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皓;樊嘉;吴志全;马曾辰;周信达;周俭;邱双健;钦伦秀;叶青海;孙惠川;黄晓武;汤钊猷
肝囊腺癌为较少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文献报道术前几乎均误诊为肝囊肿或肝囊腺瘤.为探讨误诊原因,我们收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才照;张珉;贾长库;郑树森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患者男,71岁.反复嗳气、返酸及中上腹饱胀感4个月余,近1个月感乏力,易疲劳.以往无类似或腹痛、呕吐等病史.体格检查:腹平软,无固定压痛点,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直肠指检(-).钡餐X线检查示:胃幽门区不规则龛影.
作者:龚敏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患者女,31岁.发现左侧乳腺肿块及上腹部不适3个月,伴消瘦、贫血1个月入院.查体:左侧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3 cm×3 cm肿块,部分与皮肤固定,腋下淋巴结肿大.胃镜检查见小弯侧及窦部肿块,中央有2 cm×2 cm溃疡,组织活检病理报告为低分化腺癌.
作者:覃谦;李洪;钟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甲状腺结核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诊断较困难,极易误诊.我们从1983年1月至2003年6月手术治疗甲状腺结核2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炽新;李松奇;林勇杰;邹继彬;陈恩碧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分子医学理论的延伸和实验技术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外科学界普遍认为外科手段辅以基因表达干预是治疗复杂性外科疾患的理想方案.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正是作为一种有效的基因表达干预手段在生物学及基础医学中脱颖而出,杂志将其列为2002年度科技突破之首,肯定了其用于基因治疗的有效性,由此推动了RNAi技术向普通外科的渗透.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将RNAi技术应用于抗病毒、抗肿瘤、器官移植方面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综述如下.
作者:孟凡强;姜洪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血管局部联合转染c-myc反义寡核苷酸(AODN)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对损伤后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将同一只兔的左、右髂外动脉(各1.0 cm)对换移植,移植血管分别用脂质体、c-myc-AODN和pBudCE4.1/tPA液浸泡,血管吻合口用上述3种液体浸泡过的缝线吻合.实验终点(术后3、7、14、28、56 d)分为5个亚组,术后各实验终点取移植血管标本用于病理学检测、发色底物法检测tPA活性实验、3H-TdR掺入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术后各时间点联合转染组血管的内膜面积、管腔狭窄程度、3H-TdR掺入量和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且亦明显低于c-myc-AODN和tPA单独转染组(P<0.05).结论血管局部联合转染c-myc-AODN和tPA基因能有效抑制内膜增生,防止损伤血管狭窄.
作者:吴忠均;吴维伟;余林;时德;郑树森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肢体缺血如动脉闭塞硬化症、糖尿病足、Buerger病等,目前治疗效果差.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我院对8例肢体缺血患者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以宽;孙建民;罗文军;沈庆明;朱仕钦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介绍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用支撑捆扎法完成低位直肠癌低位或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手术术式.方法对346例低位直肠癌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和根治性清扫基础上,用支撑捆扎法进行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对直肠断端距齿状线≥1 cm者用改良Welch手术完成结肠-直肠吻合术;直肠断端距齿状线≤1 cm者行保留肛门内括约肌的结肠-肛管吻合术.结果本组346例手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近期出现吻合口漏4例(1.2%),局部引流2周治愈2例、横结肠造口转流2例,无吻合口出血.吻合口距离齿状线距离:2~3 cm者114例,1~2 cm者145例,0~1 cm者87例.术后吻合口狭窄10例,狭窄率2.9%.Life table法计算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8.6%及6.3%.手术后3个月排便功能的优良率为82.6%.结论支撑捆扎法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以完成耻骨直肠肌上缘到肌间沟平面的吻合,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较低.
作者:韩方海;詹文华;张肇达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腹腔游离癌细胞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胃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1例胃癌手术患者施行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腹腔游离癌细胞形成的相关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累积生存曲线分析预后及相关因素.结果61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为36%,Ⅲ、Ⅳ期胃癌、浆膜受累、淋巴结受侵及血管癌栓、术后腹膜转移者阳性率分别为50%、47%、45%、65%、88%,明显高于Ⅰ、Ⅱ期胃癌(19%)、浆膜未侵(22%)、无淋巴结受侵(12%)、无血管瘤栓(18%)及其他转移者(33%).腹腔游离癌细胞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3.614,P=0.02),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组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腹腔游离癌细胞形成微转移灶是胃癌根治术后腹腔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
作者:郑朝旭;袁兴华;孙跃民;荣维淇;崔修铮;赵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趋势,目前其致癌因子尚不明确.我们对42例HCCA组织进行雌激素(estrogen,E)、孕激素(progesterone,P)、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及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联合检测,旨在探讨它们在HCC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范正军;王志军;吴阳;吕建锋;赵龙拴;王陆林;谢志徵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例1男性,58岁.2003年10月因左上腹疼痛10 d,伴恶心、呕吐,腹部X线透视发现升结肠明显积气收住院.2000年7月因十二指肠溃疡曾在我院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基础胃酸为3 mmol/h,1年后发生残胃穿孔,在我院行穿孔修补术.2002年4月再次发生穿孔后再次修补.入院后,拟诊为机械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中见第1次手术为胃空肠结肠前吻合顺蠕动形式,胃肠吻合口与肝和横结肠致密粘连形成封闭腔隙,内有大量胃内容物.吻合口前壁可见一个长10 cm巨大穿孔,残胃网膜左动脉的第1个垂直分支留存.将残胃空肠部分切除,改行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后病理诊断为吻合口慢性溃疡穿孔.住院12 d痊愈出院.术后1年行钡餐X线造影示吻合口无溃疡复发.
作者:李昌学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患者男,76岁.因呕血、黑便7 h于2004年3月8日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血压103/72 mm Hg,心率104次/min.腹平坦,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无压痛,叩诊呈鼓音,肠鸣音稍亢进.血常规Hb 89g/L,RBC 2.47×1012/L.胃镜检查示胃体后壁大弯侧多发带蒂肿物,大者直径超过6 cm,其表面有破溃出血,并有血痂覆盖.遂行剖腹探查术,剖开胃体前壁,见胃体后壁大弯侧有4个带蒂肿物,大者约6 cm×6 cm×5 cm,质地柔软,表面较为光滑,活动度良好,胃壁无浸润.故行黏膜下肿瘤切除及周围正常胃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的切除(图1).病理报告为胃绒毛状腺瘤,部分腺体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
作者:刘连新;武林枫;姜洪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人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phosphorylase,TP)和二氢嘧啶脱氢酶(dih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活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与5-FU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8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TP和DPD活性,其中40例患者术后接受5-FU结合甲酰四氢叶酸钙化疗.结果(1)结直肠癌肿瘤组织TP活性(120±102)U/mg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60±49)U/mg,P<0.01;组织分型差(低分化、黏液腺癌)、Dukes分期晚(C期和D期)、有淋巴转移的肿瘤组织TP活性明显增高;(2)在术后接受5-FU化疗的患者中,肿瘤DPD活性低和TP/DPD比值高的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好于DPD活性高和TP/DPD比值低的患者.结论人结直肠癌组织TP活性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肿瘤TP活性与结直肠癌恶性潜能相关,可能在肿瘤的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肿瘤DPD活性和TP/DPD比值可能是预测结直肠癌对5-FU化疗敏感性的指标之一.
作者:尹慕军;王杉;叶颖江;姜可伟;崔志荣;梁斌;方伟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并发高血脂性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晚期妊娠并发高血脂性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例晚期妊娠并发SAP占同期SAP的20%,其中SAP Ⅰ型5例,SAPⅡ型7例,4例并发ARDS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血甘油三酯显著升高,平均为(29±14)mmol/L,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明显,腹腔有大量乳糜样血性腹水.急诊行剖腹产后手术治疗.12例救治均成功.结论晚期妊娠并发高血脂性SA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P,病情凶险,易致胎儿宫内窘迫.妊娠期控制高甘油三酯血症是预防的重要措施.
作者:黄鹤光;卢星榕;赵文新;官云彪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对荷瘤裸鼠胆囊癌移植瘤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裸鼠人胆囊癌种植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5-FU组、NCTD组、NCTD+5-FU组4组.测定移植瘤大小、生长曲线和抑瘤率,应用流式细胞术、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移植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率和形态学改变.数据统计采用SPSS11.5软件包方差分析或x2检验.结果NCTD对荷瘤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39.96 mg·kg-1.应用1/5LD50即可使裸鼠移植瘤明显缩小(5.61±0.39 vs.9.78±0.61 cm3,P=0.000),抑瘤率增高(42.63%vs.0,P=0.012);移植瘤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明显减少(43.47%±2.83%vs.69.85%±1.96%,P=0.000),凋亡率上升(5.49%±0.59%vs.15.08%±1.49%,P=0.000);与5-FU合用时上述作用更明显(P=0.000).NCTD作用后的移植瘤细胞经光镜检查见胞核固缩,核碎裂等现象;电镜显示典型的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结论NCTD可明显抑制荷瘤裸鼠胆囊癌移植瘤的增殖和生长,若与5-FU合用呈协同效应,可加强其抗癌作用.
作者:范跃祖;赵泽明;陈春球;傅锦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患者女,72岁.因进行性腹胀1年入院.1年前曾患急性重症胰腺炎,保守治疗2个月后好转出院.查体:腹部隆起,左上腹可触及巨大包块,无压痛.CT示左上腹巨大囊性肿物(图1).诊断为胰腺假性囊肿.行腹腔镜序贯式外、内引流术.术后6 h进食并下床活动,前5 d每日引流150~200m1液体,以后明显减少,3周后囊腔造影证实已萎缩时(图2)拔除引流管.随访6个月,症状消失,无复发.
作者:牟一平;陈肖敏;徐晓武;朱玲华;陈其龙;杨鹏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手术治疗甲状腺癌时对甲状腺切除的范围、尤其是全甲状腺切除(total thyroidectomy,TT)尚有争议.我科自1993年9月至2003年9月行TT治疗甲状腺癌10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西红;贺青卿;张小桥;范子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期的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1和T2淋巴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连续采集20例大肠癌患者初诊时外周血,以20例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作为对照.应用胞内因子检测法检测T1及T2的比率.结果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1比率为(36±11)%,T2比率为3.3(1.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6±12)%、4.1(3.1)%](P<0.05).肿瘤直径≥5 cm患者的T1低于肿瘤直径<5 cm患者[(31±11)%比(40±10)%,P=0.064];低分化癌患者的T1低于高、中分化癌患者[(28±10)%比(38±11)%,P=0.072];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T1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31±10)%比(41±10)%,P<0.05];Ⅲ、Ⅳ期患者的T1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31±10)%比(41±10)%,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1和T2比率显著降低.T1可能是判断大肠癌转移和预后的新指标.
作者:崔明;王杉;叶颖江;崔志荣;柯杨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严重的并发症.导致该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为手术中未能辩清胆管解剖.为帮助术者增加手术的安全性、辩清胆管解剖,我们自2001年6月开始进行LC术中在胆囊管内置入光源即灯光胆道显示法(light cholangiography,LCP)的研究,并于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间在50例LC术患者中与美蓝胆道造影法(methylenum coeruleum cholangiography,MCCP)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亚东;徐承钢;徐方;徐德征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介绍6例门静脉肠道引流胰肾联合移植术及其疗效.方法对6例胰岛素依赖性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患者施行了同期门静脉肠道引流胰肾联合移植术,即带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开口的Carrel袖片与髂外动脉行端侧吻合,门静脉与受体肠系膜上静脉行端侧吻合,移植物十二指肠与受体空肠行侧侧双层吻合.术后早期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霉酚酸酯+他克莫司+巴利昔单抗四联诱导治疗.结果6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均获成功,4例存活至今,2例在围手术期死亡.4例存活者术后3 d空腹血糖恢复正常;停用胰岛素后,肾功能3~5 d恢复正常;血淀粉酶和血清C肽水平2周后均在正常范围.随访4~34个月,移植胰和移植肾功能正常.2例死亡的原因是胰漏感染和FK506药物中毒.结论门静脉肠道引流方法更符合生理,无远期并发症,是很有前途的胰腺移植手术方式.
作者:钟林;彭志海;裘正军;夏强;陈国庆;祝哲诚;徐军明;刘俊;王书云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