表达分别为(1726±509)μm2和(1161±753)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P<0.05);两组Ⅰ型胶原的表达分别为(199±90)μm2和(314±135)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5).术后第7天,两组大鼠的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吻合口组织中MMP-1的表达分别为(1264±508)μm2和(869±378)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P<0.05);两组Ⅰ型胶原的表达分别为(228±79)μm2和(374±130)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P<0.05).结论 在结肠吻合术后,大鼠右半结肠吻合口组织中MMP-1和MMP-13的表达明显低于左半结肠,Ⅰ型胶原的表达明显高于左半结肠,提示右半结肠吻合愈合能力明显强于左半结肠.
作者:彭春辉;陈亚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患者,女,19岁.因饱餐后腹胀伴呕吐20 h,剧烈腹痛1.5 h于2008年11月1日入院.患者14 d前曾因上腹不适行胃镜检查,可见浅表性胃炎,无其他阳性发现.查体:一般状态差,发育正常,表情痛苦,烦躁不安,被动体位.
作者:付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我们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08年10月间我院18例毕Ⅱ式胃切除术后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操作技巧、成败原因及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爱东;冯仙菊;陈志红;何赛琴;龚彪;方哲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患者男,51岁.因1d前排黑便4次入院.患者1 d前无明显诱因下排4次稀黑便,总量约800 ml,并出现心慌、头晕,遂急诊至我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
作者:王钊;张谋成;苏彬;钱浩然;郑和鸣;洪德飞;彭淑牖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作者:张玉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SDDS-GSR)后肝脾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集41例行SDDS-GSR术治疗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按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年分为3期,并以21例正常体检患者为对照进行研究.结果 (1)脾脏厚度在术后2周(47±8)mm及术后1年(46±8)mm较术前(60±9)mm显著减小(P<0.01).(2)术后2周门静脉直径(1.13±0.19)cm较术前显著变窄(P<0.01),脾动脉直径(0.49±0.08)cm较术前显著变窄(P<0.05),肝动脉直径(0.40±0.07)cm较术前显著增宽(P<0.05).术后1年门静脉直径(0.89±0.17)cm均较术前显著变窄(P<0.01).(3)术后2周门静脉血流量(649±294)ml/min和脾动脉血流量(446±254)ml/min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肝动脉血流量(612±295)ml/min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术后1年肝动脉血流量(401±152)ml/min与术前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脾血流动力学参数发生异常变化;SDDS-GSR有助于纠正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脾血流动力学的紊乱状态.
作者:张启瑜;朱千东;陶崇林;曾其强;余正平;廖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高风险患者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手术治疗(opensurgical repair,OSR)与腔内治疗(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效果,探讨高风险患者AAA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利用(customized probability index,CPI)危险评分方法[1]筛选出我院1998年至2008年高风险患者55例,比较OSR组(20例)与EVAR组(35例)围手术期及术后近期结果.结果 OSR组随访率100%,平均随访6年3个月.EVAR组随访率94%,平均随访5年10个月.(1)手术时间高风险患者EVAR组(3.1±0.6)h短于OSR组[(4.9±0.9)h(P<0.05)];(2)EVAR组术中出血、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OSR组(P<0.01);(3)围手术期死亡率EVAR组(2.86%)明显低于OSR组(15.00%);(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EVAR组(17%)明显低于OSR组(40%);(5)EVAR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内漏(8.57%);(6)OSR组并发症主要为心脏相关性疾病(25%).结论 EVAR对于高风险患者AAA的治疗可以更少的导致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CPI可以相对准确评估血管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可用于指导围手术期的治疗策略.
作者:王伟;郭伟;刘小平;尹太;贾鑫;张宏鹏;杜昕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3月至2008年3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21例行手术切除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组织学类型等因素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本组121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73.2个月,术后1年、3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59%和50%,术后1年、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46%和3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00)、肿瘤大小(P=0.000)及累及脏器(P=0.000)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则显示,性别(P=0.000)、肿瘤大小(P=0.000)及累及脏器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胃间质瘤中的男性、肿瘤直径>10 cm及累及周围脏器的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赵天锁;李慧锴;王秀超;任贺;郝继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患者男,32岁.因无诱因发生剧烈右腰区疼痛伴肉眼血尿2d于2006年11月7日急诊入院.既往幼年始皮肤易破损,其母亲与他特征相似.行常规检查后,初步判断为泌尿系疾病收入泌尿外科.入院后第2天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作者:单绍银;张健;王雷;段志泉;辛世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8-2007年收治的47例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和20例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7例多原发大肠癌中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47例(占70%),其中直肠癌占39%.Dukes分期(以病理分期晚的一个为准):A期6例,B期22例,C期15例,D期4例.67例中伴有淋巴结转移者20例,肠腔内伴有息肉者21例,无息肉者26例.行全结肠切除术3例,结肠次全切除术10例,根治性手术加肠段联合切除术34例.异时性多原发癌20例(占30%),共有癌灶44个,以结肠癌多见,共31例(占70%),二原发癌17例,三原发癌2例,四原发癌1例.与原发癌间隔时间7个月至19年,其中<2年者7例,2~5年者5例,>5年者8例.20例异时性多原发癌的初发癌均行根治性手术,14例二次癌和2例三次癌均行根治性切除术.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和异时性多原发癌初发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74%和78%.结论 治疗大肠癌切忌满足于单一肠段或单个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应利用结肠镜对全肠道进行仔细地检查,以便于及时发现大肠的多原发肿瘤;在根治性切除肠道肿瘤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保留残存的正常肠道,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勇;李德川;钱俊;鞠海星;冯海洋;朱玉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猪霍乱沙门菌所致人感染性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8例猪霍乱沙门菌感染性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6例,胸主动脉瘤和胭动脉瘤各1例,均行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术;放置直型人工血管内支架6例,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2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无围手术期30 d内死亡或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满意,出院后口服抗菌药物,随访时间15~36个月,4例疗效满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无感染复发征象,3例感染复发行局部感染灶清创引流后痊愈,1例术后3个月因腹主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 猪霍乱沙门菌是侵袭性和毒力较强的菌株,对于猪霍乱沙门菌感染性动脉瘤,腔内修复、应用抗菌素并密切随访,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
作者:唐骁;郭大乔;符伟国;蒋俊豪;陈斌;史振宇;王玉琦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