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俏静;傅鹰;史可人;周志慧;俞云松
目的 探索四川省二 、三级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设置 、经费划拨及人员配备现状.方法 在四川省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基础上,由省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人员设计统一的调查表,发放至各医疗机构网络填报.调查的方法和形式以及数据的收集与填报均与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一致.结果 共117家医院进行调研,其中三级医院30家,二级及以下医院87家.仍有少数医院将医院感染管理职能挂靠于医务科或护理科,主要是二级及以下医院(8.75%);各级医院划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经费均较少,中位数3.33元/床位,四分位数间距40.87元,但医院感染所导致的患者额外住院费用却相对较高,中位数3723.43元,四分位数间距11523.24元;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专兼职人员结构均以护士为主(78.24%),人员结构失衡的状态在二级及以下医院较为严重;三级医院人员数量配置不足,而二级及以下医院人员数量充足但培训力度不足.结论 四川省二 、三级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资源配置虽有各自特点,但总体上趋于一致,且或多或少存在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需要卫生行政部门从顶层设计分层级有针对性地规范医院感染管理的发展模式.
作者:吕宇;向钱;蔡敏泓;魏道琼;吴佳玉;周忠华;王晨;王惠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2012年2月-2018年6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58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87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65例,感染率为11.07%.多因素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开腹(OR=2.167,95%CI为1.099~4.271)、接受化疗(OR=3.495,95%CI为1.811~6.747)、血糖 ≥10mmol/L(OR=6.324,95%CI为2.478~16.140)、FIGO分期-Ⅲ Ⅳ(OR=2.050,95%CI为1.131~3.715)、引流管放置时间 ≥7d(OR=2.640,95%CI为1.404~4.964)均是子宫内膜癌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时,术前应有效控制血糖,尽量采取微创手术治疗,术后及时评估引流与拨管,缩短不必要引流时间,制定合理化疗方案.
作者:李远珺;谢朝云;蒙桂鸾;杨忠玲;杨怀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2015-2017年内蒙古某三级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该院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医院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2283例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306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2.61%,革兰阳性菌占27.39%.排名前五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 、鲍氏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屎肠球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部位前3位为下呼吸道 、血液及泌尿道感染.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高,对亚胺培南较为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和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鲍氏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 、氨苄西林舒巴坦等耐药率均接近100.00%.屎肠球菌与粪肠球菌对克林霉素耐药率三年均为100.00%,对替加环素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 、头孢西丁耐药率较高,对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较为敏感.结论 医院感染病原菌种类复杂,病原菌耐药形势严峻,需要加强多部门协作,严格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耐药株在院内传播.
作者:刘卫平;乔一峰;李昊雪;张凯;白海波;赵宇平;海云婷;许彬彬;杨永芳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控制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2月医院ICU收治的7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827例作为干预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干预组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各项防控措施执行情况和患者病情转归.结果 干预组827例患者发生感染75例,感染率为9.07%,发生例次感染93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1.25%.对照组758例患者发生感染96例,感染率为12.66%,发生例次感染116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5.30%.两组患者感染率 、例次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14,5.689;P=0.023,0.018);干预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4.23%(35/827)低于对照组的8.71%(66/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5,P<0.001);干预后各项防控措施:戴手套 、穿隔离衣 、物品专用 、转科告知的依从性,医生 、护士及护工的知晓率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MDRO感染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MDRO感染患者治疗的转归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对预防和控制ICU中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瑜;王春英;陈琳;房君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区综合ICU器械相关感染发生情况,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5-2017年5家医院综合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调查收集,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描述综合ICU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和器械相关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共4788例ICU患者纳入研究,住院总日数50418 d,发生医院感染434例 、510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9.06% 、日感染发病率为10.12‰,调整日感染发病率4.50‰;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占71.76%;器械相关感染共221例次,占医院感染的43.33%,连续三年占比逐年下降(χ2=24.44,P<0.001);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分别为呼吸机相关肺炎6.01‰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1.93‰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0.68‰,以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高;器械相关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335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7.16%,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19.10%,常见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鲍氏不动杆菌.结论 器械相关感染仍是ICU医院感染的重点,应持续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继续加强和完善医院感染信息化建设.
作者:刘程琳;袁艳玲;翁晓芳;谭军;王剑云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TTP)对未成年人,包括新生儿(<28 d)和儿童(<16 y),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血流感染(BSI)及污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血培养分离菌为CoNS的160例病例(新生儿45例,儿童115例),将患儿分为感染组和污染组,并对两组的TTP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TTP对CoNS BSI或污染鉴别诊断的佳分界值,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新生儿感染组与污染组的TTP分别为(17.32±5.96)h和(21.17±5.26)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70,P=0.032),儿童感染组与污染组的TTP分别为(20.72±7.70)h和(26.20±13.20)h,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2.820,P=0.014);根据ROC曲线,TTP>17.67 h可作为鉴别新生儿BSI和污染的佳分界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74,灵敏度为71.00%,特异度为85.10%,TTP>17.35 h可作为区分儿童BSI和污染的佳分界值,AUC为0.67,灵敏度为31.50%,特异度为97.60%.结论 TTP对新生儿CoNS血流感染的鉴别诊断准确度为中等,对儿童诊断效能为较低,但特异度均较高,对于鉴别未成年人CoNS血流感染和污染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张玉;林雪霏;刘伟江;周静芳;侯铁英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7月-2018年2月临床分离的85株鲍氏不动杆菌菌株,检测其药敏及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PCR技术检测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相关基因bap、abaI、bfs、bfmS、bfmR、csuA、csuE、csuAB.结果 85株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 、米诺环素 、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11.76% 、23.53% 、25.88%,耐药率高的为环丙沙星和头孢吡肟,均为71.76%,其中耐药组(包括多重耐药和泛耐药菌)58株占68.24%,敏感组27株占31.76%;所有实验菌株均能形成生物膜,敏感组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耐药组细菌(Z=-6.391,P<0.001);85株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相关基因bfmS、bfmR、bfs、csuE、csuA、csuAB、abaI、bap的检出率分别为98.82% 、98.82% 、95.29% 、90.59% 、89.41% 、89.41% 、87.06% 、78.82%,耐药组基因bap、abaI、bfs的检出率高于敏感组(P<0.05),其他基因在两组间检出率无差异.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现象严重,敏感组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耐药组,多种基因参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作者:牛付轩;吴亮;王廷廷;朱丽华;段秀杰;高雁;张亚峰;阴晴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在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控制MDROs医院感染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 以2017年4月-2018年3月湖北省某三甲医院综合ICU、神经外科 、神经内科三个科室的MDROs感染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目标性监测法收集资料,比较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管理MDROs前后各项防控措施的依从率 、MDROs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检出率,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管理后,医生开具隔离医嘱 、悬挂隔离标识 、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专人专用 、医疗废物正确处置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等各项防控措施的依从率均升高(P<0.05);MDROs医院感染总发生率由2.47% 降至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21,P<0.001);MDROs总检出率由76.78% 降至6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68,P<0.001).结论 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管理MDROs提高了临床防控措施的执行力,有效降低了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川;熊薇;徐敏;赖晓全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上海市87所医院2012-2015年血培养标本送检情况.方法 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对市监测网87所医院每季度开展一次血培养送检调查,对该季度后一个月第2周的前三天发热 ≥38.5℃ 的住院患者信息及血培养送检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录入和分析.结果 2012-2015年,上海市87所医院发热患者全年血培养送检率分别为50.4%,49.7%,53.5%,56.3%,呈逐年上升趋势(χ2=55.131,P<0.001);发热时使用抗菌药物的血培养送检率分别为89.7%,89.1%,90.4%,87.8%;合并白细胞数>18.0×109/L患者的送检率为50.5% ~59.4%,怀疑术后感染患者的送检率为35.8% ~50.3%,怀疑肺部感染患者的送检率为64.9% ~70.9%,留置深静脉导管超过5 d患者送检率为57.2% ~68.6%,怀疑其他部位感染患者送检率为60.0% ~63.9%;血培养未送检理由以发热原因明确(非感染因素)、感染灶明确 、患者拒绝为主,但仍有一半标本未注明未送检理由.结论 上海市87所医院血培养标本送检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伴有血流感染高危因素患者仍存在漏送和漏报现象,今后应采取针对性的规范和管理措施,提升血培养的送检率.
作者:史庆丰;胡必杰;崔扬文;孙伟;沈燕;陈翔;林佳冰;高晓东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现状与直接经济损失.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儿为调查对象,在调查感染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相关直接经济损失.结果 共717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107例患儿住院期间发生过1次及以上医院感染,共发生医院感染125例次,感染例次率为17.43%;血液肿瘤与实体肿瘤感染组患儿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154,P=0.007);血液肿瘤感染组患儿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50108.80元,住院天数为(26.32±14.08)d;非感染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20424.71元,住院天数为(15.89±9.13)d;实体肿瘤感染组患儿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18972.75元,住院天数为(21.36±9.00)d;非感染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8985.46元,住院天数为(15.43±7.38)d.感染组住院费用与住院天数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血液肿瘤患儿感染风险高于实体肿瘤患儿,两者常见医院感染部位存在差异.医院感染导致恶性肿瘤患儿住院费用增高,住院天数延长,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
作者:安海燕;胡霞;沈燕;周玉峰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质量持续改进的实施与效果评价,减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方法 应用PD-CA工具进行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现状分析 、执行改进措施 、严格检查,比较PDCA实施前后职业防护质量考核合格率 、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及不同岗位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结果 实施PDCA后医务人员掌握标准预防概念及上报流程 、职业防护箱配置及落实标准预防及隔离措施的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PDCA后共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278例次,暴露发生率2.91/100FTE低于实施前(χ2=6.774,P=0.009);不同岗位血源性职业暴露中护士发生率高,占39.21%(231/589),其次为学生30.73%(184/589).结论 应用PDCA工具,采取预防为主 、注重过程管理,能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作者:徐敏;熊薇;赖晓全;梁艳芳;许川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对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医院1109例行脊柱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干预措施;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该院1273例行脊柱手术患者作为试验组,实施干预措施,观察患者干预措施执行效果 、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 、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脊柱手术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为术前皮肤清洁 、使用内固定材料或明胶海绵 、引流置管;试验组术前洗必泰擦浴执行率 、接台手术术间自净时间不少于30 min执行率 、引流置管24h内拔管执行率均有所提高,术中倒刺线 、明胶海绵使用率 、预防给药不合理率有所下降(P<0.05);试验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0.79%(10/1273)低于对照组的2.07%(23/11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1,P=0.007),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13.01±8.57)d短于对照组的(14.87±10.45)d,住院费用(2.37±1.27)万元少于对照组的(2.94±1.64)万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4,9.706,P<0.001).结论 针对脊柱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采取精准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同时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
作者:曾小洁;周瑞微;杜庆玮;李克诚;周海帆;陈培伟;朱秀秀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肿瘤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医院行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379例进行目标性监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感染病原学的分布特点.结果 379例结直肠肿瘤切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38例,感染率10.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 、急诊手术 、手术持续时间>180 min、BMI、ASA评分 、肿瘤部位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术后肠瘘是结直肠肿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 、BMI、肿瘤部位 、手术时间 、术后肠瘘是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发生SSI的独立相关因素;38例手术部位感染患者,共分离病原菌4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8株,革兰阳性菌10株,构成比分别为79.17% 和20.83%.结论 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相关因素多,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应明确风险,早期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手术部位感染,以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徐朋;赵丽香;唐琳娜;王洋;吕玉玲;赵方;王丽丽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现状及相关因素,为做好职业防护工作提供科学 、有效依据.方法 对2012年1月-2016年12月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情况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计143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护士比例高,占58.74%,其次为医生,占25.87%,女性及工龄 ≤10年的医务人员更易发生职业暴露;发生暴露的环节以锐器伤为主,其中注射及拔针时发生率高,占45.45%,其次是回针帽,占16.08%;暴露地点主要是病房 、治疗室 、手术室;暴露源以乙型肝炎为主,共67例,占46.85%,暴露源不明的有36例,占25.17%.结论 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教育及培训,规范日常操作 、实施科学防护,使用安全器具,做好暴露后应急处置,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带给医务人员的伤害.
作者:程文琴;武涧松;李婧;张如;谈夏阳;张蓉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杭州地区医院获得性腹泻患者艰难梭菌的克隆分布及药敏表型特征.方法 对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及邵逸夫医院医院获得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培养初筛,初筛阳性菌株通过PCR扩增及测序分析16-23S rRNA基因及毒素基因(tcdA及tcdB基因),以明确CD菌种以及是否为产毒菌株;以MLST技术对产毒CD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对CD菌株进行药敏敏感性试验.结果 共培养CD菌株61株,其中54株为产毒菌株,tcdA及tcdB基因阳性菌株数分别为1株(A+B-)和53株(A-B+),未发现毒素基因双阳性菌株;产毒菌株来源于11个不同ST型别,其中7个ST型别为已知的;各ST型别间亲缘关系较远,ST54型别是主要流行克隆型别占38.9%(21/54),其次是ST2、ST35和ST37,各占比13.0%(7/54);万古霉素及甲硝唑为敏感性高的药物,未发现耐药菌株,其次是左氧氟沙星 、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6.6% 、31.4% 和38.8%,克林霉素及夫西地酸耐药率高均为96.3%.结论 毒素表型A-B+的ST54型艰难梭菌为本地区主要流行克隆,万古霉素和甲硝唑是有效的治疗CDI的抗菌药物.
作者:同俏静;傅鹰;史可人;周志慧;俞云松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与控制CRKP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医院2014-2017年新生儿科49例CRKP医院感染患儿为病例组,60例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SKP)医院感染患儿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统计感染部位及耐药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KP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CRKP和CSKP两组患儿均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CRKP对所有 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替加环素耐药率低,除氨苄西林 、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替加环素外,CRKP组耐药率均高于CS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产妇胎膜早破史 、胎龄越小 、出生体质量越低 、气管插管 ≥2次 、机械通气时间越长 、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史 、手术史 、留置导尿管史;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产妇胎膜早破史 、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史 、PICC置管史为CRKP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应对高危患儿进行定植筛查并及时监测感染情况,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并对CRKP感染患儿做好隔离防控措施,以减少CRKP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作者:谭莉;凃敏;彭威军;梁艳芳;许川;熊薇;徐敏;赖晓全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主动监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脑脊液中肠杆菌科和不动杆菌属细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及神经外科主管医生进行前瞻性主动监测,对脑脊液中肠杆菌科和不动杆菌属菌株分布和感染菌株的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干预对策.结果 本研究共送检脑脊液样本3784份,共分离出细菌674株,检出率为17.81%,其中肠杆菌科细菌53株占7.86%,不动杆菌属细菌74株占10.98%;肠杆菌科细菌中大肠埃希菌18株占33.96%,其次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 、产酸克雷伯氏菌 、阴沟肠杆菌等,不动杆菌属中鲍氏不动杆菌53株占71.62%,其次是洛菲不动杆菌和鲁氏不动杆菌;脑脊液中培养分离得到鲍氏不动杆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及氨曲南全部耐药,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中度敏感,未检出多粘菌素B及替加环素耐药菌株.结论 加强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细菌耐药性的主动监测,及时了解神经外科脑脊液中常见病原菌的流行病学与耐药现状变化,对优化抗菌药物使用 、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伍艳兰;许文;戈伟;李颖;曹小琴;马黎黎;王逸;范珊红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调查分析西部地区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科学合理的方法及管理策略.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51所医疗机构共选取596名医务人员进行锐器伤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24.0统计软件采用 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共调查596名医务人员,男性114名,女性482名,其中锐器伤发生率为55.0%(328/596),发生锐器伤后的上报率为13.7%;锐器伤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治疗室,其次是手术室和普通病房;主要涉及的器具为一次性注射器 、头皮钢针和缝合针;锐器伤发生的环节前三位依次为双手回套针帽 、手术缝针和拔出动静脉针;已知暴露源的锐器伤事件中,血源性传染病锐器伤暴露有88例,其中乙肝76例,艾滋病毒6例,丙肝3例,梅毒3例;不同性别 、年龄 、工作年限 、工作类别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同时提供处置锐器的安全容器和安全注射用具,医务人员的锐器伤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西部地区医务人员的锐器伤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严重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应通过加强各类安全防护,增强医务人员防范锐器伤的意识,建立锐器伤上报系统等举措来预防并降低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
作者:张浩军;张映华;蔡玲;张肖红;杨亚红;王栋;王俊玲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明确江苏地区烧伤ICU鲍氏不动杆菌院内感染菌株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入住江苏地区九家医院烧伤ICU发生鲍氏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创面分泌物 、痰液 、尿液 、血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182例感染鲍氏不动杆菌患者,临床各类送检标本共检出鲍氏不动杆菌250株,其中伤口分泌物分离105株占42.00%,其次为痰液标本83株占33.20%;临床基本资料显示:烧伤ICU患者中男性患者 、年龄<65岁 、住院时间 ≥7 d,使用广谱抗生素,患者占比较高,昏迷 、使用机械通气及使用激素患者占比较低;临床药敏结果显示,烧伤ICU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部分复合酶抑制剂抗菌药物耐药率在52.40% 以上 、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在42.00% 以上,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达43.60%,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低为30.00%.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是烧伤ICU内检出率较高的条件致病菌,检出部位主要为创面分泌物,与大面积烧伤病情特点 、入住烧伤ICU时间 、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等因素相关,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根据本地区的致病菌种及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以减少烧伤ICU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孙艳;谭谦;聂兰军;寿倍明;张逸;李平松;张茂红;王良喜;赵耀华;孙炳伟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查找新生儿下呼吸道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与环境菌株的同源性,追踪可能的传播链,为下一步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7年6月-2017年12月培养出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环境追踪,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进化树进行菌株鉴定,对分离到的鲍氏不动杆菌采用Eric-PCR和MLST进行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采集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儿环境标本207份,其中阳性标本61份,占29.47%;16S rRNA基因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5株细菌属于鲍氏不动杆菌菌种;Eric-PCR得到A-I型9个型别,综合MLST分析结果显示,2号患儿痰液标本 、输液泵 、责任护士护士服,1号温箱表面与同期采样病房的电脑键盘,及3号患儿监护仪和责任护士手为同一ST2型别.其余型别为ST195,ST208,ST191,ST75,ST92,ST235.结论 通过对新生儿下呼吸道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儿环境追踪发现,与环境分离菌株具有同源性,说明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有助于防控感染传播扩散.
作者:曾凌;邓琼;李崎;曹先伟;刘洋;章琦;徐珍 刊期: 2018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