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鼎方;仇黎生;苏肇伉;丁文祥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自然预后差,外科治疗较为困难.我们总结了1991年至2002年间70例婴幼儿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外科治疗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作者:刘迎龙;于存涛;沈向东;李守军;闫军;范祥明;朱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病人女,65岁.间断性痰中带血,声嘶8个月,咯血7 d.曾反复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胸部CT示左肺上叶尖后段肿块,侵及主动脉弓致主动脉弓外壁窦道形成破裂入肿块内形成活动性出血(图1C),经CT三维重建证实左肺上叶肿块侵及主动脉且破裂入肿块内(图1D),与8个月前(图1A)和4个月前(图1B)CT相比,左肺上叶肿块明显增大.
作者:车国卫;周清华;唐小军;傅勇;黄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诱导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对体外循环(CPB)后肺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体外实验中,Percoll细胞分离液梯度密度离心得PMN,培养48 h,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克拉霉素(5、10、20 μg/ml).台盼蓝染色,镜下观察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观察PMN凋亡相关基因蛋白Fas和bcl-2的表达情况.在体内实验中,将12只绵羊随机分为低分子右旋糖酐肺动脉灌注组(对照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克拉霉素肺动脉灌注组(实验组).建立CPB后经肺动脉灌注肺保护液,CPB 90 min后撤离CPB.观察呼吸功能,检测细胞因子浓度,并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肺内PMN凋亡情况. 结果克拉霉素明显缩短PMN的生存期.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实验组24 h凋亡率1、5、10和20 μg/ml浓度组分别为(33.7±4.9)%、(48.0±4.9)%、(52.0±5.4)%和(53.0±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5±3.5)%(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组Fas的表达较对照组高,而bcl-2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肺血管阻力[(10.22±1.44) kPa·s·L-1]低于对照组[(20.26±4.71) kPa·s·L-1,P<0.01],而动脉血氧指数[(188±48) mm Hg]较对照组[(123±62) mm Hg,P<0.05]高.实验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细胞因子均低于对照组(P<0.05).形态学观察表明实验组肺损伤较对照组轻.对照组肺内中性白细胞凋亡率为29%,实验组凋亡率达73%(P<0.01).结论克拉霉素能诱导PMN凋亡,减轻CPB所造成的肺脏损伤.
作者:范祥明;刘迎龙;王强;于存涛;魏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总结65例Ebstein畸形的外科手术经验,对相应的手术技巧进行探讨如下.
作者:许建屏;高峰;吴清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病婴女,101 d.发现心脏杂音4 d.查体:左锁骨中线第3、4肋间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血压80/40 mm Hg(10.67/5.33 kPa).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心室大,T波改变,QT间期延长.心脏超声见右室内一46 mm×42 mm大小占位性病变,回声低,左心室移位变形,心包少量积液,考虑右心室壁横纹肌瘤.核磁共振示右心室壁心肌肿块,48 mm×50 mm×62 mm大小,突向右心室,右心室腔受压变小.考虑右心室壁横纹肌肉瘤伴心包积液.
作者:赵琦峰;王胜利;赵子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对比去污剂-酶消化法、胰蛋白酶消化法和去氧胆酸钠法去除新鲜牛心包组织上细胞的效果和保护基质的能力,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构建提供较满意的平台.方法应用3种方法处理新鲜牛心包组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脱细胞效果和胶原纤维、弹力纤维改变;用热皱缩实验、拉力测试观察基质的物理性能变化;用DNA抽提比较脱细胞前后细胞数量差异.结果 3种方法均能完全去除细胞,与去污剂-酶消化法比较,另2种方法对基质破坏明显.结论去污剂-酶消化法脱细胞效果好,且有良好的保护基质的能力.
作者:杨岷;陈长志;成少飞;王学宁;叶清;王维俊;王小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老年人瓣膜病的手术效果.方法 1993年至2004年252例≥65岁老年瓣膜病病人接受瓣膜手术,占同期瓣膜手术5.5%(252/4 546例),其中男147例,女105例;平均年龄(67.9±2.9)岁.风湿性瓣膜病201例(79.8%),非风湿性瓣膜病51例(20.2%).术前心功能III~IV级141例(56.0%).主动脉瓣置换63例,二尖瓣置换93例,二尖瓣成形42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或成形47例,三尖瓣置换或成形7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4例.结果手术死亡23例(9.1%),逐年病死率有下降趋势.与同期瓣膜手术16~64岁组相比,术后ICU时间显著延长[(60.1±101.2) h对(43.0±70.6) h,P=0.00],术后带气管插管时间明显延长[(30.6±42.8) h对(24.1±45.0) h,P=0.0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10.6%对6.4%,P=0.01),住院时间明显延长[(25.7±41.3) d和(19.6±14.4) d,P=0.00].手术死亡病人术前心功能级别明显高于生存者[(2.8±1.0)级对(2.4±1.0)级,P<0.05];术前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8%对59.5%).结论老年人瓣膜病手术总体手术病死率可以接受,近2年手术病死率已接近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手术、术后急性肾衰需要透析、体外循环时间长、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是住院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侯晓彤;孟旭;白涛;陈宝田;周其文;王坚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胚胎期间异常的血流方式会造成继发性的胎儿宫内心房、心室和大血管异常[1-3].此类病变仍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领域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因其不仅导致病儿出生后病死率高,而且病儿往往缺少实施一期根治手术的条件.
作者:洪海筏;刘锦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分析近年来107例大动脉转换术的冠状动脉解剖分类和手术结果,以进一步提高大动脉转换术的手术成功率.方法 2000年1月至2004年9月,采用大动脉转换术纠治完全性大血管错位室隔完整型(TGA/IVS)44例,完全性大血管错位伴室间隔缺损(TGA/VSD)38例,右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Taussig-Bing)25例,其中冠状动脉畸形28例,占全组28%.结果大动脉转换术107例中死亡17例,总病死率15.88%.其中TGA/IVS组死亡4例,病死率9.02%;TGA/VSD组死亡8例,病死率21.05%;Taussig-Bing组死亡5例,病死率20.00%.90例术后随访6个月~4年,VSD残余漏3例,2例分别在术后1个月和2个月自愈,1例同时伴右室流出道梗阻,术后3个月再次手术治愈.肺动脉瓣上狭窄2例尚在随访中.其余病儿活动良好,无任何心肌缺血表现.结论冠状动脉畸形的变异很多,分型比较困难,Leiden方法简单,易掌握.Taussig-Bing的冠状动脉畸形发生率较高,TGA/VSD的冠状动脉畸形达40%左右,进行Switch手术时应注意.
作者:徐志伟;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们采用手术中的实时定量血流测定,对体外(CCABG)与非体外(OPCAB)循环冠状动脉的旁路移植手术中移植血管血流量进行对比研究.
作者:陈鑫;徐明;邱志兵;蒋英硕;汪黎明;肖立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病人男,55岁.咳嗽1个月.CT见肿瘤位于右肺上叶,已侵及右肺动脉根部,常规心包内处理肺动脉困难,且肿瘤与左心房及上腔静脉较密切(图1~3).纤维支气管镜取病理证实为鳞癌.骨扫描等未见远处转移征象.考虑先行化疗可能增加组织脆性,手术风险增大或失去手术机会,且病人强烈要求手术.经讨论准备手术探查,做好体外循环准备.
作者:彭忠民;陈景寒;孟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2000年6月至2004年3月,我们共对4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儿行体肺分流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景浩;徐志伟;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病人病儿男,9岁.运动性心悸、气促9年.查体:无发绀,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4/VI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肺动脉瓣听诊区第2音分裂、亢进.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厚.X线胸片示双肺血多,肺门影增大,左侧二弓凸出,心胸比率0.57.心脏彩色超声示两组房室瓣开向共同左心室腔,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63 ml,射血分数0.80.心导管和造影示心室主腔为左心室结构,小的残留右心室位于主腔的左前上方,两者通过室间隔缺损相通,主动脉起源于残留右心室,肺动脉从左心室主腔的右侧后上方发出,形成左侧大动脉转位,未见肺动脉狭窄,右肺动脉显著扩张;测左室压132/3mm Hg(1 mm Hg=0.133 kPa),肺动脉压52/31 mm Hg,肺总阻力1.52 Wood单位,左向右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82.8%.
作者:尹宗涛;朱洪玉;汪曾炜;方敏华;张南滨;宋恒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未成熟心肌中的表达规律和对未成熟心肌的影响.方法健康新生长耳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4 ml 24 h后取离体心脏,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E4h、E12h、E24h、E48h组,腹腔注射去甲肾上腺素,4、12、24、48 h后分别取离体心脏,方法同对照组.测定心肌细胞中HSP70含量、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化指标,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 HSP70含量E24h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血流动力学、生化指标均优于其他各组(P<0.01),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其他各组明显减轻.结论腹腔注射去甲肾上腺素24 h后可诱导未成熟心肌HSP70高表达,一定量的HSP70表达可明显减轻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孙忠东;高尚志;毛志福;王志维;黄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右室双出口(DORV)由于畸形复杂,早年该病矫治手术病死率甚高,近10年来由于手术技术及监护技术的迅速发展,外科干预的时机提前,疗效明显改善.我们从2002年1月至2005年9月共收治1岁以内小婴儿DORV 25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莫绪明;钱龙宝;张儒舫;顾海涛;孙剑;仇万山;夏建海;谷兴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双向Glenn(BDG)分流术在治疗儿童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1999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155例具有Fontan术高危因素的复杂先心病作BDG术.高危因素包括:年龄<2岁,左和(或)右肺动脉狭窄,平均肺动脉压升高,房室瓣反流及体静脉或(和)肺静脉异位回流等.术前诊断包括单心室(53例)、右室双出口(4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9例)、纠正性大动脉转位(4例)、三尖瓣闭锁(9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完整(11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17例)、上下心室(7例)和法洛四联症伴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1例).其中56例为内脏异位综合征(HS)(36.1%).130例和25例分别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手术类型包括单侧BDG术(84例),双侧BDG术(52例),下腔静脉-肺动脉外管道BDG术(4例),半Fontan术(13例),右半Fontan术+左BDG术(2例).其他手术包括完全性肺静脉(TAPVC)(8例)和部分性肺静脉(3例)异位回流纠治术,房室瓣修复术(12例),肺动脉重建术(26例).结果术后早期平均动脉氧饱和度由术前0.75±0.07升高至0.86±0.05.手术早期病死率1.9%(3/155例).结论 BDG分流术可广泛应用于小儿复杂紫绀型先心病,尤适宜于无法行双室修复术,而又存在Fontan术高危因素病儿.HS手术时,术前诊断有无TAPVC十分重要,在作BDG术同时应行TAPVC纠治术.保留肺动脉前向性血流指征为BDG术后PaO2<30 mm Hg,SaO2<0.75,如SaO2>0.85则部分关闭肺动脉干.就医较晚的10岁以上病儿,行下腔静脉-肺动脉外管道BDG术不失为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曹鼎方;仇黎生;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病人女,59例.活动后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10年.既往有饮用生羊奶史.查体:双肺呼吸音清,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闻及中度叹气样舒张期杂音,股动脉枪击音(+).X线胸片示双肺呈淤血状,左心室明显增大.心脏超声示主动脉重度反流.
作者:杨苏民;徐平;于文成;王福和;梁永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国产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在右室流出道重建手术中的应用和术后早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 2004年2月至2005年3月,14例病人(男6例,女8例;年龄5个月~22岁;体重8~40 kg)使用了完整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记录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用心脏超声对移植的牛颈静脉进行功能评价.结果住院期间均无栓塞等带瓣管道相关并发症发生,恢复顺利,出院.术后1个月超声检查示重建的右室流出道通畅,4例移植管道存在轻度瓣膜反流.结论国产牛颈静脉带瓣管道易于获取,型号较齐全,移植后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可作为一种右室流出道重建的替代材料,但其中、远期疗效仍须持续随访观察.
作者:胡盛寿;李守军;宋云虎;宋学营;张浩;王欣;周建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病人男,32例.阵发性胸闷伴心悸1个月.查体无明显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X线胸片双肺、心隔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右冠状窦向外膨出,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内径11 mm.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闭塞.术前诊断:右冠状动脉瘤,右瓦氏窦瘤样扩张.
作者:杜国良;王晓明;韩志伟;尉延汉;王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病儿,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我们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γ-globulin,IVIG,上海新兴血液制品研究所)辅助治疗肺部并发症,观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晓彬;刘沙;肖明第;易定华;孙国成;朱海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