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贲门失弛症术后发生食管癌2例

马胜军;李同民;张伟

关键词:贲门失弛症, 术后, 食管癌切除, 鳞癌, 粘膜隆起, 手术切除范围, 肿大淋巴结, 肿瘤复发, 胃镜检查, 食管周围, 上消化道, 浸润, 活检病理, 多中心性, 病理报告, 钡餐透视, 胸顶部, 纤维膜, 狭窄段, 吻合术
摘要:例1 男,58岁.贲门失弛症术后21年,偶有反酸、嗳气症状.近半年进食有阻挡感.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见食管中下段有一长5cm狭窄段,粘膜破坏、中断.胃镜检查进镜34~37cm可见1.5cm×3cm的粘膜隆起,质硬,皱襞如常.活检病理为鳞癌.1989年4月全麻下行中、下段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顶部吻合术.肉眼手术切除范围上、下残端距肿瘤均>5cm.术后病理报告为多中心性鳞癌4处:①鳞癌Ⅱ~Ⅲ级,溃疡型,2.6cm×1.9cm,侵及深肌层,距残端3.3cm;②鳞癌Ⅰ级,髓质型,2.4cm×1.8cm,侵及纤维膜,距上残端4.5cm;③鳞癌早期浸润,病灶宽1.8cm,累及食管全周,粘膜粗糙;④上残端早期浸润癌.食管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术后吻合口处辅以放疗,随访至2年10个月,病人因肿瘤复发死亡.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扩展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瓣下狭窄

    1992~1993年,为8例复杂的主动脉瓣下狭窄再次手术病人施行扩展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手术方法采用室间隔切开,补片加宽左室流出道,用自体带瓣肺动脉置换主动脉,同种异体主动脉或肺动脉替代病人肺动脉.术中平均心肌温度10℃,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15分钟,心脏复跳后均为窦性心律,术后经过平稳,无近期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复杂的主动脉瓣下狭窄特别是管状狭窄和(或)瓣环小的病人,该术式的疗效要优于经典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但对自体肺动脉瓣瓣膜的保护和再血管化应作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秦斌;颜江瑛;万士杰;解士胜;Daenen W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山莨菪碱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白细胞变形力的影响

    为观察山莨菪碱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后病人白细胞变形能力(LD)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该药改善微循环的机制.将16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病人均分为实验、对照组.实验组于术后60分钟静脉注射山莨菪碱0.2mg/kg.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0、给药后30、60分钟采外周血,测定白细胞变形力.结果显示,CPB术后60分钟两组白细胞变形力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给药后30分钟LD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仍低于术前(P<0.01),给药后60分钟实验组LD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CPB术后LD降低,山莨菪碱对微循环的改善除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及内皮外,提高LD亦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奇;朱朗标;余翼飞;王冬青;武怀珠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右前侧胸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

    自1996年7月至1997年8月,我们采用右前侧胸小切口径路,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36例,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永清;陈如坤;陈自立;何启才;徐勇;郭继革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肺癌新的预后因素

    肺癌的TNM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其它传统的预后因素已不能准确地预测治疗结果和生存情况.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发现了许多更能反映肺癌生物学本质的因素,这些因素对肺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反应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价值,称之为肺癌新的预后因素[1].了解、掌握新的预后因素,有助于临床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达到佳的治疗效果,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成继;张汝刚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纵隔金属异物致巨大血肿1例

    病人男,35岁.4个月前进食吞咽时感胸骨后刺痛,并呕鲜血数口.但X线胸片未发现异常.近2个月感胸闷、气急,畏寒、发热,咳脓痰,面、颈、上胸部肿胀并进行性加重.查体:低热,端坐呼吸,呼吸动度降低,发绀,头、颈、上胸部明显肿胀,颈静脉怒张,气管左移、右上胸部饱满,叩浊.右中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心率96次/分.血压19/15kPa(142/112mmHg).查白细胞增高明显.X线胸片示上纵隔影明显增宽,右上纵隔半球形突出阴影,边缘光滑,右肺纹理增多;侧位片示上纵隔被块影占据;吞钡见食管受压左移.初诊:纵隔脓肿,阻塞性肺炎.抗炎治疗后体温和血象降至正常,但复查X线胸片示右上纵隔影进行性增大,复诊为纵隔肿瘤.不幸于手术前1天因痰阻窒息,死亡.

    作者:禹旭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多类型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急性脓胸

    我科自1986年至1995年采用多类型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急性脓胸18例,根据不同脓胸范围、脓液性质、病程长短选择不同类型的双管冲洗、引流,简便、安全,病人全部治愈.

    作者:李建民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无支架生物二尖瓣的进展

    传统支架生物瓣设计与天然心脏瓣膜相差很大,由于瓣架的存在造成应力的集中,易导致瓣叶撕裂,二尖瓣失功[1,2].传统生物瓣替换需要在二尖瓣环处植入硬环,术中不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的完整性,这些都可影响术后效果和左心室功能.为了避免支架生物瓣的缺点,使生物二尖瓣更加符合生理要求,加之近年来对二尖瓣装置生理功能认识的深入,无支架生物二尖瓣再度受到重视.现就这方面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祁国奇;朱晓东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牛心包生物瓣远期损坏的原因分析

    对114例,119个植入人体内1年以上损坏的瓣膜作了损坏原因的病理学分析.基本病损:90.76%为破损、34.45%钙化、5.04%过度纤维覆盖.结果表明,胶原纤维变性是导致瓣叶破损和钙化的基础.瓣叶的应力集中处可加速胶原纤维变性.早期损坏以破损为主,而后期常是破损和钙化等多种病损因素的复合结果.

    作者:宋来凤;朱晓东;司文学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食管胃主动脉瘘5例

    1975~1995年的20年间,我院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3658例,并发食管胃主动脉瘘5例,发生率为0.14%.例1 男,61岁.因下段食管癌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腔内弹力环扎术).术后第21天急性大呕血约1500ml,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杨国涛;王善政;丛旭滋;吴铭生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肺支气管平滑肌瘤10例

    我院近三十年来收治10例经手术切除或(及)病理学证实的、资料完整的肺支气管平滑肌瘤,约占同期肺良性肿瘤的1.2%.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丽艳;张海青;支修益;朱允中;徐嘉彰;刘树库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先天性心包缺如1例

    病儿男,6岁.发现心脏杂音5年.诊断先天性室间隔缺损.1997年1月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缺修补术,术中发现心脏位于左侧胸腔,与肺叶相邻,左侧心包缺如.修补缺损室间隔,缺如心包未予处理.

    作者:姜胜利;朱朗标;王冬青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原发性食管血管瘤1例

    病人男,65岁.间断性进食梗噎感1年.查体无明显异常.食管X线钡餐示主动脉弓下2cm处食管左侧壁不规则压迹,局部粘膜正常.食管镜检查见距门齿32cm处食管左侧壁有3cm×2cm×1 cm紫色肿物突出管腔,表面粘膜光滑,无搏动.诊断:食管肿物.

    作者:韩丽荣;武国安;黄青霞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体外循环应用于双肺移植1例

    病人男,30岁.体重62kg.身高172cm.术前诊断原发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Ⅲ级.1998年1月20日在全身麻醉、常温、体外循环下行双肺移植术,现将体外循环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龚庆成;高泉鑫;贾再申;刘建云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停跳液逆行灌注在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我们将停跳液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以解决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时,顺行灌注停跳液难以通过狭窄段的问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全胜;薛涛;王国祥;Ivert T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食管癌术后罕见部位转移3例

    例1 男,53岁.胸下段食管癌切除术后7个月,左手无名指第3节肿胀(直径3cm)、疼痛1月余.X线摄片示末节指骨破坏,考虑系肿瘤转移,给予截指.病理报告:转移性鳞癌.术后1年随访病人健在.

    作者:李保田;韦仕辉;张清春;秦云良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改良食管吻合器预防术后吻合口狭窄

    1990年10月以来,采用改良的GF-1型食管吻合器进行胃、食管吻合术、使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较改良前显著降低,起到了预防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作用.

    作者:于瞳兴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118例再次或多次心脏瓣膜替换手术

    对118例再次或多次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行135次手术,替换了145个人工瓣膜.其中男48例、女70例,年龄7~74岁.初次手术以风湿性瓣膜病居多(83.9%).再次手术以人工瓣膜失功为多(71.7%).结果示118例中早期死亡29例,晚期死亡1例,总死亡率25.42%.其中因手术并发症死亡23例,占手术死亡人数的77%.76例生存者平均随访7.3年,效果良好.结论:掌握手术时机、减少手术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作者:李伯君;张力正;樊锡文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常温体外循环围术期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变化

    为探讨常温体外循环对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我们对20例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的围术期凝血及纤溶机制变化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良旭;吴良洪;孙芾;田家政;甄文俊;欧阳小康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胸腺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1991年3月至1997年3月的6年中收治各种原发性纵隔肿瘤共82例,其中胸腺瘤42例(占51.2%),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2例胸腺瘤病人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14~69岁.病程3天~9年.31例伴有重症肌无力(MG),7例有胸部压束感或刺激性咳嗽,另4例无症状.所有病人均经CT或MRI检查发现或可疑有前上纵隔内的肿块影,肿瘤大致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中6例可见有明显的肿瘤外侵现象.

    作者:陈志明;毛履琰;姚亚其;邵孟平;庞烈文 刊期: 1998年第06期

  • 微创伤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进展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大部分手术是在体外循环下经胸骨正中切口施行.该方法视野开阔,易于显露吻合部位,低温体外循环下使心脏停搏,提供无血的吻合条件,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率及死亡率都很低[1],被大多数医师和病人所接受.

    作者:孟强;吴清玉;李立环 刊期: 1998年第06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