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皮性卵巢癌肝转移的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

黄亮;刘继红;元云飞;李斌奎

关键词:卵巢肿瘤, 肝转移瘤, 治疗,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上皮性卵巢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3月至2005年4月我院治疗的32例上皮性卵巢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病理类型、肝转移瘤情况、有无其它他部位转移、治疗方案及生存期等.根据随访结果计算生存率,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2例上皮性卵巢癌肝转移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1、3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3.6%、30.2%和9.0%.其中浆液性上皮性卵巢癌19例,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而非浆液性上皮性卵巢癌13例,中位生存时间仅为8个月(P <0.05);单纯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7个月,而肝脏转移合并其他部位转移(腹腔、肺部、淋巴结、骨等)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0个月(P <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病理类型、治疗方案、肝内转移灶数目和部位、有无合并它处转移、肝转移后的全身化疗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合并它处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浆液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单纯肝转移后通过积极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上皮性卵巢癌肝转移的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上皮性卵巢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3月至2005年4月我院治疗的32例上皮性卵巢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病理类型、肝转移瘤情况、有无其它他部位转移、治疗方案及生存期等.根据随访结果计算生存率,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2例上皮性卵巢癌肝转移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1、3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3.6%、30.2%和9.0%.其中浆液性上皮性卵巢癌19例,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而非浆液性上皮性卵巢癌13例,中位生存时间仅为8个月(P <0.05);单纯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7个月,而肝脏转移合并其他部位转移(腹腔、肺部、淋巴结、骨等)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0个月(P <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病理类型、治疗方案、肝内转移灶数目和部位、有无合并它处转移、肝转移后的全身化疗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合并它处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浆液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单纯肝转移后通过积极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黄亮;刘继红;元云飞;李斌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部分脾切除术(VCD)思考题

    作者:陈锡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新世纪脾功能与脾外科研究的瞻望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基础医学、相关学科、边缘学科融入与交叉,新世纪外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观念不断涌现,脾脏外科同样也不例外.脾脏外科的进步源于对脾脏功能认识的革新,相信未来借助脾脏功能的深入研究会得以进一步地发展,脾脏外科简单地说是保留与切除脾脏,确切地讲是研究为什么保与切,如何保与切.本文做一简要瞻望.

    作者:姜洪池;乔海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Cochrane系统评价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脾切除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8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脾切除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 PMF)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例PMF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6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5例).结果 行单纯脾切除术3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例.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各1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出院.对7例进行了1至5年的随访,患者贫血状况、腹部不适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无再发消化道出血,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 PMF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时,可行脾切除术(或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党晓卫;许培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视频稿件征稿要求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征稿函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和超声造影(CEUS)在检测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并对两者进行比较.方法 对肝移植术后患者常规行CDU检查,对CDU疑肝血管血流异常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肝实质的血流灌注,对其中2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CT血管造影(CTA)/MR血管造影(MRA)证实病例的CDU及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29例,其中肝动脉狭窄22例,肝动脉血栓闭塞3例(肝动脉血栓闭塞合并肝梗死2例),门静脉狭窄2例,下腔静脉狭窄1例,另1例为肝门部血肿并肝动脉、门静脉受压狭窄.CDU显示25例狭窄均有血流参数异常,但不能判断狭窄部位及程度,3例血栓闭塞者,动脉血流均未显示,但不能肯定诊断;超声造影可明确诊断肝动脉血栓闭塞,显示肝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狭窄,与DSA或CTA/MRA结果符合率分别为100%(3/3)、90.9%(20/22) 、100%(2/2)及100%(1/1).结论 CDU与超声造影互为补充,有利于提高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黄冬梅;任杰;张波;郑荣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脾脏损伤的分级

    作者:《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编辑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脾蒂套扎法在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一直是腹部微创手术中风险大,操作难度较高的腹腔镜手术,如何安全地处理脾蒂是LS的关键性操作,也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为了寻求安全简便的处理脾蒂方法,我们采用脾蒂整束套扎法,应用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李君久;黎东伟;唐世龙;李爱辉;张小兵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正确认识脾功能,合理开展脾手术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探索,人们对脾脏的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脾脏无用到保脾手术的兴起,以至今日的选择性保脾,我国脾脏外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代脾脏外科观念已经被多数学者所接受.尽管如此,我们对脾脏这一神秘器官功能的了解还是很少,脾脏外科中还存在许多争议,悬而未决.不断探索和正确认识脾脏功能(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将有助于上述争议的解决,以便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佳的治疗方式,合理开展脾脏手术.

    作者:乔海泉;姜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应用介入治疗的手段,采用同轴导管技术,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脾下极动脉进行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48例,观察术前术后外周血细胞、凝血酶原时间、免疫球蛋白、肝功能的变化、脾脏大小、并发症的发生及愈后情况.结果 术后白血胞、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迅速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0.0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术后2周内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以后逐渐改善;术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无变化;术后近期(1~3个月)脾脏大小变化不明显,6~9个月后明显缩小;术后并发症:均有腹痛、发热等.4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术后治愈(CR)37例(77.1%),有效(PR)9例(18.1%),总有效率95.8%,37例获CR者随访1年,7例复发,复发率18.9%.结论 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术是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何伏虎;王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本刊2009年各期中心主题预告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如何看待脾脏的抗肿瘤功能

    脾脏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并调节血液、免疫、内分泌系统的运转,绝非可有可无.脾脏是人体大在的外周免疫器官,在机体防御系统中,尤其在抗肿瘤免疫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脾脏拥有大量重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参与肿瘤免疫,如T细胞、B细胞、K细胞、巨噬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AK细胞)、树突状细胞;免疫因子包括促吞噬素(tuftsin)、备解素即P因子、纤维结合蛋白、免疫核糖核酸、环磷酸鸟苷、内源性细胞毒因子、调理素和补体等.

    作者:姜从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PLGA-m-THPC纳米型光敏剂的制备及其光动力治疗肝癌细胞的研究

    目的 制备聚乳酸一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包裹meta-四-(间羟基苯基)二氢卟吩[meta(tetrahydroxyphenyl)chlorin, m-THPC]的纳米型光敏剂,在体外研究其对人肝癌细胞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作用.方法 采用o/w的方法制备PLGA-m-THPC纳米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检测其粒径大小.荧光光谱仪检测其在含10%胎牛血清的细胞培养液中的吸收光谱.在人肝癌细胞株Hep G2细胞的培养液内,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PLGA-m-THPC,加红光照射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用细胞计数的方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PLGA-m-THPC纳米颗粒平均直径为180 nm.PLGA-m-THPC在含血清培养液中的吸收光谱图显示其在652 nm处有一个较强的吸收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吸光度增强.PLGA-m-THPC进入细胞主要聚集在胞浆,其对Hep G2细胞的光敏杀伤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 PLGA-m-THPC具有缓释、生物相容性好及光毒性低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光敏剂.

    作者:熊小强;陈汝福;汪峰;江志鹏;陈积圣;周泉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以循证医学开展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临床研究

    门脉高压症脾功能研究是我国脾外科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脾功能研究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我国是全世界乙型肝炎发病率高、肝炎病例数多的国家,乙型肝炎的病理过程多数是以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脾功能亢进,甚至肝癌形成为必然结果,开展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对临床治疗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汪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在线投稿系统开通启事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自体脾片网膜内移植再生脾3例

    脾脏切除后自体脾片网膜囊内移植是保留脾脏功能的方法之一,我科自1987年开展了此项工作[1],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尽管临床的评价方式较多[2],但对脾片在人体内生长情况少有报道.本文报道3例脾脏切除后行脾片组织移植后因粘连性小肠梗阻及其他疾病行剖腹手术发现网膜上的脾片组织再生结节,并对3例患者的脾再生结节与正常人脾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探讨脾片组织在人体内生长方式及结构的变化.

    作者:姜从桥;刘瑞林;郝博;程庆君;杨永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脾屏障的功能及其调节

    血脾屏障是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有机械屏障、生物屏障、传递抗原信息、维持白髓内微环境稳定、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等.研究血脾屏障对进一步加深对脾脏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长文;傅华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部分脾切除术(VCD)

    作者:姜洪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