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VEGF165基因转染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李晓强;孟庆友;于小滨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基因, 转染, 内皮祖细胞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染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后,EPC分泌VEGF及活性以及EPC特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获取大鼠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经培养,鉴定为EPC.用脂质体介导pcDNA3.0-hVEGF165转染,转染后ELISA法测培养上清VEGF蛋白水平,培养上清液对ECV304细胞生长的影响,以评价VEGF蛋白活性,MTT法评价转染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检测EPC表达VEGF、vWF(血友病因子)、VEGF-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变化.结果 转染后的第7天表达的VEGF蛋白浓度达1280 pg/ml,转染对EPC的增殖无影响,表达VEGF、vWF、VEGF-R2的比率随时间而逐渐升高,至第7天时分别为88.52%、82.65%和95.97%.结论 VEGF转染的EPC能表达一定浓度有功能的VEGF蛋白,能帮助EPC保持内皮细胞特性,向成熟内皮细胞分化.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大剂量5-FU致肠黏膜严重损伤时肠上皮细胞msi-1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观察大剂量5-Fu致肠黏膜严重损伤时肠上皮细胞musashi-1(msi-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成年C57BL/6J小鼠40只,分为对照组(n=8,D组)和处理组(n=32).D组给予腹腔注射PBS,处理组给予腹腔注射大剂量5-Fu(150 mg·kg-1·d-1×5 d),分别于处理后1 d(A组)、3 d(B组)、5 d(C组)剖杀濒死小鼠取出小肠,用来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肠上皮干细胞标记物msi-1的表达;制备A组小鼠肠黏膜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msi-1阳性细胞比例. 结果 大剂量5-FU作用后,小鼠肠黏膜被严重破坏,黏膜萎缩,绒毛、隐窝结构消失;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si-1表达上升,msi-1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0.01);流式检测提示A组小鼠肠黏膜细胞悬液中前向角(FSC)数值较大的细胞群msi-1阳性细胞比例较高,约为67.75%. 结论 小鼠大剂量5-Fu腹腔注射后,肠黏膜细胞中表达msi-1的肠上皮干细胞比例大幅增加,可为肠上皮的进一步分离纯化及其生物学特征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罗育其;吴承堂;闻英;刘晋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a型一例及家系分析

    患者女,37岁.因多汗2年,伴头昏、心悸1年,加重3 d于2004年收入本院外科.患者2年前开始时常出现多汗,伴易饥饿感,1年前开始出现头晕、心悸,劳累时多汗、四肢无力明显,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血压高,150/110 mm Hg,开始规则服用硝苯地平、卡托普利及氢氯噻嗪等药物,血压一直控制不理想,平时血压波动在130~170/100~110 mm Hg.

    作者:陈慧;张祖杰;骆杰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胰腺癌中STAT3信号通路与MMP-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胰腺癌中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3,STAT3)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4例胰腺癌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和MMP-2的表达,分析STAT3、p-STAT3和MMP-2表达的关系.JAK激酶抑制剂AG490阻断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的STAT3信号通路,电泳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SW1990细胞中STAT3-DNA结合活性和p-STAT3蛋白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 和RT-PCR分别检测SW1990细胞中MMP-2蛋白和mRNA的表达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发现STAT3、p-STAT3和MMP-2在胰腺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且p-STAT3与MMP-2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3.P=0.000).AG490阻断STAT3通路可抑制SW1990细胞中STAT3-DNA结合活性和p-STAT3蛋白表达;同时MMP-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 胰腺癌中STAT3信号通路与MMP-2表达密切相关;阻断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可能为预防和治疗胰腺癌的侵袭转移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作者:裘正军;黄陈;刘俊;江弢;朱麟;张放;曹俊;黄克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胆管癌并发支气管胸腔瘘二例

    例1 女,60岁.皮肤、巩膜黄染,腹痛,伴发热,于2004年10月25日入院.入我院前,已行ERCP检查,示胆总管下段占位性病变,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炎.

    作者:周天保;俞文隆;张永杰;杨广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颈)切除术后出血原因及处理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颈)切除术后出血原因、处理方式与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6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9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颈)切除术资料.结果 370例手术术后共发生出血35例,其中11例死亡.35例出血中腹内出血14例,消化道出血22例(1例兼有腹内和消化道出血).12例出血发生于术后72 h内(早期组),23例发生于72 h后.72 h内出血原因多与手术操作有关,而72 h后出血多继发于胰胆漏或吻合口溃疡.72 h内出血者经内镜或再手术止血8例,7例好转,死亡1例,保守治疗4例死亡3例(P<0.05);72 h后出血者再手术与保守治疗差别不明显(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多项临床特征包括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并未增加术后出血危险,而合并胰胆漏是术后出血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改善手术技术,严密止血,妥善处理胰残端,预防胰胆漏发生,并积极治疗术后早期出血是降低胰十二指肠术后出血率,降低手术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陆才德;吴丹;裘丰;严志龙;林汉庭;沈迎春;吴胜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分流加断流术后门静脉内抗凝预防血栓形成

    目的 探讨抗凝在门静脉高压症分流加断流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6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为2组,均行分流加断流联合手术.A组(32例)在术后行抗凝治疗,B组(35例)术后未行抗凝治疗.比较两组之间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远期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及手术前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改善情况. 结果 A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0)明显低于B组(20%),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9,P<0.05.B组远期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30%)明显高于A组(7%),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3,P<0.05.A组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得到明显缓解. 结论 抗凝治疗可明显降低断流加分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远期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王李华;陆炜;申桂娟;余耀生;诸葛勇华;胡雅国;吴显清;徐天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126例

    目的 探讨应用肌腱膜上补片置人手术(premuscular positioning of prosthesis Onlay,ONLAY)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治疗. 方法 1999年9月至2007年6月应用复合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126例.其中男性60例,占47.5%,女性66例,占52.5%,年龄28~89岁,平均58.5岁.上腹部切口疝占36%,下腹部切口疝占64%.按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类,大切口疝(疝环缺损5~10 cm)67例,巨大切口疝(疝环缺损≥10 cm)59例.均采用肌腱膜上补片置人手术(ONLAY)修补法.结果 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95 min(70~120 min),术中平均出血80 ml(60~250 ml),术后住院14.5 d(10~28 d).术后随访3个月至8年,复发3例,手术复发率为2.38%.结论 ONLAY手术安全可靠,复发率低,是可以接受的切口疝修补方法.

    作者:克力木;张成;牛伟亚;艾克拜尔;凯塞尔;阿扎提;于文庆;王自立;李义亮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乳腺原位癌伴微小浸润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总结和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T1mic)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自1996年1月至2006年6月底共31名患者3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随访资料.结果 经病理诊断的3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患者中,大浸润灶均≤1 mm,其中有27例(84%)临床上可触及肿块,有30例(93.8%)钼靶上有异常表现,病理可见粉刺样结构的病例为19例(59.4%),可见坏死的为20例(62.5%).25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没有一例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经过中位时间为28个月的随访无一例发生复发和转移.结论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是一个少见的乳腺癌亚型,其预后很好.治疗上应该根据其原位癌成分的病理特点及临床特征进行治疗.

    作者:刘淼;陈定宝;杨德启;乔新民;张嘉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甲状腺血管瘤一例

    患者男性,66岁,发现甲状腺结节2周入院.患者体检扪及右侧甲状腺多发结节,行甲状腺B超提示:甲状腺右叶内多个低回声,内有形态不规则无回声,大者2.6 cm×1.9 cm,彩色超声提示周边条状血流信号.

    作者:彭慧明;杨志英;桑新亭;毛一雷;卢欣;王文泽;陈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一例

    患者女,33岁.因发现左乳肿物2月入院.查体见左乳外上象限弥漫性质硬肿块,大小不一,界限不清,左腋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迟作强;董成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小肠神经肌血管错构瘤伴十二指肠淤滞症一例

    患者女,54岁.因反复发作性上腹胀痛、下腹绞痛伴呕吐8年,加重2个月入院.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进食后上腹胀痛,常于餐后约半小时发生呕吐,呕吐物含胆汁和所进食物.

    作者:刘素君;曹保信;夏成青;麻增林;王云雷;孙扬忠;陈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胰头癌联合门静脉区域切除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胰腺癌联合门静脉区域切除的临床价值,及评价区域切除术中肿瘤侵犯门静脉后以颈内静脉替代门静脉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6例行胰头癌联合门静脉切除并用颈内静脉替代门静脉修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例行胰头癌联合门静脉切除并用颈内静脉替代门静脉修复,术后病理均证实肿瘤侵犯累及门静脉和/或肠系膜上静脉,术后生存时间17~49个月,平均23.2个月,其中2例存活超过3年,长的1例术后无瘤生存达4年1个月.结论 对于胰头癌局部浸润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但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应积极行手术切除.胰腺癌联合门静脉切除后,行颈内静脉替代门静脉修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李强;李慧锴;郝希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KAI1蛋白和CD40蛋白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检测KAIl蛋白和CD40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64例胃癌标本中KAI1蛋白和CD40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本组胃癌中的KAI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2%.KAI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KAI1蛋白阳性表达的14例中生存期大于5年者10例,占71%,阴性表达的50例中生存期大于5年者10例,占20%,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26,P=0.000);CD40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4%.CD40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的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CD40蛋白阳性表达的22例中生存期大于5年者3例,占14%,阴性表达的42例中生存期大于5年者17例,占4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1,P=0.028).结论 KAI1蛋白与胃癌的分化、浸润及转移有关;CD40蛋白可能有助于胃癌的转移评估、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作者:范开席;于金明;张维东;贾青;王家林;杨锡贵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胰腺感染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分析因重症急性胰腺炎行引流手术且术后合并胰腺感染患者的细菌学及药敏报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感染的抗生素应用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06年4月间8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患者腹腔引流物标本,对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检测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 86例患者中共分离出276株细菌,检出率分别为阴沟肠杆菌(12.3%)、铜绿假单胞菌(10.9%)、金黄色葡萄球菌(9.4%)、其他葡萄球菌(9.4%)、D群链球菌(9.4%)、粪肠球菌(8.7%)、大肠埃希菌(8.7%)、表皮葡萄球菌(6.5%)、肺炎克雷伯菌(4.3%)、屎肠球菌(4.3%).药敏分析及耐药试验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胰腺感染耐药严重,对于革兰阳性球菌,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尚保持了较好的抗菌活性,对于革兰阴性杆菌仅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对其存在较好的抗菌活性.结论 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胰腺感染患者,大部分菌株广泛耐药,临床上应依据细菌药物敏感性结果,不断调整抗生素.

    作者:刘涛;周静;熊炯炘;吴河水;周峰;陶京;王春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TF/FⅦa体外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系表达MMP-7mRNA的研究

    目的 观察组织因子/活性凝血七因子(TF/FⅦa)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系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mRNA及信号传导途径.方法 构建靶向组织因子基因干扰的RNAi质粒并稳定转染LOVO细胞获得TFRNAi LOVO细胞系,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率;RT-PCR观察100 nmol/L FⅦa刺激0、4、8、12、24h后LOVO细胞中MMP-7mRNA的变化,Northern blot证实时间效应及测定0、10、50、100、200 nmol/L FⅦa刺激后的MMP-7mRNA水平;100 nmol/L FⅦa分别刺激LOVO细胞0、4、8、12、16、24h,Western blot测定p-P38的水平;Northern blot分别检测预先使用10 mmol/L P38阻断剂SB203580 0.5h再以100 nmol/L FⅦa刺激LOVO细胞8h及100 nmol/L FⅦa刺激TFRNAi LOVO细胞系8h后MMP-7mRNA水平.结果 Northern blot结果显示FⅦa刺激MMP-7mRNA表达存在时间、浓度依赖性;Western blot测定FⅦa刺激p-P38表达存在时间依赖性.应用P38通路阻断剂SB203580后MMP-7mRNA基因表达下降59.2%,转染组织因子干扰质粒的LOVO细胞中,MMP-7mRNA的表达水平较LOVO细胞组下降48%.结论 活性Ⅶ因子与组织因子结合诱导体外大肠癌LOVO细胞系表达MMP-7mRNA,其机理可能与P38通路有关.

    作者:张剑权;万远廉;刘玉村;汪欣;汤坚强;吴涛;朱静;潘义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异时性双侧原发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鳞癌一例

    患者女,40岁,于2000年5月在外院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左乳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0/13阳性,ER(-),PR(-).

    作者:傅健飞;李曙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超声溶栓治疗下腔静脉滤器安放后血栓形成14例体会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引起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明显增加,为防止DVT患者发生PE,下腔静脉滤器的作用在不断被重视,虽然下腔静脉滤器可以有效地防止PE发生,但个别DVT患者却在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仍发生了下腔静脉血栓形成,造成滤器下腔静脉闭塞.

    作者:王爱林;靖冬梅;赵茵;张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同种异体门静脉移植在胰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我单位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在为3例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大段累及的胰腺肿瘤患者行根治手术中尝试了用肝移植后保存的同种异体门静脉重建门静脉缺损,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树森;张启逸;严盛;王伟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陈旧性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由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缓慢发展形成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性疾病,好发于下肢[1].

    作者:徐屹立;梁善言;公艳;张庆安;尹海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8例妊娠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治分析

    妊娠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妊娠期严重的并发症,临床少见,但发病急、病死率极高.

    作者:赵闯;戴朝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