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氧氟沙星联合痰热清治疗老年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分析

王晓文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 左氧氟沙星, 痰热清注射液
摘要: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老年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9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左氧氟沙星0.3 g,2次/d,静脉输注。联合痰热清注射液20 ml,1次/d,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0.3 g,2次/d,静脉输注。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7%和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学意义(χ2=5.19,P<0.05)。另外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发热消退时间显著缩短(t=-2.08,P<0.05),治疗组咳嗽消失时间(t=-2.68,P<0.01)、肺部啰音消失时间(t=-3.11,P<0.01)和肺部影像吸收时间显著缩短(t=-4.25,P<0.01)。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切。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降钙素原和内毒素检测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内毒素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老年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者共1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革兰阴性菌(G-菌)感染100例和革兰阳性菌(G+菌)感染50例,并选取非细菌感染50例作对照组。对入选患者的血清PCT、内毒素和C-反应蛋白(CRP)做动态检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PCT和内毒素预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类型;并根据动态检测结果判定抗菌药物的疗效。结果 G-菌感染者PCT和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G+菌感染者。三组PCT和内毒素水平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67、6.875,P均<0.05);PCT水平以3.03 ng/ml为截值区分G-菌和G+菌感染老年患者的敏感度为91.67%,特异度为75.0%,曲线下面积为0.8924。内毒素水平以0.146 EU/ml为截值区分G-菌和G+菌感染老年患者的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90.0%,曲线下面积为0.8639;三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下呼吸道G-菌感染者治疗前后PCT和CR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45、9.876,P均<0.01)。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P>0.05)。结论 PCT和内毒素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鉴别感染类型的特异度,并可根据其动态变化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进一步验证病原菌类型。

    作者:施永新;宋卫青;李化会;郑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提高梅毒检测准确性改善患者临床诊疗--全新Elecsys? Syphilis梅毒免疫检测有效辅助梅毒筛查与诊断

    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梅毒由细菌梅毒螺旋体亚种引起,可通过直接性接触、输血、母婴等方式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600万人感染梅毒,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200万例。梅毒感染还会大大增加艾滋病毒(HIV)传播几率,梅毒溃烂患者感染HIV的几率可增加2~5倍。而在早期阶段梅毒仍可治愈,因此早期检测与术前筛查对于患者实现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有效预后以及尽早切断传染源都意义重大。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94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I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培养病原学种类、超声心动图改变及外科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9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前血培养阳性43例,阳性率为45.74%;90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95.74%;手术后30 d内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2.13%(2/94)。平均随访25个月,患者生存良好,活动耐力显著增加,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出血或血栓并发症。结论 IE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首诊医生的经验及警惕性,应结合血培养结果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确诊。瓣膜赘生物形成即有手术指征,防止其脱落带来更严重后果,内科治疗保守无效应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徐灿;潘俊;周庆;王东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分析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9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19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27例,感染率为14.2%;共检出病原菌3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0.03%,革兰阴性菌占63.64%;高龄(>75岁)、遗留死腔、手术时间长(>3 h)、有植皮、合并糖尿病或多种并症等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术中精细化操作,减少软组织剥离、消除死腔和控制血糖等并发症、并及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徐必生;邓敏;袁华兵;孙文武;杨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梅毒感染与输卵管妊娠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梅毒感染对输卵管妊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形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54例行手术治疗的输卵管妊娠患者,依据梅毒血清学化验分为梅毒血清学阳性组(梅毒组)和梅毒血清学阴性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异位妊娠发生率及术中盆腔黏连评分。梅毒组再根据患者是否曾行规范化驱梅治疗进一步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各组患者异位妊娠发生率及术中盆腔黏连评分。结果梅毒组患者20例,对照组患者34例。梅毒组中有既往异位妊娠病史者8例(40%,8/20),对照组中有既往异位妊娠病史者4例(12%,4/3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组中盆腔黏连严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5±7.23)和(1.15±3.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组中治疗组患者6例,未治疗组患者14例,治疗组中有既往异位妊娠病史者3例(50%,3/6),未治疗组中有既往异位妊娠病史者5例(36%,5/14),两组中有异位妊娠病史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治疗组中盆腔黏连严重程度高于治疗组,分别为(6.36±9.16)和(1.00±1.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梅毒感染可能增加不良妊娠发生率,并加重盆腔黏连程度,经过规范化驱梅治疗的患者较未治疗的患者盆腔黏连程度轻。

    作者:庄虔莹;易为;刘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左氧氟沙星联合痰热清治疗老年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老年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9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左氧氟沙星0.3 g,2次/d,静脉输注。联合痰热清注射液20 ml,1次/d,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0.3 g,2次/d,静脉输注。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7%和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学意义(χ2=5.19,P<0.05)。另外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发热消退时间显著缩短(t=-2.08,P<0.05),治疗组咳嗽消失时间(t=-2.68,P<0.01)、肺部啰音消失时间(t=-3.11,P<0.01)和肺部影像吸收时间显著缩短(t=-4.25,P<0.01)。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切。

    作者:王晓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10例的临床分析

    近年来,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LAP)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脂血症逐渐占据我国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病病因中第二位,仅次于胆道疾病。H L PA是多因素的病理、生理过程,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诊治标准尚有待进一步探索。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例HLPA患者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报道如下。

    作者:曹卫刚;李霞;曲恒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护理干预对于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于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临床意义,以期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于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各科室工作的医师和护士为研究对象,于护理干预实施前后采用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表和手卫生依从性观察表进行调查问卷,统计并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和手卫生依从性。结果护理干预前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较低,经护理干预的实施,医护人员对于各项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均达约95%,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均<0.01);对于手卫生依从性而言,干预前除接触患者体液及血液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普遍较低,而干预后医护人员于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物品后的手卫生依从性显著升高(P均<0.05);此外,无菌操作前手卫生依从性也有所升高,但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的实施,能促进医护人员对于手卫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其手卫生依从性,对于降低院内感染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董全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动态监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送检各类标本,采用DL-96细菌测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筛选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35株,80岁以上患者占72.6%,痰液中检出108(80.0%)株,科室分布主要在老年病内科(65.2%)、ICU(15.6%)和呼吸内科(6.7%)。135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假单胞菌药物除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17.0%,均产生较高的耐药性。敏感率低于30.0%的抗菌药物有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和氨曲南、亚胺培南,敏感率为30.0%~50.0%的抗菌药物有庆大霉素、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为50.0%~70.0%的抗菌药物有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率高于70.0%的只有阿米卡星,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美罗培南。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应根据药敏结果及联合用药的耐药特性合理联合用药,严重感染可选用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结论制定合理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及减少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朱荔清;邱广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血清白细胞介素-6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原发性肝癌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6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2年6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HBV相关PHC及32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6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甲胎蛋白(AFP)的相关性及对HBV相关PHC发生的判断。结果 HBV相关PHC患者血清IL-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高于健康对照组(t=6.442、6.069, P均=0.000);血清IL-6与AFP呈正相关关系(r=0.262、P=0.047),二者预测HBV相关PHC发生ROC面积分别为0.859和0.904;二者均能较好预测HBV相关PHC发生(Z =7.917、10.008,P均=0.000);以血清IL-6和AFP为参数,拟合预测HBV相关PHC发生的Logistic二元回归方程,模型方程拟合优度高(χ2=0.434、P=0.999),准确率达89.7%。结论 IL-6在预测HBV相关PHC发生方面与AFP具有同等临床价值,若将两者联合作为预测HBV相关PHC发生的指标,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作者:吴丛霞;邹美银;朱勇根;汪美华;吴月平;凌勇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动态监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各类送检标本,采用DL-96细菌测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20株,检出率逐年上升,主要分布在ICU (35.9%)、老年病内科(16.8%)和呼吸内科(13.2%);60岁以上患者检出占76.8%;在痰液中共检出170株,占77.3%。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除米诺环素的耐药率21.8%较低外,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60.0%以上,特别是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已达90.0%以上。对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采用两药联合或三药联合。结论制定合理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避免及减少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翟如波;李云慧;张昊;孙跃岭;邱广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传染病学授课模式创新

    传染病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临床主干课程之一。本文探讨了传统传染病学授课模式的不足,并介绍由本科教研室自主创新的新型授课模式——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法。此新模式在教学中应用多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减少授课学时;本文旨在为传染病学及其他临床学科教学提供可行新思路,供同行参考借鉴。

    作者:孙水林;付文娟;刘翠芸;刘佩佩;沈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徐州地区2695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徐州地区耐药结核的流行情况及其耐药谱,探讨耐药结核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涂阳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釆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获取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对研究对象的痰标本进行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获取耐药性资料;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地区总的耐药率为17.29%,耐多药[至少同时耐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率为5.60%,广泛耐药率为0.26%;复治患者的耐药率(37.26%)高于初治患者(13.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35,P<0.05);单一耐药的菌株中耐INH的耐药率高,在多耐药(对至少两种一线抗结核药耐药,但不包括同时耐INH和RFP)组合中,以INH+SM(链霉素)的组合构成比高;耐多药组合中,以INH+RFP的组合构成比高;耐药结核病在不同性别患者中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以41~60岁年龄组耐药率高。结论徐州地区结核病总耐药率虽然不高,但耐多药率较高,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分布以41~60岁年龄段多。

    作者:席向宇;戴明佳;颜学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构建感染免疫实验室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培养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根据临床诊治的问题制定感染免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构建转化型指导教师队伍,调整感染免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有利于医学科研和临床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措施。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研究生培育模式也是基础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中的重大转折。

    作者:张剑平;李蕊;陈丹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胃肠肿瘤外科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胃肠肿瘤外科病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病房送检的腹水、引流液、血液、痰、尿和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9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7株,革兰阴性菌71株,真菌6株。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高,为6株(6.4%),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株(66.7%),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比例高,为25株(26.6%),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21株(84.0%),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氨曲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有较高耐药性。结论本院胃肠肿瘤外科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比较明显。

    作者:杜云霞;姚云峰;付雪松;曾慧敏;张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恩替卡韦单药与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单药与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2014年9月之前在PubMed、Web of Knowledge和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恩替卡韦单用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临床研究,提取数据资料,运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入选9个研究(包括710患者);各时点(12周/3月、24周/6月、48周/12月及96周/24月)两组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及耐药基因突变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12月、96周/24月联合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单药组(RR=0.55,95%CI:0.31~0.99,P=0.05;RR=0.37,95%CI:0.22~0.63,P=0.0002)。结论恩替卡韦单药与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疗效相似,且均有良好的安全性,但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方案可使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更快实现HBeAg的血清学转换,获得更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

    作者:王甜;秦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克罗恩病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住院治疗的120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与医院感染有显著差异的因素再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CD患者医院感染率为38.3%(46/120),医院获得性肺炎为32.6%(15/46);疾病行为、活动指数(CDAI)、营养不良、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均是并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均<0.05),其OR值分别为2.25、3.62、2.82、2.18和2.58。结论对于克罗恩病,临床中应综合考虑上述危险因素,做好感染的预防、治疗和护理工作。

    作者:杨少武;吴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角色扮演法在传染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各种传染病有其各自的季节性及流行特点,且临床表现多样。而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固定且较短,导致其无法在实习阶段接触到不同季节的传染病。通过角色扮演、病例分析法能让学生进入医患各种角色,对病例及医患沟通有更好的认识和锻炼,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传染病的诊疗,并能提高医学生在未来临床工作中的医患沟通技巧。

    作者:宋蕊;陈志海;成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品管圈活动用于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管理及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于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管理的改善效果。方法本院于2012年9月起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成立品管圈小组、设定活动主题、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及策略制定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对比分析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手术器械包装缺陷的发生情况,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及消毒灭菌的合格率,并调查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对于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调查的各5000个手术器械包对比显示,实施前出现包装缺陷者36件,而实施后仅7件存在缺陷,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手术器械包的缺陷发生率显著降低(χ2=19.643,P <0.01),且进步率高达80.56%,器械清洗质量及消毒灭菌的合格率实施前分别是99.26%和99.02%,实施后均达到100%,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由4.19%下降至2.31%,效果显著(P均<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及时了解手术器械管理中的问题并制定策略,有效防止手术器械包装缺陷的发生,提高了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有助于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欧梅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率溶解曲线技术在常见沙门菌分型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建立沙门菌的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率溶解曲线(PCR-HRM)分型方法,结合DNA测序方法,比较PCR-HRM分型方法和血清学分型方法的一致性,评价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全部32株沙门菌,先用传统的血清学分型技术进行分型,然后选择fljB、gyrB和ycfQ 3个基因为目的基因,用PCR-HRM技术对其进行分型,后通过扩增上述3个目的基因并测序作为分型的金标准,比较血清学分型技术和PCR-HRM技术分型的一致率和正确率,分析两种方法不一致的可能原因。结果对32株所测沙门菌,血清学分型技术分出6个血清型,PCR-HRM分型技术分出5个曲线型,血清学分型技术和PCR-HRM分型技术的一致率为84.4%;以测序结果作为金标准,血清学分型技术的正确分型率为84.4%,PCR-HRM技术的正确分型率为96.9%,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156),但在本研究中PCR-HRM技术具有更高的分型正确率。结论 PCR-HRM分型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和正确率高的优点,与传统的血清学分型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建立标准操作规程之后,PCR-HRM技术在沙门菌分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盛翔宇;张智杰;薛文成;周连庆;梁雪妮;刘蒙蒙;孟冬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