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沈丹平;倪醒之;殷晓璐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间叶源性肿瘤, 上皮样细胞, 治疗方法, 细胞组成, 完整切除, 梭形细胞, 免疫表型, 基因突变, 组织学, 遗传学, 弥漫性, 多形性, 手术, 排列, 临床, 蛋白, 编码
摘要: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在组织学上该肿瘤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组成,呈束状或弥漫性排列;在遗传学上由于GIST存在频发的c-kit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CD117在免疫表型上的过度表达;在临床上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与手术后长期存活的多因素相关分析

    目的 评估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理学特征对于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选取1991年1月至2002年6月西南医院实施根治性肝切除,具有完整随访资料和临床资料234例HCC,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病理因素,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 x2检验比较生存时间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HCC预后的病理因素包括肿瘤大小、微血管侵犯、大血管侵犯、淋巴结侵犯、邻近器官侵犯和Edmonson-Steiner分级,多因素分析发现大血管侵犯(RR:1.728,P<0.05)、微血管侵犯(RR:1.476,P<0.05)、淋巴结侵犯(RR:5.010,P<0.01)、邻近器官侵犯(RR:1.695,P<0.05)是独立影响HCC预后的重要病理因素.结论 大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淋巴结侵犯、邻近器官侵犯是影响HCC预后的重要病理学因素.

    作者:吕文平;董家鸿;黄志强;郭德玉;刘友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胆石性肠梗阻七例临床分析

    胆石性肠梗阻临床少见,其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不同,术前诊断率仅为31%~48%[1].1993年1月至2006年7月,我院共收治7例胆石性肠梗阻,本文通过临床分析,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黄德全;胡先典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体外与肝细胞共培养对结肠癌细胞移行和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细胞对结肠癌细胞的移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在体外建立结肠癌细胞与肝细胞三维共培养模型,将结肠癌细胞系Colon-26细胞培养在共培养系统上层,肝细胞培养在下层.实验分为3组:(1)Colon-26细胞与小鼠的肝细胞共培养(肝细胞组).(2)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纤维细胞组).(3)Colon-26细胞单独培养(对照组).观察肝细胞对结肠癌细胞的移行、增殖的影响,以及共培养液内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结果 肝细胞组的Colon-26细胞移行能力分别比纤维细胞组和对照组增强(t1=6.296,P=0.000;t2=5.322,P=0.000),Colon-26细胞增殖能力在肝细胞组亦分别比另两组增强(t1=3.905,P=0.005;t2=3.719,P=0.006).肝细胞组的共培养液中EGF浓度明显升高(z=3.077,P=0.002).结论 在体外能建立结肠癌细胞与肝细胞的三维共培养模型.体外肝细胞能通过分泌生长因子促进结肠癌细胞的移行和增殖.

    作者:吴国洋;白培明;王效民;Michael Keese;Till Hasenberg;J(o)rg W Sturm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梗阻性黄疸围手术期肾水通道蛋白3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梗阻性黄疸是胆道外科常见疾病,临床上约8%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1991年Peter Agre发现水通道蛋白之后,利用其特点在分子水平研究肾损伤[1].

    作者:王勇;韩继龙;刘金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调查

    目的 探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发生率、分布、分级、转归及其对肝功能的损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9月至2006年3月间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4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彩色多谱勒了解术后PVT的发生情况及血栓的分级、分布等,并通过病例对照分析研究PVT对肝功能的近期影响.结果 本组415例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彩超复查率为46.8%,PVT的发生率是33.5%.2004年后的近2年PVT的发生率为39.8%,其中在术后1个月内PVT的发生率达到39.6%.与非血栓患者相比,PVT可引起血清转氨酶的明显升高(P<0.05).结论 PVT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主要发生在术后1个月以内.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应尽早采取措施以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邓美海;邓鹏;林楠;钟跃思;胡昆鹏;许瑞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活体肝移植供肝脂肪变性的术前评估

    供肝非酒精性脂肪变性(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通常是指肝内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的总量超过肝脏湿重的5%.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于30岁、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多数移植中心都将成人LDLT供者的NAFLD程度限制在10%以内;而选择NAFLD为10%~30%的供肝时要求供体的剩余肝体积大于其总体积的40%;大多数医院都将NAFLD大于30%列为供者的手术禁忌[1].

    作者:段伟东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在组织学上该肿瘤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组成,呈束状或弥漫性排列;在遗传学上由于GIST存在频发的c-kit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CD117在免疫表型上的过度表达;在临床上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沈丹平;倪醒之;殷晓璐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05年12月诊治的EGIST共2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1例的EGIST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现腹部包块,腹痛.肿瘤原于肠系膜或网膜10例,腹膜后11例,浸润邻近器官7例,伴有远处转移5例.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117、CD34、Desmin、Actin、S-100、NSE阳性率分别为90%、71%、5%、33%、19%、5%,与胃GIST免疫组化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11例行完整切除术,6例为不全切除术或肿瘤减灭术,4例肿瘤未能切除.19例患者获得随访,12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EGIST预后与核分裂数、肿瘤大小、肿瘤浸润邻近器官或远处转移、肿瘤是否完整切除有关(P<0.05).结论 EGIST与GIST有相似的免疫组化染色特点,EGIST恶性程度高,预后比胃GIST差.完整切除肿瘤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术后应长期随访.

    作者:何纯刚;陈利生;李君;张森;梁君林;曹云飞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与细胞周期素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3)广泛表达于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中,参与细胞生长、恶性转化、凋亡等生理功能的调控[1].

    作者:郑宝军;王红钰;潘立峰;冯俊伟;王爱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腹主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与非破裂择期手术对比分析

    目的 总结腹主动脉瘤破裂(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急诊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RAAA急诊救治过程,并与同期完成的48例择期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切除术在输血量、ICU住院天数、瘤体大直径和死亡率等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RAAA急诊手术与择期AAA切除术患者比较,围手术期输血量(2980±2712)ml和(580±314)ml;ICU住院天数(6.8±5.7)d和(2.5±1.5)d;手术死亡率32%(8/25)和2.1%(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瘤体直径(5.9±1.4)cm和(5.3±1.4)cm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有:脑卒中、肾功能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消化道出血.结论 AAA一经发现,应选择尽早择期手术,合理的抢救措施有助于降低RAAA手术死亡率.

    作者:王豪夫;卢云;付全花;王曰伟;邱法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冷水循环型微波热疗治疗肝癌126例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冷水循环型微波(microwave,MW)热疗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用FORSEA MTC-3冷水循环型微波肿瘤热疗仪治疗肝癌126例,通过血清AFP水平,影像学检查,随访等指标观察疗效.结果 22例AFP升高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MW治疗后AFP均恢复至或接近正常值,治疗前AFP平均为(102.2±23.5)ng/ml,热疗后为(25.6±3.7)ng/ml(t=2.1,P<0.05).MW治疗区在增强CT扫描各期均无强化,以门静脉(portal vein,PV)期明显,而周边可见很薄的环形强化,治疗的坏死范围大于治疗前病灶范围.单点穿刺可获得5.5 cm ×4.5 cm的有效热疗区;2点穿刺可获得7.5 cm×5.5 cm的有效热疗区;3点穿刺可获得9.5 cm×9 cm的有效热疗区.1年前经MW治疗的肝癌患者57例,其1年生存率为89.5%(51/57).MW治疗肝癌并发症少,多为发热、肝功能异常、胸水等,偶见肝脓肿,无1例手术死亡.结论 MW热疗可以作为肝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张秀国;张宗利;孙启龙;胡三元;智绪亭;吴小鹏;靳祖涛;白俊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十二指肠巨大结石致梗阻一例

    患者女,62岁.因上腹部胀痛伴呕吐2年于2005年5月19日入院.2年前出现上腹部间歇性胀痛,餐后加重.半年前在外院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接受远端胃部分切除和胃十二指肠吻合.

    作者:陆立;刘景坤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继发门静脉高压症致上消化道出血一例

    患者女,52岁.主因5 d前呕血3次入院.患者于5 d前进食后呕吐暗红色血液约1000 ml,含胃内容物,后来又呕血两次约600 ml.既往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病史25年.查体:贫血貌,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

    作者:尹大龙;刘连新;张树庚;姜洪池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肝移植术后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治疗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late acute rejection,LAR)的发生率、处理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15例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肝移植术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LAR发生在术后6.6~27个月,平均(14.7±7.5)个月.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9.5±12.7)岁.原发疾病为重症肝炎或肝功能衰竭者8例,占53.3%(8/15);发生于血型不合移植者2例,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为单一普乐可复(FK506)治疗8例,单一环孢素A(CsA)治疗3例,已经停用激素13例,占86.7%.属于免疫抑制剂量不足者共10例,占66.7%.免疫抑制剂浓度正常范围者5例.按Banff分级标准排斥反应的程度为轻度者9例,中度6例,无重度排斥反应发生.治疗方法均首先加强或调整免疫抑制治疗,包括提高药物浓度、FK506/CsA转换、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冲击治疗,3例患者需长期口服激素.总的治愈率为80%,3例患者逐渐出现缺血型胆道病变,其中1例行再移植后死亡.结论 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是肝移植术后常见但预后较好的并发症之一,免疫抑制不足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时地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可逆转排斥反应.

    作者:易述红;蔡常洁;陆敏强;杨扬;邵春奎;许赤;李华;易慧敏;汪根树;陈规划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急性胰腺炎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

    胰腺微循环紊乱是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生发展中的重要特征,而血管造影可有效的评价胰腺组织微循环[1].本文通过MOSS(Multiple Organ System Score)评分[2]对25例AP患者临床指标和血管造影改变进行评价,探讨AP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

    作者:杜玉清;林洁;余昶;周为中;董礼阳;胡文豪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曲古抑菌素A通过雌激素受体α依赖和非依赖方式抑制乳腺癌细胞中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

    目的 探讨曲古抑菌素A(TSA)对ER-α阳性和ER-α阴性乳腺癌细胞系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含不同浓度TSA的培养液培养MCF-7(ER-α阳性)和MDA-MB-231细胞(ER-α阴性);采用四甲基亚噻唑蓝(MTT)法检测TSA作用后肿瘤细胞的增殖状态;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肿瘤细胞增殖周期的改变;用半定量RT-PCR法测定ER-α和cyclin D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ER-α、p21和细胞周期素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ER-α阳性的MCF-7细胞对TSA的敏感性明显高于ER-α阴性的MDA-MB-231细胞,TSA作用48 h时前者的IC50约为40.6 nmol/L,后者的IC50约为272.4 nmol/L.在MCF-7 细胞系中,TSA能有效抑制ER-α和cyclin D1mRNA的表达,并增强cyclin D1蛋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通路降解,使肿瘤细胞主要阻滞在G0/G1和G2/M期.在MDA-MB-231细胞系中,TSA对cyclin D1蛋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通路降解作用增强,但对其mRNA转录本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TSA不仅可以通过依赖ER-α途径抑制cyclin D1 mRNA的表达,也可通过增强泛素-蛋白酶体通路降解cyclin D1蛋白而不依赖于雌激素途径.

    作者:徐周敏;梅琪;陈坚;杜佳;韩亮;徐迎春;魏燕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软组织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1%.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命名了GIST,并给予了具体的描述.

    作者:秦新裕;刘凤林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对胃癌细胞株AGS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目的 评价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体外抑制胃癌细胞株AGS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方法 在处于指数生长期的AGS细胞株培养剂中添加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采用噻唑蓝法、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AGS细胞株的生长和增殖情况,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经DHA处理前后细胞中COX-2的表达.结果 经DHA作用后,AGS细胞增殖受抑制,随DHA浓度的递增AGS细胞增殖率逐次下降,呈现明显量效关系,同时诱导细胞凋亡;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DNA裂解片段出现典型的阶梯状条带;流式细胞仪检测出凋亡峰,细胞周期分析表明细胞阻滞于G0/G1期.ω-3PUFA对正常肠上皮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经DHA作用后,AGS细胞中COX-2表达下调.结论 DHA可能通过抑制COX-2而阻遏AGS细胞的增殖,诱发细胞凋亡.

    作者:楼健颖;吴丹;林汉庭;金晓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内镜结扎为主的综合治疗对门静脉高压症出血的疗效评价

    作者回顾性地分析我院开展内镜结扎治疗以来的治疗情况,阐明患者的预后与处理方法的关系.

    作者:刘浔阳;黄飞舟;聂晚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彩超辅助下股浅静脉瓣膜环包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67例体会

    目的 评价术中彩超辅助下股浅静脉瓣膜环包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67例(76条患肢)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间段将患者分为两组,非彩超辅助组(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33例(38条患肢),在股浅静脉和股深静脉汇合处稍远侧找到股浅静脉的第1对瓣膜,用人工血管片缩窄该处血管周径约1/3;彩超辅助组(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34例(38条患肢),彩超确定股浅静脉第1对瓣膜的位置及返流程度,人工血管片均匀环包瓣膜,缩窄该处血管周径约1/4~1/3.结果 术后1年两组间比较,彩超检查股浅静脉瓣膜返流时间,彩超辅助组≤1 s的患肢明显增加,1~6 s的患肢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X线造影检查股浅静脉瓣膜功能,彩超辅助组患肢0级明显增加;Ⅰ~Ⅲ级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术中彩超辅助下确定股浅静脉瓣膜的位置、返流程度,从而确定人工血管片环包位置确切、程度恰当.与传统股浅静脉瓣膜环包术比较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俞景奎;李燕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