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林;陈立天;沈中阳
目的通过对流出道不良患者行动脉旁路术联合动静脉瘘通畅率的分析,强调对流出道不良患者积极手术抢救患肢的重要性,并探讨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动脉旁路术(ePTFE)联合动静脉瘘手术治疗的26例下肢流出道严重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28条肢体)患者中,有14例行浅组(膝部大隐静脉)动静脉瘘,有12例联合行深组(腘、胫腓干、胫后静脉)动静脉瘘.24例获随访,平均随访8个月,近期通畅率两组均为78.6%,远期通畅率深组为78.6%,浅组为57.1%.结论动脉旁路术联合动静脉瘘可提高流出道不良的下肢缺血患者术后通畅率.
作者:李天润;董国祥;赵军;栾景源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我们探讨肝移植过程中呼吸功能损害与门肺高压症(portopulmonary hypertention,PPHTN)的关系,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在我院进行的4例肝移植,均为男性,年龄43~60岁,平均53岁.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2例,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1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
作者:石斌;李玉民;李汛;周文策;李宁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评分系统(MELD)对肝移植患者早期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方法40例肝移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生存曲线分析MELD评分与Child-Pugh评分的准确性.结果1年死亡组和生存组MELD积分分别为26.5±10.8,12.2±4.3(P<0.001);Child-Pugh评分分别为11.7±2.0,8.8±2.2(P<0.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MELD评分与Child-Pugh评分显著相关(P<0.001).结论MELD评分及Child-Pugh评分均可有效地预测肝移植患者的短期预后效果,MELD评分系统在临床使用更加便捷有效.
作者:王德盛;宋振顺;窦科峰;刘正才;冯全兴;李韧;王群毅;王玉同;李剑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通过检测DNA修复酶hOGG1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术前化疗对DNA损伤修复机制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38例(术前未做化疗患者72例和术前行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患者66例)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OGG1的表达.结果正常肝组织hOGG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3.33%(16/30),术前化疗组肝癌组织hOGG1蛋白的阳性率为75.76%(50/66),术前未化疗组的肝癌组织阳性率为59.72%(43/72),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97,χ2=4.0292,均P<0.05);在术前化疗组中,肝癌组织中的hOGG1蛋白表达率为75.76%,癌旁组织为57.58%(38/66)(χ2=4.9091;P<0.05).结论化疗药物可能上调肝癌组织对DNA损伤的修复能力,hOGG1蛋白表达不仅能反映肝细胞内DNA修复能力,还可能成为评价化疗药物所致的氧化应激反应的指标.
作者:郭雅;彭涛;刘志明;刘唐威;李佳荃;黎乐群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ligand,TRAIL)与其受体(TRAILR)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TRAIL联合应用化疗药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100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TRAIL及TRAILR的表达.用MTT法检测TRAIL与化疗药联合应用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TRAIL在正常肝组织中无表达,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组织;肝癌组织中死亡受体(DR5、DR4)的表达量显著强于正常肝组织,诱捕受体为低表达,与正常肝组织相比,两者差异显著(χ2=4.68,P<0.05).Ⅲ/Ⅳ期肿瘤死亡受体的表达显著低于Ⅰ/Ⅱ期(χ2=6.17,P<0.05).联合使用亚细胞毒性剂量的化疗药大幅度提高了TRAIL的细胞毒活性.结论TRAIL与化疗药物联合运用具有协同杀伤肝癌细胞的作用.
作者:肖震宇;陈孝平;何松青;黄志勇;李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45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抗体为NSE、Syn和CgA.结果镜下观察Ⅰ型25例,Ⅱ型10例,Ⅲ型10例.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相关(χ2=4.05,P<0.05).NSE、Syn和CgA的表达率分别为82%、71%和64%,其表达率与组织学类型无关(χ2=0.07、0.23、2.11,P>0.05).Ⅰ型、Ⅱ型和Ⅲ型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0%、65%和52%.结论NSE、Syn和CgA的联合检测可协助诊断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其组织学分类符合临床治疗与预后的需要.
作者:周雷;黄林平;杜家文;王岩;宋新;王文跃;王正康;潘瑞芹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988年1月至2004年2月手术治疗的125例急性下肢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钝性伤56例、锐性伤66例、枪弹伤3例.伴有骨折36例,神经损伤11例,深静脉损伤23例.手术方法包括动脉修补(补片)28例、端-端吻合37例、自体静脉转流32例、人工血管转流23例、单纯取栓2例和单纯结扎3例.结果治愈率85.6%,生存率98.4%.1例死于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因失血休克死亡.截肢(趾)率10.4%(13/125),其中8例就诊时已有肢体坏疽.结论下肢动脉创伤有很高的截肢率.多普勒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对于创伤的患者如果踝/肱比小于1则提示可能有动脉损伤.适当的选择术式和早期筋膜切开,是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寇镭;吴庆华;陈忠;邓洪儒;罗小云;杨宝钟;韩延民;吴章敏;唐小斌;刘晖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高胆红素血症是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可以出现在术后的任何阶段.现就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原因作一综述:
作者:高金亭;梁廷波;郑树森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下肝血管瘤切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经Lapdisc系统辅助腹腔镜完成8例肝血管瘤切除.术中切除步骤:(1)置入Lapdisc,游离肝脏;(2)解剖第一肝门,准备阻断;(3)阻断肝门,超声刀离断肝实质;(4)标本取出,创面处理.结果所有患者经Lapdisc辅助腹腔镜下顺利切除病灶,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96.3±81.2)min,出血量(307.5±224.7)ml,住院时间(7.9±2.9)d.无胆漏、腹腔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手助腹腔镜下肝血管瘤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范应方;方驰华;黄宗海;宋慧娟;苏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搭桥转流等动脉重建术后,可因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组织水肿等,导致肢体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ute limb compartment syndrome,ALCS).我院自2001年11月至2004年10月治疗下肢动脉栓塞重建术后并发ALCS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伟;郭曙光;陈翠菊;周兴立;尹存平;张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内脏反位是胚胎期内脏发育异常,其特点是腹腔和胸腔内脏相对于中线位于镜影方向[1].内脏反位伴肝胆道疾病需进行肝移植手术时,因几乎不可能得到反位的供肝,使手术变得异常困难和复杂.
作者:乔江春;刘燕南;韦军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患者男,41岁.因盗汗发热1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7℃,血压130/80 mm Hg,贫血貌,左季肋部有叩击痛,腹部体征阴性.实验室检查:Hb 81 g/L,WBC 3.7 ×109/L,血小板122×109/L,AFP 2.63 ng/L,CEA 0.69 ng/ml,血沉69mm/h,结核抗体阴性.
作者:厉学民;许龙堂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第二肝门附近的肝癌位于三条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构架内,曾一度被视为肝胆外科手术禁区.2002年10月至2004年5月,我科对4例第二肝门附近肝癌采用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解剖入路法,成功实施手术.报告如下.
作者:李森;李加起;李春友;杜福田;丁伟;曾庆霞;赵静静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SF处理组,移植肝脏再灌注3、6、24 h取血及肝脏组织检测.结果SF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透明质酸(HA)、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内皮素1(ET-1)水平和肝脏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也轻于对照组.结论参附注射液对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防治作用,可能的机制包括抑制枯否细胞激活和氧自由基产生,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
作者:朱卫华;冷希圣;朱继业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腺苷受体家族由A1,A2a,A2b和A3组成,为G蛋白偶联的7次跨膜糖蛋白,广泛分布于人体,共同的配体为腺苷,在肿瘤新生血管化,免疫系统抗肿瘤活性以及肿瘤的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1].腺苷受体A2b是腺苷受体家族成员中的低亲和力受体,由于至今尚无有效的特异性拮抗剂.我们建立了RNAi技术方案对其mRNA的表达进行特异性抑制,以期为今后研究该受体在肿瘤发展所起的作用打下基础.
作者:项红军;窦科峰;王德盛;杨雁灵;刘正才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根据/受受体ABO血型配合情况,可以将其分为ABO血型相同、ABO血型相符和ABO血型不合.数据统计表明:ABO血型不合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肝叶坏死和血管、胆道并发症均较血型相符者多[1-3].
作者:汤晓锋;郑树森;梁廷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构建结直肠癌与正常结直肠组织微阵列,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D、ES以及MVD.结果与正常肠组织相比,结直肠癌ES与VEGF-D表达均上调,相应MVD增加.浸润深度浅、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早期结直肠癌ES呈低表达;VEGF-D表达则相反;MVD随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Dukes分期增加而增加.结论VEGF-D与ES相互协调而促进结直肠癌血管生成以及病期进展.
作者:王天宝;黄奕华;兰平;宋新明;汪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劈离式肝移植术后移植肝组织的再生规律.方法通过CT检查计算劈离式肝移植术后4例受体在不同时间点的肝体积变化,并检查患者移植术后肝功能.结果受体1术后4个月、1年时肝体积分别是标准体积的114%、97%,肝体积再生率为-11.0%、-24.3%;受体2术后4个月、1年肝体积分别是标准体积的96%、100%,肝体积再生率为24.4%、30.0%.受体3术后2个月肝体积是标准体积的86%,肝体积再生率为12.0%;受体4术后2个月肝体积是标准体积的90%,肝体积再生率为20.0%.4例受体术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劈离式肝移植供肝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能满足受体的代谢需要.
作者:陈辉星;彭承宏;尹路;周光文;沈柏用;陈浩;李宏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清扫术所致淋巴漏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4年3月间在我院行不同范围淋巴结清扫术胃癌患者74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行D3、D4术者淋巴漏的发生率(6.2%)远高于行D2术者(2.8%)(P<0.05).各组中用电刀烧灼者淋巴漏发生率均高于用丝线结扎者,分别为4.2%比1.6%、8.8%比3.0%.术后用奥曲肽治疗可缩短引流时间、减少引流量.结论行胃癌淋巴结清扫时,术中切断淋巴管网是发生淋巴漏的主要原因;避免随意扩大清扫范围和术中用丝线结扎淋巴管网可预防淋巴漏;奥曲肽是治疗淋巴漏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俞耀军;郑志强;林胜璋;吴伟军;谢作楷;王继生;游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成人钝性肝损伤非手术治疗的结果.方法对1982年10月至2002年10月收治的132例成人钝性肝损伤进行分析,其中非手术治疗34例,占全部病例25.8%,诊断除病史外1995年以前辅以腹腔穿刺或B超检查,部分患者行CT检查.1995年以后全部辅以CT检查.手术治疗98例.结果以1995年前后为界,非手术治疗率分别为16.7%(14/84)和41.7%(20/48)(χ2=9.98,P<0.01),非手术治疗成功率94.1%.手术治疗组中手术时肝损伤创面已无活动出血仅单纯引流病例分别为21.4%(15/70)和10.7%(3/28)(χ2=1.53,P>0.05).结论应用CT扫描以及血液动力学监测,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某些成人钝性肝损伤病例是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的.
作者:赵景明;蔺锡侯;李文东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