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上腺髓质素与肺动脉高压

陈新军;刘亚萍;温绍君;罗毅

关键词:肾上腺髓质素, 肺动脉高压, 血管扩张性, 平均肺动脉压, 右心室肥厚, 血管活性肽, 肺血管阻力, 治疗手段, 生物活性, 病理状态, 内外科, 理想, 理论
摘要: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目前尚无满意治疗手段.肾上腺髓质素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血管活性肽,与肺动脉高压关系密切;心胸血管内外科利用其血管扩张性及多种生物活性可降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血管阻力(PVR),减轻右心室肥厚,理论上应成为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段.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移植血管血流量测定的对比研究

    我们采用手术中的实时定量血流测定,对体外(CCABG)与非体外(OPCAB)循环冠状动脉的旁路移植手术中移植血管血流量进行对比研究.

    作者:陈鑫;徐明;邱志兵;蒋英硕;汪黎明;肖立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婴儿型左冠状动脉起源肺动脉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临床上常常被误诊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或扩张性心肌病,使病儿不能得到及时手术治疗,终死亡.而本病完全可以通过常规手术得到根治.因此,正确诊断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因素.现总结报道我们对婴儿型左冠状动脉起源肺动脉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如下.

    作者:张辉;罗毅;尤斌;李玲;程沛;刘虎;侯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减轻体外循环后肺损伤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诱导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对体外循环(CPB)后肺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体外实验中,Percoll细胞分离液梯度密度离心得PMN,培养48 h,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克拉霉素(5、10、20 μg/ml).台盼蓝染色,镜下观察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观察PMN凋亡相关基因蛋白Fas和bcl-2的表达情况.在体内实验中,将12只绵羊随机分为低分子右旋糖酐肺动脉灌注组(对照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克拉霉素肺动脉灌注组(实验组).建立CPB后经肺动脉灌注肺保护液,CPB 90 min后撤离CPB.观察呼吸功能,检测细胞因子浓度,并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肺内PMN凋亡情况. 结果克拉霉素明显缩短PMN的生存期.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实验组24 h凋亡率1、5、10和20 μg/ml浓度组分别为(33.7±4.9)%、(48.0±4.9)%、(52.0±5.4)%和(53.0±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5±3.5)%(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组Fas的表达较对照组高,而bcl-2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肺血管阻力[(10.22±1.44) kPa·s·L-1]低于对照组[(20.26±4.71) kPa·s·L-1,P<0.01],而动脉血氧指数[(188±48) mm Hg]较对照组[(123±62) mm Hg,P<0.05]高.实验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细胞因子均低于对照组(P<0.05).形态学观察表明实验组肺损伤较对照组轻.对照组肺内中性白细胞凋亡率为29%,实验组凋亡率达73%(P<0.01).结论克拉霉素能诱导PMN凋亡,减轻CPB所造成的肺脏损伤.

    作者:范祥明;刘迎龙;王强;于存涛;魏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脏术后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1例

    病人女,59例.活动后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10年.既往有饮用生羊奶史.查体:双肺呼吸音清,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闻及中度叹气样舒张期杂音,股动脉枪击音(+).X线胸片示双肺呈淤血状,左心室明显增大.心脏超声示主动脉重度反流.

    作者:杨苏民;徐平;于文成;王福和;梁永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三尖瓣下移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结65例Ebstein畸形的外科手术经验,对相应的手术技巧进行探讨如下.

    作者:许建屏;高峰;吴清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改良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评价

    2002年2月至2004年2月,我们应用改良胸骨下段小切口,对患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行心内直视纠治手术,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蓝斌;马陈声;陈恕;陈天博;李木泉;高舜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自发性右冠状动脉夹层伴右瓦氏窦瘤1例

    病人男,32例.阵发性胸闷伴心悸1个月.查体无明显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X线胸片双肺、心隔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右冠状窦向外膨出,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内径11 mm.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闭塞.术前诊断:右冠状动脉瘤,右瓦氏窦瘤样扩张.

    作者:杜国良;王晓明;韩志伟;尉延汉;王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体肺分流术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2000年6月至2004年3月,我们共对4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儿行体肺分流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景浩;徐志伟;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手术方法的改进

    2003年4月至2005年8月我们应用经肋间的电视纵隔镜为478例手汗症病人施行了胸交神经链切断术(ETS),并在麻醉方法、手术操作和胸交感神经链切断范围上进行改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劼;王俊;谭家驹;叶国麟;古卫权;刘彦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热休克蛋白70表达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未成熟心肌中的表达规律和对未成熟心肌的影响.方法健康新生长耳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4 ml 24 h后取离体心脏,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E4h、E12h、E24h、E48h组,腹腔注射去甲肾上腺素,4、12、24、48 h后分别取离体心脏,方法同对照组.测定心肌细胞中HSP70含量、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化指标,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 HSP70含量E24h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血流动力学、生化指标均优于其他各组(P<0.01),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其他各组明显减轻.结论腹腔注射去甲肾上腺素24 h后可诱导未成熟心肌HSP70高表达,一定量的HSP70表达可明显减轻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孙忠东;高尚志;毛志福;王志维;黄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单肺移植术治疗重度肺气肿

    目的总结单肺移植治疗重度肺气肿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体会.方法 2003年1月至2004年9月,6例重度肺气肿病人施行同种异体单肺移植术,其中右侧单肺移植4例,左侧单肺移植2例.6例均为男性,年龄51~63岁,平均54.2岁.术前均有呼吸困难史5~23年,气急分级4级.术前肺功能检查示FEV1(0.69±0.36)L ,占预计值(23.3±12.9)%.PaO2 (62.5±6.5) mm Hg(1 mm Hg=0.133 kPa),PaCO2 (41.4±14.9) mm Hg,6 min行走试验(6 MMT)为(51.5±18.0) m,术前平均肺动脉压(30±6) mm Hg.术后均采用三联免疫抑制剂.结果 4例术后并发曲霉菌感染,2例术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1例术后36 h出现再灌注性肺水肿,1例术后7 d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6例术后分别已生存24、19、14、10、9、4个月,目前生活自理,活动良好.术后2个月复查,PaO2均>80 mm Hg,较术前提高37.6%,除1例外,FEV1较术前提高165.2%.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平均发生1.2次.结论单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气肿的有效方法.

    作者:姜格宁;丁嘉安;高文;张雷;朱余明;汪浩;周晓;谢博雄;陈昶;李文涛;杨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组织工程气管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的改进

    目的建立更简单、易行的组织工程气管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同时分离气管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根据两种细胞对胰酶浓度耐受性不同的特性,分离气管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通过细胞生长曲线与MTT检测分析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并与常规方法培养的细胞进行比较.结果共同培养的两种细胞生长活性良好,用不同浓度胰酶消化后可完全分离两种细胞,分离后的细胞与常规方法培养的细胞生长曲线一致,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方法较常规方法简单、易行,是一种较好的体外一次获得两种细胞的培养方法.

    作者:邓三明;李小飞;汪健;连耀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胸主动脉瘤破裂入左肺1例

    病人女,65岁.间断性痰中带血,声嘶8个月,咯血7 d.曾反复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胸部CT示左肺上叶尖后段肿块,侵及主动脉弓致主动脉弓外壁窦道形成破裂入肿块内形成活动性出血(图1C),经CT三维重建证实左肺上叶肿块侵及主动脉且破裂入肿块内(图1D),与8个月前(图1A)和4个月前(图1B)CT相比,左肺上叶肿块明显增大.

    作者:车国卫;周清华;唐小军;傅勇;黄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氨力农改善肺癌病人术后心脏功能的临床研究

    老年人肺切除术后易出现心血管并发症.肺切除术后早期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受损和右心功能改变是导致术后心脏并发症如心律失常、肺水肿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高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对老年病人肺切除术围手术期进行右心功能动态观察,探讨使用氨力农进行干预治疗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作者:罗小东;费秀渠;范民忠;李勇杰;杨军;廖捷;彭立明;娄德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骨髓来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补片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血管补片的可行性.方法用壳聚糖和透明质酸多孔多聚体支架构建高分子复合材料支架,将犬的骨髓细胞种植其中,并植入自身犬的肺动脉上,观察材料上细胞外基质生成及表面内皮化的情况,分别在术后2周、4周、8周用电镜、组化等方法来进行评价.结果所有动物在实验期间均存活,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术后补片形成类似血管壁样组织.结论此复合材料和骨髓细胞可用来构建组织工程血管补片,其结构与血管壁类似.

    作者:龚立;刘锦纷;张海波;吕德龙;蒋祖明;俞晓青;邹文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伴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部并发症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病儿,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我们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γ-globulin,IVIG,上海新兴血液制品研究所)辅助治疗肺部并发症,观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晓彬;刘沙;肖明第;易定华;孙国成;朱海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同种异体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的耐久性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带瓣管道(valved homograft conduit,VHC)在重建小儿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中耐久性情况,及影响其耐久性的危险因素.方法 1989年11月至2003年7月用VHC重建RVOT,随访65例次临床情况、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超声和心脏MRI.借此了解病儿体内VHC钙化、梗阻和反流情况.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影响VHC耐久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65例次中VHC中位生存时间10.9年,管道生存长时间12.8年.结论小年龄(≤4岁)、低体重(≤10 kg)和主动脉VHC是影响VHC耐久性的危险因素.

    作者:蔡小满;刘锦纷;张海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牛心包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脱细胞方法的比较

    目的对比去污剂-酶消化法、胰蛋白酶消化法和去氧胆酸钠法去除新鲜牛心包组织上细胞的效果和保护基质的能力,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构建提供较满意的平台.方法应用3种方法处理新鲜牛心包组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脱细胞效果和胶原纤维、弹力纤维改变;用热皱缩实验、拉力测试观察基质的物理性能变化;用DNA抽提比较脱细胞前后细胞数量差异.结果 3种方法均能完全去除细胞,与去污剂-酶消化法比较,另2种方法对基质破坏明显.结论去污剂-酶消化法脱细胞效果好,且有良好的保护基质的能力.

    作者:杨岷;陈长志;成少飞;王学宁;叶清;王维俊;王小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干预治疗

    胚胎期间异常的血流方式会造成继发性的胎儿宫内心房、心室和大血管异常[1-3].此类病变仍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领域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因其不仅导致病儿出生后病死率高,而且病儿往往缺少实施一期根治手术的条件.

    作者:洪海筏;刘锦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肾上腺髓质素与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目前尚无满意治疗手段.肾上腺髓质素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血管活性肽,与肺动脉高压关系密切;心胸血管内外科利用其血管扩张性及多种生物活性可降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血管阻力(PVR),减轻右心室肥厚,理论上应成为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段.

    作者:陈新军;刘亚萍;温绍君;罗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