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学辉;余德生;罗金娥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78例腹股沟嵌顿疝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术前、术中及术后对症护理干预和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复发情况等。结果7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09±11) min;平均住院时间(10.1±1.4) d;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2.31%(72/78);术后并发浆膜腔积液6例,尿潴留4例,随访40个月,术后再发对侧疝1例,本组无切口感染患者及同部位复发。结论围手期无菌原则的执行、细心的心理疏导、伴发病治疗、并发症预防等快速、合理的护理干预是治疗成功的保障,并能够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李海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白线疝是发生于腹壁中线的腹外疝,因脐上白线较宽,脐下白线细、窄,故多见于上腹部,又称腹上疝。其临床上发生率低,占各种腹壁疝的0.35%~1.5%[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自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腹壁白线疝12例,均采用美国柯惠 Parietene ProGrip 补片(9 cm ×15 cm 自固定补片)行 Onlay 技术无张力修补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波;杨绪堂;廖皓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 MSCT 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腹内疝诊断及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4年12月,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27例腹内疝患者的横轴面 CT 及 MPR 表现,观察肠管异位分布及其占位效应,肠梗阻及其肠壁、系膜缺血征象,梗阻肠袢与邻近肠管、系膜的关系等。结果肠黏连束带疝13例,右侧十二指肠旁疝3例,盆腔内疝3例,盲肠周围疝3例,乙状结肠周围疝2例,小肠系膜疝1例,左结肠系膜裂孔疝1例,吻合口后方疝1例。疝内容物均为小肠及其系膜,疝入小肠袢呈肿块状、囊袋状、簇状。闭袢性小肠梗阻18例,小肠壁水肿增厚9例,其中小肠坏死5例,小肠穿孔1例;近端小肠梗阻15例;肠系膜静脉增粗、聚集,向疝口部位集中形成“缆绳征”17例。15例 CT 随访检查中7例闭袢性小肠梗阻或近端小肠梗阻加重,4例减轻,4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MSCT 多平面重建技术能较准确地诊断腹内疝,为手术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可作为腹内疝诊断及分型的首选影像检查手段。
作者:王礼同;蔡玉建;李澄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超普疝修补装置(UHS)行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成人腹股沟疝患者15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72例行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UHS 组),85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疝环充填组),比较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发生率及复发率等。结果 UHS 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3±7) min,(3.2±2.2) d,疝环充填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2±28) min,(4.6±4.1) d;UHS 组术后疼痛发生率为2.78%,术后1年无复发,对照组术后疼痛发生率和术后1年复发率分别为15.29%,8.24%。采用 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上述数据,UHS 组均优于疝环充填组(P<0.05)。结论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UHS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低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及复发率。
作者:朱纯超;陈博;张嘉炜;胡孔旺;熊茂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戳孔疝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腹腔镜术后戳孔疝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本组资料戳孔疝发生率为0.95%,其中术者因素者占38.9%。18例患者均行开放式前入路腹膜前补片修补术,平均手术时间75 min。术后下床活动平均时间1.5 d,肛门排气时间平均1.5 d;切口甲级愈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7.5 d。术后脐部异物感1例(5.5%),慢性疼痛2例(11.1%)。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结论规避术者因素可降低戳孔疝的发生率。开放式前入路腹膜前补片无张力修补术是腹腔镜术后戳孔疝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低是该治疗方法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阿合提别克·塔布斯;李剑辉;周军;阿不都斯木·艾沙;马博;李建刚;孙存山;李亮;郑建忠;杨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采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80例,随机分为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组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组,每组患者40例。对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0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 TAPP 组平均手术时间(45.0±5.0)min,TEP 组平均手术时间(45.0±3.0) min,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1.14,P =0.153)。 TAPP 组平均住院时间(3±1)d,TEP 组平均住院时间(3±1)d,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5.25,P =0.128)。 TAPP 组患者发生阴囊血肿2例,TEP 组发生阴囊血肿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5,P =0.087)。 TAPP 组尿潴留5例,TEP 组尿潴留2例,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0,P =0.000)。 TAPP 组腹股沟区疼痛2例,2周后自行消失;TEP 组无疼痛患者,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P =0.000)。随访3~18个月,平均(6±2)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患者疼痛轻。且在手术过程中能同时发现隐匿性疝,避免患者2次手术,适用于腹股沟疝的治疗。
作者:夏云;王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食管引流型喉罩用于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麻醉中通气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患者60例,年龄24~82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喉罩(LMA)组和气管导管(ETT)组,每组30例。术中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 PCV)模式,记录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后气管导管/喉罩置入前与置入完成后即刻及气管导管/喉罩拔出前及拔出后即刻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RR 为12次/ min、I/ E 为1∶1.5条件下使实际潮气量(VTE)达到7 ml/ kg 时的预设吸气峰压(Pinspired)值以及术中胃肠减压引流瓶容量的增加。结果所有患者气管导管或喉罩置入顺利且能够满足手术通气要求。气管导管/喉罩置入后及拔出后即刻 ETT 组的 MAP 及 HR 明显高于 LMA 组( t =6.927、2.471、4.033、3.185,P =0.000、0.016、0.000、0.002),气管导管/喉罩置入后与置入前即刻及拔出后与拔出前比较仅 ETT 组 MAP 及 HR明显增加( t =2.916、2.965、2.171、2.484,P =0.026、0.016、0.000、0.025);PCV 模式下 RR为12次/ min、I/ E 为1∶1.5条件下,当 VTE 达到7 ml/ kg 时 LMA 组 Pinspired 值明显低于 ETT 组(t =3.046,P =0.004);二组患者术中胃肠减压引流瓶容量的增加无明显差异;术后24 h 时咽喉疼痛不适发生率 LMA 组明显低于 ETT 组(χ2=4.32;P =0.038)。结论食管引流型喉罩较气管导管对循环影响小,通气可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满足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麻醉的通气需要。
作者:李明颖;张晓霞;李志刚;孙晓黎;李洁;于金辉;刘伟;王振元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闭孔疝患者常因不完全性肠梗阻急诊就诊,多经 CT 检查确诊[1-2],诊断明确后需手术松解嵌顿肠管、修补闭孔内口,部分因嵌顿肠管坏死而需行肠切除术。2010年8月至2014年4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腹腔镜治疗闭孔疝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文煜;刘习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者:《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者:《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儿童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广东省清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224例腹股沟疝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腹腔镜组及传统组,每组患儿112例,分别行腹腔镜下、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比较二组患儿手术情况、并发症及随访复发、切口瘢痕情况。结果腹腔镜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低于传统组,其治疗费用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低于传统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腹腔镜组阴囊血肿、鞘膜积液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其戳孔处血肿发生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组患儿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4±2.8)个月,腹腔镜组患儿瘢痕率、复发率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多种优势,且能够保持较高的安全性及美观度,较传统术式体现了巨大优势,可作为儿童腹股沟疝的首选术式加以推广。
作者:姜学辉;余德生;罗金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腹壁悬吊式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信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120例腹壁悬吊式免气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120例腹壁悬吊式免气腹胆囊切除术均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发生,无中转开腹或中转气腹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结论腹壁悬吊式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
作者:皮尔地瓦斯;克力木;张成;居来提;李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先天性脐尿管异常疾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山东省即墨市中医医院9例先天性脐尿管异常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记录。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9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2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并与腹壁脓肿腔隙相通,经护理干预后均痊愈出院,随访1~3年,所有患者均无复发及癌变。结论加强先天性脐尿管异常疾病的护理,是保证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伟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股沟嵌顿疝的术式选择,放置补片的指征,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4年7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53例接受手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一般情况、疝类型、发病至就诊时间、手术方式、是否放置补片及补片类型、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71例行肠切除,82例行无肠切除。肠切除主要风险因素为性别、年龄、疝类型、痴呆等精神疾病、嵌顿时间等。本组患者放置补片76例,补片感染者2例,1例移除补片,无复发。结论肠切除不是补片修补的禁忌,对于相对清洁的创面可选择补片修补,对患者减少复发的获益大于增加的潜在感染风险。
作者:王平;张方捷;高国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猪小肠黏膜下脱细胞组织基质补片(porcine small intestine submucosa,SIS)在腹股沟疝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上虞人民医院362例使用 SIS 补片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参数,观察及分析术中相关情况及术后患者发热、疼痛评分、活动时间、复发率及异物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43个月,平均(24±12)个月,其中失访15例,复发2例。平均手术时间(60±14) min,术后住院时间5~11 d,平均(7.5±2.6) d。术后 VAS 疼痛评分分别为术后8 h (4.5±1.5)分、术后7 d (1.4±0.9)分、术后1个月(0.8±0.8)分;术后下床时间为(12±5) h、术后恢复一般日常活动时间为(6±5)d、完全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为(39±38)d;术后1 d 有异物感的患者20例(5.5%),术后7 d 有异物感的患者4例(1.15%),术后3个月有异物感患者2例(0.55%)。1年后均无明显慢性疼痛及明显异物感。按照年龄分区,年龄≤25岁的患者术后疼痛与其他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异物感较其他各年龄组轻微(P<0.05),且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短(P<0.05)。结论临床应用 SIS 补片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简便、效果良好、术后舒适性好、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对年轻患者或者高危感染患者可能更具有优势。
作者:虞伟星;范晓松;何非平;陈杰;夏未杰;章更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造口旁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21例腹壁造口旁疝患者施行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围手术期给予个体化护理,通过对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并给予出院指导意见以预防复发。结果2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4~157 min,平均(65±32)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3 d,平均(1.2±0.4)d;术后进流食时间1~5 d,平均(1.8±1.1)d;术后住院时间3~12 d,平均(6±3)d。术中小肠壁损伤2例,行浆膜层修补;切口积液3例,换药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结论造口旁疝患者接受围手术期个体化护理,可以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复发,促进痊愈。
作者:王佳宁;刘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腹腹膜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开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72例腹股沟疝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试验组38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对照组34例,行开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二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二组尿潴留、伤口感染、血肿、血清肿、伤口疼痛、术后复发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腹膜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及开腹腹膜前疝修补术都是安全有效的,各有其优点,术者应该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地选择术式。
作者:林洋;穆林松;隋武;于文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辅助多平面重建技术在疝补片修补术后并发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腹壁疝补片修补术后补片区域出现不适就诊患者82例,行多层螺旋 CT 检查,并进行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建观察;测量补片周围渗出及软组织异常的范围,测量渗出的 CT 值。结果82例患者中,多层螺旋 CT 图像出现补片周围感染征象72例(87.8%);72例出现补片周围感染征象患者中,31例经多层螺旋 CT 检查考虑合并补片感染;31例患者中29例经手术证实为补片感染,诊断符合率93.5%;补片感染患者腹壁疝补片周围区域积液 CT 值高于排除补片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 CT 辅助多平面重建技术,有助于评价疝补片修补术后补片周围感染的范围以及组织结构受累的程度,有助于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闫玉昌;蒋涛;潘振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开放式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河北省赤城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58例,均行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观察患者围手术期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55±3)min;住院时间3~7 d,平均(5.0±1.0) d。术后切口疼痛7例,使用止痛药物治疗予以缓解3例,余患者无需治疗;阴囊肿胀3例,行穿刺引流后治愈;切口皮下积液2例,经换药后痊愈。随访3~12个月,术后慢性疼痛2例,异物感2例,睾丸轻度萎缩1例,无复发。结论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具有操作简单、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势,学习曲线短,已广泛应用于外科临床实践。
作者:高占明;王剑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与周围神经的关系。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20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无张力修补术,术中注意保护神经,术后进行3、6、12个月3次随访。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进行3次随访,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为16例,发生率8.0%,其中轻度疼痛为12例,占75.0%,中度疼痛为4例,占25.0%;术后6个月为8例,发生率4.0%,其中轻度疼痛为6例,占75.0%,中度疼痛为2例,占25.0%;术后12个月为6例,发生率3.0%,其中轻度疼痛为5例,占83.3%,中度疼痛为1例,占16.7%。3次随访均无重度疼痛发生。术后6个月慢性疼痛发生率与 Reinpol 的16.5%(116/704)和 Alfieri 的9.7%(94/973)研究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einpol P=0.000,Alfieri P=0.010)。结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与术中损伤周围神经密切相关;术中注意保护神经,避免过度分离、牵拉、卡压、缝扎及补片边缘压迫、切割神经等,是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有效措施。
作者:蒋亚男;陈健民;王殿琛;陈亚柯;李伟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