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何清;陶红光;宗华;钱福永;李红春
目的:动态监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各类送检标本,采用DL-96细菌测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20株,检出率逐年上升,主要分布在ICU (35.9%)、老年病内科(16.8%)和呼吸内科(13.2%);60岁以上患者检出占76.8%;在痰液中共检出170株,占77.3%。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除米诺环素的耐药率21.8%较低外,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60.0%以上,特别是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已达90.0%以上。对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采用两药联合或三药联合。结论制定合理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避免及减少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翟如波;李云慧;张昊;孙跃岭;邱广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大致死性传染病(仅次于艾滋病)。WHO《201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3.5%的初治结核病例和20.5%的复治结核病例为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1]。MDR-TB因疗程长、二线抗结核药物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多见以及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治疗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1]。由于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与宿主针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 12,IL-12)等Th1细胞因子介导的巨噬细胞与CD8+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联合免疫应答是清除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的免疫机制[2],因此,辅助免疫治疗成为优化结核病治疗的新思路。
作者:刘其会;孙峰;张文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动态监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送检各类标本,采用DL-96细菌测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筛选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35株,80岁以上患者占72.6%,痰液中检出108(80.0%)株,科室分布主要在老年病内科(65.2%)、ICU(15.6%)和呼吸内科(6.7%)。135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假单胞菌药物除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17.0%,均产生较高的耐药性。敏感率低于30.0%的抗菌药物有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和氨曲南、亚胺培南,敏感率为30.0%~50.0%的抗菌药物有庆大霉素、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为50.0%~70.0%的抗菌药物有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率高于70.0%的只有阿米卡星,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美罗培南。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应根据药敏结果及联合用药的耐药特性合理联合用药,严重感染可选用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结论制定合理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及减少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朱荔清;邱广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type B),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导致的一类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病变为脑实质炎症,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威胁儿童生命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患儿不能及时进行适合的住院治疗,患儿治疗预后非常差,甚至危及其生命,该疾病致死率为达25%,其致残率高达40%~60%,其后果给整个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心里和经济负担[2]。本科室2009年8月~2013年12月共收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儿童48例,通过精心医疗治疗和护理,疗效较满意,现汇报如下。
作者:韩歌;王慧群;范春红;徐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近年来,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LAP)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脂血症逐渐占据我国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病病因中第二位,仅次于胆道疾病。H L PA是多因素的病理、生理过程,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诊治标准尚有待进一步探索。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例HLPA患者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报道如下。
作者:曹卫刚;李霞;曲恒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传染病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临床主干课程之一。本文探讨了传统传染病学授课模式的不足,并介绍由本科教研室自主创新的新型授课模式——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法。此新模式在教学中应用多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减少授课学时;本文旨在为传染病学及其他临床学科教学提供可行新思路,供同行参考借鉴。
作者:孙水林;付文娟;刘翠芸;刘佩佩;沈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6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2年6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HBV相关PHC及32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6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甲胎蛋白(AFP)的相关性及对HBV相关PHC发生的判断。结果 HBV相关PHC患者血清IL-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高于健康对照组(t=6.442、6.069, P均=0.000);血清IL-6与AFP呈正相关关系(r=0.262、P=0.047),二者预测HBV相关PHC发生ROC面积分别为0.859和0.904;二者均能较好预测HBV相关PHC发生(Z =7.917、10.008,P均=0.000);以血清IL-6和AFP为参数,拟合预测HBV相关PHC发生的Logistic二元回归方程,模型方程拟合优度高(χ2=0.434、P=0.999),准确率达89.7%。结论 IL-6在预测HBV相关PHC发生方面与AFP具有同等临床价值,若将两者联合作为预测HBV相关PHC发生的指标,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作者:吴丛霞;邹美银;朱勇根;汪美华;吴月平;凌勇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医务人员手部皮炎患病情况并探讨可能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对垂杨柳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对有皮肤问题的医务人员逐一进行皮肤科检查,收集流行病学资料。所有资料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此次调查中,医务人员手部皮炎患病率为18.4%。系统性疾病、过敏史以及接触消毒剂是手部皮炎的独立风险因素(P=0.001、0.002、0.009)。结论在本次调查中医务人员手部皮炎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手部皮炎患病可能与系统疾病、过敏史和接触消毒剂有关。
作者:陈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从慢性疾病管理角度,调查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对肝硬化并发症治疗常识的认知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肝硬化并发症管理指南的实施状况和患者依从性,为进一步制定肝硬化并发症的二级预防策略和患者教育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查阅病历收集被调查者的人口学资料、病史以及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如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后,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明确患者对肝硬化治疗常识的知晓率并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知晓率低的5个问题分别是:糖尿病患者可使用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12.3%)、腹水患者不需限制饮水量(16.9%)、可长期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预防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6.9%)、肝移植可治愈肝硬化(24.6%)、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肝硬化的并发症(44.6%)。患者对肝硬化治疗常识的知晓率与年龄[<55岁者为(51.3±21.3)%,≥55岁者为(60.1±14.4)%,t=-2.813、P=0.006)],发现肝硬化时间[≥2年者为(66.5±13.1)%,<2年者为(47.9±18.6)%,t=-6.668、P <0.001)],住院次数[(≥2次者为(60.0±17.1)%,第一次住院者为(50.0±19.6)%,t =-3.101、P =0.002)]均显著相关,而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结论肝硬化患者对治疗常识的知晓率较低,尚需加强患者教育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作者:张俊霞;闫杰;魏阳;王艳斌;赵红;王雪梅;谢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不仅给防控带来了挑战,也给传染病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身处自媒体时代,获取信息多元化,每个人既是信息的终端亦可成为发布者;一方面给获取信息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给正确的知识传输造成了压力。本文对自媒体时代的新发突发传染病教学从掌握权威信息,掌握关于疾病的新指南和综述,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等诸方面进行了探索。
作者:王凌航;李兴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在早期梅毒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收治的77例早期梅毒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时间段进行TRUST滴度检测,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hs-CRP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7例患者驱梅治疗3个月后TRUST仅3例患者转阴,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转阴率逐渐增加,24个月后转阴率为93.5%(72/77);驱梅治疗治疗前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为(73.8±13.89)mg/L,较治疗后各时间段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25,P<0.05),治疗24个月后血清hs-CRP水平降到正常水平。结论早期梅毒患者血清TRUST滴度与hs-CRP浓度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联合检测血清TRUST滴度及hs-CRP水平变化对于早期梅毒的治疗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龙林会;张德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梅毒由细菌梅毒螺旋体亚种引起,可通过直接性接触、输血、母婴等方式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600万人感染梅毒,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200万例。梅毒感染还会大大增加艾滋病毒(HIV)传播几率,梅毒溃烂患者感染HIV的几率可增加2~5倍。而在早期阶段梅毒仍可治愈,因此早期检测与术前筛查对于患者实现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有效预后以及尽早切断传染源都意义重大。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分析胃肠肿瘤外科病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病房送检的腹水、引流液、血液、痰、尿和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9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7株,革兰阴性菌71株,真菌6株。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高,为6株(6.4%),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株(66.7%),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比例高,为25株(26.6%),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21株(84.0%),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氨曲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有较高耐药性。结论本院胃肠肿瘤外科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比较明显。
作者:杜云霞;姚云峰;付雪松;曾慧敏;张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梅毒感染对输卵管妊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形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54例行手术治疗的输卵管妊娠患者,依据梅毒血清学化验分为梅毒血清学阳性组(梅毒组)和梅毒血清学阴性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异位妊娠发生率及术中盆腔黏连评分。梅毒组再根据患者是否曾行规范化驱梅治疗进一步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各组患者异位妊娠发生率及术中盆腔黏连评分。结果梅毒组患者20例,对照组患者34例。梅毒组中有既往异位妊娠病史者8例(40%,8/20),对照组中有既往异位妊娠病史者4例(12%,4/3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组中盆腔黏连严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5±7.23)和(1.15±3.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组中治疗组患者6例,未治疗组患者14例,治疗组中有既往异位妊娠病史者3例(50%,3/6),未治疗组中有既往异位妊娠病史者5例(36%,5/14),两组中有异位妊娠病史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治疗组中盆腔黏连严重程度高于治疗组,分别为(6.36±9.16)和(1.00±1.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梅毒感染可能增加不良妊娠发生率,并加重盆腔黏连程度,经过规范化驱梅治疗的患者较未治疗的患者盆腔黏连程度轻。
作者:庄虔莹;易为;刘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单药与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2014年9月之前在PubMed、Web of Knowledge和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恩替卡韦单用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临床研究,提取数据资料,运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入选9个研究(包括710患者);各时点(12周/3月、24周/6月、48周/12月及96周/24月)两组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及耐药基因突变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12月、96周/24月联合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单药组(RR=0.55,95%CI:0.31~0.99,P=0.05;RR=0.37,95%CI:0.22~0.63,P=0.0002)。结论恩替卡韦单药与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疗效相似,且均有良好的安全性,但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方案可使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更快实现HBeAg的血清学转换,获得更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
作者:王甜;秦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传染病专科医院由于疾病谱的变化、诊疗范围及诊治能力局限性,在现有医疗体制和机制下,传染病专科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甚至是生存危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作为北京市早的传染病专科医院,面对发展困境和生存危机,积极寻求发展,确立了“以传染病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抓住学科发展提高的重点,借助地理位置及政府政策支持的优势、采取人才引进培养、实施文化融合及科学的绩效考核等具体措施,实现了综合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困境和生存危机,本文通过探讨本院综合快速发展的实践经验,希望能够给政府和其他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作者:赵香梅;任娜;吴璐;田梅梅;凌伟;卜志军;赵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9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19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27例,感染率为14.2%;共检出病原菌3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0.03%,革兰阴性菌占63.64%;高龄(>75岁)、遗留死腔、手术时间长(>3 h)、有植皮、合并糖尿病或多种并症等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术中精细化操作,减少软组织剥离、消除死腔和控制血糖等并发症、并及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徐必生;邓敏;袁华兵;孙文武;杨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于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临床意义,以期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于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各科室工作的医师和护士为研究对象,于护理干预实施前后采用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表和手卫生依从性观察表进行调查问卷,统计并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和手卫生依从性。结果护理干预前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较低,经护理干预的实施,医护人员对于各项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均达约95%,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均<0.01);对于手卫生依从性而言,干预前除接触患者体液及血液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普遍较低,而干预后医护人员于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物品后的手卫生依从性显著升高(P均<0.05);此外,无菌操作前手卫生依从性也有所升高,但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的实施,能促进医护人员对于手卫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其手卫生依从性,对于降低院内感染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董全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核工业四一六医院2007年1月至2014年7月工作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资料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在28例HIV职业暴露人员中,护士岗位占75%,工龄小于5年的医务人员占78.57%。23例医务人员发生二级职业暴露,注射、输液时发生暴露人次占50%,因操作不当所致职业暴露例次占60.72%。发生暴露时有13人未配戴手套,无人配戴双层手套,职业暴露后28例工作人员均进行了伤口局部处理,有25例予以预防性服药,6个月随访后无HIV感染病例。结论该院护理人员是HIV职业暴露的主要群体,以锐器伤为主。注射和输液等环节操作不当是发生暴露的主要原因,规范操作行为和严格管理应作为重点防护对策。HIV职业暴露后的及时、有效处置能够预防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嘉川;陈竹;何伶俐;曾义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内毒素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老年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者共1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革兰阴性菌(G-菌)感染100例和革兰阳性菌(G+菌)感染50例,并选取非细菌感染50例作对照组。对入选患者的血清PCT、内毒素和C-反应蛋白(CRP)做动态检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PCT和内毒素预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类型;并根据动态检测结果判定抗菌药物的疗效。结果 G-菌感染者PCT和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G+菌感染者。三组PCT和内毒素水平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67、6.875,P均<0.05);PCT水平以3.03 ng/ml为截值区分G-菌和G+菌感染老年患者的敏感度为91.67%,特异度为75.0%,曲线下面积为0.8924。内毒素水平以0.146 EU/ml为截值区分G-菌和G+菌感染老年患者的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90.0%,曲线下面积为0.8639;三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下呼吸道G-菌感染者治疗前后PCT和CR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45、9.876,P均<0.01)。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P>0.05)。结论 PCT和内毒素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鉴别感染类型的特异度,并可根据其动态变化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进一步验证病原菌类型。
作者:施永新;宋卫青;李化会;郑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