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煊;胡明根;刘荣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对非肌浸润性膀胱肿瘤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9月间,有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的10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患者,非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0例,分别行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及电切术,两种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分别采用统一的标准,根据术后病理分类,其中经尿道钬激光手术组,低危、中危、高危分别为29例、13例、8例,经尿道电切手术组,低危、中危及高危分别为26例、14例、10例,对术后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随访6~84个月,中位时间35个月,钬激光手术组低危患者复发率10.3%,中危患者复发率23.1%,高危患者复发率37.5%,电切手术组低危患者复发率19.2%,中危患者复发率28.6%,高危患者复发率40%。两组低、中危组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高危患者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效果好,在低、中危膀胱肿瘤患者治疗中复发率优于电切术,高危患者有相似的疗效,可替代电切术成为新的标准方式。
作者:尚庆亚;叶利洪;陈永良;陶水祥;樊彩斌;钱卫良;何建松;蒋小强;李王坚;李雨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旁路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参照2011年中国《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胃旁路手术,并回顾性分析其中随访满12个月的52例患者的糖代谢指标、胰岛细胞功能指标。结果本组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治疗有效45例(86.5%),完全缓解38例(73.1%),部分缓解7例(13.5%),无效7例(13.5%)。术后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是 C 肽无统计学意义。虽然术后有一定的手术相关并发症,但总体可控。结论腹腔镜下胃旁路手术是2型糖尿病患者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后胰岛素敏感性的提高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
作者:戴晓江;张玉新;张红兵;郄文斌;邱小文;唐柚青;金迪;黎飞;曾松华;吴良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 FTS(fast-track surgery,加速康复外科)理论在全腹腔镜胃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 FTS 应用在18例全腹腔镜胃肠癌症手术患者中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其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亦有所减少,术后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可尽早开始下一步辅助治疗。结论 FTS 理论在全腹腔镜胃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屈兵;姚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治疗门脉高压的可行性。方法对15例门脉高压患者行腹腔镜下完成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同时应用胃镜直视下缝合结扎胃底曲张静脉血管。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2.3(1.62±0.78)h,术中出血10~210(82.57±63.53)ml,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住院10~15 d。术后随访14例(93.3%),失访1例,随访9~36(12.3±7.8)个月,1例于术后12个月因其他疾病死亡,其他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再出血。结论结合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的微创优点,同时结合胃镜的显示与透光作用,取长补短,确切、有效地处理胃底曲张静脉,是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朱安东;徐刚;茹东跃;陈德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行预防性肠造口术的临床特点及其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将151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分为 A 组和 B 组进行对比研究,A 组75例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B 组76例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观察两组的临床特点及其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两组在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A 组的造口脱垂、造口周围感染发生率高于B 组,而造口狭窄、造口粪水性皮炎、造口回缩的发生率低于 B 组。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后,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根据横结肠造口和末端回肠造口的特点,分别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促进康复、改善预后。
作者:谢海珊;胡海英;邹小红;潘凯;朱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不同气腹压力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我院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ASAⅠ~Ⅱ级,按气腹压力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Ⅰ、Ⅱ、Ⅲ组),分别以10、12、15 mmHg 气腹压力建立 CO2气腹,于麻醉后(S0)、气腹建立后(S1)、摆放手术体位前(S2)3个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3组患者各时点监测指标相比较,SBP 、DBP、MAP、HR 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 P<0.05);IL-1β、IL-6、TNF-α水平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 IL-1β、IL-6、TNF-α水平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与Ⅱ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时不同的 CO2气腹压力对机体的细胞因子有着不同的影响,且气腹压力较小时应激反应较轻。
作者:谢涛;肖金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肝切除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自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对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肝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该系统,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2例为单独切除肝转移瘤,2例为同期切除结肠原发灶及肝转移瘤。手术时间为210~510 min。术中失血量100~900 ml,输血1例。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8~15 d。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微创外科手术。
作者:张煊;胡明根;刘荣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12月施行32例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7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20 ml,术后切口感染和术后4 d 部分腹腔渗血各1例,无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安全有效,并可降低手术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曹峻;邰沁文;谷昊;白磊;薛飞;张金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前,主流的减重手术为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Roux-en-Y胃转流术和胃束带术。在这三种术式中,腹腔镜胃袖状切除由于相对简单、安全、术后营养缺乏程度较轻,近年应用日益增多。胃袖状切除术初系用于极度肥胖患者的初次手术,为转流术创造条件。既往研究认为这种术式减重及代谢改善效果不如转流术[1,2]。为克服上述问题,有作者尝试在胃袖状切除基础上增加各种附加肠道转流。主要包括小肠转流、回肠间置,以及回肠间置+小肠转流。本文拟对此技术作一综述。
作者:王恺京;朱江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的可行性,总结困难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经验,尤其是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理念在困难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体现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所行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病例,并以2011年5月为时间节点分为 A 组(节点前时段)、B 组(节点后时段),分别比较前后两组的(胆囊切除实行专病专治),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 B 组手术时间(78.1±6.6)min 少于 A 组(97.5±7.3)min,B 组术后住院时间(3.5±0.4)d 少于 A 组(5.6±0.5)d,出血量 B 组(68.9±7.2)ml 多于 A 组(56.7±7.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应成为腹腔镜术者的常规理念;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积累一定经验后,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可作为常规手术操作应用于临床。
作者:高蔚;金昌国;魏小军;吴振宇;张利刚;欧阳才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胆囊部分切除术在保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3年9月对63例胆囊畸形的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部分切除术。将胆囊畸形分为胆囊萎缩和折叠畸形两种,病变部位皆位于胆囊的远端,慢性炎症明显。其中胆囊萎缩21例,呈葫芦状;占胆囊1/4者11例,1/3者10例。折叠畸形42例,畸形与体部成角≥90度,或虽畸形与体部成角≤90度,但折叠处及其远端慢性炎症明显;占胆囊1/4者7例,其中向左折叠畸形3例,向右折叠畸形4例;1/3者15例,均向右折叠畸形;1/2者15例,向左折叠畸形1例,向右折叠畸形14例;2/3者5例,向左折叠畸形1例,向右折叠畸形4例。保留的胆囊功能正常:胆囊管通畅,胆囊壁≤3 mm,无明显炎症,胆囊收缩试验≥30%。本组合并胆囊结石57例,占90.5%,30例是黑色胆色素及以胆色素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占52.6%。27例是胆固醇及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占47.4%。切除有病变的胆囊后,胆道镜检查取净结石,4-0可吸收线连续两层缝合胆囊。结果63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0~180(134.7±24.1)min;排气时间分别是18~30(25.3±3.7) h;胆漏3例,每日5~30 ml,术后4、6、10 d 拔除引流管,术后7~11 d痊愈出院。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5个月,患者术前临床症状消失,无胆囊切除术后腹痛、脂肪泻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无结石复发;术后6~12月胆囊代偿性扩张,小达4 cm ×2.5 cm ×2.5 cm,术后胆囊收缩试验57%±12%,较术前42%±12%明显提高(t =17.12; P<0.001)。结论完全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治疗胆囊疾病,对保护胆囊及胆囊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新的保胆术式。
作者:梁法生;梁杰;兰云霞;韩爱萍;赵昌志;沈慧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阐述本中心肝脏微创外科手术经验-模式化完全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术,并评估其在治疗肝脏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腹腔镜肝脏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操作方式分为三组:早期开展的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组(early laparoscopic left hemihepatectomy,ELLH)、模式化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组(stylized laparoscopic left hemihepatectomy,SLLH),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组(laparoscopic left lateral sectionectomy,LLLS),对各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完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72例(早期开展的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26例,模式化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46例),完全腹腔镜左外叶切除术95例。 SLLH 组中位手术时间182 min(范围:120~360 min)、中位失血量150 ml(范围50~1600 ml)、中位住院时间5 d(范围3~12 d,)均低于 ELLH 组(182 min VS.232.5 min,P<0.01;150 ml VS.300 ml,P<0.01;5 d VS.7 d,P<0.05)。SLLH 组中位手术时间长于 LLLS 组(182 min VS 115.5 min,P<0.01),失血量与住院时间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模式化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是以“一阻二切”方法处理入肝血流、超声刀结合双极电凝离断肝脏实质为核心技术的手术方式,该术式化繁为简,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肝脏良、恶性疾病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雪飞;胡明根;赵国栋;许勇;许大彬;薛瑞华;刘荣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术后并发胃瘫的可能病因及综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术后发生胃瘫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综合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7例。在手术后4~5 d 肛门排气后进食流质饮食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呕吐物含有胆汁样胃液。给予留置胃肠减压管,每天可吸出800 ml 以上胆汁样胃液。经胃管行胃造影显示胃无蠕动4例或蠕动明显减弱6例,观察5~6 h 造影剂仍滞留胃内。予以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并采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和中医针灸治疗等非手术治疗;全部患者于胃瘫发生后7~15(平均12.3)d 恢复胃动力。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术后并发胃瘫,是多种因素所致短暂性胃功能改变,可能与麻醉、患者精神因素等有关,经非手术的综合治疗措施可治愈。
作者:孔凡东;何永忠;杜汉朋;聂向阳;龚独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外阴恶性肿瘤的手术安全性及临床效果,为其在妇科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对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以达芬奇成功实施首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策略、技巧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完成的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范围达到根治术要求,未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每侧历时85 min;术中平均每侧出血量均小于10 ml;手术清扫淋巴结平均每侧12个,引流量平均每日53(55±11) ml。患者术后次日即可进食、下床活动,第5日拔除双侧引流管后出院。随访至今,未发生腹股沟区皮肤坏死、切口延迟愈合及淋巴水肿等术后并发症。结论外阴癌病灶局部切除同时联合 Da Vinci 系统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增加手术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可以达到开放性手术切除淋巴结的同样效果,不影响手术的根治性。
作者:马佳佳;陈必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微创外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并发难治性自发性气胸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例COPD 并发难治性自发性气胸患者,行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大疱切除术和局部肺减容术,并对手术前、后患者的肺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90 min,住院时间7~15 d。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患者胸闷、气促等症状明显改善,脱离吸氧,无患者复发气胸。术后3个月患者肺功能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6个月肺功能与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外科治疗 COPD 并发难治性自发性气胸的近期疗效显著。
作者:陆善伟;王明松;梅举;徐怀阳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