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琼;卢月月;易宏锋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症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本院门诊初诊为慢性胃炎的患者,其中上消化道症状阳性组的患者360例,上消化道症状阴性组患者36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碳14呼气试验进行HP检测及胃镜下活检,分别比较有无上消化道症状与患者HP阳性检出率的相关性;以及有无上消化道症状与胃镜活检诊断为胃癌前疾病的相关性。结果上消化道症状阳性组患者HP检出率高于上消化道症状阴性组(χ2=353.892、P =0.000);上消化道症状阳性组患者慢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发病率显著高于上消化道症状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28、P =0.000)。结论上消化道症状与HP感染具有相关性,上消化道症状与慢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具有相关性。
作者:谢琼;卢月月;易宏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6例恶性血液疾病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统计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潜在可疑危险因素与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关系,筛选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8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34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39.53%。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在合并糖尿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营养不良、中性粒细胞计数、中粒细胞缺乏时间、白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住院季节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营养不良、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住院季节为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合并糖尿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营养不良、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住院季节为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谷月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治疗骨科术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家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骨科术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均检出革兰阳性球菌,其中腰椎手术后感染11例,7例为四肢管状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5例为髋关节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使用利奈唑胺后总有效率为95.7%,起效时间为3~10 d,其中14例直接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用药后有效13例(92.9%),9例为万古霉素无效或不能耐受后改用利奈唑胺治疗,用药后有效7例(77.8%),共5例出现不良反应,2例腹泻,2例皮疹,1例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全部患者均能够耐受,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利奈唑胺治疗骨科术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安全有效,可应用于骨科术后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治疗或万古霉素治疗无效者。
作者:陈丰高鸿雁;张天阳;滕宇;蒋林;张卫国;郭智;Guo Zhi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近年来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肝病疾病谱及其变化趋势,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性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旨在为肝病的防治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9年间,本院住院的、出院主要诊断为肝病且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齐全的患者,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回顾性分析各种肝病的构成比及逐年变化;进一步分析乙型病肝炎毒性相关的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资料(包括乙型病毒性、感染史、家族史、输血史、饮酒史)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相关资料。结果回顾性分析发现,此9年间,本院住院的肝病患者的疾病谱,仍以病毒性肝病,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为主。肝恶性肿瘤患者数量及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多数患者发现肝癌前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或就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经抗病毒治疗后,肝癌患者有较好的预后。结论本研究发现近年来,住院的肝脏病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疾病,尤其是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构成比呈现上升趋势。经抗病毒治疗的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欧蔚妮;付艳;邢卉春;成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对妊娠期梅毒患者采取临床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妊娠期梅毒孕妇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妊娠期梅毒孕妇,根据其临床干预的时间,首次筛查时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的滴度及孕期梅毒治疗情况进行分组,并对其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妊娠期梅毒患者孕20周前(65例)和孕20周后(15例)进行临床干预,不良妊娠结局(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先天梅毒等)发生率分别是3.08%和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21、P =0.012)。90例梅毒孕妇根据孕期治疗情况,分为规范治疗组(60例)、不规范治疗组(20例)和未治疗组(10例),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1.67%(1/60)、20%(4/20)和60%(6/10),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863、P =0.001);80例采取临床干预的妊娠期梅毒孕妇根据首次筛查时RPR滴度分为≤1︰4(66例)和≥1︰8(14例)两组,RPR滴度≤1︰4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52%(1/66),显著低于RPR滴度≥1︰8组的孕妇不良结局发生率28.57%(4/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02、P =0.011)。结论对妊娠期梅毒患者的早期诊断、规范性治疗,可显著改善妊娠结局,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作者:朱俊芹;于海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乳腺术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状况以及护理对策,以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2010至2014年收治的乳腺术后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病原菌微生物、感染部位和送检标本等。结果病原菌中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21.4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株、15.63%)、肺炎链球菌(4株、12.5%)和铜绿假单胞菌(4株、12.5%)。送检标本分布和构成比分别为脓液28份(28.28%),伤口泌物21份(21.21%),痰液16份(16.16%),静脉血14份(14.14%),动脉血14份(14.14%)和组织6份(6.06%)。多重耐药菌感染的32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结论临床护理人员指导和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者,保持对MDRO警惕意识,严格遵守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仔细实施MDRO感染预防标准和手卫生规范,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MDRO感染,对MDRO感染者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虞相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访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管理模式,试验组在常规健康管理模式基础上实施品管圈管理模式。结果试验组患者对预防知识、传播途径、消毒知识和隔离方法知识的掌握例数为分别84、89、82和92例,对照组对于以上知识掌握的例数分别为62、71、79和7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278、10.125、0.287、8.589,P =0.000、0.001、0.592、0.003)。经过品管圈管理后试验组患者在1个月、2个月和3~6个月复诊的例数分别为85、78和69例,对照组患者复诊的例数分别为68、58和43例,两组患者各阶段的复诊例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38、9.191、13.718,P =0.005、0.002、0.000)。试验组患者的复诊率为90.231%,对照组患者的复诊率为53.22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品管圈管理对于慢性乙型肝炎随访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白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抗菌药物不同使用时间对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243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81例。A组产妇在术前30 min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术后不再使用抗菌药物;B组产妇术前30 min和术后3 d连续静脉滴注抗菌药物;C组产妇仅在术后连续静脉滴注3 d抗菌药物。结果手术情况: A、B组产妇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C组(t =13.603、27.024、13.367、7.939,P =0.000、0.000、0.000、0.008),A组患者住院费用显著低于B组(t =18.019、P =0.000);生理指标与切口愈合:A、B组产妇术后3 d高体温、WBC计数和CRP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t =27.322、1333.269、21.327、16.484、119.541、17.689,P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A组产妇WBC、CRP水平显著低于B组(t =16.037、4.557,P =0.000、0.038);术后感染:A、B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均显著低于C组(4.94%vs 6.17%vs 17.28%)(χ2=4.830、6.250,P =0.032、0.026)。结论剖宫产术前30 min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能降低术后炎性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节约住院费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预防术后感染方式。
作者:胡璇;崔艳双;刘增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女性阴道微生态构成及微生态失调的病原分布,为阴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妇科门诊就诊的4714例患者,按年龄分为6组(组距10岁),取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革兰染色、Nugent评分、功能评价等阴道微生态检测,分析各年龄段阴道微生态状况与病原间的相关性。结果4714例患者中微生态正常者842例(17.86%);阴道微生态失调者3872例(82.14%)中菌群抑制474例(10.06%),优势菌群异常138例(2.93%),菌群正常但阴道pH值、乳酸杆菌功能异常者1294例(27.45%);单纯性阴道感染者1654例(35.09%),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V)564例(11.96%)、BV中间型214例(4.54%),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658例(13.96%),滴虫性阴道炎(TV)12例(0.25%),单纯性需氧性阴道炎(AV)206例(4.37%);混合性阴道炎(MCVI)298例(6.32%)中主要为BV/BV中间型+ VVC 156例(3.30%),其次是AV + VVC 74例(1.57%)。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年龄集中于21~30岁组(36.57%),31~40岁组(29.87%)和41~50岁组(16.63%)三组;混合性阴道炎、BV/BV中间型和VVC主要集中于21~30岁组(2.46%、4.62%和6.41%)和31~40岁组(1.87%、4.67%和5.01%)。随年龄增加及阴道微生态失调,阴道pH、Nugent评分和乳酸杆菌密集度变化显著(χ2=8.45、28.53、4.55,P =0.02、0.005、0.04)。结论育龄女性阴道感染发病率高,阴道pH和乳酸杆菌密集度与患者年龄及感染状况相关,应重视各年龄段女性阴道微生态检测。
作者:曹敬荣;王培昌;闵嵘;张丽丽;王育英;谢威;段园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强化驱梅治疗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HIV阴性实验室确诊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性别、年龄、临床分型、既往驱梅治疗史、强化驱梅前血清梅毒快速血清反应试验(serum-RPR)滴度、脑脊液白细胞(CSF-WBC)计数、脑脊液蛋白(CSF-PRO)水平、脑脊液RPR(CSF-RPR)滴度等对驱梅治疗后6~12个月血清RPR滴度正常化的影响。结果入选的6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7.52±11.29)岁,男︰女=3.19︰1。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驱梅前serum-RPR滴度、CSF-WBC计数与驱梅治疗后6~12个月serum-RPR滴度正常化呈正相关(P均<0.05;OR =2.449,95%CI:1.390~4.312;OR =1.017,95%CI:1.000~1.034),而驱梅前CSF-RPR滴度与驱梅治疗后6~12个月血清RPR滴度正常化呈负相关(P均<0.05,OR =0.510,95%CI:0.294~0.887)。在单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中,强化驱梅前serum-RPR滴度和CSF-WBC计数是驱梅治疗后6~12个月serum-RPR滴度正常化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OR =1.653,95%CI:1.157~2.361;OR =1.016,95%CI:1.000~1.032)。结论强化驱梅前serum-RPR滴度水平及CSF-WBC计数对强化驱梅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脑脊液RPR滴度,是强化驱梅治疗效果较差的预测因素。宿主的免疫状态对神经梅毒的疗效和转归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勇;张玲;詹永婧;段毓姣;徐艳利;蒋荣猛;李兴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麻疹是一种致病力很强的传染病,当前仍不时有疫情暴发。其临床诊断准确率不高,需实验室检查辅助确诊。麻疹病毒IgM抗体检测易操作,结果可靠,但发病早期易出现假阴性。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能在发病早期检出病毒RNA。操作简单、快速、结果敏感。使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脱落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病毒分离和蚀斑中和实验不宜作为常规诊断使用。
作者:徐军;赵晓;侯存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天门地区手足口病(HFMD)疑似患儿CoxA16和EV71的感染情况,为其有效治疗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住院及门诊HFMD疑似患儿血标本,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CoxA16-IgM和EV71-IgM含量。结果共收集3009例HFMD疑似患儿,总阳性率13.2%(396/3009),CoxA16-IgM阳性率为10.77%(149/1384),EV71-IgM阳性率为15.2%(247/1625), CoxA16+ EV71混合感染阳性率为10.57%(146/1381)。单纯感染与混合感染男性患儿均显著多于女性患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EV71=4.60、P =0.017,χ2CoxA16=4.64、P =0.025,χ2EV71+ CoxA16=4.36、P =0.030);1岁患儿组阳性率高(较其他各年龄组,P均=0.000)。结论天门地区儿童HFMD感染率较高,病原以EV71为主,以CoxA16+ EV71混合感染较严重,疾控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防止HFMD的暴发流行。
作者:朱名超;朱娅;韩利蓉;孙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未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初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男性患者的糖脂代谢特点。方法比较未行HAART的初治男性AIDS患者(病例组)与同期健康男性(对照组)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血脂、血压、尿酸、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等糖脂代谢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显著升高(5.54 mmol/Lvs 4.97 mmol/L,t =4.980、P =0.000),BMI和总胆固醇显著降低,且伴有明显的HOMA-β降低(20.46%vs 99.48%,t=5.011、P =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分析显示,HIV病毒载量与HOMA-IR呈负相关(r =-0.474,P =0.03),与HOMA-β有一定负相关关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368,P =0.077)。结论初治男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常伴有空腹血糖升高和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且与HIV RNA载量有一定相关性,需定期监测血糖水平,警惕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兰丽娟;刘大凤;陈竹;何盛华;刘亚玲;王永;欣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孕期是否服用替比夫定以及产后不同的停药时间对其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生育的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的妊娠妇女626例,分为替比夫定组(LdT组,267例)和未用抗病毒药物组(对照组,359例);回顾性分析孕中期服用替比夫定与不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及不同停药时间的孕妇血清HBV DNA、产后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LdT组母亲服用替比夫定后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 =55.2413,P =0.0000),LdT组孕妇产前HBV DNA<500拷贝/ml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5180,P=0.0000)。两组母亲产后6个月内高AL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0.021,P =0.9836),对照组母亲产后ALT>2× ULN的病例数比LdT组多(χ2=9.1562,P =0.002)。产后0~29 d停药的母亲ALT水平和>2× ULN的病例数均高于产后>30 d停药者。结论替比夫定用于妊娠第3期加强HBV母婴阻断可以有效降低母亲体内HBV DNA水平,替比夫定治疗未增加产后ALT升高的风险,而产后停药过早可能增加ALT升高的风险。
作者:庄虔莹;刘敏;付冬;马小艳;蔡晧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深圳市菌痢流行分子特征及对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机制。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深圳市18家医院收集的临床标本进行分离培养与血清型鉴定,采用PCR方法检测质粒介导喹诺类耐药基因,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检测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接合转移实验分析接合子类型与耐药性。结果血清学分布:126株志贺菌中,福氏志贺菌108株(87.51%),宋氏志贺菌16株(12.70%),福氏志贺菌优势血清型为Ⅳ C血清型42株(38.89%);常用抗菌药物药敏情况分析:福氏志贺菌对萘啶酸(NAL)、头孢吡肟(FEP)、庆大霉素(GM)敏感性低于宋氏志贺菌,左氧氟沙星(LEV)、环丙沙星(GIP)、诺氟沙星(NOR)、头孢他啶(CAZ)、阿莫西林(AMC)敏感性高于宋氏志贺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扩增结果与序列分析:126株志贺菌中检出3株qnr基因(2.38%),4株aac6’基因(3.17%),1株qepA基因(0.78%);低抑菌浓度分析:与受体菌比较,接合子对萘啶酸、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庆大酶素5种抗菌药物低抑菌浓度提高2~32倍。结论深圳市志贺菌感染类型以福氏志贺菌与宋氏志贺菌为主,其中福氏志贺菌优势血清型为Ⅳ C血清型株;靶基因突变是导致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不同类型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差异性较大。
作者:蔡长争;舒少为;陈爱平;黄国清;周美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CNP2在线粒体上的定位以及磷酸酯酶活性是否参与抑制HIV-1病毒颗粒组装。方法采用RT-PCR扩增野生型CNP2编码区,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5,构建融合蛋白Flag-CNP2的表达质粒pcDNA5-Flag-CNP2。应用融合PCR诱导突变法构建CNP1及CNP2突变表达载体。CNP表达载体分别与HIV-1假病毒包装质粒pLP1、pLP2、pLP/VSVG、pLenti6-EGFP共同瞬时转染293T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上清病毒滴度,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Gag蛋白p55、p24以及细胞培养上清中p24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NP2、CNP1、CNP2-S9/22A可以显著抑制细胞中病毒的释放,培养上清中病毒滴度显著降低(滴度分别为5.66、4.20、5.75、6.63 Log10IU/ml,NC组为7.65 Log10 IU/ml;t =58.23、17.24、12.77、6.131,P =0.0035、0.0066、0.0004、0.0039)。CNP1抑制HIV-1病毒颗粒组装作用更强,Western blot检测培养上清中病毒蛋白完全p24消失。磷酸酯酶结构域(2HM)突变后CNP2抑制HIV-1病毒颗粒组装的作用显著降低。结论 CNP2抑制HIV-1病毒颗粒组装需要磷酸酯酶结构域(2HM)的参与,CNP2的线粒体定位信号可能会影响其抑制HIV病毒颗粒组装的作用。
作者:梁顺涛;戴国瑞;李蕊;蒋栋;曾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2015年10月,新发布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简称《指南》)首次提出了“临床治愈”的概念,明确将慢乙肝患者获得停药后持久应答、HBV DNA检测不到、HBsAg消失或抗-HBs阳转、并伴有ALT复常和肝脏组织学基本正常或有轻微病变作为治疗目标,通过科学检测和监测帮助临床医生在慢乙肝诊断、抗病毒治疗监测、随访中做出合理决策。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肺泡灌洗在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诊疗过程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及抗感染等治疗;试验组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肺泡灌洗。对患者进行连续肺部感染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结果、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肺部感染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冶疗后血气分析结果(pH:7.41±0.04和7.15±0.11,t =2.280、P =0.035;PaCO2:6.70±1.41 kPa和11.42±1.86 kPa, t =6.290、P =0.000;PaO2:10.33±1.42 kPa和5.77±2.01 kPa,t =5.320、P =0.000)、血清炎症因子(CRP:95.86±42.35 mg/L和131.47±33.53 mg/L;PCT:3.27±1.12 ng/ml和7.57±1.46 ng/ml;IL-6:63.52±13.68 ng/L和94.47±21.34 ng/L;TNF-α:35.41±8.42 ng/L和54.62±11.57 ng/L;P均<0.01)、临床肺部感染评分(第3天:4.0±1.1分和4.5±1.3分,t =2.180、P =0.045;第7天:2.8±1.0分和3.4±1.2分,t =2.690、P =0.009)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床边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肺泡灌洗安全、有效,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特别适用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患者。
作者:韩秋;李靖;沈军;曹向阳;陈强;邹文卫;杨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与大肠癌术后并发院内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住本院的80例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9.5±18.5)岁。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19例。对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基因类型、感染部位、病原菌类型、围术期接受激素/抗菌药物的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等维度的指标进行比较,考察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大肠癌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院内感染,与其年龄(OR =9.67,95%CI:1.13~16.83)、基因类型(HER-2)(OR =7.32,95%CI:1.32~19.81)、感染部位(OR =5.98,95%CI:1.25~10.74)、病原菌类型(OR =6.44,95%CI:1.06~14.73)、围术期激素/抗菌药物的使用(OR =0.66,95%CI:0.02~3.88)、住院时间(OR =4.79,95%CI:1.00~9.91)等因素均有相关性,其中,>60岁(χ2=11.18、P =0.02)、HER-2(+)(χ2=9.89、P =0.04),伤口/吻合口的感染(χ2=7.21、P =0.01)、合并G-杆菌感染(χ2=11.33、P =0.03)以及围术期使用激素/抗菌药物(χ2=10.94、P =0.04)、住院时间长(χ2=5.91、P =0.03)均是其相关危险因素。结论临床科室需加强对大肠癌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监控和防范,合理应用激素或抗菌药物,加强对手术吻合口处的清洁和消毒,尤其对于老龄患者,需尽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免疫力,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吴福红;李雪华;詹其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系统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及外文期刊数据库,共筛查到8篇比较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细菌性感染疗效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2.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数据统计,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治愈率计算OR值(95%CI)为0.91(0.62~1.33),有效率计算OR值(95%CI)为1.00(0.60~1.67),不良反应率计算OR值(95%CI)为0.80(0.35~1.85),清除率计算OR值(95%CI)为1.85(1.05~3.26),合并效应量检验P值分别为0.62、0.99、0.61和0.03;Egger线性回归法得出P =0.90,95%CI:-0.59~0.66。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不逊于头孢哌酮/舒巴坦。
作者:茅国峰;徐儿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