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卫军;辛定一;徐富仁
目的测量主动脉根部不同高度的口径大小,并观察主动脉窦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方法用30例正常成人甲醛固定心脏标本,测量主动脉根部不同高度的口径和主动脉瓣的大小,观察主动脉窦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果 (1)主动脉窦中部(Sinus)>主动脉窦管结合部上1 cm(STJ1)>主动脉窦管结合处(STJ0)>主动脉瓣环基底(Base).经方差分析检验,P<0.05,说明主动脉根部4个高度口径大小的差别具统计学意义.(2)主动脉瓣的瓣高、瓣附着缘长和瓣游离缘长的测量结果显示,右冠瓣稍大于左冠瓣和无冠瓣,3个半月瓣的大小相近,经方差分析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3)二尖瓣前瓣中轴线与主动脉窦的关系显示,二尖瓣前瓣中轴线86.6%位于左冠状动脉窦与无冠状动脉窦之间.(4)右心房主动脉隆凸与主动脉窦的关系显示,右心房主动脉隆凸由无冠状动脉窦形成者占73.3%,由无冠状动脉窦和右冠状动脉窦共同形成者占26.7%.(5)左、右肺动脉瓣交界点与主动脉窦的关系显示,左、右肺动脉瓣交界点对向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者占80%.结论测量结果有助于心外科手术的开展.
作者:孙明;魏静义;陈保俊;李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随着新一代人工机械瓣膜应用于临床,低强度抗凝治疗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抗凝标准尚无统一的认识.我们自1995年开始对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凝血功能改变及低强度抗凝治疗的作用进行探讨[1,2],现通过随访100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病人,探讨合理抗凝治疗标准.
作者:杜心灵;张凯伦;胡志伟;罗军;蓝鸿钧;刘金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小儿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总动脉进行重建双冠状动脉系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4例中3例施行了改良肺动脉内隧道加人造主-肺动脉窗术,另1例行冠状动脉移植术.其中1例术中同时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和二尖瓣成形术.手术时平均年龄为10岁.结果平均体外循环91 min,主动脉阻断56 min.无住院和远期并发症死亡病例.随访1~3年,冠状动脉血流通畅,心功能正常[射血分数(EF)(66±8)%,心室缩短分数(FS)(40±5)%,NYHA I级].结论尽早根据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总动脉不同解剖类型,采用不同方法重建双冠状动脉系统矫治术的治疗效果佳;适宜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败关键之一.
作者:严勤;苏肇伉;徐志伟;丁文祥;朱铭;鲁亚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肝素化布-加综合征根治术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1997年11月至2002年4月采用非体外循环、肝素化对36例布-加综合征病人施行了根治术.在肝素化前提下,完成了下腔静脉远端球囊阻断、可控制性放血、负压吸引血液回收、经右心房插管血液回输等手术关键环节.结果术中全组无1例输异体血,无重大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 ,下腔静脉压下降显著.结论该术式简化了体外循环和深低温停循环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手术程序,保证了手术效果.
作者:刘健;黄击修;陈军;林小彬;付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70年至1999年,我们为63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病人施行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昌锦;王天佑;李伟生;吴兆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技术.方法 3例功能性单心室病儿在非体外循环下施行了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术中先作上、下腔静脉插管并与右房插管连接,静脉血分流入右房,然后置右肺动脉侧壁钳,上腔静脉远心端与右肺动脉上缘行端侧吻合,吻合口尽量偏左;下腔静脉通过心外管道与右肺动脉下缘连接,吻合口尽量偏右.后缝扎肺动脉口.结果术后无早、晚期死亡,仅1例发生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及胸腔渗出.动脉血氧饱和度0.94~0.97.术后随访1~3个月,心功能I级2例,II级1例.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的有效技术,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梅举;张宝仁;杨小龙;丁芳宝;陆方林;赵枫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人男,72岁.胸部X线检查发现右下胸部占位性病变.
作者:童华杰;张建普;张雨涛;曹文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同一肺叶内转移的外科治疗效果并评估其TNM分期.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51例合并原发灶同一肺叶内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 51例总体5年生存率为25.4%,无淋巴结转移组5年生存率为53.8%,合并淋巴结转移组为15.8%(P<0.05).按原发灶T分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T1 33.3%、T2 42.1%、T3 20.0%、T4 0(P>0.05).结论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合并同一肺叶内转移病人的重要预后因素,目前的TNM分期没有反映该因素的影响.将原发灶为T3及T3以下的此类病人作为T3分期是恰当的.
作者:谷文升;赵俊刚;石文君;韩云;杨伟;纪子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随着体检的普及、胸部CT的广泛应用,肺周围直径小于2.0 cm的小肺癌发现率呈逐年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已增至28.3%[1].特别是高分辨CT(HRCT)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对小肺癌检测的敏感性,直径1.0 cm以下的微小肺癌的发现率也相应增加,病人得到早期治疗.
作者:阎申;臧琦;阎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吲达帕胺(Indapamide)、硫氮(艹卓)酮(Diltiazem)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吲达帕胺组、硫氮(艹卓)酮组.比较3组动物在再灌注前、后能量代谢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在心肌再灌注30、60 min后与缺血前比较,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明显降低(P<0.05).吲达帕胺组、硫氮(艹卓)酮组在再灌注30、60 min后与对照组比较,心肌ATP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吲达帕胺、硫氮(艹卓)酮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其增加心肌细胞能量贮备等有关.
作者:张镜芳;朱平;庄建;吴若彬;肖学钧;吴伟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86年3月至2000年12月,我们共手术治疗50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CAVSD)的病儿(不包括过渡型),占同期手术的0.55%.手术死亡率12%(6/50例).1986年至1997年,手术死亡率为13.3%(4/30例);1998年至2000年为10%(2/20例).现就其外科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曹鼎方;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97年1月至2001年7月我们收治的法洛四联症(TOF)伴肺动脉闭锁(PA)病例中,8例行一期根治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景浩;徐志伟;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人男,39岁.发热、咳嗽3个月.22年前有葵花籽误吸史.10年前患胸膜炎.7年前患肺化脓症.
作者:张录民;杨瑞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气管病变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切除病变段气管一期对端吻合.手术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允许切除并实施安全、无张力吻合的气管长度.气管缺损超过5~6 cm(9~10个软骨环)常被认为是超过安全切除进行吻合的大长度[1].当环形切除气管超越此限度时,必须置入气管替代物才能重建气管的连续性,维持气道的通畅.
作者:史宏灿;徐志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为6%[1].1999年以来,我们共收治84例VSD合并PDA的婴幼儿,均经外科治疗.现对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手术病例的选择及手术方法进行讨论如下.
作者:丁卫军;辛定一;徐富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巨核细胞-血小板的生成包括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血小板生成素和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成巨核细胞,并进一步成熟释放血小板〔1〕。我们测定20例心脏手术病人正常循环时及体外循环手术期间动、静脉血巨核细胞变化,探讨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的机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肖大伟;黄晓聪;郑育举;黄杰雄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肺高压)的体外循环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11月在海拔3 700 m高原地区为先心病合并肺高压的体外循环手术病儿36例,其中藏族24例,世居西藏的汉族12例.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轻度肺高压17例、中度8例、重度11例.体外循环采用浅低温和轻度血液稀释,预充液中均加入20%白蛋白及3~5 mg/kg地塞米松,转流中采用微量输液泵持续给予5%碳酸氢钠,全组均使用超滤或改良超滤技术.结果体外循环时间21~7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54 min;血气、电解质监测结果在正常范围;停机后全组病儿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由术前平均(36.8±10.4) mm Hg下降到停转流时(29.4±5.7) mm Hg(P<0.05),以术后24 h降低明显;全组均实现早期拔管,术后早期全部生存.结论在高原地区除常规麻醉用药、手术矫正畸形及术后药物纠正肺高压外,在体外循环中增加胶体预充、应用大剂量激素、持续给予碳酸氢钠及使用超滤技术,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军;王志农;李素芝;王连才;王尔松;张宝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儿男,12岁.左侧胸部被篮球架砸伤14 h,带胸腔闭式引流来我院.查体:呼吸22次/min,血压98/60 mm Hg(13/8 kPa).气管居中,左前胸壁有明显的砸伤痕迹.引流管通畅,引流物为淡红色液体、无气泡溢出.X线胸片示心肺未见异常,双侧肋膈角锐利.3 d后拔管,分别于第10 d、14 d拍X线胸片无特殊发现,出院.
作者:马海龙;魏文渊;廖小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例1 男,56 d.生后口唇发绀,呼吸困难.查体:呼吸急促,46次/min,皮肤青灰色,口唇发绀,巩膜黄染.心律齐,心率163次/min,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股动脉枪击音阳性.腹膨隆,肝肋下3 cm,质硬,腹水征阳性.
作者:陈忠堂;孙强;周庆玲;孟国伟;吕舒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90年10月至2000年10月,我们共手术治疗13例有呼吸循环衰竭、疝内容物嵌顿绞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危重先天性膈疝(CDH),占同期收治的CHD病人的18.3%(13/71),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平波;高纪平;马乐龙;陈祁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