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宗涛;朱洪玉;汪曾炜;方敏华;张南滨;宋恒昌
病儿男,13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胸闷2个月.查体口唇无发绀;血压:右上肢134/71 mm Hg(1mm Hg=0.133 kPa),左上肢109/63 mm Hg,右下肢99/56mm Hg,左下肢91/67 mm Hg.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3/VI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3/VI级舒张期哈气样杂音.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大伴劳损.心脏彩色超声和大血管磁共振(MRA)检查见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1.0 cm,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伴中度关闭不全,降主动脉起始处内径缩窄,窄处约0.6 cm.
作者:纪广玉;徐志云;金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胚胎期间异常的血流方式会造成继发性的胎儿宫内心房、心室和大血管异常[1-3].此类病变仍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领域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因其不仅导致病儿出生后病死率高,而且病儿往往缺少实施一期根治手术的条件.
作者:洪海筏;刘锦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病人男,55岁.咳嗽1个月.CT见肿瘤位于右肺上叶,已侵及右肺动脉根部,常规心包内处理肺动脉困难,且肿瘤与左心房及上腔静脉较密切(图1~3).纤维支气管镜取病理证实为鳞癌.骨扫描等未见远处转移征象.考虑先行化疗可能增加组织脆性,手术风险增大或失去手术机会,且病人强烈要求手术.经讨论准备手术探查,做好体外循环准备.
作者:彭忠民;陈景寒;孟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自然预后差,外科治疗较为困难.我们总结了1991年至2002年间70例婴幼儿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外科治疗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作者:刘迎龙;于存涛;沈向东;李守军;闫军;范祥明;朱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动脉吊索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1999年5月至2005年1月间收治的8例肺动脉吊索病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方法.结果手术治疗7例,无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心功能良好,左肺动脉开口无狭窄,2例气管狭窄补片扩大病儿无喘鸣和呼吸道感染.结论肺动脉吊索诊断不困难,一经诊断即应手术以防吊索压迫气管,治疗核心为左肺动脉重建及狭窄气管整形.
作者:张海波;徐志伟;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10(MMP-10)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与食管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54例食管癌组织中MMP-10的表达和平均血管密度(MVD).结果食管癌组织中MMP-10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与食管癌肿瘤外侵、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MMP-10的表达与食管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MMP-10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在食管癌的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国涛;王德江;吴铭生;闫绍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病人男,40岁.突发吞咽困难3 d,背痛2 d.食管钡餐造影检查发现,食管通畅,管腔受压明显,向右侧偏移(图1).胸部CT发现右后纵隔巨大占位病变压迫食管,病变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强化明显,CT值32 Hu.初步诊断为后纵隔肿瘤合并瘤体内出血(图2).
作者:刘勇;殷桂林;魏来;刘孟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总结65例Ebstein畸形的外科手术经验,对相应的手术技巧进行探讨如下.
作者:许建屏;高峰;吴清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右室双出口(DORV)由于畸形复杂,早年该病矫治手术病死率甚高,近10年来由于手术技术及监护技术的迅速发展,外科干预的时机提前,疗效明显改善.我们从2002年1月至2005年9月共收治1岁以内小婴儿DORV 25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莫绪明;钱龙宝;张儒舫;顾海涛;孙剑;仇万山;夏建海;谷兴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血管补片的可行性.方法用壳聚糖和透明质酸多孔多聚体支架构建高分子复合材料支架,将犬的骨髓细胞种植其中,并植入自身犬的肺动脉上,观察材料上细胞外基质生成及表面内皮化的情况,分别在术后2周、4周、8周用电镜、组化等方法来进行评价.结果所有动物在实验期间均存活,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术后补片形成类似血管壁样组织.结论此复合材料和骨髓细胞可用来构建组织工程血管补片,其结构与血管壁类似.
作者:龚立;刘锦纷;张海波;吕德龙;蒋祖明;俞晓青;邹文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病人女,59例.活动后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10年.既往有饮用生羊奶史.查体:双肺呼吸音清,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闻及中度叹气样舒张期杂音,股动脉枪击音(+).X线胸片示双肺呈淤血状,左心室明显增大.心脏超声示主动脉重度反流.
作者:杨苏民;徐平;于文成;王福和;梁永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双向Glenn(BDG)分流术在治疗儿童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1999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155例具有Fontan术高危因素的复杂先心病作BDG术.高危因素包括:年龄<2岁,左和(或)右肺动脉狭窄,平均肺动脉压升高,房室瓣反流及体静脉或(和)肺静脉异位回流等.术前诊断包括单心室(53例)、右室双出口(4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9例)、纠正性大动脉转位(4例)、三尖瓣闭锁(9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完整(11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17例)、上下心室(7例)和法洛四联症伴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1例).其中56例为内脏异位综合征(HS)(36.1%).130例和25例分别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手术类型包括单侧BDG术(84例),双侧BDG术(52例),下腔静脉-肺动脉外管道BDG术(4例),半Fontan术(13例),右半Fontan术+左BDG术(2例).其他手术包括完全性肺静脉(TAPVC)(8例)和部分性肺静脉(3例)异位回流纠治术,房室瓣修复术(12例),肺动脉重建术(26例).结果术后早期平均动脉氧饱和度由术前0.75±0.07升高至0.86±0.05.手术早期病死率1.9%(3/155例).结论 BDG分流术可广泛应用于小儿复杂紫绀型先心病,尤适宜于无法行双室修复术,而又存在Fontan术高危因素病儿.HS手术时,术前诊断有无TAPVC十分重要,在作BDG术同时应行TAPVC纠治术.保留肺动脉前向性血流指征为BDG术后PaO2<30 mm Hg,SaO2<0.75,如SaO2>0.85则部分关闭肺动脉干.就医较晚的10岁以上病儿,行下腔静脉-肺动脉外管道BDG术不失为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曹鼎方;仇黎生;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病人病儿男,9岁.运动性心悸、气促9年.查体:无发绀,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4/VI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肺动脉瓣听诊区第2音分裂、亢进.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厚.X线胸片示双肺血多,肺门影增大,左侧二弓凸出,心胸比率0.57.心脏彩色超声示两组房室瓣开向共同左心室腔,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63 ml,射血分数0.80.心导管和造影示心室主腔为左心室结构,小的残留右心室位于主腔的左前上方,两者通过室间隔缺损相通,主动脉起源于残留右心室,肺动脉从左心室主腔的右侧后上方发出,形成左侧大动脉转位,未见肺动脉狭窄,右肺动脉显著扩张;测左室压132/3mm Hg(1 mm Hg=0.133 kPa),肺动脉压52/31 mm Hg,肺总阻力1.52 Wood单位,左向右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82.8%.
作者:尹宗涛;朱洪玉;汪曾炜;方敏华;张南滨;宋恒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2000年6月至2004年3月,我们共对4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儿行体肺分流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景浩;徐志伟;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目前尚无满意治疗手段.肾上腺髓质素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血管活性肽,与肺动脉高压关系密切;心胸血管内外科利用其血管扩张性及多种生物活性可降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血管阻力(PVR),减轻右心室肥厚,理论上应成为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段.
作者:陈新军;刘亚萍;温绍君;罗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病儿,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我们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γ-globulin,IVIG,上海新兴血液制品研究所)辅助治疗肺部并发症,观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晓彬;刘沙;肖明第;易定华;孙国成;朱海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建立更简单、易行的组织工程气管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同时分离气管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根据两种细胞对胰酶浓度耐受性不同的特性,分离气管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通过细胞生长曲线与MTT检测分析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并与常规方法培养的细胞进行比较.结果共同培养的两种细胞生长活性良好,用不同浓度胰酶消化后可完全分离两种细胞,分离后的细胞与常规方法培养的细胞生长曲线一致,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方法较常规方法简单、易行,是一种较好的体外一次获得两种细胞的培养方法.
作者:邓三明;李小飞;汪健;连耀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分析近年来107例大动脉转换术的冠状动脉解剖分类和手术结果,以进一步提高大动脉转换术的手术成功率.方法 2000年1月至2004年9月,采用大动脉转换术纠治完全性大血管错位室隔完整型(TGA/IVS)44例,完全性大血管错位伴室间隔缺损(TGA/VSD)38例,右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Taussig-Bing)25例,其中冠状动脉畸形28例,占全组28%.结果大动脉转换术107例中死亡17例,总病死率15.88%.其中TGA/IVS组死亡4例,病死率9.02%;TGA/VSD组死亡8例,病死率21.05%;Taussig-Bing组死亡5例,病死率20.00%.90例术后随访6个月~4年,VSD残余漏3例,2例分别在术后1个月和2个月自愈,1例同时伴右室流出道梗阻,术后3个月再次手术治愈.肺动脉瓣上狭窄2例尚在随访中.其余病儿活动良好,无任何心肌缺血表现.结论冠状动脉畸形的变异很多,分型比较困难,Leiden方法简单,易掌握.Taussig-Bing的冠状动脉畸形发生率较高,TGA/VSD的冠状动脉畸形达40%左右,进行Switch手术时应注意.
作者:徐志伟;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单肺移植治疗重度肺气肿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体会.方法 2003年1月至2004年9月,6例重度肺气肿病人施行同种异体单肺移植术,其中右侧单肺移植4例,左侧单肺移植2例.6例均为男性,年龄51~63岁,平均54.2岁.术前均有呼吸困难史5~23年,气急分级4级.术前肺功能检查示FEV1(0.69±0.36)L ,占预计值(23.3±12.9)%.PaO2 (62.5±6.5) mm Hg(1 mm Hg=0.133 kPa),PaCO2 (41.4±14.9) mm Hg,6 min行走试验(6 MMT)为(51.5±18.0) m,术前平均肺动脉压(30±6) mm Hg.术后均采用三联免疫抑制剂.结果 4例术后并发曲霉菌感染,2例术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1例术后36 h出现再灌注性肺水肿,1例术后7 d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6例术后分别已生存24、19、14、10、9、4个月,目前生活自理,活动良好.术后2个月复查,PaO2均>80 mm Hg,较术前提高37.6%,除1例外,FEV1较术前提高165.2%.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平均发生1.2次.结论单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气肿的有效方法.
作者:姜格宁;丁嘉安;高文;张雷;朱余明;汪浩;周晓;谢博雄;陈昶;李文涛;杨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诱导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对体外循环(CPB)后肺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体外实验中,Percoll细胞分离液梯度密度离心得PMN,培养48 h,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克拉霉素(5、10、20 μg/ml).台盼蓝染色,镜下观察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观察PMN凋亡相关基因蛋白Fas和bcl-2的表达情况.在体内实验中,将12只绵羊随机分为低分子右旋糖酐肺动脉灌注组(对照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克拉霉素肺动脉灌注组(实验组).建立CPB后经肺动脉灌注肺保护液,CPB 90 min后撤离CPB.观察呼吸功能,检测细胞因子浓度,并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肺内PMN凋亡情况. 结果克拉霉素明显缩短PMN的生存期.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实验组24 h凋亡率1、5、10和20 μg/ml浓度组分别为(33.7±4.9)%、(48.0±4.9)%、(52.0±5.4)%和(53.0±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5±3.5)%(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组Fas的表达较对照组高,而bcl-2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肺血管阻力[(10.22±1.44) kPa·s·L-1]低于对照组[(20.26±4.71) kPa·s·L-1,P<0.01],而动脉血氧指数[(188±48) mm Hg]较对照组[(123±62) mm Hg,P<0.05]高.实验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细胞因子均低于对照组(P<0.05).形态学观察表明实验组肺损伤较对照组轻.对照组肺内中性白细胞凋亡率为29%,实验组凋亡率达73%(P<0.01).结论克拉霉素能诱导PMN凋亡,减轻CPB所造成的肺脏损伤.
作者:范祥明;刘迎龙;王强;于存涛;魏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