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鼎方;苏肇伉;丁文祥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同一肺叶内转移的外科治疗效果并评估其TNM分期.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51例合并原发灶同一肺叶内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 51例总体5年生存率为25.4%,无淋巴结转移组5年生存率为53.8%,合并淋巴结转移组为15.8%(P<0.05).按原发灶T分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T1 33.3%、T2 42.1%、T3 20.0%、T4 0(P>0.05).结论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合并同一肺叶内转移病人的重要预后因素,目前的TNM分期没有反映该因素的影响.将原发灶为T3及T3以下的此类病人作为T3分期是恰当的.
作者:谷文升;赵俊刚;石文君;韩云;杨伟;纪子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95年11月至2002年6月,我们行改良的电视胸腔镜(VATS)下动脉导管未闭(PDA)钳闭手术86例,3例因术中探查见PDA直径>0.8 cm而改常规剖胸手术.实际完成VATS手术83例,现总结、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并发症防治以及近期和远期手术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翁国星;谢琦;王欢;姚祖武;陈智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例1 男,56 d.生后口唇发绀,呼吸困难.查体:呼吸急促,46次/min,皮肤青灰色,口唇发绀,巩膜黄染.心律齐,心率163次/min,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股动脉枪击音阳性.腹膨隆,肝肋下3 cm,质硬,腹水征阳性.
作者:陈忠堂;孙强;周庆玲;孟国伟;吕舒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气管病变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切除病变段气管一期对端吻合.手术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允许切除并实施安全、无张力吻合的气管长度.气管缺损超过5~6 cm(9~10个软骨环)常被认为是超过安全切除进行吻合的大长度[1].当环形切除气管超越此限度时,必须置入气管替代物才能重建气管的连续性,维持气道的通畅.
作者:史宏灿;徐志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为6%[1].1999年以来,我们共收治84例VSD合并PDA的婴幼儿,均经外科治疗.现对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手术病例的选择及手术方法进行讨论如下.
作者:丁卫军;辛定一;徐富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吲达帕胺(Indapamide)、硫氮(艹卓)酮(Diltiazem)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吲达帕胺组、硫氮(艹卓)酮组.比较3组动物在再灌注前、后能量代谢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在心肌再灌注30、60 min后与缺血前比较,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明显降低(P<0.05).吲达帕胺组、硫氮(艹卓)酮组在再灌注30、60 min后与对照组比较,心肌ATP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吲达帕胺、硫氮(艹卓)酮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其增加心肌细胞能量贮备等有关.
作者:张镜芳;朱平;庄建;吴若彬;肖学钧;吴伟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股静脉-股动脉转流在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中的作用.方法 1999年12月至2001年6月间,在股静脉-股动脉转流下行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12例为转流组;1994年6月至1999年8月15例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为非转流组,比较两组在术后发生截瘫、内脏缺血、输血量和凝血功能异常等方面的差别.资料统计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阻断时间超过60 min者中,转流组的截瘫发生低于非转流组(P<0.05).转流组术后发生黄疸低于非转流组(P<0.05),两组在术后肾功能异常上无明显差异(P>0.05).转流组输血量较非转流组明显减少(P<0.01).转流组术后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非转流组(P<0.05).结论股静脉-股动脉转流在预防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后的截瘫发生、保护内脏功能、减少输血量和避免凝血功能异常等方面优于单纯阻断降主动脉,是一简便、安全的转流方式.
作者:蒋俊豪;陈福真;符伟国;郭大乔;杨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自1994年6月至2001年6月,我们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病儿1 053例,其中法洛四联症107例,占10.2%,100例婴幼儿法洛四联症行根治术,89例随访6个月至7年,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哲;谷疆蓉;王建明;陆志楷;林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人男,35岁.左下肢脉管炎6年,逐渐出现呼吸困难.2002年6月,因突发呼吸困难加重,急诊入我院呼吸内科.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强并紊乱,右肺门影稍大.
作者:汤跃卿;刘群安;张向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97年1月至2001年7月我们收治的法洛四联症(TOF)伴肺动脉闭锁(PA)病例中,8例行一期根治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景浩;徐志伟;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儿男,13岁.因三尖瓣闭锁、房、室间隔缺损于8年前行右房-右室外管道分流,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术后病情改善.术后3年出现心悸、气短,近半年加重,伴肝大、腹水.查体:血压105/80 mm Hg(1 mm Hg=0.133 kPa),全身青紫,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胸腹表浅静脉曲张.胸骨左缘第3肋间闻及2/VI级双期杂音.腹部膨隆,重度腹水,肝肋下10 cm.血氧饱和度0.87.X线胸片示双侧膈肌抬高.超声多普勒显示外管道腔内有少量血流.心室平面探及左向右分流频谱.诊断:三尖瓣闭锁术后,右房-右室外管道毁损、堵塞;残余室间隔缺损;心力衰竭.
作者:张载高;刘迎龙;贝亚军;解水本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90年10月至2000年10月,我们共手术治疗13例有呼吸循环衰竭、疝内容物嵌顿绞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危重先天性膈疝(CDH),占同期收治的CHD病人的18.3%(13/71),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平波;高纪平;马乐龙;陈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在国家卫生部、科技部及教委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全国同仁共同努力使我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外科治疗得到快速发展.
作者:刘迎龙;朱晓东;于存涛;吕小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70年至1999年,我们为63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病人施行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昌锦;王天佑;李伟生;吴兆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儿男,12岁.左侧胸部被篮球架砸伤14 h,带胸腔闭式引流来我院.查体:呼吸22次/min,血压98/60 mm Hg(13/8 kPa).气管居中,左前胸壁有明显的砸伤痕迹.引流管通畅,引流物为淡红色液体、无气泡溢出.X线胸片示心肺未见异常,双侧肋膈角锐利.3 d后拔管,分别于第10 d、14 d拍X线胸片无特殊发现,出院.
作者:马海龙;魏文渊;廖小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期掌握好手术时机及指征,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28例儿童心内膜炎病人,7例因急性心力衰竭、栓塞或严重败血症急诊手术;21例经抗生素治疗体温正常后择期手术.彻底清除赘生物后,同时行主动脉瓣瓣膜置换5例,主动脉根部拓宽、主动脉瓣瓣膜置换2例,室间隔缺损(室缺)修补5例,室缺修补、右室流出道疏通2例,室缺和佛氏窦瘤修补2例,室缺修补、主动脉瓣瓣膜置换2例,动脉导管缝扎3例,动脉导管缝扎、主动脉瓣瓣膜置换1例,二尖瓣瓣膜置换3例,二尖瓣瓣膜置换、左冠前降支取栓并搭桥1例,法洛四联症矫正、Rastelli手术各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6例、肺动脉瓣成形7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3.6%),死亡原因为术后霉菌性感染不能控制、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平均随访2.6年,心内膜炎复发2例,无远期死亡.结论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满意,其手术时机及指征的掌握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作者:丁芳宝;梅举;张宝仁;邹良建;徐志云;孙道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儿女,4个月.其母孕9个月时B超检查发现胎儿心房内有肿块影.病儿足月顺产出生,生后3 d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仍见右心房内肿块.病儿无特殊不适症状,生长发育正常.查体:呼吸30次/min,心率120次/min,体重7.5 kg,身长63 cm.心界向左右稍扩大,肝右肋下1.5 cm.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检查示卵圆孔未闭,少量左向右分流.右心房内前方见1.90 cm×1.76 cm肿块,包膜清楚,透声不均,其内可见多个囊性透声区.肿块基底附着于右心房前方房室沟处,基底约0.9 cm,活动度小.肿块内无明显血流.肿块面积3.41 cm2,右心房面积6.87 cm2.
作者:鲁亚南;刘锦纷;王燕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混合型TAPVC所占的比例低.1976年2月至2001年8月,我们手术治疗TAPVC 108例,其中混合型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春华;张仁福;朱洪玉;宫汉东;宋恒昌;张南滨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肺高压)的体外循环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11月在海拔3 700 m高原地区为先心病合并肺高压的体外循环手术病儿36例,其中藏族24例,世居西藏的汉族12例.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轻度肺高压17例、中度8例、重度11例.体外循环采用浅低温和轻度血液稀释,预充液中均加入20%白蛋白及3~5 mg/kg地塞米松,转流中采用微量输液泵持续给予5%碳酸氢钠,全组均使用超滤或改良超滤技术.结果体外循环时间21~7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54 min;血气、电解质监测结果在正常范围;停机后全组病儿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由术前平均(36.8±10.4) mm Hg下降到停转流时(29.4±5.7) mm Hg(P<0.05),以术后24 h降低明显;全组均实现早期拔管,术后早期全部生存.结论在高原地区除常规麻醉用药、手术矫正畸形及术后药物纠正肺高压外,在体外循环中增加胶体预充、应用大剂量激素、持续给予碳酸氢钠及使用超滤技术,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军;王志农;李素芝;王连才;王尔松;张宝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肝素化布-加综合征根治术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1997年11月至2002年4月采用非体外循环、肝素化对36例布-加综合征病人施行了根治术.在肝素化前提下,完成了下腔静脉远端球囊阻断、可控制性放血、负压吸引血液回收、经右心房插管血液回输等手术关键环节.结果术中全组无1例输异体血,无重大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 ,下腔静脉压下降显著.结论该术式简化了体外循环和深低温停循环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手术程序,保证了手术效果.
作者:刘健;黄击修;陈军;林小彬;付建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