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征
患者男,因“右上腹部隐痛半年,皮肤巩膜黄染2周”入院,B超检查: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肝功检查示:ALT 98 U/L,AST 76 U/L,TBIL 68μmol/L,DBIL 58μmol/L,术前行MRCP检查及ERCP造影,显示结石位于胆总管内(图1,2),考虑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拟先行ERCP取胆总管结石后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于ERCP取石失败留置鼻胆管引流,暂停手术。2 d后再次行DSA胆总管旋转造影,显示结石位于胆囊管末端(图3),压迫肝总管,考虑患者诊断为Mirizzi综合征。
作者:毕永辉;孙邵伟;林鑫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立项的电子连续出版物之一,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系列杂志之一。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中山医院联合承办,多媒体光盘(DVD-ROM)配纸质版杂志导读组成。设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临床总结、病例报告、医学视听、争鸣与讨论、综述、循证医学、调查统计等栏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在我国,由外科医师率先从事脾功能的研究是现代临床诊治与临床科研变迁的一个见证。在传统的临床诊治过程中,人们时常遇见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如早年脾切除后发生的急性爆发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ctomy infection, OPSI),了解其发生的机制后人们采用了一些补救措施,例如外伤切脾后用脾片移植以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1]。类似的问题在临床很多学科都有存在,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时,单纯靠传统的临床研究方法似乎难以找到答案,因而临床基础研究的课题也就渐渐普及并得到深入的发展。在此,通过对我国脾功能研究历史的回顾,探讨我国临床诊治和临床科研的变迁,期望对未来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能够有所帮助。
作者:汪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治疗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56例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28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联合TME手术治疗,设为观察组;28例仅接受TME手术,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M分期、肿瘤标志物水平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切缘无癌细胞(R0)切除率、保肛率、局部复发率及转移率。结果观察组新辅助放化疗后TNM分期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1.960,P=0.000);癌胚抗原CEA及糖链抗原CA19-9、CA242、CA724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276、8.716、9.420、6.512,均P<0.01)。观察组R0切除率(89.28%vs 60.71%,χ2=6.095,P=0.014)及保肛率(75.00%vs 32.14%,χ2=10.338,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访1年,观察组术后局部复发率(7.14%vs 28.57%,χ2=4.383,P=0.036)及远处转移率(21.43%vs 46.43%,χ2=3.903,P=0.04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辅助放化疗联合TME手术治疗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罗吉辉;郭仪;刘晓飞;潘桂华;龙孝斌;杨熙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秦仁义,外科医生,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FACS,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手术总监部主任、肝胆胰研究所副所长、胆胰外科中心主任、胆道、胰腺外科学术带头人。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Ⅱ、Ⅲ型乳头内陷合并近乳晕区包块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1月对21例Ⅱ、Ⅲ型乳头内陷合并近乳晕区包块患者行包块切除术的同时行楔形真皮瓣乳头内陷矫正术。根据乳腺包块位置与乳头连线方向设计一个以乳晕侧为蒂的去表皮楔形真皮瓣,包块切除后皮瓣卷起内翻旋转固定于乳头基部以支撑乳头,并作荷包缝合塑形乳头颈部防止乳头回缩。结果用该矫正术治疗21例、21个乳头,术后乳头血运良好,外形满意。随诊6个月,感觉、勃起正常,瘢痕不明显。其中2例Ⅲ型乳头内陷术后出现轻度回缩,但比术前明显改善,患者未要求二次修复。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有效,同时解决了乳腺包块、乳头内陷,以及乳头内陷引发包块再发的隐患,针对乳头内陷合并乳腺包块人群值得推广。
作者:张翘楚;刘瑞磊;李玺;姜华;黄泽楠;刘宇;汤谧;黄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当代减少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辐射的理念有力地促进了目前内镜超声治疗手段的发展水平。内镜超声已经应用于胰腺积液引流,坏死灶切除,胆管造影及引流,胰管造影及引流,胆囊引流,腹腔及盆腔引流,腹腔丛阻滞及消融,囊肿切除,血管介入,抗肿瘤药物导入,校准放置放疗及抵近放射治疗等领域。然而该技术对操作要求较高,操作人员必须同时精通内镜及内镜介入操作,如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胃肠道支架放置等技术。本文着眼于近20年内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对现行发表文章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力求推动该领域内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龚雪屹;汪谦;Lisotti A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纳米碳混悬液注射对总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情况及对甲状旁腺负显染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70例为纳米碳混悬液注射组(试验组),214例为常规手术组(对照组)。所有标本常规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1841、2828枚;试验组总淋巴结检出率优于对照组(Z=-4.112,P<0.01)。总转移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481、754枚;总转移淋巴结检出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Z=-2.457,P=0.014)。试验组Ⅵ区检出的淋巴结及转移淋巴结数检出率优于对照组(Z=-3.819, P<0.01)。试验组中央区清扫组织中检出甲状旁腺比例为25.7%,低于对照组39.7%(Z=-2.521,P=0.012)。结论纳米碳混悬液可被用作示踪剂增加甲状腺癌手术的总淋巴结检出数目,同时是一种创伤小的可保护甲状旁腺的有效方法。
作者:邓维叶;李浩;陈艳峰;刘万里;李安华;李秋梨;黄海燕;王建伟;林少建;高云飞;郭朱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快速康复外科(FTS)通过围手术期多学科综合措施的临床应用,可以降低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临床优势明显。自然杀伤(NK)细胞被认为是机体抗病毒感染、抑肿瘤的第一道天然防线,在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应激反应的强弱与NK细胞的活化存在一定关系,本文推测FTS与NK细胞活化有着相互联系,通过内环境细胞因子及其代谢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间接或者直接激活NK细胞。
作者:杨东杰;李浩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贲门癌高、低发病区淋巴结微转移的特点。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细胞角蛋白19(CK19)单抗和CD44v6单抗分别检测海南省农垦总医院(低发区组,48例)和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发区组,45例)贲门癌患者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的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24例(25.81%)47枚(6.99%)淋巴结存在微转移,低、高发区两组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3%vs 9.46%,χ2=6.763,P=0.009),两组的临床重新分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5%vs 33.33%,χ2=2.576,P=0.108)。87例获随访,两组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的复发率均明显高于微转移阴性者(P<0.05);生存率均明显低于微转移阴性者(P<0.05)。组间比较,高发区组的复发率低于低发区组(19.05%vs 35.56%,χ2=3.986,P=0.046)。结论不论在贲门癌高、低发病区均有必要监测淋巴结微转移。贲门癌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复发和死亡率高。
作者:张洛;冯笑山;李青;欧阳范献;林志刚;陈成辉;潘在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临床的实际应用,即“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的定义。广义的转化医学也包括高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开发和应用,比如微创外科的兴起及迅猛发展就属于外科转化医学的范畴。在我国,微创手术方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开放式手术,腹腔镜手术已跨入3D时代,机器人手术逐渐地成为微创外科手术的主要潮流,内镜技术也将成为外科医师必须掌握的业务。微创外科的发展要以患者安全和质量管理为基础,故应重视以下方面工作。
作者:杨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实用医学杂志》创刊于1972年,是由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本刊以临床实用为基础,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主要报道全国各地各级临床医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新研究成果、实用性较强的临床经验、医学新技术、新动态等,旨在加强国内外医学学术的传播,给广大医务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推动学术进步。本刊以各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据《J Med Chem》2014年9月报道】题:水溶性与可裂解的槲皮素氨基酸偶联物可作为以P糖蛋白为基础的肿瘤多药耐药调节剂(作者Kim MK等)肿瘤多药耐药(cancer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始终是肿瘤治疗中的顽疾。在诸多作用机制中,ATP驱动的结构及功能上的跨膜转运的多为非特异性的细胞抑制剂,从而限制其在细胞内达到治疗浓度,这是当今广为接受的理论。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 ABC)超家族成员中的膜转运子在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也是已知的通过ATP依赖性药物外排机制的MDR调节因子,包括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 1, MRP1)及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 BCRP)。以钙通道阻滞剂为代表的第一代Pgp抑制剂已被批准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治疗,如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抗生素(红霉素)、抗疟药(奎宁)、精神吩噻嗪(氟奋乃静)、吲哚生物碱(利血平)、类固醇激素(黄体酮)、抗激素类药物(三苯氧胺)及清洁剂(聚氧乙烯蓖麻油)。然而,在抑制MDR领域却未得到发展,缺乏灵敏度和特异性导致药物治疗无效或治疗剂量水平的毒性不良反应,被迫限制了Pgp应用。进一步研发毒性不良反应更低且更有效的Pgp抑制剂,从而孕育出伐司朴达、右维拉帕米、右尼古地平及比立考达等第二代MDR调节剂。然而,总体而言,MDR调节剂的发展始终受到缺乏敏感性,毒性较高及不可预知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等问题困扰。类黄酮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多种植物的酚类抗氧化剂。众多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和抗病毒活性,有益于人体健康,并被推荐为可食用的补充抗氧化剂并协同抗癌药物。来自韩国Konkuk大学及科技大学的Kim MK等研究希望将黄酮类化合物结合ABC转运蛋白的ATP结合位点,从而抑制细胞内抗肿瘤药物和(或)药物偶联物的流出。
作者:康晓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一、前言2014年新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美国)胰腺癌新发估计病例数,男性列第10位,女性列第9位,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4位。据《2013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胰腺癌位列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7位,全球范围内均呈快速上升趋势。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患者男,59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3个月”就诊。查体:上腹部深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未触及肿块,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大便潜血(-),肿瘤标志物CA72-4为1.67 U/ml, CA19-9<0.60 U/ml、AFP为2.83 U/ml,CEA为2.85μg/L,发病后曾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中度),活动性(-),肠化(轻度),HP(-),入院后再次给予胃镜检查,结果提示:十二指肠降部、球部黏膜光滑,幽门口圆,开闭正常,胃窦黏膜粗糙,红肿,散在突起糜烂,蠕动正常,胃角弧形,黏膜光滑,胃体小弯侧偏前壁处见一隆起性病变,大小约3.5 cm×3.5 cm,顶端凹陷,表面如常,胃底、贲门、食管黏膜光滑。入院后腹部增强CT(图1)提示:胃小弯侧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2.5 cm×2.2 cm,三期CT值分别约59、93、69 Hu,边缘锐利,界清。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术前考虑胃壁间质瘤。术前讨论决定行剖腹探查和胃壁肿瘤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胃小弯侧胃壁触之约3.0 cm×3.0 cm圆形光滑肿物,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连同小网膜及肿块周围约2.0 cm胃壁切除。术后病理:不规则胃壁组织一块,7.5 cm×5.5 cm×2.0 cm,黏膜中央有一结节状隆起,直径2.6 cm,高1.0 cm,切面黄白色,边界不清,肿物位于黏膜下,部分呈囊性,小弯侧见淋巴结12枚,直径0.3~0.9 cm,切面多为黄白色或粉红色,病理诊断异位胰腺组织,部分区域呈硬化性胰腺炎样改变,少量导管上皮增生明显,胃小弯侧淋巴结12枚均为反应性改变(图2、3)。免疫组化检查提示良性胰腺组织。患者术后第7天切口拆线,进食、排便均良好,出院。随访发现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作者:许桂祥;周世龙;徐丽;王振旭;彭国辉;薛冰川;薛国亮;许静涌;许准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外伤的临床处置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6例肛门直肠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患者术后禁食时间3.5~8(5.5±2.0)d;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炎性肠梗阻2例,肛门精细控制能力下降2例,肛门轻度狭窄3例,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无肛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出院后随访6~36(19.5±4.5)个月,未出现大便失禁、肛门狭窄等并发症。结论肛管直肠外伤患者明确诊断后及时合理的针对性手术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李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主要致病菌的分布及其抗生素敏感情况。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196例胆道感染患者进行胆汁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情况分析。结果从164例患者的胆汁中共分离171株需氧菌,总阳性率为83.67%(164/196)。171株中革兰阴性菌112株,占65.50%;革兰阳性菌59株,占34.50%。革兰阴性菌的主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35.00%)、肠球菌(27.49%)、肺炎克雷白菌(10.00%)和铜绿假单胞菌(4.00%)。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酶烯类药物、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仍比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低于1.8%、3.5%、11.1%;革兰阳性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耐药率分别为低于6.1%、0。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检出率依然较低,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6%、0。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可作为治疗胆道感染的首选用药。当革兰阳性菌如肠球菌或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致病菌时,应根据胆汁培养结果选用窄谱抗生素。
作者:黄继续;黄浩南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