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组织因子表达对人类大肠癌细胞体外及体内侵袭能力的影响

姚宏伟;万远廉;吴涛;潘义生;汪欣;张同琳

关键词:结肠肿瘤, 肿瘤侵润, 组织因子, 转染, 微血管密度
摘要:目的研究组织因子(TF)表达对人类大肠癌细胞(HT-29)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1)利用构建有正义/反义TFcDNA的质粒pcDNA3.1/Zeo分别转染HT-29细胞;(2)提取细胞的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F的蛋白表达水平;(3)细胞分别进行体外基质胶(Matrigel)侵袭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4)细胞分别接种裸鼠,观察肿瘤生长,并检测肿瘤内的微血管密度.结果(1)与未转染的HT-29细胞相比,转染了正义和反义TFcDNA的HT-29细胞的TF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分别升高和降低;(2)与未转染的HT-29细胞相比,转染了正义和反义TFcDNA的HT-29细胞在裸鼠体内侵袭能力以及肿瘤微血管密度分别升高和降低.结论组织因子的表达能够增强人类大肠癌HT-29细胞的体外和体内侵袭能力.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联合转染反义c-myc寡核苷酸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预防损伤后动脉内膜增生的研究

    目的观察血管局部联合转染c-myc反义寡核苷酸(AODN)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对损伤后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将同一只兔的左、右髂外动脉(各1.0 cm)对换移植,移植血管分别用脂质体、c-myc-AODN和pBudCE4.1/tPA液浸泡,血管吻合口用上述3种液体浸泡过的缝线吻合.实验终点(术后3、7、14、28、56 d)分为5个亚组,术后各实验终点取移植血管标本用于病理学检测、发色底物法检测tPA活性实验、3H-TdR掺入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术后各时间点联合转染组血管的内膜面积、管腔狭窄程度、3H-TdR掺入量和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且亦明显低于c-myc-AODN和tPA单独转染组(P<0.05).结论血管局部联合转染c-myc-AODN和tPA基因能有效抑制内膜增生,防止损伤血管狭窄.

    作者:吴忠均;吴维伟;余林;时德;郑树森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右旋柠烯对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右旋柠烯对人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转移机制.方法 24只裸鼠乳腺原位种植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建立乳腺癌模型,分成模型对照组、右旋柠烯组和5-氟尿嘧啶(5-FU)组.检测肿瘤体积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结果右旋柠烯组肿瘤体积(0.824±0.31)明显减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率(25.0%)明显减低,与模型对照组(2.178±0.35、8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5-FU组(0.758±0.29、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旋柠烯组LMVD(13.80±5.91)明显降低,VEGF-C表达(3.54±0.68)下调,与模型对照组(28.59±7.21、5.40±0.89)和5-FU组(25.28±5.35、5.21±0.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均P<0.05).结论右旋柠烯可能通过影响VEGF-C诱导的淋巴管生成抑制乳腺癌淋巴结转移.

    作者:路晴;曲明阳;邢光明;于志红;张桂平;冯秉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晚期妊娠并发高血脂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治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并发高血脂性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晚期妊娠并发高血脂性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例晚期妊娠并发SAP占同期SAP的20%,其中SAP Ⅰ型5例,SAPⅡ型7例,4例并发ARDS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血甘油三酯显著升高,平均为(29±14)mmol/L,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明显,腹腔有大量乳糜样血性腹水.急诊行剖腹产后手术治疗.12例救治均成功.结论晚期妊娠并发高血脂性SA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P,病情凶险,易致胎儿宫内窘迫.妊娠期控制高甘油三酯血症是预防的重要措施.

    作者:黄鹤光;卢星榕;赵文新;官云彪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胃多发绒毛状腺瘤一例

    患者男,76岁.因呕血、黑便7 h于2004年3月8日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血压103/72 mm Hg,心率104次/min.腹平坦,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无压痛,叩诊呈鼓音,肠鸣音稍亢进.血常规Hb 89g/L,RBC 2.47×1012/L.胃镜检查示胃体后壁大弯侧多发带蒂肿物,大者直径超过6 cm,其表面有破溃出血,并有血痂覆盖.遂行剖腹探查术,剖开胃体前壁,见胃体后壁大弯侧有4个带蒂肿物,大者约6 cm×6 cm×5 cm,质地柔软,表面较为光滑,活动度良好,胃壁无浸润.故行黏膜下肿瘤切除及周围正常胃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的切除(图1).病理报告为胃绒毛状腺瘤,部分腺体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

    作者:刘连新;武林枫;姜洪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原发性脾脏肿瘤47例的诊治经验

    本文总结了我院1985年1月至2004年6月间连续收治的47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理特征和诊治对策.

    作者:欧迪鹏;杨连粤;黄耿文;陶一明;丁翔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两例残胃反复穿孔多次手术的教训

    例1男性,58岁.2003年10月因左上腹疼痛10 d,伴恶心、呕吐,腹部X线透视发现升结肠明显积气收住院.2000年7月因十二指肠溃疡曾在我院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基础胃酸为3 mmol/h,1年后发生残胃穿孔,在我院行穿孔修补术.2002年4月再次发生穿孔后再次修补.入院后,拟诊为机械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中见第1次手术为胃空肠结肠前吻合顺蠕动形式,胃肠吻合口与肝和横结肠致密粘连形成封闭腔隙,内有大量胃内容物.吻合口前壁可见一个长10 cm巨大穿孔,残胃网膜左动脉的第1个垂直分支留存.将残胃空肠部分切除,改行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后病理诊断为吻合口慢性溃疡穿孔.住院12 d痊愈出院.术后1年行钡餐X线造影示吻合口无溃疡复发.

    作者:李昌学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异种胰岛移植耐受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异种胰岛移植的免疫耐受诱导作用.方法分别从BALB/C小鼠骨髓培养未成熟DC及成熟DC,将TGFβ1-pcDNA3质粒转染未成熟DC.分别将成熟DC和TGFβ1-DC负载Wistar大鼠胰岛抗原回输糖尿病小鼠体内,7 d后将大鼠胰岛移植于左肾包膜下,观察移植物存活、T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效应.结果以Wistar大鼠为供体,正常小鼠的移植物存活时间为(10.2±1.1)d,成熟DC预处理后移植物存活时间明显缩短(7.0±1.3)d,P<0.05,而TGFβ1-DC预处理后存活时间显著延长(45.2±4.5)d,P<0.05.以SD大鼠作为供体时,移植物存活时间与对照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1.2)d,P>0.05.成熟DC预处理鼠T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效应显著增强(SI=6.92,KRmax=73%,P<0.05),TGFβ-DC预处理后上述效应明显降低(SI=1.13,KRmax=6.9%,P<0.05),但两组对SD大鼠的效应无明显差别.结论TGF-β1基因修饰DC回输受体可诱导异种胰岛移植耐受,其机制与T细胞无能相关.

    作者:赵刚;王芳;王春友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甲状腺结核的临床探讨

    甲状腺结核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诊断较困难,极易误诊.我们从1983年1月至2003年6月手术治疗甲状腺结核2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炽新;李松奇;林勇杰;邹继彬;陈恩碧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灯光显示胆道和美蓝显示胆道的比较

    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严重的并发症.导致该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为手术中未能辩清胆管解剖.为帮助术者增加手术的安全性、辩清胆管解剖,我们自2001年6月开始进行LC术中在胆囊管内置入光源即灯光胆道显示法(light cholangiography,LCP)的研究,并于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间在50例LC术患者中与美蓝胆道造影法(methylenum coeruleum cholangiography,MCCP)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亚东;徐承钢;徐方;徐德征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四例肝囊腺癌的误诊原因分析

    肝囊腺癌为较少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文献报道术前几乎均误诊为肝囊肿或肝囊腺瘤.为探讨误诊原因,我们收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才照;张珉;贾长库;郑树森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雌激素和孕激素及其受体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水平及意义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趋势,目前其致癌因子尚不明确.我们对42例HCCA组织进行雌激素(estrogen,E)、孕激素(progesterone,P)、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及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联合检测,旨在探讨它们在HCC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范正军;王志军;吴阳;吕建锋;赵龙拴;王陆林;谢志徵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腹茧症合并胃癌一例

    患者男,71岁.反复嗳气、返酸及中上腹饱胀感4个月余,近1个月感乏力,易疲劳.以往无类似或腹痛、呕吐等病史.体格检查:腹平软,无固定压痛点,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直肠指检(-).钡餐X线检查示:胃幽门区不规则龛影.

    作者:龚敏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oftheliver,FNH)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FN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学检查及外科治疗.结果我院1993-2003年共收治经病理证实的FNH 60例,共72个病灶.男性4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7岁.单发者55例,多发者5例.肿瘤直径小于5 cm50例,5~10 cm 9例,大于10 cm 1例.术前确诊率55.0%(33/60),其中彩超确诊率33.3%(19/57),CT58.3%(28/48),MRI 72.0%(18/25).60例均获手术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 CT和MRI是FNH的重要诊断方法,但部分典型FNH及所有的非典型FNH术前很难做出明确诊断.对有临床症状或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应行手术切除.

    作者:沈英皓;樊嘉;吴志全;马曾辰;周信达;周俭;邱双健;钦伦秀;叶青海;孙惠川;黄晓武;汤钊猷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一例

    患者女,35岁.2个月前晨起时突发性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四肢无抽搐,持续1 h后清醒,感觉轻微头晕、心慌,无头痛.之后每天晨起均有发作,有时伴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大汗淋漓,进食后缓解,以胰岛素瘤收入院.CT示胰尾处圆形向后方突出软组织影,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稍减退,中心呈点状无强化区,病灶1.3 cm×1.2 cm(图1),诊断:胰体尾交界处胰岛素瘤.入院后凌晨在低血糖发作性昏迷时测血糖为1.4 mmol/L.

    作者:刘凤军;胡三元;薛瑞华;轩诗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RNA干扰技术在普通外科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分子医学理论的延伸和实验技术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外科学界普遍认为外科手段辅以基因表达干预是治疗复杂性外科疾患的理想方案.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正是作为一种有效的基因表达干预手段在生物学及基础医学中脱颖而出,杂志将其列为2002年度科技突破之首,肯定了其用于基因治疗的有效性,由此推动了RNAi技术向普通外科的渗透.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将RNAi技术应用于抗病毒、抗肿瘤、器官移植方面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综述如下.

    作者:孟凡强;姜洪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支撑捆扎法低位或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

    目的介绍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用支撑捆扎法完成低位直肠癌低位或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手术术式.方法对346例低位直肠癌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和根治性清扫基础上,用支撑捆扎法进行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对直肠断端距齿状线≥1 cm者用改良Welch手术完成结肠-直肠吻合术;直肠断端距齿状线≤1 cm者行保留肛门内括约肌的结肠-肛管吻合术.结果本组346例手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近期出现吻合口漏4例(1.2%),局部引流2周治愈2例、横结肠造口转流2例,无吻合口出血.吻合口距离齿状线距离:2~3 cm者114例,1~2 cm者145例,0~1 cm者87例.术后吻合口狭窄10例,狭窄率2.9%.Life table法计算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8.6%及6.3%.手术后3个月排便功能的优良率为82.6%.结论支撑捆扎法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以完成耻骨直肠肌上缘到肌间沟平面的吻合,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较低.

    作者:韩方海;詹文华;张肇达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复合平塞补片腹股沟疝修补术115例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复合平塞补片治疗腹股沟疝的技术操作要点,并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15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包括Ⅱ型疝25例,Ⅲ型疝70例,Ⅳ型疝20例.结果手术后切口无红肿和渗液,术后患者伤口仅有轻微疼痛,均未服用镇痛药,手术后3 d患者体温、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全部病例随访1~19个月,平均9个月,无异物感,无复发.结论复合平塞补片在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中的使用是安全有效的、而且术式简单.

    作者:宋家琨;金中奎;李红桥;马颂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乳腺癌患者非哨兵淋巴结转移预测因素的研究

    因为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SLND).阳性而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术后病理证实只有哨兵淋巴结(SN)的转移,而非哨兵淋巴结(NSN)并没有转移,因此这些患者是否应一律行ALND值得探讨.

    作者:贾卫娟;苏逢锡;龚畅;胡孝渠;郭巨江;秦丽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同时行胃癌全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乳腺癌根治切除术一例

    患者女,31岁.发现左侧乳腺肿块及上腹部不适3个月,伴消瘦、贫血1个月入院.查体:左侧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3 cm×3 cm肿块,部分与皮肤固定,腋下淋巴结肿大.胃镜检查见小弯侧及窦部肿块,中央有2 cm×2 cm溃疡,组织活检病理报告为低分化腺癌.

    作者:覃谦;李洪;钟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分型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分型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54-1988年57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资料.结果肿瘤无包膜380例,有淋巴结转移者265例;有包膜198例,有淋巴结转移者138例.无包膜型中弥漫硬化型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微小型(P<0.05).分支乳头与滤泡型、毛玻璃核与滤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支乳头与水肿乳头、滤泡型与水肿乳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随访15年以上,死亡74例,死亡率12.8%.无包膜型380例死亡54例(14.2%);包膜型198例死亡20例(10.1%).包膜侵犯情况与死亡率无关(P>0.05).水肿乳头亚型102例,死亡4例,死亡率低于分支乳头、滤泡亚型(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分型对判断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指导意义,水肿乳头亚型预后较好.

    作者:张艳;刘素香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