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汁性腹膜炎的效果分析

周新锋;夏卿;李祥;谢树杰;严佳

关键词:腹腔镜,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胆汁性腹膜炎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汁性腹膜炎的术后感染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医院行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汁性腹膜炎手术的63例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的手术方法分组,利用开腹方法进行手术的为对照组28例,利用腹腔镜介导的方法进行手术的为试验组35例,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手术出血量与手术后3d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显示,对照组与试验组在手术前,手术后1、3、5、7 d的体温、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比较,在不同时间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的数据处理因素与时间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 利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汁性腹膜炎的患者,可以降低患者手术后感染的风险.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大肠肿瘤的发生及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大肠肿瘤的发生及其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为幽门螺杆菌在大肠肿瘤发病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大肠癌患者70例作为大肠癌组,大肠腺瘤患者70例作为大肠腺瘤组,结直肠镜及组织病理学结果正常者70名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三组临床病理特点资料.结果 大肠癌组和大肠腺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68.6%、71.4%,高于对照组的51.4%(P<0.05);大肠癌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无关;大肠腺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肿瘤蒂部情况、肿瘤病理分型无关.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大肠癌及大肠腺瘤的发生有关,但与大肠癌及大肠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无关.

    作者:樊秀琴;王泽军;王伟伟;夏露露;何国萍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中医拔罐器具清洁与消毒技术研究进展

    拔罐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症的扩展、疗效的肯定和群众接受度的增加,该项技术越来越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是传统治疗往往注重疗效,忽视感染风险,特别是近年来针罐疗法的逐渐推广,操作不当引起皮肤破损等造成拔罐器的血液体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果忽略拔罐器的清洁消毒工作,重复使用未经规范清洗消毒后的罐具,可使其他治疗者暴露于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风险之中.国外已有诸多报道,认为拔罐会造成皮肤感染,是引起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传播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未对拔罐器进行明确的危险程度分级,消毒方法也众说不一.笔者认为应对拔罐器的感染危险程度进行科学分级,选择有效、安全、适合于临床推广使用的消毒方法,提高临床对罐具清洗消毒的正确性和依从性;同时需建立健全中医拔罐操作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强化医护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切实做好可复用拔罐器的清洁消毒,定期检测清洗消毒质量,认真执行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温晓雪;刘建芳;朱萍;徐土珍;沈敏;倪晓平;徐虹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4种β-内酰胺酶基因在一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流行分析

    目的 调查一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β-内酰胺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收集分离自2016年某医院ICU的20株CRKP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17种药物敏感性判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A、B、C、D四类36种 β-内酰胺酶基因,PCR法连锁检测KPC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与插入序列(KPC-ISKpn6).结果 20株CRKP菌每株均检出blaTEM、blaSHV、blaKPC和blaNDM型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75.00%、100.00%;15株KPC阳性菌株KPC-ISKpn6连锁检测均为阳性.结论 blaTEM、blaSHV、blaKPC、blaNDM等4种基因的菌株在该组CRKP菌中流行;KPC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由插入序列ISKpn6介导.

    作者:张筠;陈冲;王珊珊;汪丽;常燕子;邓在春;马红映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黄连素增强氟康唑对耐药白假丝酵母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黄连素增强氟康唑耐药白假丝酵母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6月医院住院标本分离出22份真菌标本,从临床尿管插管患者中分离出1株耐氟康唑白假丝酵母菌,采用纸片药敏试验及结晶紫染色法测定菌株抑菌圈直径及产膜能力;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黄连素与氟康唑的体外抗菌活性的MIC值;分别设置四组生长对照组、氟康唑单用组16μg/ml、黄连素单用组4μg/ml、药物联用组16μg/ml+4μg/ml,采用时间-杀菌曲线法分别测定氟康唑、黄连素及药物联用组在时间点0、4、6、8、12、24、48h随时间变迁的杀菌作用及动态杀菌作用;利用qRT-PCR检测目的基因CDR1、MDR、ALS3、ERG11、TUP1的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从临床分离出1株耐药性较强的白假丝酵母,该菌具有中等强度的产膜能力;黄连素能增强耐药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经不同药物处理后的RT-PCR结果显示,药物联用组处理后的CDR1、MDR、ALS3、ERG11的mRNA的表达量比生长对照组降低,而药物联用组处理后的TUP1基因比生长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氟康唑更好地抑制白假丝酵母耐药菌株的形成,为临床治疗及控制耐药菌提供重要的证据.

    作者:武思彤;李刚;王文;周晓燕;刘晓明;贾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VSD治疗对微循环与相关血清细胞因子指标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分析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情况及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指标水平变化及对患肢微循环恢复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出现感染者62例为A组;另选取同期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未感染者62例为B组;两组均行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治疗,根据术后骨折感染的治疗方法不同将A组分为A1、A2患者各31例,A2患者术后行抗感染药物常规治疗,同时行骨折创面消毒及无菌敷料更换等,A1患者行VSD治疗;观察骨折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比较分析A、B两组的细胞间黏附因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核因子KB的指标水平;比较A1、A2患者的相关指标水平检测,同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62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19株,以革兰阳性菌73株占61.34%为主;治疗后2 d、4 d、6 d,A1患者的流态积分、管襻积分、襻周积分、总积分、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低于A2组,而A1组的襻顶血管直径、管襻长度均高于A2组(P<0.05).结论 对于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行VSD治疗,可有效清除骨折区域坏死组织及控制感染,对创面的愈合、肢体微循环修复作用显著.

    作者:徐清平;宋登峰;王金;陈然峰;何剑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395家医院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情况现状调查

    目的 获得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待机时间及影响因素,了解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现状、能源及成本浪费情况.方法 收集2017年8月-2017年9月395家医院留存的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报表电子版,并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及压力蒸汽灭菌器使用情况调查表,用电子问卷方式收集395家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临床资料及使用情况资料;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 每台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的待机时间为7.76(4.85~9.34)h,待机时间在8h以上的医院有187家占47.3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院级别、压力蒸汽灭菌器台数、是否所有压力蒸汽灭菌器同时开机、夜间压力蒸汽灭菌器是否工作为压力蒸汽灭菌器待机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目前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待机时间较长,能源及成本浪费量大,建议各医院根据自身情况构建压力蒸汽灭菌器节能管理方案.

    作者:曹玲丽;金云玉;吴杰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肝移植患儿医院感染相关经济损失分析

    目的 分析肝脏移植患儿因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探讨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进而减少患者的经济损失.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某综合医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符合研究条件的肝脏移植手术患儿222例为研究对象,将发生医院感染的58例患儿作为感染组,未发生感染的164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分析医院感染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结果 222例患者中5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6.13%,感染部位以血液系统、手术部位和呼吸系统为主.感染组的平均医疗费用为131605元,高于对照组,两组中位数差值为26351元(P<0.001),增加多的是西药费和化验费,分别增加6276元和6031元.感染组患儿平均住院62d,对照组患儿平均住院44d,感染组患儿较对照组患儿延长住院天数18d(P<0.001).结论 肝移植患儿术后发生医院感染会导致较大直接经济损失,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患儿的经济负担.

    作者:朱欢;范琳琳;郑敏;王小红;宋洲洋;高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消化内镜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不同清洗消毒方法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究消化内镜相关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不同清洗消毒方法的灭菌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于医院行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的患者458例,其中胃镜检查患者268例,肠镜检查患者190例;消化内镜种类分别为奥林巴斯260型胃镜和奥林巴斯150型肠镜;将458条内镜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230例(胃镜138例,肠镜92例),对照组228例(胃镜130例,胃镜98例),分别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处理;观察患者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相关影响因素与医院感染发生之间的关系;两组消毒效果的比较.结果 458例行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中,有47例出现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0.3%,发生感染的部位以消化道为主,21例占4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有创操作种类、戊二醛消毒浸泡时间、多酶洗液配置使用时间是消化内镜检查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试验组的胃镜细菌检测合格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胃镜细菌检验合格率为90.8%(P<0.05);试验组的肠镜细菌检验合格率为98.9%,高于对照组的肠镜细菌检验合格率为91.8%(P<0.05).结论 针对消化内镜相关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综合加强清洗消毒方法能更有效地消灭细菌.

    作者:张丽华;陈秀荣;尹晓华;郭虹忆;石文静;康丽霞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脓毒血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7和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7(IL-27)、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及血清IL-27、CRP、PCT与脓毒血症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80例作为脓毒血症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非脓毒血症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血清IL-27、CRP、PCT水平.结果 脓毒血症组患者血清IL-27和PC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27诊断脓毒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7.58%、73.12%、62.13%、76.52%、0.753;CRP诊断脓毒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54.23%、64.35%、69.87%、53.24%、0.594;PCT诊断脓毒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9.03%、76.42%、79.58%、57.41%、0.845;脓毒血症休克患者血清IL-27和PCT水平高于脓毒血症非休克患者(P<0.05);脓毒血症死亡患者血清IL-27和PCT水平高于脓毒血症存活患者(P<0.05).结论 脓毒血症患者血清IL-27和PCT水平升高,IL-27和PCT在脓毒血症的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周勇;陈大庆;李萌芳;吴晓玉;蔡旗旗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抗菌药物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肺癌患者化疗后继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探究抗菌药物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肺癌患者化疗后继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0例肺癌患者化疗后继发肺部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治疗两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试验组的机体功能状态改善情况的总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试验组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清MMP-9、TNF-α和IL-8的水平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未发生二重感染,对照组的二重感染的感染率为4.14%(P<0.05).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与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肺癌患者化疗后的继发肺部感染,疗效显著,发挥了较好的止咳、抗炎、化痰的功效.

    作者:李勇;付曦;李林;贾军;胡兴胜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HBV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50例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组,体检者250名作为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HBsAg是否阳性分为HBsAg阳性患者22例和HBsAg阴性患者228例;测定HBsAg阳性与阴性患者血清肝炎病毒标记物.结果 多发性骨髓瘤组HBsAg阳性率为8.8%,高于对照组的2.8%(P<0.05);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HBsAg阳性患者肝硬化率高于HBsAg阴性患者(P<0.05);HBsAg阳性患者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肝损伤比例均高于HBsAg阴性患者(P<0.05);HBsAg阳性患者HBV再激活率高于HBsAg阴性患者(P<0.0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HBsAg阳性率高,多发性骨髓瘤合并HBsAg阳性患者肝硬化、治疗前后肝损伤及HBV再激活率均升高.

    作者:颜敏超;曾惠;李园;吴海兵;王文松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脊柱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9月期间于医院接受脊柱手术的626例患者,将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82例患者作为切口感染组(根据感染深度分为浅部感染患者49例和深部感染患者33例),并选取85例未出现切口感染患者作为切口未感染组,抽取同期80名体检正常人作为健康组;统计分析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分析组间血清炎性因子表达的差异.结果82例切口感染患者,感染率为13.10%;感染患者标本中共分离获得病原菌19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34株占67.68%;切口感染组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8(IL-18)、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γ(INF-γ)水平高于切口未感染组和健康组(P<0.05),切口未感染组的血清IL-6、IL-8、IL-18、PCT、ANC、hs-CRP及TNF-α高于健康组(P<0.05);浅部感染患者血清IL-6、IL-8、IL-18、PCT、INF-γ、ANC、hs-CRP、TNF-α低于深部感染患者(P<0.05).结论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在发生切口感染后患者的血清促炎症因子显著升高,且血清促炎性因子升高幅度可能与感染深度有密切关联.

    作者:王淅克;黄岩石;郑铁牛;吴迪;罗恒超;吴潇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集束化治疗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集束化治疗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于医院就诊的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共78例,将患者分为试验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试验组采用集束化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验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24 h后,试验组患者的乳酸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每h平均尿量、平均中心静脉压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d后,试验组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及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OFA)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连续治疗1个月后,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6.3%(P<0.05).结论 应用集束化治疗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可降低患者乳酸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及排尿量,降低患者死亡率,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汪增方;王公平;陈晔;金灿辉;张伟;孟元普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情况调查

    目的 调查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敏感性及诱导性克林霉素耐药(D-试验阳性)的发生率,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选择2016年4月-2017年5月医院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的70株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的鉴定以OP纸片筛查,并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D-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2016版)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按照其标准进行结果解释.结果 70株肺炎链球菌中红霉素耐药66株占94.3%,克林霉素耐药58株占82.9%;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均耐药58株占82.9%;红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8株占11.4%;D-试验阳性占所检测肺炎链球菌的8.6%(6/70),占红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的75.0%(6/8).结论 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产生了较高耐药率;同时诱导型耐药(iMLS)在临床分离株中较为常见,临床实验室应加强对肺炎链球菌D-试验的检测以指导临床正确使用克林霉素.

    作者:王旭明;周晓君;黄梅会;徐凯;岑健萍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24家综合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感染防控措施依从性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了解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临床实践(CLIP)依从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对2017年3月1日-2017年3月31日期间的江苏省12个省辖市开展调查,选择依从性较好的三级和二级医院.观察均在成人ICU中开展,通过统一培训的观察员观察CLIP依从性结果,通过手机软件调查,调查结果自动上传终端数据库.结果 共有24家医院参与本次调查,共观察CVC置管572次;其中三级综合医院487次占85.14%和二级医院85次占14.86%;置管前手卫生和皮肤消毒依从性较高,分别为94.41%和100.00%,大无菌屏障依从性低为77.27%,其中无菌隔离衣的依从性低为87.9%;穿刺前消毒剂干燥和大无菌屏障依从性医生分别为90.16%、75.79%,低于护士的98.44%、89.06%(P=0.028、P=0.017).结论 ICU中CVC置管CLIP依从性不高,尤其是医生,需要加强培训、督查和反馈,从而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戎毅;陈文森;张卫红;杨益群;乔美珍;谭思源;刘菁;周宏;唐红萍;谢金兰;杨乐;黄劲华;李惠芬;陶彤;严周忠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新生儿脓毒血症诊疗新研究进展

    新生儿脓毒血症(neonatal sepsis,NS)是新生儿期的危重症,发病率为1~10/1000活产儿,病死率1%~70%不等,存在区域差异及不同新生儿人群特点;NS病原菌谱呈现动态变迁,目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分离出的常见的病原菌,非B族溶血性链球菌的病原体引发的早发型NS的发生率有所上升;NS临床特点是非特异性症状及个体化临床表现,常易被漏诊和误诊;近年来NS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措施存在的新研究进展,可以为NS的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提供帮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其母亲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是防治NS需关注的高危人群;NS相关的医院感染控制方法及管理策略是未来研究重点之一;多学科研究结果需在统一的诊断标准下进行整合,持续推进临床NS诊断治疗技术的进步.

    作者:张雨;曾慧慧;胡必杰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医务人员穿工作服进餐厅就餐的辩证思考与探索

    讨论医务人员是否可以穿工作服进餐厅就餐;持不同观点的两组辩手,围绕医务人员是否可以穿工作服进餐厅展开辩论,辩论赛分破题立论、总结论点、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五个阶段完成,要求论点清晰,论据充分,引用规范、循证文献作为论据支持论点.支持者认为医务人员的工作服只是一种身份标识,规范使用及处置的工作服其感染风险极低,未调查证实,医务人员的工作服与医院获得性感染有直接关系;持反对意见者认为从国内、国际上的文献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工作服的污染情况严重,会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医疗机构应规范医务人员工作服的使用与清洗消毒要求,对于感染性因子传播风险较大的医务人员应增加清洗、消毒的频率,避免因工作服被污染而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作者:王世浩;丁韧;刘桂玉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手消毒剂卫生要求》实施效果追踪评价

    目的 全面掌握《手消毒剂卫生要求》标准发布后的知晓及使用情况,为后续标准修订提供相关建议.方法 2017年3月-2017年7月期间,选择14家手消毒剂生产企业、42家疾控及监督机构、34家医疗机构和52个使用家庭及个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调研、电话调查、邮件调查的方法,对该标准的知晓、使用情况以及对标准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结果 14家手消毒剂生产企业对该标准知晓率为100%;14家企业均将该标准纳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9家企业的技术管理部门均组织过或组织参加过《手消毒剂卫生要求》的相关培训;42家疾控及监督机构中,40家机构知晓此标准,知晓率95.2%;使用手消毒剂的34家机构中,该标准知晓率为100%;但仅有20家占58.8%使用机构获得标准全文,14家占41.2%使用机构未获得标准全文.52个普通家庭及个人对标准的知晓率为0.结论 手消毒剂使用对象对该标准的掌握程度不高,需加强宣贯及培训.

    作者:曹宁涛;尹进;张流波;李炎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消化内镜处理模式的辩证思考与探索

    消化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因内镜引起的感染暴发事件频发,引起了感控人员的高度关注;就此,SIFIC论坛组织辩手对于消化内镜的再处理方式进行了辩论.分别从规范指南、循证文献、实践操作等方面论证消化内镜再处理方式选择消毒还是灭菌.本文对该场辩论双方的观点进行整理,并阐述内镜引发感染的问题包括了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预防内镜相关感染的体系,单一的解决方案并不能达到目的,对于未来消化内镜的处理方式的发展方向,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依据和数据加以探讨与改良.

    作者:卢珊;刘聚源;张波;周超群;米宏霏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及治疗妇科肿瘤术后泌尿系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医院妇科肿瘤患者912例,收集患者年龄、肿瘤类型等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泌尿系感染病原学检测结果与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等.结果 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120例,感染率为13.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后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留置导尿时间为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120例术后泌尿系感染患者共培养出16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4株占26.99%,革兰阴性菌104株占63.80%,真菌15株占9.20%;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高,肠球菌属对磺胺甲唑/甲氧苄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妇科肿瘤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生与高龄、手术时间长、术后住院时间长、合并糖尿病及留置导尿时间长相关;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类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较低.

    作者:陈瑞红;刘玉玲;汤福想;王冬亮;王晓静 刊期: 2017年第2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