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髓来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补片

龚立;刘锦纷;张海波;吕德龙;蒋祖明;俞晓青;邹文艳

关键词:人工血管, 骨髓细胞, 组织工程, 生物相容性材料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血管补片的可行性.方法用壳聚糖和透明质酸多孔多聚体支架构建高分子复合材料支架,将犬的骨髓细胞种植其中,并植入自身犬的肺动脉上,观察材料上细胞外基质生成及表面内皮化的情况,分别在术后2周、4周、8周用电镜、组化等方法来进行评价.结果所有动物在实验期间均存活,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术后补片形成类似血管壁样组织.结论此复合材料和骨髓细胞可用来构建组织工程血管补片,其结构与血管壁类似.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同种异体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的耐久性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带瓣管道(valved homograft conduit,VHC)在重建小儿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中耐久性情况,及影响其耐久性的危险因素.方法 1989年11月至2003年7月用VHC重建RVOT,随访65例次临床情况、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超声和心脏MRI.借此了解病儿体内VHC钙化、梗阻和反流情况.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影响VHC耐久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65例次中VHC中位生存时间10.9年,管道生存长时间12.8年.结论小年龄(≤4岁)、低体重(≤10 kg)和主动脉VHC是影响VHC耐久性的危险因素.

    作者:蔡小满;刘锦纷;张海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肾上腺髓质素与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目前尚无满意治疗手段.肾上腺髓质素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血管活性肽,与肺动脉高压关系密切;心胸血管内外科利用其血管扩张性及多种生物活性可降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血管阻力(PVR),减轻右心室肥厚,理论上应成为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段.

    作者:陈新军;刘亚萍;温绍君;罗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体外循环下切除累及右肺动脉根部左心房及上腔静脉的肺癌1例

    病人男,55岁.咳嗽1个月.CT见肿瘤位于右肺上叶,已侵及右肺动脉根部,常规心包内处理肺动脉困难,且肿瘤与左心房及上腔静脉较密切(图1~3).纤维支气管镜取病理证实为鳞癌.骨扫描等未见远处转移征象.考虑先行化疗可能增加组织脆性,手术风险增大或失去手术机会,且病人强烈要求手术.经讨论准备手术探查,做好体外循环准备.

    作者:彭忠民;陈景寒;孟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脏术后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1例

    病人女,59例.活动后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10年.既往有饮用生羊奶史.查体:双肺呼吸音清,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闻及中度叹气样舒张期杂音,股动脉枪击音(+).X线胸片示双肺呈淤血状,左心室明显增大.心脏超声示主动脉重度反流.

    作者:杨苏民;徐平;于文成;王福和;梁永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婴儿型左冠状动脉起源肺动脉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临床上常常被误诊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或扩张性心肌病,使病儿不能得到及时手术治疗,终死亡.而本病完全可以通过常规手术得到根治.因此,正确诊断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因素.现总结报道我们对婴儿型左冠状动脉起源肺动脉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如下.

    作者:张辉;罗毅;尤斌;李玲;程沛;刘虎;侯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岁内婴儿右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

    右室双出口(DORV)由于畸形复杂,早年该病矫治手术病死率甚高,近10年来由于手术技术及监护技术的迅速发展,外科干预的时机提前,疗效明显改善.我们从2002年1月至2005年9月共收治1岁以内小婴儿DORV 25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莫绪明;钱龙宝;张儒舫;顾海涛;孙剑;仇万山;夏建海;谷兴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三尖瓣下移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结65例Ebstein畸形的外科手术经验,对相应的手术技巧进行探讨如下.

    作者:许建屏;高峰;吴清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骨髓来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补片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血管补片的可行性.方法用壳聚糖和透明质酸多孔多聚体支架构建高分子复合材料支架,将犬的骨髓细胞种植其中,并植入自身犬的肺动脉上,观察材料上细胞外基质生成及表面内皮化的情况,分别在术后2周、4周、8周用电镜、组化等方法来进行评价.结果所有动物在实验期间均存活,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术后补片形成类似血管壁样组织.结论此复合材料和骨髓细胞可用来构建组织工程血管补片,其结构与血管壁类似.

    作者:龚立;刘锦纷;张海波;吕德龙;蒋祖明;俞晓青;邹文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移植血管血流量测定的对比研究

    我们采用手术中的实时定量血流测定,对体外(CCABG)与非体外(OPCAB)循环冠状动脉的旁路移植手术中移植血管血流量进行对比研究.

    作者:陈鑫;徐明;邱志兵;蒋英硕;汪黎明;肖立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自发性右冠状动脉夹层伴右瓦氏窦瘤1例

    病人男,32例.阵发性胸闷伴心悸1个月.查体无明显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X线胸片双肺、心隔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右冠状窦向外膨出,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内径11 mm.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闭塞.术前诊断:右冠状动脉瘤,右瓦氏窦瘤样扩张.

    作者:杜国良;王晓明;韩志伟;尉延汉;王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氨力农改善肺癌病人术后心脏功能的临床研究

    老年人肺切除术后易出现心血管并发症.肺切除术后早期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受损和右心功能改变是导致术后心脏并发症如心律失常、肺水肿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高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对老年病人肺切除术围手术期进行右心功能动态观察,探讨使用氨力农进行干预治疗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作者:罗小东;费秀渠;范民忠;李勇杰;杨军;廖捷;彭立明;娄德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MMP-10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与食管癌侵袭转移的研究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10(MMP-10)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与食管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54例食管癌组织中MMP-10的表达和平均血管密度(MVD).结果食管癌组织中MMP-10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与食管癌肿瘤外侵、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MMP-10的表达与食管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MMP-10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在食管癌的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国涛;王德江;吴铭生;闫绍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脱氢野百合碱诱导犬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

    目的用药物法建立犬肺动脉高压模型.方法野百合碱经脱氢处理成脱氢野百合碱(dehydromonocrotaline,DMCT),经心导管注射入犬右心房,于注射药物后4周、8周测定肺动脉压力等血液动力学参数,并行肺组织病理检查,评估周围肺肌性动脉肌化情况、肌性肺动脉中膜肥厚程度.结果 DMCT(3 mg/kg)组8只犬存活2只,DMCT(2 mg/kg)组8只犬与对照组犬均存活.DMCT组4周后平均肺动脉压(mMPAP)(20.7±3.1) mm Hg(1 mm Hg=0.133 kPa),8周后mPAP(30.2±2.6) mm Hg,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肺动脉楔压(PCWP)亦升高,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CT组8周后mPAP、sPAP与PCWP亦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周后DMCT组直径为15~50 μm的肺肌性动脉肌化数(54.3±6.6)%,直径为100~200 μm的肺肌性动脉的中膜厚度百分比(27.3±5.7)%,均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心肥大指数增加(P<0.0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DMCT组肺泡区肺肌性动脉中膜肥厚,新生内膜形成,管腔变小.结论 DMCT可成功诱导犬肺动脉高压模型,模拟人类终末期肺高压的病理特点.

    作者:赵永红;苏肇伉;张海波;陈会文;蒋祖明;邹文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婴幼儿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自然预后差,外科治疗较为困难.我们总结了1991年至2002年间70例婴幼儿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外科治疗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作者:刘迎龙;于存涛;沈向东;李守军;闫军;范祥明;朱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伴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部并发症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病儿,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我们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γ-globulin,IVIG,上海新兴血液制品研究所)辅助治疗肺部并发症,观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晓彬;刘沙;肖明第;易定华;孙国成;朱海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牛心包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脱细胞方法的比较

    目的对比去污剂-酶消化法、胰蛋白酶消化法和去氧胆酸钠法去除新鲜牛心包组织上细胞的效果和保护基质的能力,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构建提供较满意的平台.方法应用3种方法处理新鲜牛心包组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脱细胞效果和胶原纤维、弹力纤维改变;用热皱缩实验、拉力测试观察基质的物理性能变化;用DNA抽提比较脱细胞前后细胞数量差异.结果 3种方法均能完全去除细胞,与去污剂-酶消化法比较,另2种方法对基质破坏明显.结论去污剂-酶消化法脱细胞效果好,且有良好的保护基质的能力.

    作者:杨岷;陈长志;成少飞;王学宁;叶清;王维俊;王小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手术方法的改进

    2003年4月至2005年8月我们应用经肋间的电视纵隔镜为478例手汗症病人施行了胸交神经链切断术(ETS),并在麻醉方法、手术操作和胸交感神经链切断范围上进行改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劼;王俊;谭家驹;叶国麟;古卫权;刘彦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体肺分流术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2000年6月至2004年3月,我们共对4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儿行体肺分流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景浩;徐志伟;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支气管源性食管囊肿并囊壁出血致食管急性梗阻1例

    病人男,40岁.突发吞咽困难3 d,背痛2 d.食管钡餐造影检查发现,食管通畅,管腔受压明显,向右侧偏移(图1).胸部CT发现右后纵隔巨大占位病变压迫食管,病变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强化明显,CT值32 Hu.初步诊断为后纵隔肿瘤合并瘤体内出血(图2).

    作者:刘勇;殷桂林;魏来;刘孟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国产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临床应用

    目的总结国产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在右室流出道重建手术中的应用和术后早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 2004年2月至2005年3月,14例病人(男6例,女8例;年龄5个月~22岁;体重8~40 kg)使用了完整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记录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用心脏超声对移植的牛颈静脉进行功能评价.结果住院期间均无栓塞等带瓣管道相关并发症发生,恢复顺利,出院.术后1个月超声检查示重建的右室流出道通畅,4例移植管道存在轻度瓣膜反流.结论国产牛颈静脉带瓣管道易于获取,型号较齐全,移植后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可作为一种右室流出道重建的替代材料,但其中、远期疗效仍须持续随访观察.

    作者:胡盛寿;李守军;宋云虎;宋学营;张浩;王欣;周建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