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刘志苏;徐旭东
曾宪九教授离开我们已20周年,我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撰写这篇短文纪念他,目的是让众多的青年外科医生向曾宪九教授致敬,向曾宪九教授学习.
作者:裘法祖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热疗对荷VX2瘤动物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健康雄性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热疗组20只、对照组20只.移植VX2瘤株11d后,对实验组动物进行热疗照射,监测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的变化.结果实验动物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15d左右.移植前IL-2、TNF、IGF为(134±6)ng/ml、(4.5±0. 9)ng/ml、(96±28)ng/ml;治疗后1周为(81±7)ng/ml、(7.6±1.8)ng/ml、(678±183)ng/ml;3周为(61.8±2.0)ng/ml、(15.1±3.0)ng/ml、(991±108)ng/ml;4周为(54.8± 2.6)ng/ml、(17.2±2.1)ng/ml、(1136±89)ng/ml.结论热疗对于表浅肿瘤的治疗是有效的辅助疗法;热疗后肿瘤细胞变性坏死的分解产物被机体吸收后作为一种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因子,起到抗肿瘤免疫功能.
作者:杨维珍;尉继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血液通过主动脉壁上的内膜撕裂口进入中膜外层或中外膜交界处,使主动脉壁裂开为两层,夹层主要发生在胸主动脉,可沿主动脉纵轴延伸,形成动脉瘤,甚至破裂,致死率很高.本文分别从主动脉夹层的自然病程、胸主动脉结构和成分的异常、基因遗传学变异、血液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由于约有30%的胸主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aneurysm,TAA)是慢性胸主动脉夹层(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TAD)形成的,因此,本文在回顾TAD病因学进展时将涉及到TAA,合称TAAD.
作者:廖明芳;景在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我们通过观察奥曲肽对体外培养的7402人肝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探讨生长抑素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机理.
作者:颜登国;区庆嘉;魏菁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阑尾切除术后腹部炎症性肿块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72-2004年阑尾切除术后腹部炎症性肿块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炎症性肿块中腹壁型26例,腹腔型16例.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钡剂灌肠透视.术前正确诊断30例;误诊12例,误诊率为29%(12/42).非手术治疗13例,手术治疗29例.42例均痊愈.29例病理检查均为炎症性肿块.结论腹壁型炎症性肿块保守治疗无效者应手术切除;难以与结核及肿瘤相鉴别时,应及早手术探查.
作者:杨维良;张东伟;张新晨;张浩民;赵志;张建国;裴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实性肿瘤的疗效、适应证和并发症. 方法对102例肿瘤患者共157个实质性肿块行冷循环射频治疗.肿块直径1~20cm,平均4.03cm.结果肿块直径小于5cm的完全消融(complete ablation,CA)率为83.5%(91/109),大于5cm为35.4%(17/48).射频后多数肺癌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胰腺癌组中40%(4/10)的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或减轻.经皮穿刺组无中转手术,无皮肤烧伤,无气胸.肝脏射频术中有13.4%(11/82)出现疼痛和6.1%(5/82)出现恶心;术后 9.7%(8/82)出现黄疸;23.2%(19/82)出现发热;3.7%(3/82)出现胸腔积液; 1.2%(1/82)出现胆漏.肺癌射频术中14.3%(1/7)出现疼痛,术后14.3%(1/7)出现皮下气肿.胰腺射频20%(2/10)并发胰漏;70%(7/10)出现血淀粉酶升高;20%(2/10)出现消化道出血.结论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实质肿瘤有效、适应证广且安全,但胰腺射频应慎重进行.
作者:唐喆;吴育连;方河清;高顺良;刘颖斌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胆囊癌的诊治现状.方法对1997年6月至2001年5月间上海市390例确诊胆囊癌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390例胆囊癌中男108例、女282例,平均年龄64岁,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有261例(66.9%)合并胆囊结石.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不适(88.0%)、食欲减退(61.5%)、体重下降(44.4%).行单纯胆囊切除术187例(56.0%)、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65例(19.5%)、胆囊癌扩大根治性切除术7例(2.1%)、剖腹探查术74例(22.2%).322例获得病理诊断,腺癌为226例(70.2%)为多见.0~Ⅳb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100%、58.7%、40.2%、9.2%、13.5%和7.1%,根治性切除、胆囊切除和未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40.7%、31.3%和2.6% (P<0.01).结论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规范胆囊癌的治疗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秦净;王炳生;韩天权;张柏和;沈铭昌;邓杰;Asif Rashid;Ann W Hsing;高玉堂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我院自1999年8月至2004年9月,共收治下肢动脉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患者1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敦元;王文利;解志磊;蒋米尔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患者男,54岁,因背部肿物3个月,于2005年4月 6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背部肩胛下角处可触及一8.5 cm×8.0 cm×4.0 cm的包块,质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压痛,活动度较差.彩超示:左侧背部脂肪瘤可能性大.于局麻下行背部脂肪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肩胛下角处,内侧固定于肋骨骨膜,与周围组织粘连,分界不清.完整切除肿物及周围粘连组织.病理结果:弹力纤维瘤(图1).
作者:曹成;吕岩;冷咏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闭塞的外科治疗早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方法分析1998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83例急、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急性主髂动脉闭塞的治疗主要是导管取栓;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根据病变情况分别行腔内支架植入、人工血管旁路术以及支架联合远端动脉重建等术式.结果急性主髂动脉闭塞14例,取栓后6例发生并发症(42.9%),死亡率7.1%(1例);慢性主髂动脉闭塞69例,并发症16例(23.2%),其中支架植入17例,并发症23.5%(4例);人工血管旁路术23例(24次),并发症30.4%(7例),死亡率4.3%(1例);支架联合动脉重建29例(58条肢体),并发症5例(17.2%). 结论开展微创技术或外科手术结合腔内治疗主髂动脉闭塞可以降低手术期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作者:刘昌伟;刘暴;叶炜;郑月宏;唐锋;王盛;管珩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手术取栓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对143例DVT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并附加大隐静脉置管区域抗凝溶栓;如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同时给予处理. 结果术后DVT总复发率12.6%(18/143),未行区域性溶栓、抗凝者复发率为29.8%(14/47),反之复发率为4.2%(4/96)(P<0.01),合并Cockett综合征者复发率为18.9%(14/74),而无Cockett综合征者复发率为5.8%(4/69)(P<0.01),切口淋巴瘘发生率2.8%(4/143),肺栓塞0.7%(1/143),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形成0.7%(1/143),大出血0.7%(1/143),切口感染0.7%(1/143).围手术期死亡率2.1%(3/143). 结论积极处理髂静脉病变、区域抗凝溶栓可降低DVT复发率;取栓术应列为DVT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董国祥;栾景源;赵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静脉超声消融血栓联合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05例DVT患者,采用超声消融打通静脉阻塞血管,配合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张成形术、植入支架等腔内综合治疗,对手术并发症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为82.93% (170/205).其中切口淋巴液漏出133例,占64.88%.其他并发症37例,占18.05%(静脉穿孔4例、临时滤器导管口渗血10例、造影剂过敏反应13例、术中血尿 5例、腔静脉滤器下血栓形成3例、健侧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静脉超声消融联合腔内治疗是治疗DVT的一种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和死亡率低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翠菊;方伟;周兴立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本研究从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色素结石中提取细菌DNA,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rime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P-PCR)技术进行检测[1],探讨细菌感染与胆色素结石形成之间的关系.
作者:孙权;刘志苏;徐旭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我院从1980年至2000年对19例假性胰腺囊肿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囊肿胃肠道内外一期引流术,疗效较好.简要介绍手术方法并初步探讨此术式的适应证与优点.
作者:周宏滔;戴福生;李宁;刘杨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患者女,46岁.2003年11月7日晨起突然晕厥摔倒 2 h后入我院急诊室,否认外伤及阴道不规则出血史.查体:BP:72/36 mm Hg,贫血貌,神智不清,双肺呼吸音清,HR 137次/min,心音低.下腹部膨隆,腹壁张力高,肠鸣音弱;自腹壁中抽出2 ml不凝血.B超提示膀胱左前方不均质包块,腹盆腔未见液性暗区.血常规WBC:4.8×109/L,RBC:1.56×1012/L,HGB:46 g/L,HCT:10.7%,PLT:117×109/L.抗休克同时行剖腹探查术,给予气管插管于静脉复合麻醉下行下腹正中切口,分离腹直肌时涌出暗红色不凝血及血块2500 ml,左侧盆腔巨大腹膜后血肿,左髂外静脉内侧纵向裂口长3 cm,5-0血管缝线修补裂口.术中发现左下肢青紫肿胀,肢围较对侧粗6 cm.术后抗凝祛聚治疗结合下肢抬高及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10 d出院,多普勒检查示左下肢股、腘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杨学全;杨俊霞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患者女,50岁.于2000年3月因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结果:左乳腺单纯癌部分为导管癌,伴胸壁、腋窝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孕激素受体均为(+).术后予CAF(环磷酰胺、阿霉素、氟尿嘧啶)方案化疗、放疗及口服三苯氧胺治疗.
作者:王希;姜海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静脉曲张激光闭合术术后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间采用激光仪治疗静脉曲张52例(共65条下肢)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皮下淤血12例,皮肤灼伤14例,隐神经损伤7例,血栓性静脉炎3例,皮下脂肪液化感染2例.其中,皮下淤血、皮肤灼伤、血栓性静脉炎,经对症治疗大多在2~3周治愈.结论静脉曲张激光闭合术仍然有一些并发症需认真处理.
作者:王俊;吴良平;唐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外科手术的经验.方法分析1962-2004年间收治的106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其中53例(50.0%)行单纯瘤体剥除,20例(18.9%)行瘤体连同包绕的颈外动脉一并切除,33例(31.1%)行瘤体及其包裹的颈内动脉以及颈总动脉分叉一并切除.在这33例中行颈内动脉重建26例,颈总动脉或者颈内动脉结扎7例.结果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1.9%.术后并发症中,脑梗塞5例,颅神经麻痹46例,占43.4%,其中舌下神经27例,迷走神经主干10例,迷走神经分支如咽支、喉上神经等14例,面神经下颌支2例,交感神经14例.结论颈动脉体瘤因为解剖上的特殊性,手术切除有难度.颅神经损伤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而且难以避免.
作者:王玉琦;陈斌;符伟国;郭大乔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预防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治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均有严重的脑缺血症状,其中药物治疗 6例;介入治疗 6例;手术治疗21例(22人次).所有患者的脑缺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无1例死亡.1例术前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脑梗塞,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手术治疗组随访9~97个月,无脑缺血或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术前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缓解脑缺血的症状,非活动期病变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介入或手术治疗方法等有助于减少手术合并症的发生.
作者:吴庆华;寇镭;陈忠;罗小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患者男,49岁.因右腋下肿块1年于2005年1月11日入院,查体:右腋下第6、7肋间可扪及6.0 cm×5.0 cm肿块,质软,活动欠佳.术中见肿块位于前锯肌与肋间肌的肌膜间隙之间.病理示:灰白色透明黏液样物,大小6.0 cm×5.5 cm×2.5 cm,切面灰红、灰白色,质软,部分有被膜.瘤细胞多呈星形或小圆形.胞质呈不规则凸起向四周伸出.少数细胞胞质明显,核小,深染,无核仁及核分裂象.瘤细胞稀疏分散在大量黏液样基质中,伸入周围的横纹肌和脂肪组织内(图1).奥辛蓝染色(+),瘤细胞胞质内偶尔存在黏液染色阳性的空泡.免疫组化:瘤细胞仅波形蛋白(+).病理诊断:(右腋下胸壁)肌间黏液瘤.
作者:张伟辉;王海洋;宋宣;刘连新;石学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