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航;李兴旺
近年来,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LAP)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脂血症逐渐占据我国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病病因中第二位,仅次于胆道疾病。H L PA是多因素的病理、生理过程,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诊治标准尚有待进一步探索。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例HLPA患者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报道如下。
作者:曹卫刚;李霞;曲恒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梅毒由细菌梅毒螺旋体亚种引起,可通过直接性接触、输血、母婴等方式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600万人感染梅毒,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200万例。梅毒感染还会大大增加艾滋病毒(HIV)传播几率,梅毒溃烂患者感染HIV的几率可增加2~5倍。而在早期阶段梅毒仍可治愈,因此早期检测与术前筛查对于患者实现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有效预后以及尽早切断传染源都意义重大。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9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19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27例,感染率为14.2%;共检出病原菌3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0.03%,革兰阴性菌占63.64%;高龄(>75岁)、遗留死腔、手术时间长(>3 h)、有植皮、合并糖尿病或多种并症等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术中精细化操作,减少软组织剥离、消除死腔和控制血糖等并发症、并及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徐必生;邓敏;袁华兵;孙文武;杨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在研究生培养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根据临床诊治的问题制定感染免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构建转化型指导教师队伍,调整感染免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有利于医学科研和临床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措施。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研究生培育模式也是基础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中的重大转折。
作者:张剑平;李蕊;陈丹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传染病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临床主干课程之一。本文探讨了传统传染病学授课模式的不足,并介绍由本科教研室自主创新的新型授课模式——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法。此新模式在教学中应用多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减少授课学时;本文旨在为传染病学及其他临床学科教学提供可行新思路,供同行参考借鉴。
作者:孙水林;付文娟;刘翠芸;刘佩佩;沈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沙门菌的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率溶解曲线(PCR-HRM)分型方法,结合DNA测序方法,比较PCR-HRM分型方法和血清学分型方法的一致性,评价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全部32株沙门菌,先用传统的血清学分型技术进行分型,然后选择fljB、gyrB和ycfQ 3个基因为目的基因,用PCR-HRM技术对其进行分型,后通过扩增上述3个目的基因并测序作为分型的金标准,比较血清学分型技术和PCR-HRM技术分型的一致率和正确率,分析两种方法不一致的可能原因。结果对32株所测沙门菌,血清学分型技术分出6个血清型,PCR-HRM分型技术分出5个曲线型,血清学分型技术和PCR-HRM分型技术的一致率为84.4%;以测序结果作为金标准,血清学分型技术的正确分型率为84.4%,PCR-HRM技术的正确分型率为96.9%,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156),但在本研究中PCR-HRM技术具有更高的分型正确率。结论 PCR-HRM分型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和正确率高的优点,与传统的血清学分型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建立标准操作规程之后,PCR-HRM技术在沙门菌分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盛翔宇;张智杰;薛文成;周连庆;梁雪妮;刘蒙蒙;孟冬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于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临床意义,以期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于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各科室工作的医师和护士为研究对象,于护理干预实施前后采用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表和手卫生依从性观察表进行调查问卷,统计并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和手卫生依从性。结果护理干预前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较低,经护理干预的实施,医护人员对于各项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均达约95%,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均<0.01);对于手卫生依从性而言,干预前除接触患者体液及血液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普遍较低,而干预后医护人员于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物品后的手卫生依从性显著升高(P均<0.05);此外,无菌操作前手卫生依从性也有所升高,但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的实施,能促进医护人员对于手卫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其手卫生依从性,对于降低院内感染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董全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各种传染病有其各自的季节性及流行特点,且临床表现多样。而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固定且较短,导致其无法在实习阶段接触到不同季节的传染病。通过角色扮演、病例分析法能让学生进入医患各种角色,对病例及医患沟通有更好的认识和锻炼,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传染病的诊疗,并能提高医学生在未来临床工作中的医患沟通技巧。
作者:宋蕊;陈志海;成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糖代谢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差异。方法分析110例CHB患者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异常及糖尿病三种糖代谢状态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差异。结果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及存在脂肪肝的比例均随着糖代谢状态恶化而显著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脏弹性值亦随着糖代谢状态恶化而显著增加,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4.663,P=0.033)。总胆红素亦随着糖代谢状态恶化而有所增加,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84,P=0.069)。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不同糖代谢状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4、0.465,P=0.497、0.497)。糖耐量异常组与糖尿病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糖代谢异常对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均有影响。
作者:兰丽娟;张碧英;刘大凤;张霞;李静;刘亚玲;王永;包蕾;欣怡;胡芯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合并普外科疾病HIV/AIDS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及职业防护。方法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共对91例HIV/AIDS合并普外科疾病患者实施了手术,对其临床资料和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例普外科手术包括:左半肝切除术1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1例;甲状腺癌根治术1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腹股沟疝修补术4例,直肠良性肿瘤切除术2例,阑尾切除术1例,乙状结肠穿孔修补+降结肠造瘘术1例,胃癌根治术1例,小肠部分切除术1例,肛瘘切除或挂线术23例,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9例,混合痔切除术2例;颈部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术12例,腋窝脓肿切开引流术5例,浅表淋巴结活检术16例,浅表肿物切除术6例。术后Ⅰ类切口患者未使用抗菌药物,Ⅱ、Ⅲ类切口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或治疗。91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1例死亡。术后伤口一期愈合45例,延期愈合46例。在所有手术中发生1例手术医生职业暴露,经过紧急局部处理和定时检测,未口服抗病毒药物,未发生HIV感染。结论 HIV/AIDS不是普外科手术的禁忌证,合理的手术治疗是挽救部分HIV/AIDS患者唯一有效的方法。医务人员应对HIV/AIDS患者实施手术应持积极态度;只要术中严格职业防护,严守操作规程,医务人员是可以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建议各大综合性医院开设感染手术室,积极收治此类患者;且能够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处理预案和保障体系。
作者:赵东;何清;陶红光;宗华;钱福永;李红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HBs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HBV DNA含量与胎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胎盘组织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以30例HBsAg阳性足月妊娠孕妇产前外周血及胎盘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妇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外周血HBV DN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胎盘组织HBsAg和HBcAg表达情况。结果30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eAg阳性18例,HBeAg阴性12例。HBV DNA>104 IU/ml者17例,HBV DNA 102~104 IU/ml者13例。21例胎盘组织HBsAg和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胎盘HBV感染率为75%(21/30),HBsAg和HBcAg阳性率分别为55.67%(17/30)和70%(21/30)。HBeAg阳性组中胎盘组织HBV感染率为88.89%(16/18),高于HBeAg阴性组41.67%(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中HBV DNA高含量组(>104 IU/ml)胎盘组织HBV感染率为94.12%(16/17),高于低含量组(102~104 IU/ml)患者的胎盘感染率38.46%(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血清HBeAg阳性和高病毒载量是发生胎盘组织HBV感染的高危因素。胎盘组织是HBV宫内感染传播途径之一。
作者:赵燕青;顾梅蕾;张媛媛;翟艳立;邸凤林;刘畅;胡燕;刘永明;苏何玲;钟彦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对妊娠末期下生殖道感染与孕产妇妊娠结局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临床防治下生殖道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本院产科妊娠末期有下生殖道感染的女性患者共90例列入研究组,同期进行产检的妊娠末期无下生殖道感染的女性患者90例列入对照组,均随访至产后1周,行宫颈分泌物病原菌检测,对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妊娠末期下生殖道感染病例病原菌检出情况包括细菌性阴道病28.89%(26/90)、假丝酵母菌病11.11%(10/90)、支原体24.44%(22/90)、衣原体13.33%(12/90)、淋球菌2.22%(2/90)、滴虫性阴道炎13.33%(12/90)以及β-溶血性链球菌6.67%(6/90)。研究组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和低体质量儿的发生率分别为11.11%、10%、7.78%、7.78%和7.78%,对照组分别为3.33%、2.22%、1.11%、1.11%和1.1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63、4.744、4.709、4.709、4.709,P均<0.05)。结论妊娠末期下生殖道感染对女性妊娠结局具有巨大影响,临床医师应积极作好防治工作,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作者:朱俊芹;于海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在西非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肆虐,在全球化的今天,已对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014年3月,我国赴利比里亚第16批维和医疗分队进入任务区,面对前所未有的埃博拉病毒病大暴发,本文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和所掌握的疾病资料,做关于埃博拉病毒对孕妇的影响及其防治策略方面的综述。
作者:闫晓青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初步探讨DNA识别受体之一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中表达分布及其与肝组织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4例CHB患者肝组织活检标本、19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肝移植术后病肝组织标本及20例健康供体肝脏组织标本进行AIM-2检测,利用Image-Pro-Plus 6.0软件测定AIM-2积分吸光度值。肝脏组织炎症程度分为G1~4和纤维化程度分为S0~4,并进行HAI评分。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各组数据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AIM-2表达定位于肝实质细胞的胞质内。正常肝组织中极少表达,HBV相关患肝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多。患者肝脏组织AIM-2积分吸光度值中位数在HBV-ACLF组为19772.48,显著高于CHB组的4996.88(Z=5.008,P<0.001);CHB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296.49(Z=-3.028,P=0.002);患肝组织AIM-2表达水平与肝脏炎症HAI评分正相关(r=0.707,P<0.0001)。结论 AIM-2在正常肝组织极少表达;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表达显著增加,且随肝脏炎症的加重而表达增强,提示AIM-2可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脏损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庞秀青;李新华;莫志硕;冯智英;潘宇航;雷姿颖;郑杏容;高志良;谢冬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分析胃肠肿瘤外科病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病房送检的腹水、引流液、血液、痰、尿和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9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7株,革兰阴性菌71株,真菌6株。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高,为6株(6.4%),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株(66.7%),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比例高,为25株(26.6%),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21株(84.0%),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氨曲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有较高耐药性。结论本院胃肠肿瘤外科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比较明显。
作者:杜云霞;姚云峰;付雪松;曾慧敏;张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不仅给防控带来了挑战,也给传染病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身处自媒体时代,获取信息多元化,每个人既是信息的终端亦可成为发布者;一方面给获取信息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给正确的知识传输造成了压力。本文对自媒体时代的新发突发传染病教学从掌握权威信息,掌握关于疾病的新指南和综述,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等诸方面进行了探索。
作者:王凌航;李兴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传染病专科医院由于疾病谱的变化、诊疗范围及诊治能力局限性,在现有医疗体制和机制下,传染病专科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甚至是生存危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作为北京市早的传染病专科医院,面对发展困境和生存危机,积极寻求发展,确立了“以传染病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抓住学科发展提高的重点,借助地理位置及政府政策支持的优势、采取人才引进培养、实施文化融合及科学的绩效考核等具体措施,实现了综合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困境和生存危机,本文通过探讨本院综合快速发展的实践经验,希望能够给政府和其他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作者:赵香梅;任娜;吴璐;田梅梅;凌伟;卜志军;赵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大致死性传染病(仅次于艾滋病)。WHO《201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3.5%的初治结核病例和20.5%的复治结核病例为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1]。MDR-TB因疗程长、二线抗结核药物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多见以及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治疗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1]。由于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与宿主针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 12,IL-12)等Th1细胞因子介导的巨噬细胞与CD8+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联合免疫应答是清除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的免疫机制[2],因此,辅助免疫治疗成为优化结核病治疗的新思路。
作者:刘其会;孙峰;张文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疾病。近20年来,随着对丙型肝炎病理、生理的深入了解及诊疗技术的进步,HCV相关的肝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有了巨大进步。一些新的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s, DAAs)也已经在欧洲和其他地区注册用于丙型肝炎的治疗;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丙型肝炎的可治愈性,使得人们对“让丙型肝炎成为历史”寄予很大的希望。为此,欧洲肝脏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于2014年再次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更新,介绍了2014年1月已在欧洲被批准的Sofosbuvir及在8月、11月批准的Simeprevir、Daclatasvir及相关方案的临床应用[1]。本文就相关内容要点做一解读。文中标注了指南中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推荐意见的级别(见表1);为阅读的方便,解读中未完全按原来的章节排序。
作者:闫改勤;庞婷;邢卉春;成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老年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9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左氧氟沙星0.3 g,2次/d,静脉输注。联合痰热清注射液20 ml,1次/d,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0.3 g,2次/d,静脉输注。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7%和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学意义(χ2=5.19,P<0.05)。另外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发热消退时间显著缩短(t=-2.08,P<0.05),治疗组咳嗽消失时间(t=-2.68,P<0.01)、肺部啰音消失时间(t=-3.11,P<0.01)和肺部影像吸收时间显著缩短(t=-4.25,P<0.01)。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切。
作者:王晓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