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纵隔骨髓脂肪瘤1例

童华杰;张建普;张雨涛;曹文华

关键词:后纵隔, 占位性病变, 下胸部, 线检查, 病人
摘要:病人男,72岁.胸部X线检查发现右下胸部占位性病变.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后纵隔骨髓脂肪瘤1例

    病人男,72岁.胸部X线检查发现右下胸部占位性病变.

    作者:童华杰;张建普;张雨涛;曹文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缺血预适应对缺血脊髓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缺血脊髓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48只成年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只,建立脊髓缺血模型.缺血预适应组(IPC组)采用腹主动脉阻断5 min,开放15 min的预适应方案后,再阻断40 min后开放.对照组常规阻断腹主动脉40 min后开放.分别于阻断前、阻断40 min后、开放后2 、8、24和72 h,测定脑脊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脊髓脂质过氧化物酶(LPO)及脊髓组织含水量,并行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IPC组各时相脑脊液SOD活性及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脊髓LPO含量及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通过调动与增强脊髓组织内源性抗损害机制对缺血脊髓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王志维;陶卫平;林道明;高尚志;李钟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术100例

    自1994年6月至2001年6月,我们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病儿1 053例,其中法洛四联症107例,占10.2%,100例婴幼儿法洛四联症行根治术,89例随访6个月至7年,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哲;谷疆蓉;王建明;陆志楷;林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合理抗凝强度的研究

    随着新一代人工机械瓣膜应用于临床,低强度抗凝治疗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抗凝标准尚无统一的认识.我们自1995年开始对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凝血功能改变及低强度抗凝治疗的作用进行探讨[1,2],现通过随访100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病人,探讨合理抗凝治疗标准.

    作者:杜心灵;张凯伦;胡志伟;罗军;蓝鸿钧;刘金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素对顿抑心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肝素化剂量肝素对在体家兔短暂缺血-再灌注顿抑心肌的功能的影响.方法 23只雄性家兔,分为实验(A)组和对照(B)组,建立在体心肌短暂缺血(15 min)-再灌注(60 min)损伤模型.A组于前降支阻断前20min给予肝素(700 U/kg).分别于给药前、缺血前、再灌注期间,检测2组NO、ET-1、MDA、SOD水平,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对心肌超微结构做定性观察.结果 A组在给药后20 min,NO含量即较给药前明显升高(P<0.05),且在整个再灌注期较B组有显著性差别(P<0.05),心功能、超微结构明显改善.结论肝素参与短暂缺血-再灌注顿抑心肌功能的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药物性预适应,增强内皮源性NO的产生,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崔彬;马捷;陈建忠;李新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7例支气管异物的外科治疗

    1992年2月至2001年12月,我们共手术治疗7例支气管镜或纤维支气管镜取支气管异物失败者,现总结如下.

    作者:唐燕华;陈朋;万力;李志民;喻东亮;王一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50例儿童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1986年3月至2000年12月,我们共手术治疗50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CAVSD)的病儿(不包括过渡型),占同期手术的0.55%.手术死亡率12%(6/50例).1986年至1997年,手术死亡率为13.3%(4/30例);1998年至2000年为10%(2/20例).现就其外科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曹鼎方;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儿童左主支气管断裂1例

    病儿男,12岁.左侧胸部被篮球架砸伤14 h,带胸腔闭式引流来我院.查体:呼吸22次/min,血压98/60 mm Hg(13/8 kPa).气管居中,左前胸壁有明显的砸伤痕迹.引流管通畅,引流物为淡红色液体、无气泡溢出.X线胸片示心肺未见异常,双侧肋膈角锐利.3 d后拔管,分别于第10 d、14 d拍X线胸片无特殊发现,出院.

    作者:马海龙;魏文渊;廖小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三尖瓣闭锁术后右房-右室外管道毁损二次手术重建1例

    病儿男,13岁.因三尖瓣闭锁、房、室间隔缺损于8年前行右房-右室外管道分流,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术后病情改善.术后3年出现心悸、气短,近半年加重,伴肝大、腹水.查体:血压105/80 mm Hg(1 mm Hg=0.133 kPa),全身青紫,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胸腹表浅静脉曲张.胸骨左缘第3肋间闻及2/VI级双期杂音.腹部膨隆,重度腹水,肝肋下10 cm.血氧饱和度0.87.X线胸片示双侧膈肌抬高.超声多普勒显示外管道腔内有少量血流.心室平面探及左向右分流频谱.诊断:三尖瓣闭锁术后,右房-右室外管道毁损、堵塞;残余室间隔缺损;心力衰竭.

    作者:张载高;刘迎龙;贝亚军;解水本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为6%[1].1999年以来,我们共收治84例VSD合并PDA的婴幼儿,均经外科治疗.现对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手术病例的选择及手术方法进行讨论如下.

    作者:丁卫军;辛定一;徐富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股静脉-股动脉转流在降主动脉重建术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股静脉-股动脉转流在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中的作用.方法 1999年12月至2001年6月间,在股静脉-股动脉转流下行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12例为转流组;1994年6月至1999年8月15例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为非转流组,比较两组在术后发生截瘫、内脏缺血、输血量和凝血功能异常等方面的差别.资料统计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阻断时间超过60 min者中,转流组的截瘫发生低于非转流组(P<0.05).转流组术后发生黄疸低于非转流组(P<0.05),两组在术后肾功能异常上无明显差异(P>0.05).转流组输血量较非转流组明显减少(P<0.01).转流组术后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非转流组(P<0.05).结论股静脉-股动脉转流在预防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后的截瘫发生、保护内脏功能、减少输血量和避免凝血功能异常等方面优于单纯阻断降主动脉,是一简便、安全的转流方式.

    作者:蒋俊豪;陈福真;符伟国;郭大乔;杨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期掌握好手术时机及指征,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28例儿童心内膜炎病人,7例因急性心力衰竭、栓塞或严重败血症急诊手术;21例经抗生素治疗体温正常后择期手术.彻底清除赘生物后,同时行主动脉瓣瓣膜置换5例,主动脉根部拓宽、主动脉瓣瓣膜置换2例,室间隔缺损(室缺)修补5例,室缺修补、右室流出道疏通2例,室缺和佛氏窦瘤修补2例,室缺修补、主动脉瓣瓣膜置换2例,动脉导管缝扎3例,动脉导管缝扎、主动脉瓣瓣膜置换1例,二尖瓣瓣膜置换3例,二尖瓣瓣膜置换、左冠前降支取栓并搭桥1例,法洛四联症矫正、Rastelli手术各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6例、肺动脉瓣成形7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3.6%),死亡原因为术后霉菌性感染不能控制、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平均随访2.6年,心内膜炎复发2例,无远期死亡.结论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满意,其手术时机及指征的掌握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作者:丁芳宝;梅举;张宝仁;邹良建;徐志云;孙道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体外循环对循环巨核细胞数量的影响及其意义

    巨核细胞-血小板的生成包括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血小板生成素和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成巨核细胞,并进一步成熟释放血小板〔1〕。我们测定20例心脏手术病人正常循环时及体外循环手术期间动、静脉血巨核细胞变化,探讨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的机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肖大伟;黄晓聪;郑育举;黄杰雄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有上消化道手术史病人的食管癌贲门癌外科治疗

    1995年10月至2002年1月,我们外科治疗有上消化道手术史的食管癌、贲门癌病人18例,现结合本组临床所见,对肿瘤切除的范围及肿瘤切除后对消化道重建器官的选择作一探讨.

    作者:陈克能;苏文忠;张卫民;熊宏超;边建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非体外循环下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技术.方法 3例功能性单心室病儿在非体外循环下施行了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术中先作上、下腔静脉插管并与右房插管连接,静脉血分流入右房,然后置右肺动脉侧壁钳,上腔静脉远心端与右肺动脉上缘行端侧吻合,吻合口尽量偏左;下腔静脉通过心外管道与右肺动脉下缘连接,吻合口尽量偏右.后缝扎肺动脉口.结果术后无早、晚期死亡,仅1例发生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及胸腔渗出.动脉血氧饱和度0.94~0.97.术后随访1~3个月,心功能I级2例,II级1例.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的有效技术,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梅举;张宝仁;杨小龙;丁芳宝;陆方林;赵枫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非体外循环下肝素化布-加综合征根治术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肝素化布-加综合征根治术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1997年11月至2002年4月采用非体外循环、肝素化对36例布-加综合征病人施行了根治术.在肝素化前提下,完成了下腔静脉远端球囊阻断、可控制性放血、负压吸引血液回收、经右心房插管血液回输等手术关键环节.结果术中全组无1例输异体血,无重大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 ,下腔静脉压下降显著.结论该术式简化了体外循环和深低温停循环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手术程序,保证了手术效果.

    作者:刘健;黄击修;陈军;林小彬;付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胸壁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回顾分析1990~2002年6例胸壁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诊断、手术方法等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刘继先;牟志民;张本固;陈保坤;乌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食管癌贲门癌不同手术方式对照

    我们自1988年7月至2001年3月共施行食管癌、贲门癌胸内手术1 461例,其中手工吻合527例,机械吻合934例.两组手术结果表明,机械吻合具有操作简单、省时、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晓;景维;靳超;王欣堂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钳闭86例

    1995年11月至2002年6月,我们行改良的电视胸腔镜(VATS)下动脉导管未闭(PDA)钳闭手术86例,3例因术中探查见PDA直径>0.8 cm而改常规剖胸手术.实际完成VATS手术83例,现总结、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并发症防治以及近期和远期手术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翁国星;谢琦;王欢;姚祖武;陈智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吲达帕胺/硫氮(艹卓)酮对缺血-再灌注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吲达帕胺(Indapamide)、硫氮(艹卓)酮(Diltiazem)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吲达帕胺组、硫氮(艹卓)酮组.比较3组动物在再灌注前、后能量代谢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在心肌再灌注30、60 min后与缺血前比较,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明显降低(P<0.05).吲达帕胺组、硫氮(艹卓)酮组在再灌注30、60 min后与对照组比较,心肌ATP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吲达帕胺、硫氮(艹卓)酮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其增加心肌细胞能量贮备等有关.

    作者:张镜芳;朱平;庄建;吴若彬;肖学钧;吴伟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