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脱氢野百合碱诱导犬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

赵永红;苏肇伉;张海波;陈会文;蒋祖明;邹文艳

关键词:野百合碱, 高血压, 肺性, 疾病模型, 动物
摘要:目的用药物法建立犬肺动脉高压模型.方法野百合碱经脱氢处理成脱氢野百合碱(dehydromonocrotaline,DMCT),经心导管注射入犬右心房,于注射药物后4周、8周测定肺动脉压力等血液动力学参数,并行肺组织病理检查,评估周围肺肌性动脉肌化情况、肌性肺动脉中膜肥厚程度.结果 DMCT(3 mg/kg)组8只犬存活2只,DMCT(2 mg/kg)组8只犬与对照组犬均存活.DMCT组4周后平均肺动脉压(mMPAP)(20.7±3.1) mm Hg(1 mm Hg=0.133 kPa),8周后mPAP(30.2±2.6) mm Hg,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肺动脉楔压(PCWP)亦升高,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CT组8周后mPAP、sPAP与PCWP亦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周后DMCT组直径为15~50 μm的肺肌性动脉肌化数(54.3±6.6)%,直径为100~200 μm的肺肌性动脉的中膜厚度百分比(27.3±5.7)%,均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心肥大指数增加(P<0.0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DMCT组肺泡区肺肌性动脉中膜肥厚,新生内膜形成,管腔变小.结论 DMCT可成功诱导犬肺动脉高压模型,模拟人类终末期肺高压的病理特点.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干预治疗

    胚胎期间异常的血流方式会造成继发性的胎儿宫内心房、心室和大血管异常[1-3].此类病变仍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领域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因其不仅导致病儿出生后病死率高,而且病儿往往缺少实施一期根治手术的条件.

    作者:洪海筏;刘锦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牛心包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脱细胞方法的比较

    目的对比去污剂-酶消化法、胰蛋白酶消化法和去氧胆酸钠法去除新鲜牛心包组织上细胞的效果和保护基质的能力,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构建提供较满意的平台.方法应用3种方法处理新鲜牛心包组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脱细胞效果和胶原纤维、弹力纤维改变;用热皱缩实验、拉力测试观察基质的物理性能变化;用DNA抽提比较脱细胞前后细胞数量差异.结果 3种方法均能完全去除细胞,与去污剂-酶消化法比较,另2种方法对基质破坏明显.结论去污剂-酶消化法脱细胞效果好,且有良好的保护基质的能力.

    作者:杨岷;陈长志;成少飞;王学宁;叶清;王维俊;王小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婴幼儿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自然预后差,外科治疗较为困难.我们总结了1991年至2002年间70例婴幼儿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外科治疗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作者:刘迎龙;于存涛;沈向东;李守军;闫军;范祥明;朱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支气管源性食管囊肿并囊壁出血致食管急性梗阻1例

    病人男,40岁.突发吞咽困难3 d,背痛2 d.食管钡餐造影检查发现,食管通畅,管腔受压明显,向右侧偏移(图1).胸部CT发现右后纵隔巨大占位病变压迫食管,病变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强化明显,CT值32 Hu.初步诊断为后纵隔肿瘤合并瘤体内出血(图2).

    作者:刘勇;殷桂林;魏来;刘孟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改良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评价

    2002年2月至2004年2月,我们应用改良胸骨下段小切口,对患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行心内直视纠治手术,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蓝斌;马陈声;陈恕;陈天博;李木泉;高舜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MMP-10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与食管癌侵袭转移的研究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10(MMP-10)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与食管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54例食管癌组织中MMP-10的表达和平均血管密度(MVD).结果食管癌组织中MMP-10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与食管癌肿瘤外侵、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MMP-10的表达与食管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MMP-10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在食管癌的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国涛;王德江;吴铭生;闫绍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伴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部并发症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病儿,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我们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γ-globulin,IVIG,上海新兴血液制品研究所)辅助治疗肺部并发症,观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晓彬;刘沙;肖明第;易定华;孙国成;朱海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骨髓来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补片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血管补片的可行性.方法用壳聚糖和透明质酸多孔多聚体支架构建高分子复合材料支架,将犬的骨髓细胞种植其中,并植入自身犬的肺动脉上,观察材料上细胞外基质生成及表面内皮化的情况,分别在术后2周、4周、8周用电镜、组化等方法来进行评价.结果所有动物在实验期间均存活,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术后补片形成类似血管壁样组织.结论此复合材料和骨髓细胞可用来构建组织工程血管补片,其结构与血管壁类似.

    作者:龚立;刘锦纷;张海波;吕德龙;蒋祖明;俞晓青;邹文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脱氢野百合碱诱导犬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

    目的用药物法建立犬肺动脉高压模型.方法野百合碱经脱氢处理成脱氢野百合碱(dehydromonocrotaline,DMCT),经心导管注射入犬右心房,于注射药物后4周、8周测定肺动脉压力等血液动力学参数,并行肺组织病理检查,评估周围肺肌性动脉肌化情况、肌性肺动脉中膜肥厚程度.结果 DMCT(3 mg/kg)组8只犬存活2只,DMCT(2 mg/kg)组8只犬与对照组犬均存活.DMCT组4周后平均肺动脉压(mMPAP)(20.7±3.1) mm Hg(1 mm Hg=0.133 kPa),8周后mPAP(30.2±2.6) mm Hg,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肺动脉楔压(PCWP)亦升高,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CT组8周后mPAP、sPAP与PCWP亦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周后DMCT组直径为15~50 μm的肺肌性动脉肌化数(54.3±6.6)%,直径为100~200 μm的肺肌性动脉的中膜厚度百分比(27.3±5.7)%,均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心肥大指数增加(P<0.0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DMCT组肺泡区肺肌性动脉中膜肥厚,新生内膜形成,管腔变小.结论 DMCT可成功诱导犬肺动脉高压模型,模拟人类终末期肺高压的病理特点.

    作者:赵永红;苏肇伉;张海波;陈会文;蒋祖明;邹文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原发性右心室巨大胎儿型横纹肌瘤1例

    病婴女,101 d.发现心脏杂音4 d.查体:左锁骨中线第3、4肋间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血压80/40 mm Hg(10.67/5.33 kPa).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心室大,T波改变,QT间期延长.心脏超声见右室内一46 mm×42 mm大小占位性病变,回声低,左心室移位变形,心包少量积液,考虑右心室壁横纹肌瘤.核磁共振示右心室壁心肌肿块,48 mm×50 mm×62 mm大小,突向右心室,右心室腔受压变小.考虑右心室壁横纹肌肉瘤伴心包积液.

    作者:赵琦峰;王胜利;赵子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体外循环下切除累及右肺动脉根部左心房及上腔静脉的肺癌1例

    病人男,55岁.咳嗽1个月.CT见肿瘤位于右肺上叶,已侵及右肺动脉根部,常规心包内处理肺动脉困难,且肿瘤与左心房及上腔静脉较密切(图1~3).纤维支气管镜取病理证实为鳞癌.骨扫描等未见远处转移征象.考虑先行化疗可能增加组织脆性,手术风险增大或失去手术机会,且病人强烈要求手术.经讨论准备手术探查,做好体外循环准备.

    作者:彭忠民;陈景寒;孟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岁内婴儿右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

    右室双出口(DORV)由于畸形复杂,早年该病矫治手术病死率甚高,近10年来由于手术技术及监护技术的迅速发展,外科干预的时机提前,疗效明显改善.我们从2002年1月至2005年9月共收治1岁以内小婴儿DORV 25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莫绪明;钱龙宝;张儒舫;顾海涛;孙剑;仇万山;夏建海;谷兴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分隔手术治疗左室型心室双入口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

    病人病儿男,9岁.运动性心悸、气促9年.查体:无发绀,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4/VI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肺动脉瓣听诊区第2音分裂、亢进.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厚.X线胸片示双肺血多,肺门影增大,左侧二弓凸出,心胸比率0.57.心脏彩色超声示两组房室瓣开向共同左心室腔,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63 ml,射血分数0.80.心导管和造影示心室主腔为左心室结构,小的残留右心室位于主腔的左前上方,两者通过室间隔缺损相通,主动脉起源于残留右心室,肺动脉从左心室主腔的右侧后上方发出,形成左侧大动脉转位,未见肺动脉狭窄,右肺动脉显著扩张;测左室压132/3mm Hg(1 mm Hg=0.133 kPa),肺动脉压52/31 mm Hg,肺总阻力1.52 Wood单位,左向右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82.8%.

    作者:尹宗涛;朱洪玉;汪曾炜;方敏华;张南滨;宋恒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婴儿型左冠状动脉起源肺动脉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临床上常常被误诊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或扩张性心肌病,使病儿不能得到及时手术治疗,终死亡.而本病完全可以通过常规手术得到根治.因此,正确诊断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因素.现总结报道我们对婴儿型左冠状动脉起源肺动脉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如下.

    作者:张辉;罗毅;尤斌;李玲;程沛;刘虎;侯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内畸形合并降主动脉缩窄一期矫治1例

    病儿男,13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胸闷2个月.查体口唇无发绀;血压:右上肢134/71 mm Hg(1mm Hg=0.133 kPa),左上肢109/63 mm Hg,右下肢99/56mm Hg,左下肢91/67 mm Hg.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3/VI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3/VI级舒张期哈气样杂音.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大伴劳损.心脏彩色超声和大血管磁共振(MRA)检查见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1.0 cm,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伴中度关闭不全,降主动脉起始处内径缩窄,窄处约0.6 cm.

    作者:纪广玉;徐志云;金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组织工程气管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的改进

    目的建立更简单、易行的组织工程气管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同时分离气管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根据两种细胞对胰酶浓度耐受性不同的特性,分离气管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通过细胞生长曲线与MTT检测分析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并与常规方法培养的细胞进行比较.结果共同培养的两种细胞生长活性良好,用不同浓度胰酶消化后可完全分离两种细胞,分离后的细胞与常规方法培养的细胞生长曲线一致,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方法较常规方法简单、易行,是一种较好的体外一次获得两种细胞的培养方法.

    作者:邓三明;李小飞;汪健;连耀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脏术后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1例

    病人女,59例.活动后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10年.既往有饮用生羊奶史.查体:双肺呼吸音清,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闻及中度叹气样舒张期杂音,股动脉枪击音(+).X线胸片示双肺呈淤血状,左心室明显增大.心脏超声示主动脉重度反流.

    作者:杨苏民;徐平;于文成;王福和;梁永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自发性右冠状动脉夹层伴右瓦氏窦瘤1例

    病人男,32例.阵发性胸闷伴心悸1个月.查体无明显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X线胸片双肺、心隔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右冠状窦向外膨出,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内径11 mm.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闭塞.术前诊断:右冠状动脉瘤,右瓦氏窦瘤样扩张.

    作者:杜国良;王晓明;韩志伟;尉延汉;王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胸主动脉瘤破裂入左肺1例

    病人女,65岁.间断性痰中带血,声嘶8个月,咯血7 d.曾反复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胸部CT示左肺上叶尖后段肿块,侵及主动脉弓致主动脉弓外壁窦道形成破裂入肿块内形成活动性出血(图1C),经CT三维重建证实左肺上叶肿块侵及主动脉且破裂入肿块内(图1D),与8个月前(图1A)和4个月前(图1B)CT相比,左肺上叶肿块明显增大.

    作者:车国卫;周清华;唐小军;傅勇;黄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手术方法的改进

    2003年4月至2005年8月我们应用经肋间的电视纵隔镜为478例手汗症病人施行了胸交神经链切断术(ETS),并在麻醉方法、手术操作和胸交感神经链切断范围上进行改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劼;王俊;谭家驹;叶国麟;古卫权;刘彦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