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跃卿;刘群安;张向立
例1 男,56 d.生后口唇发绀,呼吸困难.查体:呼吸急促,46次/min,皮肤青灰色,口唇发绀,巩膜黄染.心律齐,心率163次/min,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股动脉枪击音阳性.腹膨隆,肝肋下3 cm,质硬,腹水征阳性.
作者:陈忠堂;孙强;周庆玲;孟国伟;吕舒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肺高压)的体外循环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11月在海拔3 700 m高原地区为先心病合并肺高压的体外循环手术病儿36例,其中藏族24例,世居西藏的汉族12例.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轻度肺高压17例、中度8例、重度11例.体外循环采用浅低温和轻度血液稀释,预充液中均加入20%白蛋白及3~5 mg/kg地塞米松,转流中采用微量输液泵持续给予5%碳酸氢钠,全组均使用超滤或改良超滤技术.结果体外循环时间21~7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54 min;血气、电解质监测结果在正常范围;停机后全组病儿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由术前平均(36.8±10.4) mm Hg下降到停转流时(29.4±5.7) mm Hg(P<0.05),以术后24 h降低明显;全组均实现早期拔管,术后早期全部生存.结论在高原地区除常规麻醉用药、手术矫正畸形及术后药物纠正肺高压外,在体外循环中增加胶体预充、应用大剂量激素、持续给予碳酸氢钠及使用超滤技术,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军;王志农;李素芝;王连才;王尔松;张宝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95年11月至2002年6月,我们行改良的电视胸腔镜(VATS)下动脉导管未闭(PDA)钳闭手术86例,3例因术中探查见PDA直径>0.8 cm而改常规剖胸手术.实际完成VATS手术83例,现总结、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并发症防治以及近期和远期手术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翁国星;谢琦;王欢;姚祖武;陈智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体外循环结束时常规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严重的鱼精蛋白过敏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和心搏骤停.我们曾抢救3例严重鱼精蛋白过敏性休克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平;石仲歧;严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估腹膜透析治疗在儿童心脏手术后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有效性.方法 2000年7月至12月间,12例(2.08%,12/576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病儿因急性肾功能不全接受了腹膜透析治疗.年龄5月龄~7岁,平均(2.9±2.0)岁;体重7.4~18.5 kg,平均(12±3) kg.结果术后4.4~42 h,平均(21.2±11.4) h开始腹膜透析;持续0.5~15.0 d,平均(6.3±4.8) d.死亡3例.腹膜透析排出液量每天(34.7±17.8) ml/kg.透析期间血动力学及呼吸功能指标均有改善.血小板减少及高血糖为主要并发症,但均易于治疗.结论腹膜透析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作者:罗新锦;许建屏;沈向东;陈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随着体检的普及、胸部CT的广泛应用,肺周围直径小于2.0 cm的小肺癌发现率呈逐年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已增至28.3%[1].特别是高分辨CT(HRCT)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对小肺癌检测的敏感性,直径1.0 cm以下的微小肺癌的发现率也相应增加,病人得到早期治疗.
作者:阎申;臧琦;阎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测量主动脉根部不同高度的口径大小,并观察主动脉窦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方法用30例正常成人甲醛固定心脏标本,测量主动脉根部不同高度的口径和主动脉瓣的大小,观察主动脉窦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果 (1)主动脉窦中部(Sinus)>主动脉窦管结合部上1 cm(STJ1)>主动脉窦管结合处(STJ0)>主动脉瓣环基底(Base).经方差分析检验,P<0.05,说明主动脉根部4个高度口径大小的差别具统计学意义.(2)主动脉瓣的瓣高、瓣附着缘长和瓣游离缘长的测量结果显示,右冠瓣稍大于左冠瓣和无冠瓣,3个半月瓣的大小相近,经方差分析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3)二尖瓣前瓣中轴线与主动脉窦的关系显示,二尖瓣前瓣中轴线86.6%位于左冠状动脉窦与无冠状动脉窦之间.(4)右心房主动脉隆凸与主动脉窦的关系显示,右心房主动脉隆凸由无冠状动脉窦形成者占73.3%,由无冠状动脉窦和右冠状动脉窦共同形成者占26.7%.(5)左、右肺动脉瓣交界点与主动脉窦的关系显示,左、右肺动脉瓣交界点对向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者占80%.结论测量结果有助于心外科手术的开展.
作者:孙明;魏静义;陈保俊;李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小儿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总动脉进行重建双冠状动脉系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4例中3例施行了改良肺动脉内隧道加人造主-肺动脉窗术,另1例行冠状动脉移植术.其中1例术中同时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和二尖瓣成形术.手术时平均年龄为10岁.结果平均体外循环91 min,主动脉阻断56 min.无住院和远期并发症死亡病例.随访1~3年,冠状动脉血流通畅,心功能正常[射血分数(EF)(66±8)%,心室缩短分数(FS)(40±5)%,NYHA I级].结论尽早根据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总动脉不同解剖类型,采用不同方法重建双冠状动脉系统矫治术的治疗效果佳;适宜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败关键之一.
作者:严勤;苏肇伉;徐志伟;丁文祥;朱铭;鲁亚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人男,35岁.左下肢脉管炎6年,逐渐出现呼吸困难.2002年6月,因突发呼吸困难加重,急诊入我院呼吸内科.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强并紊乱,右肺门影稍大.
作者:汤跃卿;刘群安;张向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股静脉-股动脉转流在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中的作用.方法 1999年12月至2001年6月间,在股静脉-股动脉转流下行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12例为转流组;1994年6月至1999年8月15例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为非转流组,比较两组在术后发生截瘫、内脏缺血、输血量和凝血功能异常等方面的差别.资料统计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阻断时间超过60 min者中,转流组的截瘫发生低于非转流组(P<0.05).转流组术后发生黄疸低于非转流组(P<0.05),两组在术后肾功能异常上无明显差异(P>0.05).转流组输血量较非转流组明显减少(P<0.01).转流组术后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非转流组(P<0.05).结论股静脉-股动脉转流在预防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后的截瘫发生、保护内脏功能、减少输血量和避免凝血功能异常等方面优于单纯阻断降主动脉,是一简便、安全的转流方式.
作者:蒋俊豪;陈福真;符伟国;郭大乔;杨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气管病变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切除病变段气管一期对端吻合.手术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允许切除并实施安全、无张力吻合的气管长度.气管缺损超过5~6 cm(9~10个软骨环)常被认为是超过安全切除进行吻合的大长度[1].当环形切除气管超越此限度时,必须置入气管替代物才能重建气管的连续性,维持气道的通畅.
作者:史宏灿;徐志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人女,41岁.1978年因左侧蝶骨嵴(内皮细胞型)脑膜瘤,行左额颞部开颅脑膜瘤切除术.术后分别于1984、1998年因脑膜瘤复发两次行手术切除.2002年5月作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两肺多发性球形病灶,约0.5~1.5 cm大小,考虑为两肺转移性肿瘤.行头颅MIR、颈、胸、腹CT及乳房X线摄片,子宫附件B超、内窥镜胃肠检查未发现病变,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明确新生物.经皮穿刺肺活检病理学检查见核轻度异形细胞.
作者:许罡;汪栋;张传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儿女,4个月.其母孕9个月时B超检查发现胎儿心房内有肿块影.病儿足月顺产出生,生后3 d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仍见右心房内肿块.病儿无特殊不适症状,生长发育正常.查体:呼吸30次/min,心率120次/min,体重7.5 kg,身长63 cm.心界向左右稍扩大,肝右肋下1.5 cm.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检查示卵圆孔未闭,少量左向右分流.右心房内前方见1.90 cm×1.76 cm肿块,包膜清楚,透声不均,其内可见多个囊性透声区.肿块基底附着于右心房前方房室沟处,基底约0.9 cm,活动度小.肿块内无明显血流.肿块面积3.41 cm2,右心房面积6.87 cm2.
作者:鲁亚南;刘锦纷;王燕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行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围术期心肌损伤和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 CABG组(A组,13例),OPCAB组(B组,22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后即刻、术后24 h和48 h进行血样检测,分别测定TNF-α、IL-1β、IL-8和IL-10水平.另外记录围手术期各项临床指标如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使用时间和发热时间等.结果两组在年龄、冠脉病变程度、心功能和血管旁路移植数目上相似.术后IL-8水平OPCAB组相对稍高,但两组无显著差异.围术期CABG组IL-1、TNF较OPCAB明显为高(P<0.05).但炎症因子IL-10 OPCAB组却较CABG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24h达高峰.后,CABG较OPCAB病人呼吸机使用时间延长且发热时间延长.结论与CABG组相比,OPCAB组围术期炎症反应和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
作者:赵强;唐耀亮;王宜青;夏利民;林雷;萧明第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95年10月至2002年1月,我们外科治疗有上消化道手术史的食管癌、贲门癌病人18例,现结合本组临床所见,对肿瘤切除的范围及肿瘤切除后对消化道重建器官的选择作一探讨.
作者:陈克能;苏文忠;张卫民;熊宏超;边建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人男,72岁.胸部X线检查发现右下胸部占位性病变.
作者:童华杰;张建普;张雨涛;曹文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期掌握好手术时机及指征,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28例儿童心内膜炎病人,7例因急性心力衰竭、栓塞或严重败血症急诊手术;21例经抗生素治疗体温正常后择期手术.彻底清除赘生物后,同时行主动脉瓣瓣膜置换5例,主动脉根部拓宽、主动脉瓣瓣膜置换2例,室间隔缺损(室缺)修补5例,室缺修补、右室流出道疏通2例,室缺和佛氏窦瘤修补2例,室缺修补、主动脉瓣瓣膜置换2例,动脉导管缝扎3例,动脉导管缝扎、主动脉瓣瓣膜置换1例,二尖瓣瓣膜置换3例,二尖瓣瓣膜置换、左冠前降支取栓并搭桥1例,法洛四联症矫正、Rastelli手术各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6例、肺动脉瓣成形7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3.6%),死亡原因为术后霉菌性感染不能控制、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平均随访2.6年,心内膜炎复发2例,无远期死亡.结论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满意,其手术时机及指征的掌握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作者:丁芳宝;梅举;张宝仁;邹良建;徐志云;孙道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儿男,13岁.因三尖瓣闭锁、房、室间隔缺损于8年前行右房-右室外管道分流,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术后病情改善.术后3年出现心悸、气短,近半年加重,伴肝大、腹水.查体:血压105/80 mm Hg(1 mm Hg=0.133 kPa),全身青紫,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胸腹表浅静脉曲张.胸骨左缘第3肋间闻及2/VI级双期杂音.腹部膨隆,重度腹水,肝肋下10 cm.血氧饱和度0.87.X线胸片示双侧膈肌抬高.超声多普勒显示外管道腔内有少量血流.心室平面探及左向右分流频谱.诊断:三尖瓣闭锁术后,右房-右室外管道毁损、堵塞;残余室间隔缺损;心力衰竭.
作者:张载高;刘迎龙;贝亚军;解水本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回顾分析1990~2002年6例胸壁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诊断、手术方法等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刘继先;牟志民;张本固;陈保坤;乌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90年10月至2000年10月,我们共手术治疗13例有呼吸循环衰竭、疝内容物嵌顿绞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危重先天性膈疝(CDH),占同期收治的CHD病人的18.3%(13/71),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平波;高纪平;马乐龙;陈祁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