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龙;魏文渊;廖小俊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在国家卫生部、科技部及教委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全国同仁共同努力使我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外科治疗得到快速发展.
作者:刘迎龙;朱晓东;于存涛;吕小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素化剂量肝素对在体家兔短暂缺血-再灌注顿抑心肌的功能的影响.方法 23只雄性家兔,分为实验(A)组和对照(B)组,建立在体心肌短暂缺血(15 min)-再灌注(60 min)损伤模型.A组于前降支阻断前20min给予肝素(700 U/kg).分别于给药前、缺血前、再灌注期间,检测2组NO、ET-1、MDA、SOD水平,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对心肌超微结构做定性观察.结果 A组在给药后20 min,NO含量即较给药前明显升高(P<0.05),且在整个再灌注期较B组有显著性差别(P<0.05),心功能、超微结构明显改善.结论肝素参与短暂缺血-再灌注顿抑心肌功能的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药物性预适应,增强内皮源性NO的产生,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崔彬;马捷;陈建忠;李新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人男,35岁.左下肢脉管炎6年,逐渐出现呼吸困难.2002年6月,因突发呼吸困难加重,急诊入我院呼吸内科.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强并紊乱,右肺门影稍大.
作者:汤跃卿;刘群安;张向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股静脉-股动脉转流在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中的作用.方法 1999年12月至2001年6月间,在股静脉-股动脉转流下行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12例为转流组;1994年6月至1999年8月15例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为非转流组,比较两组在术后发生截瘫、内脏缺血、输血量和凝血功能异常等方面的差别.资料统计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阻断时间超过60 min者中,转流组的截瘫发生低于非转流组(P<0.05).转流组术后发生黄疸低于非转流组(P<0.05),两组在术后肾功能异常上无明显差异(P>0.05).转流组输血量较非转流组明显减少(P<0.01).转流组术后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非转流组(P<0.05).结论股静脉-股动脉转流在预防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后的截瘫发生、保护内脏功能、减少输血量和避免凝血功能异常等方面优于单纯阻断降主动脉,是一简便、安全的转流方式.
作者:蒋俊豪;陈福真;符伟国;郭大乔;杨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人女,41岁.1978年因左侧蝶骨嵴(内皮细胞型)脑膜瘤,行左额颞部开颅脑膜瘤切除术.术后分别于1984、1998年因脑膜瘤复发两次行手术切除.2002年5月作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两肺多发性球形病灶,约0.5~1.5 cm大小,考虑为两肺转移性肿瘤.行头颅MIR、颈、胸、腹CT及乳房X线摄片,子宫附件B超、内窥镜胃肠检查未发现病变,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明确新生物.经皮穿刺肺活检病理学检查见核轻度异形细胞.
作者:许罡;汪栋;张传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随着新一代人工机械瓣膜应用于临床,低强度抗凝治疗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抗凝标准尚无统一的认识.我们自1995年开始对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凝血功能改变及低强度抗凝治疗的作用进行探讨[1,2],现通过随访100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病人,探讨合理抗凝治疗标准.
作者:杜心灵;张凯伦;胡志伟;罗军;蓝鸿钧;刘金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行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围术期心肌损伤和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 CABG组(A组,13例),OPCAB组(B组,22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后即刻、术后24 h和48 h进行血样检测,分别测定TNF-α、IL-1β、IL-8和IL-10水平.另外记录围手术期各项临床指标如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使用时间和发热时间等.结果两组在年龄、冠脉病变程度、心功能和血管旁路移植数目上相似.术后IL-8水平OPCAB组相对稍高,但两组无显著差异.围术期CABG组IL-1、TNF较OPCAB明显为高(P<0.05).但炎症因子IL-10 OPCAB组却较CABG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24h达高峰.后,CABG较OPCAB病人呼吸机使用时间延长且发热时间延长.结论与CABG组相比,OPCAB组围术期炎症反应和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
作者:赵强;唐耀亮;王宜青;夏利民;林雷;萧明第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人男,72岁.胸部X线检查发现右下胸部占位性病变.
作者:童华杰;张建普;张雨涛;曹文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97年1月至2001年7月我们收治的法洛四联症(TOF)伴肺动脉闭锁(PA)病例中,8例行一期根治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景浩;徐志伟;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巨核细胞-血小板的生成包括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血小板生成素和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成巨核细胞,并进一步成熟释放血小板〔1〕。我们测定20例心脏手术病人正常循环时及体外循环手术期间动、静脉血巨核细胞变化,探讨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的机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肖大伟;黄晓聪;郑育举;黄杰雄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为6%[1].1999年以来,我们共收治84例VSD合并PDA的婴幼儿,均经外科治疗.现对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手术病例的选择及手术方法进行讨论如下.
作者:丁卫军;辛定一;徐富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儿男,12岁.左侧胸部被篮球架砸伤14 h,带胸腔闭式引流来我院.查体:呼吸22次/min,血压98/60 mm Hg(13/8 kPa).气管居中,左前胸壁有明显的砸伤痕迹.引流管通畅,引流物为淡红色液体、无气泡溢出.X线胸片示心肺未见异常,双侧肋膈角锐利.3 d后拔管,分别于第10 d、14 d拍X线胸片无特殊发现,出院.
作者:马海龙;魏文渊;廖小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估腹膜透析治疗在儿童心脏手术后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有效性.方法 2000年7月至12月间,12例(2.08%,12/576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病儿因急性肾功能不全接受了腹膜透析治疗.年龄5月龄~7岁,平均(2.9±2.0)岁;体重7.4~18.5 kg,平均(12±3) kg.结果术后4.4~42 h,平均(21.2±11.4) h开始腹膜透析;持续0.5~15.0 d,平均(6.3±4.8) d.死亡3例.腹膜透析排出液量每天(34.7±17.8) ml/kg.透析期间血动力学及呼吸功能指标均有改善.血小板减少及高血糖为主要并发症,但均易于治疗.结论腹膜透析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作者:罗新锦;许建屏;沈向东;陈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测量主动脉根部不同高度的口径大小,并观察主动脉窦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方法用30例正常成人甲醛固定心脏标本,测量主动脉根部不同高度的口径和主动脉瓣的大小,观察主动脉窦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果 (1)主动脉窦中部(Sinus)>主动脉窦管结合部上1 cm(STJ1)>主动脉窦管结合处(STJ0)>主动脉瓣环基底(Base).经方差分析检验,P<0.05,说明主动脉根部4个高度口径大小的差别具统计学意义.(2)主动脉瓣的瓣高、瓣附着缘长和瓣游离缘长的测量结果显示,右冠瓣稍大于左冠瓣和无冠瓣,3个半月瓣的大小相近,经方差分析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3)二尖瓣前瓣中轴线与主动脉窦的关系显示,二尖瓣前瓣中轴线86.6%位于左冠状动脉窦与无冠状动脉窦之间.(4)右心房主动脉隆凸与主动脉窦的关系显示,右心房主动脉隆凸由无冠状动脉窦形成者占73.3%,由无冠状动脉窦和右冠状动脉窦共同形成者占26.7%.(5)左、右肺动脉瓣交界点与主动脉窦的关系显示,左、右肺动脉瓣交界点对向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者占80%.结论测量结果有助于心外科手术的开展.
作者:孙明;魏静义;陈保俊;李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小儿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总动脉进行重建双冠状动脉系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4例中3例施行了改良肺动脉内隧道加人造主-肺动脉窗术,另1例行冠状动脉移植术.其中1例术中同时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和二尖瓣成形术.手术时平均年龄为10岁.结果平均体外循环91 min,主动脉阻断56 min.无住院和远期并发症死亡病例.随访1~3年,冠状动脉血流通畅,心功能正常[射血分数(EF)(66±8)%,心室缩短分数(FS)(40±5)%,NYHA I级].结论尽早根据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总动脉不同解剖类型,采用不同方法重建双冠状动脉系统矫治术的治疗效果佳;适宜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败关键之一.
作者:严勤;苏肇伉;徐志伟;丁文祥;朱铭;鲁亚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技术.方法 3例功能性单心室病儿在非体外循环下施行了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术中先作上、下腔静脉插管并与右房插管连接,静脉血分流入右房,然后置右肺动脉侧壁钳,上腔静脉远心端与右肺动脉上缘行端侧吻合,吻合口尽量偏左;下腔静脉通过心外管道与右肺动脉下缘连接,吻合口尽量偏右.后缝扎肺动脉口.结果术后无早、晚期死亡,仅1例发生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及胸腔渗出.动脉血氧饱和度0.94~0.97.术后随访1~3个月,心功能I级2例,II级1例.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的有效技术,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梅举;张宝仁;杨小龙;丁芳宝;陆方林;赵枫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儿女,4个月.其母孕9个月时B超检查发现胎儿心房内有肿块影.病儿足月顺产出生,生后3 d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仍见右心房内肿块.病儿无特殊不适症状,生长发育正常.查体:呼吸30次/min,心率120次/min,体重7.5 kg,身长63 cm.心界向左右稍扩大,肝右肋下1.5 cm.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检查示卵圆孔未闭,少量左向右分流.右心房内前方见1.90 cm×1.76 cm肿块,包膜清楚,透声不均,其内可见多个囊性透声区.肿块基底附着于右心房前方房室沟处,基底约0.9 cm,活动度小.肿块内无明显血流.肿块面积3.41 cm2,右心房面积6.87 cm2.
作者:鲁亚南;刘锦纷;王燕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体外循环结束时常规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严重的鱼精蛋白过敏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和心搏骤停.我们曾抢救3例严重鱼精蛋白过敏性休克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平;石仲歧;严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肺高压)的体外循环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11月在海拔3 700 m高原地区为先心病合并肺高压的体外循环手术病儿36例,其中藏族24例,世居西藏的汉族12例.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轻度肺高压17例、中度8例、重度11例.体外循环采用浅低温和轻度血液稀释,预充液中均加入20%白蛋白及3~5 mg/kg地塞米松,转流中采用微量输液泵持续给予5%碳酸氢钠,全组均使用超滤或改良超滤技术.结果体外循环时间21~7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54 min;血气、电解质监测结果在正常范围;停机后全组病儿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由术前平均(36.8±10.4) mm Hg下降到停转流时(29.4±5.7) mm Hg(P<0.05),以术后24 h降低明显;全组均实现早期拔管,术后早期全部生存.结论在高原地区除常规麻醉用药、手术矫正畸形及术后药物纠正肺高压外,在体外循环中增加胶体预充、应用大剂量激素、持续给予碳酸氢钠及使用超滤技术,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军;王志农;李素芝;王连才;王尔松;张宝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同一肺叶内转移的外科治疗效果并评估其TNM分期.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51例合并原发灶同一肺叶内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 51例总体5年生存率为25.4%,无淋巴结转移组5年生存率为53.8%,合并淋巴结转移组为15.8%(P<0.05).按原发灶T分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T1 33.3%、T2 42.1%、T3 20.0%、T4 0(P>0.05).结论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合并同一肺叶内转移病人的重要预后因素,目前的TNM分期没有反映该因素的影响.将原发灶为T3及T3以下的此类病人作为T3分期是恰当的.
作者:谷文升;赵俊刚;石文君;韩云;杨伟;纪子钊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