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岚;张柏根;张纪蔚;张皓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广泛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对广泛动脉闭塞无流出道的慢性缺血患者88例(104条肢体)施行大隐静脉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加腰交感神经节切除.结果104条肢体中,随访82条,随访6个月至6年,平均3年.所有患者间歇性跛行明显减轻,夜间疼痛好转,创面愈合良好,下肢无肿胀.结论本术式可使动脉血流通过大隐静脉通道,改善或重建缺血下肢的血液循环.
作者:赵渝;时德;代远斌;孙英信;乔正荣;向志;蒲庆华;黄文;任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比色法观察尼美舒利对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增殖的影响,细胞凋亡采用透射电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应用免疫组化、RT-PCR检测尼美舒利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尼美舒利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高浓度(200 μmol/L)尼美舒利不仅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而且诱导其凋亡,流式细胞仪研究显示,随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透射电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核染色质致密浓缩,凋亡小体形成等,免疫组化和RT-PCR测定显示尼美舒利显著下调bcl-2、survivin表达,而bax表达上调.结论尼美舒利显著抑制QBC939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bcl-2、bax、survivin等凋亡相关基因可能参与了尼美舒利诱导的QBC939细胞凋亡过程.
作者:黄强;孔琦;翟志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因肝胆管结石接受外科治疗的469例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和分组比较其疗效.结果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5年间因肝胆管结石接受手术治疗者469例,随访412例(占87.8%),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3年6个月).肝切除组与胆道探查组的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再手术率分别为5.1%和14.8%(x2=9.32,P<0.01)、4.5%和14.8%(x2=11.24,P<0.01)、5.1%和16.0%(x2=11.48,P<0.01);使用纤维胆道镜组与未使用纤维胆道镜组的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再手术率分别为4.4%和16.1%(x2=15.17,P<0.01)、3.8%和16.1%(x2=17.98,P<0.01)、4.1%和18.3%(x2=21.52,P<0.01).结论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可明显提高肝胆管结石的疗效.
作者:段伦喜;钟德玝;苗雄鹰;王群伟;刘国利;黄生福;庄赞根;熊寿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科于1997-2005年共收治左半结肠肿瘤并急性肠梗阻32例,其中30例行急诊一期肠切除吻合.由于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术中操作采用了改进的Dudley[1]肠道冲洗方法,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唐镇;韩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78岁,因腹主动脉瘤在外院行腔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腹主动脉血栓形成,导致双下肢急性缺血1周于2004年9月2日入院.患者既往营养状况良好,高血压病史10年,无糖尿病史,来我院前下肢缺血时间1周,在当地医院行保守扩血管治疗效果欠佳,右下肢有坏疽迹象.入院查体发现双侧小腿皮色紫暗,右下肢可见多发张力性水疱,双侧股动脉以下未及搏动;右腹股沟2次切开手术,切口肿胀未愈合.
作者:李清乐;张小明;张学民;沈晨阳;李伟;焦洋;蒋京军;袁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对于新辅助化疗后完全缓解或者部分缓解的患者,确定原发肿物的位置成为确定保乳手术切除范围的重要因素.我们采用坐标法进行肿物的化疗前标记,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海霞;苏逢锡;郭巨江;宋尔卫;贾卫娟;龚畅;胡孝渠;秦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NF-κB通路在大鼠急性结肠炎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急性结肠炎应激模型,固定化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脊髓内I-κB蛋白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检测脊髓内COX-2 mRNA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L5-S1和C2-4脊髓内COX-2蛋白水平.结果结肠内灌注6%醋酸可产生明显局部炎症反应;急性结肠炎0.5 h后L5-S1脊髓内I-κB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急性结肠炎3 h后L5-S1脊髓内COX-2 mRNA表达开始增加,24 h后达到高峰;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结肠炎24 h后胞浆内COX-2蛋白表达增加.结论大鼠急性结肠炎时,NF-κB通路可能通过调控COX-2的表达而介导炎症反应,I-κB有可能成为急性结肠炎治疗的靶点.
作者:周静;冯艺;王杉;叶颖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肝癌细胞株CX26、CX32和CX4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BEL-7404.分别用常规培养基和含ATRA(10-5 mol/L)的培养基培养两种细胞,在ATRA处理后的24、48、72 h提取细胞总mRNA.采用RT-PCR方法检测CX26、CX32、CX43基因的表达.结果用常规培养基培养的SMMC-7721细胞不表达CX26 mRNA和CX32 mRNA,但是经ATRA培养48 h开始出现CX26 mRNA的表达,经ATRA培养72 h后出现CX32 mRNA的表达.常规培养的BEL-7404细胞没有CX26 mRNA和CX32mRNA的表达,但是经ATRA培养48 h开始出现CX26 mRNA和CX32 mRNA的表达.两种肝癌细胞株在经ATRA处理前后均有CX43 mRNA的表达.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能够在转录水平上调CX26、CX32基因在肝癌细胞SMMC-7721和BEL-7404中的表达.
作者:许斌;王建伟;方河清;刘颖斌;牟一平;蔡秀军;李江涛;彭淑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对13 000例LC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并发症216例(1.66%),其中腹腔内出血21例(0.16%),胆管损伤11例(0.08%),胃肠道损伤7例(0.05%),胆漏26例(0.20%),遗漏腹腔内肿瘤病变10例(0.08%),胆管残留结石47例(0.36%),腹腔感染4例(0.03%),上消化道出血2例(0.02%),皮下气肿32例(0.25%),切口感染46例(0.35%),戳孔疝1例(0.0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0.07%).死亡6例(0.05%),本组无LC技术性并发症导致死亡病例.结论规范LC操作技术,遵循操作原则对于保障LC手术的安全,预防和减少并发症仍然有现实意义.
作者:王宏光;陈训如;罗丁;毛静熙;周正东;余少明;李胜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972年6月至2005年4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结直肠癌患者2871例,发现同时性结直肠多原发癌及同时性多脏器癌45例,占1.6%(45/2871).我们结合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余丹;李铁钢;姚宏亮;赵华;冯大作;刘国清;皮执民;胡辅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脾静脉,并偶见于全身静脉系统.我院自1989年9月至2004年12月共治疗脾切除术后合并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例,占脾切除术总数的0.7%,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危少华;吴浩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前凝血治疗的时机、目标和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4年实施肝移植手术的168例病例资料.统计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相应的凝血治疗措施,术中出血量、各种血制品的用量.分析术前因素与术中出血的关系,PTA分级与术中出血量、术中各种血制品用量的关系,术前血浆置换对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制品量的影响.结果术前PTA趋于正常,术中出血量则少,对于严重凝血障碍的患者,术前应调整PTA至30%以上;术前实施血浆置换可以显著减少重症肝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血制品用量.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前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尽量改善患者的凝血状态,以减少术中出血和血制品用量.
作者:王东;朱继业;高鹏骥;朱凤雪;栗光明;冷希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63岁.主因呕血、便血72 h入院.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量柏油样便,随后呕出大量暗红色血液,不伴有发热、腹痛、返酸、嗳气等症状,给予垂体后叶素等止血药物治疗后无好转.既往无类似病史及溃疡病、肝硬化病史.
作者:左永录;李虎城;王宏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本实验以叙利亚金黄地鼠为研究对象,观察低蛋白高纤维素饮食诱发地鼠胆囊胆色素结石形成前后血中内毒素(endotoxin,ET)及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水平的变化,探讨高内毒素血症与地鼠胆囊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关系.
作者:范莹;吴硕东;孙韶龙;付倍蓓;苏洋;张振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本研究通过对比常规剂量与较大剂量奥曲肽的疗效,观察不同剂量奥曲肽对胰液分泌的影响.
作者:黄鹤光;陈燕昌;卢星榕;赵文新;许春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42岁.因反复无痛性便血30余年,近2个星期便血加重伴下腹坠胀就诊.曾在基层医院按痔疮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入院后行结肠镜检查,镜下见自回盲部至结肠脾曲段结肠黏膜下血管增粗,纹理清晰,并扩张形成多个大小不等的暗紫色血窦,突向肠腔,部分血管瘤表面黏膜糜烂,呈紫黑色,但未见出血点;降结肠、乙状结肠未见异常;距肛缘7~10 cm段直肠黏膜呈紫色,黏膜下有两个暗红色球形血管瘤,突向肠腔,大的直径约1.5 cm,小的直径约0.5 cm,表面光滑,无破溃出血,表面无脓苔(图1).诊断为结直肠广泛血管瘤.拟行保留正常乙状结肠的腹腔镜结直肠大部切除术.
作者:胡三元;王可新;陈波;刘崇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胰岛素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的体外单核细胞分泌和抗原递呈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10例脓毒症(sepsi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根据培养液中胰岛素浓度的不同分为5组:A组(不含胰岛素)、B组(胰岛素浓度为10 μU/ml)、C组(100 μU/ml)、D组(1000 μU/ml)和E组(5000μU/ml).在不同培养液中培养24 h,观察单核细胞内毒素刺激后的分泌细胞因子(TNF-α、IL-6、IL-10)和抗原递呈功能(HLA-DR表达)的变化.结果单核细胞经过24 h的培养,内毒素刺激后分泌TNF-α和IL-6的能力在较低胰岛素浓度时均无明显变化.当培养液中胰岛素浓度增加到1000 μU/ml时,单核细胞分泌TNF-α和IL-6的能力均显著下降(A组与D组比较,P<0.05).在各胰岛素浓度下,单核细胞分泌IL-10和表面抗原HLA-DR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胰岛素能抑制内毒素刺激后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分泌IL-6、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能力.提示外源性给予胰岛素对脓毒症患者有潜在的抗炎作用.
作者:虞文魁;李维勤;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检测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患者胆囊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IP1R)及受体2(VIP2R)mRNA表达的改变,并与正常胆囊组织对照.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25例胆囊结石、8例胆囊息肉及7例肝移植供体胆囊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IP1R)及血管活性肠肽受体2(VIP2R)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胆囊结石组及胆囊息肉组血管活性肠肽受体2(VIP2R)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其中胆囊息肉组t=2.242,P<0.05;胆囊结石组t=2.263,P<0.05),而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IP1R)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血管活性肠肽受体2(VIP2R)mRNA的异常表达在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的形成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作者:张振海;吴硕东;高红;石刚;金俊哲;孔静;田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患者外周血红细胞CD35和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技术分析42例患者和8例正常对照者在临床、病因、解剖和病理生理(CEAP)不同临床分级中红细胞CD35和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结果随着CVI临床表现的加重,C5-C6级患者CD11b表达与C2-C3级、C4级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35,P<0.05);C2-C3级患者红细胞CD35表达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06,P>0.05);C4级患者红细胞CD35表达与对照组、C5-C6级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CD11b和红细胞CD35可能参与了CVI的发病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变的程度.
作者:张岚;张柏根;张纪蔚;张皓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66岁,左下腹痛1个月,加重伴左侧腹部搏动性肿块12 h于2005年3月17日入院.Ⅱ型糖尿病史10年.BP 90/70 mm Hg,左中下腹巨大搏动性肿块.CT证实左侧髂内动脉瘤(hypogastric artery aneurysm,HAA)破裂;Hb53g/L.
作者:董智慧;符伟国;郭大乔;陈斌;蒋俊豪;杨珏;王玉琦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