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洪池
作者:陈锡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脾脏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并调节血液、免疫、内分泌系统的运转,绝非可有可无.脾脏是人体大在的外周免疫器官,在机体防御系统中,尤其在抗肿瘤免疫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脾脏拥有大量重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参与肿瘤免疫,如T细胞、B细胞、K细胞、巨噬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AK细胞)、树突状细胞;免疫因子包括促吞噬素(tuftsin)、备解素即P因子、纤维结合蛋白、免疫核糖核酸、环磷酸鸟苷、内源性细胞毒因子、调理素和补体等.
作者:姜从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近半个世纪以来,肝细胞肝癌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和有效的措施.
作者:陈孝平;张志伟;杨甲梅;沈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TNM分期和腋窝淋巴结状况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在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HER2高表达(+++)51例与无表达(-)5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分别检测乳腺癌组织的ERα、ERβ、PR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04例乳腺癌患者,TNM分期为I期的占14.42%,II期占62.50%,III期占19.23%,IV期占3.85%;HER2阳性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1.18%,HER2阴性的转移率为47.5%;ERα、ERβ、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88%、63.46%、73.08%.ERβ与ERα、PR的表达呈正相关(P <0.01),与HER2的表达负相关(P <0.01);ERα与PR的表达正相关(P <0.01),与HER2负相关(P <0.01),PR与HER2的表达负相关(P <0.05);ERα、ERβ、PR、HER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HER2作为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与作为乳腺癌预后良好的重要指标ERα、ERβ、PR的表达呈负相关,与TNM分期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未显示明显相关性.
作者:王佳妮;刘仁斌;梁惠珍;周兴华;王深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应用介入治疗的手段,采用同轴导管技术,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脾下极动脉进行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48例,观察术前术后外周血细胞、凝血酶原时间、免疫球蛋白、肝功能的变化、脾脏大小、并发症的发生及愈后情况.结果 术后白血胞、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迅速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0.0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术后2周内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以后逐渐改善;术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无变化;术后近期(1~3个月)脾脏大小变化不明显,6~9个月后明显缩小;术后并发症:均有腹痛、发热等.4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术后治愈(CR)37例(77.1%),有效(PR)9例(18.1%),总有效率95.8%,37例获CR者随访1年,7例复发,复发率18.9%.结论 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术是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何伏虎;王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一直是腹部微创手术中风险大,操作难度较高的腹腔镜手术,如何安全地处理脾蒂是LS的关键性操作,也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为了寻求安全简便的处理脾蒂方法,我们采用脾蒂整束套扎法,应用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李君久;黎东伟;唐世龙;李爱辉;张小兵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脾脏切除后自体脾片网膜囊内移植是保留脾脏功能的方法之一,我科自1987年开展了此项工作[1],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尽管临床的评价方式较多[2],但对脾片在人体内生长情况少有报道.本文报道3例脾脏切除后行脾片组织移植后因粘连性小肠梗阻及其他疾病行剖腹手术发现网膜上的脾片组织再生结节,并对3例患者的脾再生结节与正常人脾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探讨脾片组织在人体内生长方式及结构的变化.
作者:姜从桥;刘瑞林;郝博;程庆君;杨永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microporous polysaccharide hemospheres, MPH)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的止血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8年5月期间,临床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且有脾切除手术指征的患者50例,随机分成医用生物蛋白胶组(FG组,25例)和MPH组(25例),由同一主刀医生进行LS,两组术中分别常规用5 ml FG或1 g MPH喷洒于脾蒂断面钉合线及脾窝创面.记录术中出血量、喷洒FG或MPH后渗血停止的时间,测定术后24、48 h引流液量.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和Student t 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术前血小板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FG组和MPH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0.8±85.8)ml和(82.2±101.0)ml(t =0.325,P =0.747),喷洒FG或MPH后创面渗血停止时间分别为(2.1±1.8)min和(1.2±0.8)min(t =2.470,P =0.017),术后24 h引流量分别为(85.9±45.7)ml和(52.3±37.9)ml(t =2.833,P =0.007),术后48 h引流量分别为(37.6±18.8)ml和(22.4±17.7)ml(t =2.948,P =0.005).FG组术后1例疑胰尾损伤,保守治疗成功.余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在腹腔镜脾切除术中具有快速、可靠的止血作用,其效果优于医用生物蛋白胶.
作者:郑朝旭;吴荣耀;余俊峰;陈流华;陈国泰;吴志棉;谭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脾切除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 PMF)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例PMF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6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5例).结果 行单纯脾切除术3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例.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各1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出院.对7例进行了1至5年的随访,患者贫血状况、腹部不适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无再发消化道出血,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 PMF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时,可行脾切除术(或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党晓卫;许培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血脾屏障是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有机械屏障、生物屏障、传递抗原信息、维持白髓内微环境稳定、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等.研究血脾屏障对进一步加深对脾脏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长文;傅华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上皮性卵巢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3月至2005年4月我院治疗的32例上皮性卵巢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病理类型、肝转移瘤情况、有无其它他部位转移、治疗方案及生存期等.根据随访结果计算生存率,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2例上皮性卵巢癌肝转移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1、3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3.6%、30.2%和9.0%.其中浆液性上皮性卵巢癌19例,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而非浆液性上皮性卵巢癌13例,中位生存时间仅为8个月(P <0.05);单纯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7个月,而肝脏转移合并其他部位转移(腹腔、肺部、淋巴结、骨等)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0个月(P <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病理类型、治疗方案、肝内转移灶数目和部位、有无合并它处转移、肝转移后的全身化疗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合并它处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浆液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单纯肝转移后通过积极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黄亮;刘继红;元云飞;李斌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兔脾脏包膜下血肿形成的模型,观察脾脏包膜下血肿的演变及发展过程.方法 建立兔脾脏包膜下血肿模型的制作,于模型制作前、后以及术后不同时期测量脾脏三径(长、宽、厚).切除的脾脏进行病理学观察,HE染色观察血肿的病理变化.结果 术后脾脏的厚度增加为明显,于第4周增至大,而长度在第4周已不再增大,第6周脾脏接近于正常大小,组织病理学提示于第3周时脾血肿内出现纤维组织,第6周血肿完全被纤维组织代替.结论 外伤性脾脏包膜下血肿因血肿内第3周才出现纤维组织,早期活动可能会引起脾脏包膜下血肿的破裂.
作者:姜从桥;郝博;何杰;程庆君;杨永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作者:姜洪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基础医学、相关学科、边缘学科融入与交叉,新世纪外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观念不断涌现,脾脏外科同样也不例外.脾脏外科的进步源于对脾脏功能认识的革新,相信未来借助脾脏功能的深入研究会得以进一步地发展,脾脏外科简单地说是保留与切除脾脏,确切地讲是研究为什么保与切,如何保与切.本文做一简要瞻望.
作者:姜洪池;乔海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和超声造影(CEUS)在检测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并对两者进行比较.方法 对肝移植术后患者常规行CDU检查,对CDU疑肝血管血流异常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肝实质的血流灌注,对其中2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CT血管造影(CTA)/MR血管造影(MRA)证实病例的CDU及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29例,其中肝动脉狭窄22例,肝动脉血栓闭塞3例(肝动脉血栓闭塞合并肝梗死2例),门静脉狭窄2例,下腔静脉狭窄1例,另1例为肝门部血肿并肝动脉、门静脉受压狭窄.CDU显示25例狭窄均有血流参数异常,但不能判断狭窄部位及程度,3例血栓闭塞者,动脉血流均未显示,但不能肯定诊断;超声造影可明确诊断肝动脉血栓闭塞,显示肝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狭窄,与DSA或CTA/MRA结果符合率分别为100%(3/3)、90.9%(20/22) 、100%(2/2)及100%(1/1).结论 CDU与超声造影互为补充,有利于提高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黄冬梅;任杰;张波;郑荣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