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菌性肝脓肿一例

谢觉醒

关键词:min, 型糖尿病, 头孢哌酮, 体温, 卫生院, 治疗, 症状, 血压, 畏寒, 脉搏, 患者, 呼吸, 发热, 查体
摘要:患者女,50岁.因畏寒、发热6 d于2008年5月2日入院.体温达39.3℃,当地卫生院给予头孢哌酮治疗,症状无好转.既往2型糖尿病病史3年.查体:体温39.5℃,脉搏103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3/56 min Hg.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手术和开放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比较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传统开放修补术需广泛分离皮下组织,对患者创伤较大.而腹腔镜修补术避免了切开原手术切口,创伤较轻,目前有关这两种手术方式的比较研究尚较缺乏.

    作者:陈定伟;牟一平;章鲁艇;徐晓武;陈其龙;严加费;严焕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术中腹腔游离癌细胞检测用于胃癌TNM分期

    目的 探讨术中腹腔游离癌细胞的检测在胃癌TNM分期中的应用.方法 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术中腹腔游离癌细胞(free cancer cell,FCC),并进行5年的随访.用MedCalc软件分析FCC佳阳性判定值,大于此值表示FCC的存在,标记为FCC(+),然后把FCC(+)当作远处转移(M1)重新进行分期,并作新的生存曲线图.结果 (1)在佳阳性判定值为31.21拷贝/ml时约登指数高;(2)把FCC(+)当作M1重新进行分期,各分期之间的5年生存曲线显示:Ⅰ~Ⅱ期P=0.134;Ⅱ~Ⅲ期P=0.004;Ⅲ~Ⅳ期P=0.022.新分期各分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Ⅰ期100%(18/18),Ⅱ期88%(7/8),Ⅲ期24%(4/17),Ⅳ期9%(2/22).结论 (1)FCC佳阳性判定值为31.21拷贝/ml;(2)现行TNM分期中加入FCC检测结果则可使其更加完善,能更准确地评估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手术预后.

    作者:张岩松;王荣朝;董雪伟;许军;李忠;罗光华;朱江;徐宁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术中热凝固治疗晚期胰体尾癌27例体会

    我科从2002年10月至2009年4月采用术中热凝固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胰体尾癌患者27例,取得较好疗效,同时亦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包善华;殷凯;潘一明;谢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血管腔内微波和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照研究血管腔内激光(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和血管腔内微波热凝固(endovenons microwave coagulation,EMC),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选择65例(男30例,女35例)患者共70条肢体,平均年龄47.52岁,按照性别、年龄、CEAP分级等配对,每组35条肢体,由同一医生分别用腔内激光和微波热凝固治疗.术后分别于72 h、4周、6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患肢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通过多普勒检查评价疗效,对比研究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EMC组[(59±15)min]明显少于EVLT组[(71±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2 h,皮肤瘀斑EVLT组(54.29%)较EMC组(17.14%)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烧伤EVLT组(20.00%)少于EMC组(4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20/28例术前色素沉着患者明显变浅,25/25例水肿的患肢明显减轻,4例患肢溃疡的患者全部愈合.随访至术后6个月两组下肢麻木、硬结和曲张静脉残留、复发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C和EVLT均能有效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两种治疗方法均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作者:禄韶英;魏光兵;祁光裕;杨林;王智;聂会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胃癌淋巴结转移灶中COX-2和Bcl-2的表达及其与体外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灶中环氧合酶-2(COX-2)和Bcl-2的表达及其与体外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方法对40例胃癌新鲜肿瘤组织及转移淋巴结进行肿瘤细胞体外培养化疗药敏性实验,并对原发灶和转移灶行COX-2和Bcl-2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原发灶中COX-2和Bcl-2强表达率分别为52%和45%,转移灶中分别为72%和60%.COX-2在转移灶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灶(χ~2=4,P<0.05),而Bcl-2在转移灶与原发灶中表达强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P>0.05).在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之间COX-2和Bcl-2表达均具有明显相关性(r=0.3403,0.4560,均P<0.05);在原发灶及转移灶中,COX-2与Bcl-2之间表达强度均具有正相关性(r=0.6014,0.5330,均P<0.01).在原发灶中COX-2强表达组的5氟尿嘧啶、长春新碱、表阿霉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低于弱表达组(t=2.29、2.18、2.41,均P<0.05);Bcl-2强表达时,5氟尿嘧啶、紫杉醇、表阿霉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均明显低于弱表达组(t=2.46、2.23、2.22,均P<0.05).在转移淋巴结中,COX-2强表达时长春新碱和甲氨蝶呤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下降(t=2.17、2.35,均P<0.05);Bcl-2强表达组的5氟尿嘧啶、足叶乙甙、紫杉醇和甲氨蝶呤4种药物的抑制率均低于弱表达组(t=2.32、2.29、2.50、2.25,均P<0.05).结论 COX-2和Bcl-2参与了胃癌多药耐药,且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化疗药敏性均呈现与原发灶不同的异质性,术后辅助化疗应针对淋巴结转移灶进行.

    作者:檀碧波;孙丽君;耿玮;吕炳蓉;韩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肝硬化患者腹股沟疝的治疗探讨

    目前肝硬化合并腹股沟疝的确切发病率还不清楚,但由于肝硬化常出现腹水、凝血功能障碍、术后高腹压、腹水渗漏等因素,易导致疝修补术失败和术后复发,其治疗远较普通腹股沟疝困难.我院1999年2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合并肝硬化的腹股沟疝患者3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清华;潘万能;徐刚;张雪峰;叶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肝内胆管腺纤维瘤一例

    患者女,65岁.因间断右上腹痛10年余,发现肝占位性病变13 d入院.体格检查:腹软,未触及包块,未触及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肿瘤标记物均未见异常.

    作者:徐力;王福顺;陈雷;孙昆昆;冷希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胸骨后甲状腺肿的手术治疗

    胸骨后甲状腺肿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10%,依来源、部位及表而特征不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1995年-2008年我院共手术治疗胸骨后甲状腺肿27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宪东;刘大治;赖小刚;周恩涛;李光德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胃淋巴瘤巨大溃疡穿孔及肝转移一例

    患者男性,15岁,主因间断上腹部不适4月,伴发热、消瘦1月于2008年8月1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反复上腹部不适,进食后加重伴有呕吐,每日下午发热,体温38.0℃~38.7℃,体重下降20 kg.

    作者:杨鹤鸣;崔彦;韦军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行腹部手术围术期抗凝安全性的探讨

    目的 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行腹部手术时围手术期停用华法林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至2009年4月期间收治的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需要行腹部手术的患者70例,术前3 d开始停用华法林,术后36 h恢复华法林口服,如果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ation ratio,INB)>1.5则使用维生素K1对抗华法林,使之终止抗凝作用.停用华法林后,患者中前33例使用低分子肝素桥接围手术期(桥接组),后37例不用抗凝药物进行桥接(非桥接组).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及发生血栓并发症的风险.结果 桥接组术后伤口出血2例,非桥接组无术后伤口出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1,P>0.05).两组住院期间均无瓣膜血栓形成.结论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行腹部手术时围手术期停用华法林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是一种安全的方法,未增加出血的风险,在理论上降低了瓣膜血栓形成的风险,并且使围手术期抗凝处理更加灵活安全.

    作者:张树琦;梁杰雄;伍冀湘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免补片法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目的 探讨免补片法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04年3月,应用腹腔镜免补片法治疗92例腹股沟疝的手术后恢复情况及随访结果,并与同期91例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laparoscopichemioplasty,TEP)的结果相比较.结果 免补片组与TEP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1±4)min与(70±16)min(t=28.01,P<0.05)、住院天数分别为(3.5±1.0)d与(4.8±1.2)d(t=7.96,P<0.05)、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1.0±0.5)d与(1.8±0.7)d(t=8.90,P<0.05)、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分别为(1.0±0.5)d与(2.5±0.7)d(t=16.69,P<0.05)、住院总费用分别为(4500±500)元与(8000±820)元(t=34.89,P<0.05),免补片组均明显优于TE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补片组无皮下血肿及阴囊水肿发生,TEP组皮下血肿8例(8.7%)(χ~2=6.48,P<0.05).免补片组与TEP组术后48h C-反应蛋白(CRP)分别为(3.9±0.3)mg/dl与(8.8±0.5)mg/dl(t=80.48,P<0.05).所有病例随访(56.9±6.2)个月,免补片组复发率为0,TEP组复发率为2.1%(χ~2=0.51,P>0.05).结论 腹腔镜免补片治疗腹股沟疝安全、可行,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少.

    作者:陈开运;向国安;王汉宁;肖方联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肝移植术后耐激素冲击治疗的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耐激素治疗的急性排斥反应(steroid-resistant acute rejection,SRAR)的诊疗方法.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实施596例成人肝移植中,共有96例患者发生113次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其中11例患者出现SRAR,回顾性分析以上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肝移植术后AR的发生率为16.1%(96/596),发生时间3~410 d,中位时间为17 d.11例发生SRAR的时间6~72 d,中位时间为19 d,3例患者接受OKT3治疗,8例患者接受IL-2单克隆抗体联合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治疗,7例患者治疗后排斥反应逆转.2例患者接受再次肝移植,与SRAR相关的死亡率为36.4%(4/11),其中1例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死于慢性肝功能衰竭,1例再次肝移植术后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OKT3治疗后严重感染死亡.结论 肝移植术后SRAR虽然发生率低,但预后差,IL-2单克隆抗体和OKT3对部分患者有效.

    作者:巫林伟;何晓顺;鞠卫强;朱晓锋;马毅;王东平;邰强;胡安斌;王国栋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应用阴道内窥镜经阴道切除阑尾一例

    我们于2008年6月应用自行研制的经阴道内窥镜手术器械成功完成切除阑尾一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30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d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4度,脉搏84次/min,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明显.

    作者:黄建军;唐浩莎;尧良清;方长文;李娜;李坝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活体肝移植2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开展活体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探讨进一步提高活体肝移植疗效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活体肝移植供受体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评估过程、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本组获取的供肝移植物包括左外叶2例、左半肝6例、扩大左半肝1例、右半肝5例和扩大右半肝8例.所有供体术后恢复顺利,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2例受体中成年患者13例,儿童患者9例.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8例,包括严重腹腔感染1例,肝功能恢复不良合并伤口感染1例,腹腔内出血继发肝动脉血栓形成1例,此3例患者终均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肝功能衰竭的患儿术后因心肺功能衰竭死亡.另外发生胆漏2例,顽固性腹水1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均通过保守疗法治愈.18例受体病愈出院.手术后期发生胆道吻合口狭窄3例,行PTCD并留置支撑管治疗,Oddi括约肌失迟缓引起的梗阻性黄疸1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此4例患者病情稳定,肝功能均已恢复正常.结论 选择合适的供体、掌握关键的手术技术,才能使供受体都获得良好的预后.

    作者:黄磊;栗光明;朱继业;李涛;冷希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溃疡周围缝扎术治疗慢性阻塞性静脉功能不全并发的下肢溃疡

    目的 探讨溃疡周围缝扎术在治疗严重阻寒性静脉功能不全并发下肢溃疡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收治32例阻塞性静脉功能不全并发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缝扎组在常规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外加行溃疡周围缝扎术.记录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治疗后局部反流交通支缝扎组(1.0±0.8)支,对照组(2.5±1.2)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静脉血氧分压(39±7)mm Hg,对照组(32±6)mm H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治疗后溃疡部位经皮氧分压缝扎组(71±12)mm Hg,对照组(63±11)mm H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缝扎组治疗后线粒体数量增多,局部浸润白细胞减少,粗面内质网形态正常.溃疡愈合时间(12±6)d,复发率1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缝扎术可减轻阻塞性静脉功能不全并发溃疡局部血流淤滞、炎性细胞浸润,改善组织营养状况及氧供,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对静脉阻塞性溃疡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常规物理治疗联用可降低复发率.

    作者:张鹏;郭曙光;周兴立;方伟;尹存平;陈翠菊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髂静脉介入联合动静脉瘘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介入联合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 本组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患者,采用球囊扩张左股总及髂静脉狭窄段、置入支架并做临时性股动静脉瘘方法治疗,其中15例2周后行大隐静脉结扎抽剥术,5例小腿溃疡直径>3 cm者再行植皮手术.术后口服华法林6个月并穿弹力袜. 结果所有病例髂静脉介入及动静脉瘘手术取得成功,术中取出血栓较少,多为陈旧性.出院时26例肢体肿胀明显缓解,4例轻度肿胀,5例缓解不明显.随访26例,时间3~24个月,22例患肢肿胀基本消退,4例仍有肿胀.11例原有足靴区溃疡愈合良好,色素沉着而积缩小,1例溃疡植皮术后12个月复发,再行静脉交通支离断及植皮术后愈合.随访时均以彩色多普勒检查患肢深静脉通畅情况,20例髂股静脉通畅情况良好;2例左髂静脉内膜粗糙、管径狭窄;4例左髂静脉内无血流信号. 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患者的髂静脉病变多以狭窄为主,可以通过介入联合动静脉瘘的方法治疗.股胭静脉的再通情况决定治疗效果.

    作者:段鹏飞;吴浩荣;李晓强;钱爱民;戎建杰;于小滨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一期杂交手术治疗弓部和胸腹段主动脉病变

    目的 总结单中心手术结合微创的杂交技术,同期治疗弓部、胸腹段主动脉病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在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应用杂交技术,同期治疗主动脉病变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胸降主动脉瘤累及半弓合并夹层1例,弓降主动脉瘤1例,DebarkeyⅢ型急性主动脉夹层1例,累及双侧髂总、髂内动脉的肾下腹主动脉瘤2例.弓部近端锚定区分类,ZAP 0区2例,ZAP 2区1例.弓降主动脉瘤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至双侧颈总人工血管搭桥+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同期导管室血管造影(digital seduction angiogram,DSA)下经股动脉释放Zenith覆膜支架.Debakey Ⅲ型夹层行左颈总至左锁骨下动脉搭桥后释放覆膜支架封闭破口.对于累及双侧髂内动脉的腹主动脉瘤,预先髂内、外动脉搭桥后释放腹主动脉分叉支架.结果 手术5例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和随访CTA无内漏发生,随访期2~10个月.出血量约200~600 ml之间,均未输血.1例弓部杂交术后相继发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及急性左心衰,经积极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因心肌梗塞死亡.2例弓部杂交治疗病例各颈动脉阻断时间均小于10 min,均无神经并发症或者轻微神经症状.另1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杂交术后恢复正常,无并发症.结论 应用手术结合微创这一新型杂交技术治疗胸腹各段主动脉病变,有利于减少外科创伤和体外循环等所带来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作者:郑月宏;蔡念;邓鸿儒;郭昌宇;Rui Furtado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式的选择

    目的 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式的选择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对137例低位直肠癌按无瘤原则行保肛术,术中将血供良好的结肠断端无张力拉下吻合,恢复肠道肛管的连续性.结果 行双吻合器低位前切除术102例中,91例直肠癌基底距肛缘6~8 cm,11例直肠癌基底距肛缘5~6 cm,后者肿瘤均位于直肠后壁;行Parks术或改良Bacon术35例中,直肠癌基底距肛缘均为5~6 cm.Parks术19例均为乙状结肠与肛管吻合;改良Bacon术16例均行降结肠经肛管拖出手术.结论 对肿瘤基底距肛缘6~8 cm和少数较瘦患者、基底距肛缘5~6 cm、且肿块位于直肠后壁的低位直肠癌可以采用双吻合器低位前切除术.对肿瘤基底距肛缘5~6 cm的低位直肠癌,可以行Parks术或改良Bacon术,其中乙状结肠较长时可以行乙状结肠与肛管吻合的Parks术;乙状结肠长度不够时可以游离结肠脾曲或左半结肠,行降结肠经肛管拉出的改良Bacon术.

    作者:黄平;杨小冬;王锋;沈杰;李小腾;陈贤贵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吻合口腔内主动引流法在高危胆肠吻合手术中的应用

    胆肠吻合术是肝胆外科常见手术,广泛应用于肝胆管结石、胆管癌等胆道良恶性疾病.一般而言,胆肠吻合术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操作.但在胆道多次手术、肝门部胆管整形后,或恶性肿瘤局部条件较差时,操作常常较为困难,术后可能发生吻合口胆汁漏[1].我们将针对吻合口的腔内主动引流法应用于高危胆肠吻合手术患者以确保吻合口愈合,减少胆漏的发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可洲;闫洪涛;骆助林;王华;刘湘林;戴睿武;田伏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肾病综合征合并腹主动脉血栓形成及下肢动脉栓塞一例

    患者男,56岁,因突发性左臀部及左下肢疼痛、皮肤苍白4 d,青紫2 d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未规律治疗.查体:左下肢呈湿性坏疽.实验室检查:尿蛋白++++,24h尿蛋白10.75 g,血浆白蛋白15.71 g/L,总胆固醇10.46 mmol/L,血肌酐660 μmol/L.

    作者:佟铸;张建;谷涌泉;李建新;李学锋;郭连瑞;崔世军;吴英锋;郭建明;汪忠镐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