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伟;李建华;林茹;胡劲;王旭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程长,可达十数年至数十年,尤其以二尖瓣和三尖瓣病变所致的心肌损害为著,容易出现心脏恶液质综合征(syndrome of cardiac cachexia, SOCC),1年、5年的自然病死率高达50%和80%,手术病死率达16%~50%[1].1996年8月至2001年9月,我们共收治此类病人221例,占同期瓣膜病的12.31%,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赵铁夫;孟旭;陈宝田;张维君;马涵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结核性毁损肺胸膜粘连紧密,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应用胸膜肺切除术治疗结核性毁损肺9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建荣;韦鸣;廖勇;张爱平;何志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移植静脉桥旁植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缓释微胶囊,观察其对移植静脉桥的影响.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I组),空白胶囊组(II组),1μg bFGF缓释微胶囊组(III组),每组8只,建立颈部动脉旁路移植术模型.II,III组分别于移植静脉桥旁埋藏空白微胶囊,bFGF缓释微胶囊各5只.术后5周,测定移植静脉桥新内膜面积/(新内膜面积+中膜面积)(I/M),内皮依赖性大舒张反应(Emax),免疫组化PCNA阳性细胞计数,移植静脉桥内皮面积.结果与I、II组相比,III组I/M(I组0.53±0.03,II组0.48±0.05,III组0.28±0.03,P<0.001)明显减小;Emax明显改善(I组0.13±0.03,II组0.12±0.02,III组0.36±0.04,P<0.001);PCNA阳性细胞计数减少(I组20.75±3.37,II组20.50±3.85,III组8.38±1.69,P<0.001);内皮面积明显增多[I组(4.08±1.61)mm2,II组(3.93±1.54)mm2,III组(12.93±2.03)mm2,P<0.001].结论 bFGF缓释微胶囊对移植静脉桥有明显的促进内皮修复,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恢复内皮细胞功能,抑制内膜增生的作用.
作者:朱洪生;连锋;郑家豪;吴学军;张谷兰;王小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例1 女,52岁.进食梗噎3月余,体重下降6kg,伴胸骨后疼痛,现仅能进半流饮食.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食管中段约有5cm长黏膜破坏,可见不规则钡剂充盈缺损.2000年1月在全麻下行食管肿瘤切除.术中见肿瘤位于主动脉弓下1cm,约5cm×4cm×3cm大小,肿瘤已侵及食管外膜,与纵隔胸膜粘连.切除肿瘤,行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术后病理镜下见瘤细胞呈明显一致性、实体巢状排列,核呈圆形或椭圆 ,大小相似,核分裂相偶见(图1).免疫组化检测NSE++(图2),EMA+,Ker+.病理诊断为食管类癌(髓质型),淋巴结未见转移.出院后口服金克槐尔化疗,随访至今无复发.例2 男,63岁.进行性吞咽困难1月余,体重减轻5kg,仅能进流质饮食.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作者:安勇;吴明拜;张力为;朱辉;阿不都热扎克·艾力;刘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病人男,67岁.进行性吞咽困难2月余.食管吞钡X线片示食管胸上段7cm黏膜破坏,左侧壁压迹明显.胃镜示距门齿20cm处食管管腔狭窄,可见不规则新生物,活检报告为鳞癌.X线胸片示上纵隔增宽.胸部CT示食管气管分叉至主动脉弓水平管壁增厚,左位主动脉弓,自降主动脉近端右壁发出一较大血管于食管胸上段右后方紧贴脊柱右侧走向颈根(图1、2).
作者:方强;陈利华;彭林;李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996年1月至2002年11月我们为23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CCD)幼儿应用同种带瓣管道(VHG)移植重建右心室-肺动脉(RV-PA)外通道行外科治疗,为进一步改善婴幼儿CCCD手术疗效提供参考资料.
作者:李守军;杨斌;吴清玉;沈向东;阎军;刘迎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在生物瓣支架上种植并静态培养自体内皮细胞(ECs),形成完整的内皮细胞单层,为下一步脉动流培养并终体外构建同种生物组织工程瓣(TEHV)提供材料基础.方法生物瓣支架选择经液氮保存的成人主动脉带瓣管道,用0.1% SDS脱去表面的ECs;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定向诱导分化的ECs作为种子细胞,高密度(>105 cell/cm2)种植于瓣膜支架上静态培养20d,扫描电镜观察、摄片,以确定再内皮化程度.结果同种生物瓣支架表面的ECs完全脱去,而细胞外基质成分保存良好;MSCs体外诱导分化的ECs与生物瓣支架复合体静态培养第7、14和20d,再内皮化程度分别为73%、85%和92%.结论静态培养条件下构建的TEHV基本上实现了体外再内皮化的预期目标.
作者:刘迎龙;冯滨;谢宁;冯凯;宋来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前瞻性观察食管胃分层吻合法吻合口愈合质量.方法对12只用分层吻合法吻合的实验犬(A组),及用传统吻合方法作为对照的另12只实验犬(B组)行吻合口大体测量、组织学观察及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情况.结果 A组吻合口柔软、黏膜对合好、瘢痕薄,炎性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数术后早期较多(P<0.05),晚期(42d)较少(P<0.05);B组吻合口瘢痕厚、黏膜对合不齐、常有肌层暴露,早期炎性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数较少,8~14d明显增加,晚期仍有增加趋势.细胞因子A组早期活跃,表达高,术后42d仅有少量表达;而B组早期表达低,第8d明显增加,第42d仍有较高表达.结论食管胃分层吻合法吻合口愈合质量高,其细胞增生和细胞因子表达有利于一期愈合;而传统吻合法的吻合口愈合缓慢,炎症反应贯穿全过程,在愈合晚期仍有较高的细胞因子表达,符合二期愈合.
作者:解晨昊;赵雍凡;寇瑛俐;刘伦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病例,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时是否要对二尖瓣进行处理及合适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3年10月期间连续行CABG者中37例合并IMR者在不同手术处理前后的变化.结果术前合并有轻-重度IMR者中24例仅行CABG,无手术死亡,术后1周左室舒张直径由52.95mm降至48.18mm(P=0.001),左室射血分数从0.46上升到0.55(P<0.001),二尖瓣反流面积(MR)由3.93cm2下降至1.48cm2(P<0.001);13例同期行CABG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手术死亡1例.结论缺血性心脏病合并无二尖瓣明显病理结构改变的IMR,单纯行再血管化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IMR短期内明显减轻或消失.中度以上IMR并有二尖瓣发生病理结构改变时,需同期对二尖瓣进行干预,但是手术死亡率较高.
作者:吴若彬;郑少忆;郭惠明;麦明杰;黄劲松;罗征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998年1月至2002年7月收治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病人7例,占同期心脏手术0.046%,是继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2.3倍,现就其临床特点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高志;路天怡;王天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32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手术均采用食管上盲端前壁肌层U形翻转,即经胸膜外入路充分游离食管上端及瘘管,近气管侧缝扎切断瘘管.用剪刀将远端食管前壁纵行剪开5mm,吻合前距吻合口上方10mm处行食管上下两端浆肌层缝合3针,然后距吻合口上方15~20mm处将食管前壁肌层切开,从切开处向吻合口方向从两侧纵行切开肌层至吻合口约5mm,轻轻分离前壁肌瓣,形成U形向下翻转,缝合在食管远端浆肌层上.结果 32例中17例采用此方法未发生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2例成功行一期胃代食管术.结论食管上盲端前壁肌瓣U形翻转能有效预防吻合口瘘及狭窄.I、II型食管闭锁采用一期胃代食管术,可避免二次手术.
作者:冯爱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胃网膜右动脉(RGE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使用的一种动脉血管材料,具有管径适中,粥样硬化轻,远期通畅率明显高于大隐静脉等优点.现总结报道93例带蒂RGEA行CABG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齐敏;细田泰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前,肺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肺病的有效方法,但肺移植早期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仍在15%~20%[1].这与供肺保护的效果直接相关.现就供肺损伤的原因及保护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陈新忠;孙宗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回顾性分析我们收治的15例冠状动脉肌桥(myocardium bridging,MB)病人资料,总结外科手术治疗经验.
作者:郭少先;吕小东;吴清玉;姜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2003年5~10月我们用欧洲癌症组织制订用于癌症生命质量测评的专用量表EORTC(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QLQ(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30[1-3]和自制量表[4]对来随访复查的食管癌贲门癌切除病人和放射治疗病人进行生命质量测评,现报道如下.
作者:付茂勇;赵雍凡;杨绍福;赵泽良;马顺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根据病理结果,探讨小儿先天性食管狭窄的早期诊断和改良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2000年42例先天性食管狭窄病例的呕吐发生年龄、频率,对营养、发育的影响,诊断治疗方法及病理所见,术后正常进食时间,远期营养恢复.结果经食管镜、消化道造影、手术病理证实,气管软骨异位26例,肌层肥厚11例,膜式狭窄3例,异位胃黏膜2例.42例中11例先行扩张治疗者仅1例膜式狭窄扩张成功;41例手术治疗,10例端端吻合,12例食管胃吻合,19例纵切横缝.9例术后扩张.扩张3个月以上者占55.6%.膜式狭窄、气管软骨异位术后见效快,大多无需扩张.肌层肥厚多数需术后扩张,但随访4~10年效果良好.术后病程1个月即恢复正常进食者达78.6%,6个月9.5%,1年始恢复者为11.9%.结论注意添加辅食时频繁呕吐影响营养、发育者,可早发现本病;食管镜、消化道造影是诊断依据.膜式狭窄、气管软骨异位,纵切横缝效果好.肌层肥厚行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是基本治疗方法;术后1个月扩张疗效满意.
作者:曾骐;郭卫红;彭芸;张金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例1 男,43岁.吞咽不适感4个月.食管吞钡X线片显示距门齿约22cm处圆弧形充盈缺损,考虑食管平滑肌瘤可能性大.纤维胃镜检查示距门齿22cm处黏膜突起,表面光滑,色泽正常,提示食管平滑肌瘤.2000年9月手术.术中探查食管上段未发现肿瘤,胸2、3椎体间有一凸出物压迫食管.骨科会诊发现系胸2间盘和前纵韧带凸出压迫食管,切除前凸的间盘和前纵韧带,食管压迫解除.复习食管吞钡X线片及MRI发现确实胸2间盘前凸.
作者:王晓东;黄波;王永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临床上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不仅限于心肌保护液成分及心肌保护液灌注途径的选择,还要抑制或减轻CPB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我们的研究以心肌肌钙蛋白I(cTnI)作为心肌损伤的指标,观察体外循环(CPB)复温时滤除循环中的白细胞后,能否减轻CPB中心肌的损害.
作者:姜晓芬;金烈烈;池胜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中,感染灶可扩散到二尖瓣主动脉瓣间纤维处形成脓肿、瓣膜瘤或破入左心房[1].在极少数情况下,感染的主动脉瓣反流冲击到二尖瓣前叶的心室面上,形成二尖瓣瘤(mitral valve aneurysms,MVA)[2].现报告1例.
作者:高长青;肖苍松;李伯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随着小儿心导管技术迅速发展,先天性心脏病(CHD)已由单纯手术治疗转向手术和介入共同治疗,如在围手术期各个环节中应用介入治疗技术辅助和支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前、后采用手术又可为介入治疗提供条件、便利和保证[1,2].这种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相互结合应用的治疗模式称为镶嵌治疗(hybrid therapy)[3].现就此方法的国外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祝忠群;苏肇伉;周爱卿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