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6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2年6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HBV相关PHC及32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6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甲胎蛋白(AFP)的相关性及对HBV相关PHC发生的判断。结果 HBV相关PHC患者血清IL-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高于健康对照组(t=6.442、6.069, P均=0.000);血清IL-6与AFP呈正相关关系(r=0.262、P=0.047),二者预测HBV相关PHC发生ROC面积分别为0.859和0.904;二者均能较好预测HBV相关PHC发生(Z =7.917、10.008,P均=0.000);以血清IL-6和AFP为参数,拟合预测HBV相关PHC发生的Logistic二元回归方程,模型方程拟合优度高(χ2=0.434、P=0.999),准确率达89.7%。结论 IL-6在预测HBV相关PHC发生方面与AFP具有同等临床价值,若将两者联合作为预测HBV相关PHC发生的指标,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作者:吴丛霞;邹美银;朱勇根;汪美华;吴月平;凌勇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大致死性传染病(仅次于艾滋病)。WHO《201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3.5%的初治结核病例和20.5%的复治结核病例为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1]。MDR-TB因疗程长、二线抗结核药物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多见以及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治疗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1]。由于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与宿主针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 12,IL-12)等Th1细胞因子介导的巨噬细胞与CD8+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联合免疫应答是清除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的免疫机制[2],因此,辅助免疫治疗成为优化结核病治疗的新思路。
作者:刘其会;孙峰;张文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近几年,公交车燃烧事故频繁发生,在突发事故中,本院普通外科重症监护室成立为临时的烧伤重症监护室,17例极危重症患者在里面进行集中救治、集中管理。医院烧伤监护室由于患者创面大面积暴露及各种置管的使用,患者免疫力极度低下,加之在烧伤科大力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医院感染高发部门,在医院感染防控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本科室在感染控制方面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现将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亭;卢嘉渝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在西非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肆虐,在全球化的今天,已对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014年3月,我国赴利比里亚第16批维和医疗分队进入任务区,面对前所未有的埃博拉病毒病大暴发,本文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和所掌握的疾病资料,做关于埃博拉病毒对孕妇的影响及其防治策略方面的综述。
作者:闫晓青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94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I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培养病原学种类、超声心动图改变及外科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9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前血培养阳性43例,阳性率为45.74%;90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95.74%;手术后30 d内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2.13%(2/94)。平均随访25个月,患者生存良好,活动耐力显著增加,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出血或血栓并发症。结论 IE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首诊医生的经验及警惕性,应结合血培养结果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确诊。瓣膜赘生物形成即有手术指征,防止其脱落带来更严重后果,内科治疗保守无效应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徐灿;潘俊;周庆;王东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老年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9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左氧氟沙星0.3 g,2次/d,静脉输注。联合痰热清注射液20 ml,1次/d,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0.3 g,2次/d,静脉输注。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7%和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学意义(χ2=5.19,P<0.05)。另外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发热消退时间显著缩短(t=-2.08,P<0.05),治疗组咳嗽消失时间(t=-2.68,P<0.01)、肺部啰音消失时间(t=-3.11,P<0.01)和肺部影像吸收时间显著缩短(t=-4.25,P<0.01)。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切。
作者:王晓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HBs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HBV DNA含量与胎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胎盘组织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以30例HBsAg阳性足月妊娠孕妇产前外周血及胎盘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妇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外周血HBV DN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胎盘组织HBsAg和HBcAg表达情况。结果30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eAg阳性18例,HBeAg阴性12例。HBV DNA>104 IU/ml者17例,HBV DNA 102~104 IU/ml者13例。21例胎盘组织HBsAg和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胎盘HBV感染率为75%(21/30),HBsAg和HBcAg阳性率分别为55.67%(17/30)和70%(21/30)。HBeAg阳性组中胎盘组织HBV感染率为88.89%(16/18),高于HBeAg阴性组41.67%(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中HBV DNA高含量组(>104 IU/ml)胎盘组织HBV感染率为94.12%(16/17),高于低含量组(102~104 IU/ml)患者的胎盘感染率38.46%(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血清HBeAg阳性和高病毒载量是发生胎盘组织HBV感染的高危因素。胎盘组织是HBV宫内感染传播途径之一。
作者:赵燕青;顾梅蕾;张媛媛;翟艳立;邸凤林;刘畅;胡燕;刘永明;苏何玲;钟彦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传染病专科医院由于疾病谱的变化、诊疗范围及诊治能力局限性,在现有医疗体制和机制下,传染病专科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甚至是生存危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作为北京市早的传染病专科医院,面对发展困境和生存危机,积极寻求发展,确立了“以传染病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抓住学科发展提高的重点,借助地理位置及政府政策支持的优势、采取人才引进培养、实施文化融合及科学的绩效考核等具体措施,实现了综合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困境和生存危机,本文通过探讨本院综合快速发展的实践经验,希望能够给政府和其他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作者:赵香梅;任娜;吴璐;田梅梅;凌伟;卜志军;赵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动态监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各类送检标本,采用DL-96细菌测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20株,检出率逐年上升,主要分布在ICU (35.9%)、老年病内科(16.8%)和呼吸内科(13.2%);60岁以上患者检出占76.8%;在痰液中共检出170株,占77.3%。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除米诺环素的耐药率21.8%较低外,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60.0%以上,特别是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已达90.0%以上。对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采用两药联合或三药联合。结论制定合理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避免及减少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翟如波;李云慧;张昊;孙跃岭;邱广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单药与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2014年9月之前在PubMed、Web of Knowledge和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恩替卡韦单用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临床研究,提取数据资料,运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入选9个研究(包括710患者);各时点(12周/3月、24周/6月、48周/12月及96周/24月)两组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及耐药基因突变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12月、96周/24月联合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单药组(RR=0.55,95%CI:0.31~0.99,P=0.05;RR=0.37,95%CI:0.22~0.63,P=0.0002)。结论恩替卡韦单药与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疗效相似,且均有良好的安全性,但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方案可使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更快实现HBeAg的血清学转换,获得更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
作者:王甜;秦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在早期梅毒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收治的77例早期梅毒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时间段进行TRUST滴度检测,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hs-CRP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7例患者驱梅治疗3个月后TRUST仅3例患者转阴,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转阴率逐渐增加,24个月后转阴率为93.5%(72/77);驱梅治疗治疗前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为(73.8±13.89)mg/L,较治疗后各时间段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25,P<0.05),治疗24个月后血清hs-CRP水平降到正常水平。结论早期梅毒患者血清TRUST滴度与hs-CRP浓度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联合检测血清TRUST滴度及hs-CRP水平变化对于早期梅毒的治疗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龙林会;张德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体外诱导和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方法,旨在研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产生和调节的机制。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内毒素(LPS)和白细胞介素-8(IL-8)体外诱导NET产生。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定性评价NET生成;采用PicoGreen?染料定量检测细胞上清游离DNA,反映NET生成量。结果 LPS体外刺激中性粒细胞3 h后,与对照组相比,产生大量胞外网状结构(NET),该结构包含DNA、组蛋白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成分;同时细胞上清中游离DNA(NET)含量显著升高(P<0.01)。采用IL-8体外刺激中性粒细胞3 h,与上述结果相似(P<0.05)。结论建立了体外诱导和定性、定量检测NET的方法,二者结合能更好地评价NET的产生。
作者:朱鏐娈;张玥;李国力;梁顺涛;郝禹;李蕊;曾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初步探讨DNA识别受体之一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中表达分布及其与肝组织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4例CHB患者肝组织活检标本、19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肝移植术后病肝组织标本及20例健康供体肝脏组织标本进行AIM-2检测,利用Image-Pro-Plus 6.0软件测定AIM-2积分吸光度值。肝脏组织炎症程度分为G1~4和纤维化程度分为S0~4,并进行HAI评分。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各组数据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AIM-2表达定位于肝实质细胞的胞质内。正常肝组织中极少表达,HBV相关患肝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多。患者肝脏组织AIM-2积分吸光度值中位数在HBV-ACLF组为19772.48,显著高于CHB组的4996.88(Z=5.008,P<0.001);CHB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296.49(Z=-3.028,P=0.002);患肝组织AIM-2表达水平与肝脏炎症HAI评分正相关(r=0.707,P<0.0001)。结论 AIM-2在正常肝组织极少表达;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表达显著增加,且随肝脏炎症的加重而表达增强,提示AIM-2可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脏损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庞秀青;李新华;莫志硕;冯智英;潘宇航;雷姿颖;郑杏容;高志良;谢冬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从慢性疾病管理角度,调查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对肝硬化并发症治疗常识的认知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肝硬化并发症管理指南的实施状况和患者依从性,为进一步制定肝硬化并发症的二级预防策略和患者教育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查阅病历收集被调查者的人口学资料、病史以及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如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后,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明确患者对肝硬化治疗常识的知晓率并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知晓率低的5个问题分别是:糖尿病患者可使用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12.3%)、腹水患者不需限制饮水量(16.9%)、可长期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预防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6.9%)、肝移植可治愈肝硬化(24.6%)、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肝硬化的并发症(44.6%)。患者对肝硬化治疗常识的知晓率与年龄[<55岁者为(51.3±21.3)%,≥55岁者为(60.1±14.4)%,t=-2.813、P=0.006)],发现肝硬化时间[≥2年者为(66.5±13.1)%,<2年者为(47.9±18.6)%,t=-6.668、P <0.001)],住院次数[(≥2次者为(60.0±17.1)%,第一次住院者为(50.0±19.6)%,t =-3.101、P =0.002)]均显著相关,而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结论肝硬化患者对治疗常识的知晓率较低,尚需加强患者教育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作者:张俊霞;闫杰;魏阳;王艳斌;赵红;王雪梅;谢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不仅给防控带来了挑战,也给传染病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身处自媒体时代,获取信息多元化,每个人既是信息的终端亦可成为发布者;一方面给获取信息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给正确的知识传输造成了压力。本文对自媒体时代的新发突发传染病教学从掌握权威信息,掌握关于疾病的新指南和综述,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等诸方面进行了探索。
作者:王凌航;李兴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9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19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27例,感染率为14.2%;共检出病原菌3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0.03%,革兰阴性菌占63.64%;高龄(>75岁)、遗留死腔、手术时间长(>3 h)、有植皮、合并糖尿病或多种并症等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术中精细化操作,减少软组织剥离、消除死腔和控制血糖等并发症、并及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徐必生;邓敏;袁华兵;孙文武;杨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近年来,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LAP)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脂血症逐渐占据我国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病病因中第二位,仅次于胆道疾病。H L PA是多因素的病理、生理过程,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诊治标准尚有待进一步探索。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例HLPA患者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报道如下。
作者:曹卫刚;李霞;曲恒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合并普外科疾病HIV/AIDS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及职业防护。方法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共对91例HIV/AIDS合并普外科疾病患者实施了手术,对其临床资料和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例普外科手术包括:左半肝切除术1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1例;甲状腺癌根治术1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腹股沟疝修补术4例,直肠良性肿瘤切除术2例,阑尾切除术1例,乙状结肠穿孔修补+降结肠造瘘术1例,胃癌根治术1例,小肠部分切除术1例,肛瘘切除或挂线术23例,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9例,混合痔切除术2例;颈部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术12例,腋窝脓肿切开引流术5例,浅表淋巴结活检术16例,浅表肿物切除术6例。术后Ⅰ类切口患者未使用抗菌药物,Ⅱ、Ⅲ类切口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或治疗。91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1例死亡。术后伤口一期愈合45例,延期愈合46例。在所有手术中发生1例手术医生职业暴露,经过紧急局部处理和定时检测,未口服抗病毒药物,未发生HIV感染。结论 HIV/AIDS不是普外科手术的禁忌证,合理的手术治疗是挽救部分HIV/AIDS患者唯一有效的方法。医务人员应对HIV/AIDS患者实施手术应持积极态度;只要术中严格职业防护,严守操作规程,医务人员是可以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建议各大综合性医院开设感染手术室,积极收治此类患者;且能够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处理预案和保障体系。
作者:赵东;何清;陶红光;宗华;钱福永;李红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梅毒由细菌梅毒螺旋体亚种引起,可通过直接性接触、输血、母婴等方式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600万人感染梅毒,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200万例。梅毒感染还会大大增加艾滋病毒(HIV)传播几率,梅毒溃烂患者感染HIV的几率可增加2~5倍。而在早期阶段梅毒仍可治愈,因此早期检测与术前筛查对于患者实现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有效预后以及尽早切断传染源都意义重大。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医务人员手部皮炎患病情况并探讨可能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对垂杨柳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对有皮肤问题的医务人员逐一进行皮肤科检查,收集流行病学资料。所有资料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此次调查中,医务人员手部皮炎患病率为18.4%。系统性疾病、过敏史以及接触消毒剂是手部皮炎的独立风险因素(P=0.001、0.002、0.009)。结论在本次调查中医务人员手部皮炎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手部皮炎患病可能与系统疾病、过敏史和接触消毒剂有关。
作者:陈岚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