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血管生成与抑制的相关性研究

王天宝;黄奕华;兰平;宋新明;汪建平

关键词:结肠肿瘤, 血管生成因子, 内皮抑素, 组织微阵列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构建结直肠癌与正常结直肠组织微阵列,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D、ES以及MVD.结果与正常肠组织相比,结直肠癌ES与VEGF-D表达均上调,相应MVD增加.浸润深度浅、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早期结直肠癌ES呈低表达;VEGF-D表达则相反;MVD随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Dukes分期增加而增加.结论VEGF-D与ES相互协调而促进结直肠癌血管生成以及病期进展.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参附注射液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SF处理组,移植肝脏再灌注3、6、24 h取血及肝脏组织检测.结果SF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透明质酸(HA)、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内皮素1(ET-1)水平和肝脏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也轻于对照组.结论参附注射液对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防治作用,可能的机制包括抑制枯否细胞激活和氧自由基产生,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

    作者:朱卫华;冷希圣;朱继业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部分脾切除术治疗副伤寒性脾脓肿一例

    患者男,41岁.因盗汗发热1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7℃,血压130/80 mm Hg,贫血貌,左季肋部有叩击痛,腹部体征阴性.实验室检查:Hb 81 g/L,WBC 3.7 ×109/L,血小板122×109/L,AFP 2.63 ng/L,CEA 0.69 ng/ml,血沉69mm/h,结核抗体阴性.

    作者:厉学民;许龙堂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研究进展

    根据/受受体ABO血型配合情况,可以将其分为ABO血型相同、ABO血型相符和ABO血型不合.数据统计表明:ABO血型不合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肝叶坏死和血管、胆道并发症均较血型相符者多[1-3].

    作者:汤晓锋;郑树森;梁廷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内脏反位患者肝移植一例

    内脏反位是胚胎期内脏发育异常,其特点是腹腔和胸腔内脏相对于中线位于镜影方向[1].内脏反位伴肝胆道疾病需进行肝移植手术时,因几乎不可能得到反位的供肝,使手术变得异常困难和复杂.

    作者:乔江春;刘燕南;韦军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TRAIL和TRAILR在肝癌中表达及对肝癌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ligand,TRAIL)与其受体(TRAILR)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TRAIL联合应用化疗药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100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TRAIL及TRAILR的表达.用MTT法检测TRAIL与化疗药联合应用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TRAIL在正常肝组织中无表达,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组织;肝癌组织中死亡受体(DR5、DR4)的表达量显著强于正常肝组织,诱捕受体为低表达,与正常肝组织相比,两者差异显著(χ2=4.68,P<0.05).Ⅲ/Ⅳ期肿瘤死亡受体的表达显著低于Ⅰ/Ⅱ期(χ2=6.17,P<0.05).联合使用亚细胞毒性剂量的化疗药大幅度提高了TRAIL的细胞毒活性.结论TRAIL与化疗药物联合运用具有协同杀伤肝癌细胞的作用.

    作者:肖震宇;陈孝平;何松青;黄志勇;李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45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抗体为NSE、Syn和CgA.结果镜下观察Ⅰ型25例,Ⅱ型10例,Ⅲ型10例.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相关(χ2=4.05,P<0.05).NSE、Syn和CgA的表达率分别为82%、71%和64%,其表达率与组织学类型无关(χ2=0.07、0.23、2.11,P>0.05).Ⅰ型、Ⅱ型和Ⅲ型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0%、65%和52%.结论NSE、Syn和CgA的联合检测可协助诊断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其组织学分类符合临床治疗与预后的需要.

    作者:周雷;黄林平;杜家文;王岩;宋新;王文跃;王正康;潘瑞芹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RNAi技术对肝癌细胞腺苷受体A2b mRNA抑制的实验研究

    腺苷受体家族由A1,A2a,A2b和A3组成,为G蛋白偶联的7次跨膜糖蛋白,广泛分布于人体,共同的配体为腺苷,在肿瘤新生血管化,免疫系统抗肿瘤活性以及肿瘤的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1].腺苷受体A2b是腺苷受体家族成员中的低亲和力受体,由于至今尚无有效的特异性拮抗剂.我们建立了RNAi技术方案对其mRNA的表达进行特异性抑制,以期为今后研究该受体在肿瘤发展所起的作用打下基础.

    作者:项红军;窦科峰;王德盛;杨雁灵;刘正才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终末期肝病评分系统用于评价肝移植患者的预后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评分系统(MELD)对肝移植患者早期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方法40例肝移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生存曲线分析MELD评分与Child-Pugh评分的准确性.结果1年死亡组和生存组MELD积分分别为26.5±10.8,12.2±4.3(P<0.001);Child-Pugh评分分别为11.7±2.0,8.8±2.2(P<0.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MELD评分与Child-Pugh评分显著相关(P<0.001).结论MELD评分及Child-Pugh评分均可有效地预测肝移植患者的短期预后效果,MELD评分系统在临床使用更加便捷有效.

    作者:王德盛;宋振顺;窦科峰;刘正才;冯全兴;李韧;王群毅;王玉同;李剑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肝部分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414例

    目的总结肝部分切除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年1月至2001年12月肝部分切除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414例的临床资料,统计结石的分布、术式的选择、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414例中发生术后并发症72例(17.4%),手术死亡3例(0.7%),305例获得2~22年随访,随访率73.7%,疗效优良率88.9%,残石率15.7%,结石复发率4.6%.结论正确掌握肝部分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汤恢焕;周军;肖广发;胡国潢;常实;龚学军;何群;黄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手助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下肝血管瘤切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经Lapdisc系统辅助腹腔镜完成8例肝血管瘤切除.术中切除步骤:(1)置入Lapdisc,游离肝脏;(2)解剖第一肝门,准备阻断;(3)阻断肝门,超声刀离断肝实质;(4)标本取出,创面处理.结果所有患者经Lapdisc辅助腹腔镜下顺利切除病灶,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96.3±81.2)min,出血量(307.5±224.7)ml,住院时间(7.9±2.9)d.无胆漏、腹腔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手助腹腔镜下肝血管瘤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范应方;方驰华;黄宗海;宋慧娟;苏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急诊断流术加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癌并食道静脉曲张大出血一例

    患者男,60岁,2004年3月15日因呕血、黑便2 d急诊入院,患者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每天2~3次,伴头晕、胸闷,2 h前呕鲜血1000 ml,伴出冷汗、心慌,急诊以上消化道大出血收入消化内科.2002年11月曾因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道静脉曲张大出血在外院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作者:曹明溶;劳学军;梁忠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结直肠癌血管生成与抑制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构建结直肠癌与正常结直肠组织微阵列,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D、ES以及MVD.结果与正常肠组织相比,结直肠癌ES与VEGF-D表达均上调,相应MVD增加.浸润深度浅、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早期结直肠癌ES呈低表达;VEGF-D表达则相反;MVD随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Dukes分期增加而增加.结论VEGF-D与ES相互协调而促进结直肠癌血管生成以及病期进展.

    作者:王天宝;黄奕华;兰平;宋新明;汪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乳腺癌细胞的原代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

    化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疗前预测化疗药物是否敏感,实现化疗的个体化,则既能提高化疗效果,又能减少不必要的化疗药物给病人带来的不良反应.但目前用于筛选的药物浓度标准并不一致,我们采用乳腺癌手种术标本进行分离,取得原代细胞,再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合临床,探索出用于临床筛选的佳药物浓度.

    作者:宋海平;黄韬;田元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乳腺外Paget's病六例的手术治疗

    乳腺外Paget′s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EMPD)在临床上较少见,多发生在男性或女性外生殖器、肛门或腹股沟等部位.从1997-2003年,我科共收治EMPD患者6例,均施行病灶扩大切除+皮瓣转位或游离植皮修复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学杰;王智炜;李爱林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肝移植术中门肺高压症肺损伤的临床分析

    我们探讨肝移植过程中呼吸功能损害与门肺高压症(portopulmonary hypertention,PPHTN)的关系,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在我院进行的4例肝移植,均为男性,年龄43~60岁,平均53岁.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2例,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1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

    作者:石斌;李玉民;李汛;周文策;李宁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胃癌淋巴结清扫术所致淋巴漏的防治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清扫术所致淋巴漏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4年3月间在我院行不同范围淋巴结清扫术胃癌患者74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行D3、D4术者淋巴漏的发生率(6.2%)远高于行D2术者(2.8%)(P<0.05).各组中用电刀烧灼者淋巴漏发生率均高于用丝线结扎者,分别为4.2%比1.6%、8.8%比3.0%.术后用奥曲肽治疗可缩短引流时间、减少引流量.结论行胃癌淋巴结清扫时,术中切断淋巴管网是发生淋巴漏的主要原因;避免随意扩大清扫范围和术中用丝线结扎淋巴管网可预防淋巴漏;奥曲肽是治疗淋巴漏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俞耀军;郑志强;林胜璋;吴伟军;谢作楷;王继生;游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CTLA4-Ig基因对大鼠肝移植后免疫细胞浸润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Ig(cytolytic T-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 4-Ig,CTLA4-Ig)基因对大鼠肝移植后移植物中免疫细胞浸润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为排斥对照组、环孢素A(CsA)组和CTLA4-Ig组.分别于术后1,3,5,7,12 d,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分别测定移植物中CTLA4-Ig基因的表达和巨噬细胞、CD8+T细胞浸润及细胞凋亡,并以病理形态学变化作参照.结果静脉注射重组CTLA4-Ig基因腺病毒7 d后,大鼠肝脏CTLA4-Ig稳定表达,在肝移植60 d后仍呈阳性;CTLA4-Ig组汇管区巨噬细胞、CD8+T细胞浸润明显较排斥对照组少;细胞凋亡指数在术后3、5和7 d明显低于排斥对照组(P<0.01),汇管区巨噬细胞、CD8+T细胞浸润数和凋亡指数与排斥反应分级均显著相关.结论重组CTLA4-Ig基因腺病毒经静脉一次给药后能在大鼠肝脏稳定表达,并通过抑制移植物中免疫细胞浸润及移植物细胞凋亡,抑制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作者:蒋国平;沈克震;郑树森;贾长库;章爱斌;冯晓文;王伟林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是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可以出现在术后的任何阶段.现就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原因作一综述:

    作者:高金亭;梁廷波;郑树森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56例的临床分析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临床很少见,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误诊,故一旦发现,病情往往已属晚期,手术根治的难度极大,预后也较差.我们在1985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5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思森;孙德利;刘冬;李金明;陈雷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MMP-2、MMP-9、Cathepsin-D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MMP-2、MMP-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基质金属蛋白酶)、Cathepsin-D(组织蛋白酶D)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270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MMP-2、MMP-9、Cathepsin-D的表达.结果肿瘤组织中MMP-2、MMP-9、Cathepsin-D的阳性率分别为56.7%(153/270)、59.6%(161/270)、55.6%(150/270);单因素分析MMP-2阳性、MMP-9阳性及两者共表达患者有较低的无复发生存率,多因素分析发现MMP-2和MMP-9共表达能独立预测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RR=2.487;P<0.05).结论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中MMP-2和MMP-9的阳性表达患者的预后较差.

    作者:曹道成;刘毅;后强;张俊坤;崔杰;李鹤成;邵志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