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学
我院自1994至2004年共收治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Hurthle cell thyroid tumor,HCT)1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峰;刘绪舜;夏洪才;宗光权;龚秸明;张宇飞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肢体缺血如动脉闭塞硬化症、糖尿病足、Buerger病等,目前治疗效果差.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我院对8例肢体缺血患者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以宽;孙建民;罗文军;沈庆明;朱仕钦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严重的并发症.导致该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为手术中未能辩清胆管解剖.为帮助术者增加手术的安全性、辩清胆管解剖,我们自2001年6月开始进行LC术中在胆囊管内置入光源即灯光胆道显示法(light cholangiography,LCP)的研究,并于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间在50例LC术患者中与美蓝胆道造影法(methylenum coeruleum cholangiography,MCCP)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亚东;徐承钢;徐方;徐德征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评价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的远期效果.方法对1979-2004年我院239例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患者施行EPCV术后胃酸分泌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溃疡复发率和VISICK分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239例中随访到203例,随访率为84.9%.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脾损伤4例(1.7%),粘连性肠梗阻6例(2.5%),突发性腹泻3例(1.3%),进食后上腹胀满18例(7.5%).术后远期并发症有:偶尔上腹痛、返酸16例(7.8%),粘连性肠梗阻4例(1.9%),十二指肠球变型39例(18.2%),慢性胃炎21例(10.3%),复发性溃疡6例(2.9%).术后3~10年基础酸分泌量、大酸分泌量、高峰酸分泌量分别下降为84.7%、60.0%、58.0%(t=36.584),P<0.01.结论EPCV术式降酸显著,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溃疡复发率,做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李世拥;苑树俊;梁振家;高清贤;于波;安萍;吴恩;陈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我院于2000年1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共104例,有15例术前血糖增高(占14.4%).现将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前后对血糖代谢的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周先亭;孟珂伟;刘小方;宋占文;许政;孙世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组织因子(TF)表达对人类大肠癌细胞(HT-29)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1)利用构建有正义/反义TFcDNA的质粒pcDNA3.1/Zeo分别转染HT-29细胞;(2)提取细胞的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F的蛋白表达水平;(3)细胞分别进行体外基质胶(Matrigel)侵袭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4)细胞分别接种裸鼠,观察肿瘤生长,并检测肿瘤内的微血管密度.结果(1)与未转染的HT-29细胞相比,转染了正义和反义TFcDNA的HT-29细胞的TF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分别升高和降低;(2)与未转染的HT-29细胞相比,转染了正义和反义TFcDNA的HT-29细胞在裸鼠体内侵袭能力以及肿瘤微血管密度分别升高和降低.结论组织因子的表达能够增强人类大肠癌HT-29细胞的体外和体内侵袭能力.
作者:姚宏伟;万远廉;吴涛;潘义生;汪欣;张同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分型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54-1988年57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资料.结果肿瘤无包膜380例,有淋巴结转移者265例;有包膜198例,有淋巴结转移者138例.无包膜型中弥漫硬化型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微小型(P<0.05).分支乳头与滤泡型、毛玻璃核与滤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支乳头与水肿乳头、滤泡型与水肿乳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随访15年以上,死亡74例,死亡率12.8%.无包膜型380例死亡54例(14.2%);包膜型198例死亡20例(10.1%).包膜侵犯情况与死亡率无关(P>0.05).水肿乳头亚型102例,死亡4例,死亡率低于分支乳头、滤泡亚型(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分型对判断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指导意义,水肿乳头亚型预后较好.
作者:张艳;刘素香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甲状腺结核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诊断较困难,极易误诊.我们从1983年1月至2003年6月手术治疗甲状腺结核2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炽新;李松奇;林勇杰;邹继彬;陈恩碧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高血小板血症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1996年间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366例胃癌患者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Hb)浓度,分析高血小板血症和贫血的发生率,比较高血小板血症和正常血小板计数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差别.结果胃癌患者高血小板血症发生率为24.6%,贫血发生率为54.1%,PLT与Hb呈负相关关系.高血小板血症与胃癌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浆膜浸润相关.高血小板血症胃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4%、32.7%和20.2%,明显低于血小板正常者的82.8%、69.3%和40.1%.除淋巴结转移和浆膜浸润外,高血小板血症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高血小板血症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蒋晓婷;刘建栋;陶厚权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患者男,76岁.因呕血、黑便7 h于2004年3月8日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血压103/72 mm Hg,心率104次/min.腹平坦,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无压痛,叩诊呈鼓音,肠鸣音稍亢进.血常规Hb 89g/L,RBC 2.47×1012/L.胃镜检查示胃体后壁大弯侧多发带蒂肿物,大者直径超过6 cm,其表面有破溃出血,并有血痂覆盖.遂行剖腹探查术,剖开胃体前壁,见胃体后壁大弯侧有4个带蒂肿物,大者约6 cm×6 cm×5 cm,质地柔软,表面较为光滑,活动度良好,胃壁无浸润.故行黏膜下肿瘤切除及周围正常胃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的切除(图1).病理报告为胃绒毛状腺瘤,部分腺体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
作者:刘连新;武林枫;姜洪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分子医学理论的延伸和实验技术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外科学界普遍认为外科手段辅以基因表达干预是治疗复杂性外科疾患的理想方案.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正是作为一种有效的基因表达干预手段在生物学及基础医学中脱颖而出,杂志将其列为2002年度科技突破之首,肯定了其用于基因治疗的有效性,由此推动了RNAi技术向普通外科的渗透.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将RNAi技术应用于抗病毒、抗肿瘤、器官移植方面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综述如下.
作者:孟凡强;姜洪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异种胰岛移植的免疫耐受诱导作用.方法分别从BALB/C小鼠骨髓培养未成熟DC及成熟DC,将TGFβ1-pcDNA3质粒转染未成熟DC.分别将成熟DC和TGFβ1-DC负载Wistar大鼠胰岛抗原回输糖尿病小鼠体内,7 d后将大鼠胰岛移植于左肾包膜下,观察移植物存活、T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效应.结果以Wistar大鼠为供体,正常小鼠的移植物存活时间为(10.2±1.1)d,成熟DC预处理后移植物存活时间明显缩短(7.0±1.3)d,P<0.05,而TGFβ1-DC预处理后存活时间显著延长(45.2±4.5)d,P<0.05.以SD大鼠作为供体时,移植物存活时间与对照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1.2)d,P>0.05.成熟DC预处理鼠T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效应显著增强(SI=6.92,KRmax=73%,P<0.05),TGFβ-DC预处理后上述效应明显降低(SI=1.13,KRmax=6.9%,P<0.05),但两组对SD大鼠的效应无明显差别.结论TGF-β1基因修饰DC回输受体可诱导异种胰岛移植耐受,其机制与T细胞无能相关.
作者:赵刚;王芳;王春友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并发高血脂性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晚期妊娠并发高血脂性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例晚期妊娠并发SAP占同期SAP的20%,其中SAP Ⅰ型5例,SAPⅡ型7例,4例并发ARDS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血甘油三酯显著升高,平均为(29±14)mmol/L,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明显,腹腔有大量乳糜样血性腹水.急诊行剖腹产后手术治疗.12例救治均成功.结论晚期妊娠并发高血脂性SA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P,病情凶险,易致胎儿宫内窘迫.妊娠期控制高甘油三酯血症是预防的重要措施.
作者:黄鹤光;卢星榕;赵文新;官云彪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进展期胃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本组14例胃癌患者中合并肝硬化13例,食管静脉曲张10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胃上部癌2例,中上部癌2例,下部癌10例.行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脾切除术5例,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例,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脾动脉结扎2例,全胃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例,根治性上半胃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结果手术后因创面渗血、空肠瘘、肝功能衰竭死亡各1例,发生左膈下脓肿、肝功能衰竭、大量腹水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死亡率为21%.结论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胃癌手术复杂,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应引起重视.
作者:周岩冰;李世宽;张建立;王海波;毛伟征;丁连安;于冠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患者女,72岁.因进行性腹胀1年入院.1年前曾患急性重症胰腺炎,保守治疗2个月后好转出院.查体:腹部隆起,左上腹可触及巨大包块,无压痛.CT示左上腹巨大囊性肿物(图1).诊断为胰腺假性囊肿.行腹腔镜序贯式外、内引流术.术后6 h进食并下床活动,前5 d每日引流150~200m1液体,以后明显减少,3周后囊腔造影证实已萎缩时(图2)拔除引流管.随访6个月,症状消失,无复发.
作者:牟一平;陈肖敏;徐晓武;朱玲华;陈其龙;杨鹏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因为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SLND).阳性而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术后病理证实只有哨兵淋巴结(SN)的转移,而非哨兵淋巴结(NSN)并没有转移,因此这些患者是否应一律行ALND值得探讨.
作者:贾卫娟;苏逢锡;龚畅;胡孝渠;郭巨江;秦丽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肝囊腺癌为较少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文献报道术前几乎均误诊为肝囊肿或肝囊腺瘤.为探讨误诊原因,我们收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才照;张珉;贾长库;郑树森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复合平塞补片治疗腹股沟疝的技术操作要点,并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15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包括Ⅱ型疝25例,Ⅲ型疝70例,Ⅳ型疝20例.结果手术后切口无红肿和渗液,术后患者伤口仅有轻微疼痛,均未服用镇痛药,手术后3 d患者体温、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全部病例随访1~19个月,平均9个月,无异物感,无复发.结论复合平塞补片在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中的使用是安全有效的、而且术式简单.
作者:宋家琨;金中奎;李红桥;马颂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介绍6例门静脉肠道引流胰肾联合移植术及其疗效.方法对6例胰岛素依赖性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患者施行了同期门静脉肠道引流胰肾联合移植术,即带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开口的Carrel袖片与髂外动脉行端侧吻合,门静脉与受体肠系膜上静脉行端侧吻合,移植物十二指肠与受体空肠行侧侧双层吻合.术后早期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霉酚酸酯+他克莫司+巴利昔单抗四联诱导治疗.结果6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均获成功,4例存活至今,2例在围手术期死亡.4例存活者术后3 d空腹血糖恢复正常;停用胰岛素后,肾功能3~5 d恢复正常;血淀粉酶和血清C肽水平2周后均在正常范围.随访4~34个月,移植胰和移植肾功能正常.2例死亡的原因是胰漏感染和FK506药物中毒.结论门静脉肠道引流方法更符合生理,无远期并发症,是很有前途的胰腺移植手术方式.
作者:钟林;彭志海;裘正军;夏强;陈国庆;祝哲诚;徐军明;刘俊;王书云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共收治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的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江;赵志青;景在平;汤敬东;崔佳森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