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飞;胡明根;赵国栋;许勇;许大彬;薛瑞华;刘荣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外阴恶性肿瘤的手术安全性及临床效果,为其在妇科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对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以达芬奇成功实施首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策略、技巧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完成的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范围达到根治术要求,未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每侧历时85 min;术中平均每侧出血量均小于10 ml;手术清扫淋巴结平均每侧12个,引流量平均每日53(55±11) ml。患者术后次日即可进食、下床活动,第5日拔除双侧引流管后出院。随访至今,未发生腹股沟区皮肤坏死、切口延迟愈合及淋巴水肿等术后并发症。结论外阴癌病灶局部切除同时联合 Da Vinci 系统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增加手术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可以达到开放性手术切除淋巴结的同样效果,不影响手术的根治性。
作者:马佳佳;陈必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行预防性肠造口术的临床特点及其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将151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分为 A 组和 B 组进行对比研究,A 组75例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B 组76例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观察两组的临床特点及其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两组在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A 组的造口脱垂、造口周围感染发生率高于B 组,而造口狭窄、造口粪水性皮炎、造口回缩的发生率低于 B 组。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后,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根据横结肠造口和末端回肠造口的特点,分别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促进康复、改善预后。
作者:谢海珊;胡海英;邹小红;潘凯;朱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阐述本中心肝脏微创外科手术经验-模式化完全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术,并评估其在治疗肝脏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腹腔镜肝脏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操作方式分为三组:早期开展的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组(early laparoscopic left hemihepatectomy,ELLH)、模式化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组(stylized laparoscopic left hemihepatectomy,SLLH),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组(laparoscopic left lateral sectionectomy,LLLS),对各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完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72例(早期开展的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26例,模式化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46例),完全腹腔镜左外叶切除术95例。 SLLH 组中位手术时间182 min(范围:120~360 min)、中位失血量150 ml(范围50~1600 ml)、中位住院时间5 d(范围3~12 d,)均低于 ELLH 组(182 min VS.232.5 min,P<0.01;150 ml VS.300 ml,P<0.01;5 d VS.7 d,P<0.05)。SLLH 组中位手术时间长于 LLLS 组(182 min VS 115.5 min,P<0.01),失血量与住院时间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模式化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是以“一阻二切”方法处理入肝血流、超声刀结合双极电凝离断肝脏实质为核心技术的手术方式,该术式化繁为简,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肝脏良、恶性疾病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雪飞;胡明根;赵国栋;许勇;许大彬;薛瑞华;刘荣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肛门外翻拖出切除吻合技术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几年应用经肛门外翻拖出切除吻合技术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手术标本远端阴性切缘≥2 cm,环周病理检查未见癌细胞侵润。术后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或大便失禁等并发症。随访1个月~5年,无种植性肿瘤转移和局部复发患者。结论经肛门外翻拖出切除吻合术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具有微创和安全可靠的临床效果。
作者:江泽;张重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肝癌左外叶切除术对患者临床康复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行腹腔镜及开腹肝癌左外叶切除术患者44例,其中腹腔镜组22例,开腹组22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术前1d、术后第l天和第5天外周血中CD3、CD4/CD8、CDl9及NK细胞比例(数)的变化,ELISA测定外周血中CRP、IL-1β、IL-8、TNF-α的变化,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同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等。结果腹腔镜组术后患者平均镇痛剂使用时间为(1.9±0.8)d,平均首次进食时间为(2.2±0.5)d,平均住院时间为(6.3±1.3)d,均优于开腹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1d相比,术后1dCD3、CD19、CD4/CD8、NK细胞和IL-2都显著性降低,而CRP、IL-1β、IL-8、TNF-α显著性升高。开腹组术后ldCD3、CD19、CD4/CD8、NK细胞下降比腹腔镜组更加明显,而CRP、IL-1β、IL-8、TNF-α显著性升高。术后5d腹腔镜组CD3、CD4/CD8、CDl9及NK、CRP、IL-1β、IL-8、TNF-α的恢复和术前已经没有差别,而开腹组CD3、CD19、CD4/CD8、NK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和术前相比明显下降,CRP、IL-1β、IL-8、TNF-α处于显著性升高水平。结论腹腔镜组患者恢复快且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开腹组手术。
作者:牛坚;汪海军;邵华;张业伟;刘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 FTS(fast-track surgery,加速康复外科)理论在全腹腔镜胃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 FTS 应用在18例全腹腔镜胃肠癌症手术患者中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其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亦有所减少,术后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可尽早开始下一步辅助治疗。结论 FTS 理论在全腹腔镜胃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屈兵;姚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前,主流的减重手术为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Roux-en-Y胃转流术和胃束带术。在这三种术式中,腹腔镜胃袖状切除由于相对简单、安全、术后营养缺乏程度较轻,近年应用日益增多。胃袖状切除术初系用于极度肥胖患者的初次手术,为转流术创造条件。既往研究认为这种术式减重及代谢改善效果不如转流术[1,2]。为克服上述问题,有作者尝试在胃袖状切除基础上增加各种附加肠道转流。主要包括小肠转流、回肠间置,以及回肠间置+小肠转流。本文拟对此技术作一综述。
作者:王恺京;朱江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肝切除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自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对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肝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该系统,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2例为单独切除肝转移瘤,2例为同期切除结肠原发灶及肝转移瘤。手术时间为210~510 min。术中失血量100~900 ml,输血1例。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8~15 d。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微创外科手术。
作者:张煊;胡明根;刘荣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当前,腹腔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各项手术。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方面,一般的炎性疾病,肠黏连,甚至良、恶性肿瘤都适用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有着创伤小,胃肠干扰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腹腔镜 TME 的技术已趋成熟,但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技行术目前仍在发展,虽然有文献支持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的安全性及疗效,但至今仍尚未规范化及广泛使用。本文对现在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进展作一阐述。
作者:唐家慧;王存川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胆囊部分切除术在保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3年9月对63例胆囊畸形的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部分切除术。将胆囊畸形分为胆囊萎缩和折叠畸形两种,病变部位皆位于胆囊的远端,慢性炎症明显。其中胆囊萎缩21例,呈葫芦状;占胆囊1/4者11例,1/3者10例。折叠畸形42例,畸形与体部成角≥90度,或虽畸形与体部成角≤90度,但折叠处及其远端慢性炎症明显;占胆囊1/4者7例,其中向左折叠畸形3例,向右折叠畸形4例;1/3者15例,均向右折叠畸形;1/2者15例,向左折叠畸形1例,向右折叠畸形14例;2/3者5例,向左折叠畸形1例,向右折叠畸形4例。保留的胆囊功能正常:胆囊管通畅,胆囊壁≤3 mm,无明显炎症,胆囊收缩试验≥30%。本组合并胆囊结石57例,占90.5%,30例是黑色胆色素及以胆色素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占52.6%。27例是胆固醇及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占47.4%。切除有病变的胆囊后,胆道镜检查取净结石,4-0可吸收线连续两层缝合胆囊。结果63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0~180(134.7±24.1)min;排气时间分别是18~30(25.3±3.7) h;胆漏3例,每日5~30 ml,术后4、6、10 d 拔除引流管,术后7~11 d痊愈出院。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5个月,患者术前临床症状消失,无胆囊切除术后腹痛、脂肪泻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无结石复发;术后6~12月胆囊代偿性扩张,小达4 cm ×2.5 cm ×2.5 cm,术后胆囊收缩试验57%±12%,较术前42%±12%明显提高(t =17.12; P<0.001)。结论完全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治疗胆囊疾病,对保护胆囊及胆囊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新的保胆术式。
作者:梁法生;梁杰;兰云霞;韩爱萍;赵昌志;沈慧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的可行性,总结困难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经验,尤其是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理念在困难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体现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所行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病例,并以2011年5月为时间节点分为 A 组(节点前时段)、B 组(节点后时段),分别比较前后两组的(胆囊切除实行专病专治),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 B 组手术时间(78.1±6.6)min 少于 A 组(97.5±7.3)min,B 组术后住院时间(3.5±0.4)d 少于 A 组(5.6±0.5)d,出血量 B 组(68.9±7.2)ml 多于 A 组(56.7±7.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应成为腹腔镜术者的常规理念;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积累一定经验后,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可作为常规手术操作应用于临床。
作者:高蔚;金昌国;魏小军;吴振宇;张利刚;欧阳才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治疗门脉高压的可行性。方法对15例门脉高压患者行腹腔镜下完成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同时应用胃镜直视下缝合结扎胃底曲张静脉血管。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2.3(1.62±0.78)h,术中出血10~210(82.57±63.53)ml,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住院10~15 d。术后随访14例(93.3%),失访1例,随访9~36(12.3±7.8)个月,1例于术后12个月因其他疾病死亡,其他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再出血。结论结合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的微创优点,同时结合胃镜的显示与透光作用,取长补短,确切、有效地处理胃底曲张静脉,是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朱安东;徐刚;茹东跃;陈德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机器人带血管蒂回肠段移植阴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应用机器人带血管蒂回肠段移植阴道成形术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机器人带血管蒂回肠段移植阴道成形术失血量较少,再造的阴道可达到足够的深度和宽敞度,阴道壁柔软、滑润、有弹性,合乎生理需求,有感觉且稳定不挛缩,手术创伤小,可作为治疗先天无阴道的一种手术方式。结论机器人带血管蒂回肠段移植阴道成形术治疗先天阴道发育不全,观察手术疗效满意,有一定的优势,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秀丽;贾宝庆;韩岩;田爽;刘忠宇;杨文;陈正琼;于秀荣;闫志凤;罗成;姚元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12月施行32例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7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20 ml,术后切口感染和术后4 d 部分腹腔渗血各1例,无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安全有效,并可降低手术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曹峻;邰沁文;谷昊;白磊;薛飞;张金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