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

王淅克;黄岩石;郑铁牛;吴迪;罗恒超;吴潇

关键词:脊柱手术, 切口感染, 血清炎症因子
摘要:目的 分析脊柱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9月期间于医院接受脊柱手术的626例患者,将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82例患者作为切口感染组(根据感染深度分为浅部感染患者49例和深部感染患者33例),并选取85例未出现切口感染患者作为切口未感染组,抽取同期80名体检正常人作为健康组;统计分析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分析组间血清炎性因子表达的差异.结果82例切口感染患者,感染率为13.10%;感染患者标本中共分离获得病原菌19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34株占67.68%;切口感染组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8(IL-18)、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γ(INF-γ)水平高于切口未感染组和健康组(P<0.05),切口未感染组的血清IL-6、IL-8、IL-18、PCT、ANC、hs-CRP及TNF-α高于健康组(P<0.05);浅部感染患者血清IL-6、IL-8、IL-18、PCT、INF-γ、ANC、hs-CRP、TNF-α低于深部感染患者(P<0.05).结论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在发生切口感染后患者的血清促炎症因子显著升高,且血清促炎性因子升高幅度可能与感染深度有密切关联.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强化质量控制与持续方法改进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器械清洗消毒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强化质量控制与持续方法改进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器械清洗消毒中的实施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手术室消毒供应区清洗消毒的机器人手术器械包相关器械,采取系统抽样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改良后的手工结合机械清洗检测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工清洗法,比较两种清洗消毒方法的器械检测合格率及细菌检出率.结果 目、镜测法质控结果中,试验组操作器械合格率为98.7%、其他辅助器械为95.9%与总合格率为96.9%,均高于对照组的96.3%、94.4%与95.5%(P<0.05);生物指示剂检测法质控结果中,试验组操作器械合格率为94.2%、其他辅助器械为92.0%与总合格率93.2%均高于对照组的87.7%、87.6%与88.8%(P<0.05);试验组细菌检出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研究将强化质量控制与持续方法改进应用于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器械清洗消毒工作中,制定了标准化流程,提升了清洗消毒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霍连苹;武伟;曹巍;石晓亚;熊艳丽;许多朵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鲍氏不动杆菌分布特征与耐药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医院呼吸内科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特征、耐药状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2月-2017年1月于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126例经细菌培养出鲍氏不动杆菌的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依据预后不同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详细记录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ICU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分析鲍氏不动杆菌分布及耐药特征;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与患者预后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126例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中,好转90例,死亡36例,病死率28.57%;鲍氏不动杆菌分离率以呼吸道标本高为85.71%,有22例占17.46%患者血与呼吸道标本同时分离到鲍氏不动杆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高水平PCT、接受机械通气和72 h内液体出入量正平衡可能为鲍氏不动杆菌感染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高,增加了抗菌药物选择难度;高水平血清PCT、接受机械通气及入院72h内累积液体出入量正平衡可作为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林文霞;李慧慧;高卓林;黄晶;陈青青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术前营养不良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术前营养不良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前营养状况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19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择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前2 d对患者行营养风险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营养不良组64例和营养状况正常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和术后1个月内感染率.结果 营养不良组患者术前T淋巴细胞(CD3+、CD4+、CD4+/CD8+)比例低于营养正常组,其中CD8+比例高于营养正常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CRP、PC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两组T淋巴细胞(CD3+、CD4+、CD4+/CD8+)比例均较术前下降,CD8+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两组患者CRP、PCT均高于术前,且营养不良组高于营养正常组(P<0.05);术后1个月内营养不良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9例(14.06%),营养正常组发生3例(5.45%),营养不良组患者术后感染率高于营养正常组(P<0.05).结论 术前营养不良可降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临床应重视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问题,尽可能在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实施手术,以期降低术后感染率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

    作者:胡德升;董星;杨松鹏;张体智;尹宁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头孢西丁与他类抗菌药物在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术后感染中的效果及成本分析

    目的 研究头孢西丁与他类抗菌药物在直肠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中的运用效果及成本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6年5月医院直肠癌手术患者124例,根据用药不同,将纳入的124例直肠癌手术患者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各31例,A组给予注射用头孢西丁钠、B组给予注射用头孢唑林钠、C组给予注射用头孢美唑钠、D组给予注射用头孢他啶,比较四组患者术后发热率、手术部位感染率、愈合率、药物不良事件、治疗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隐形成本)、效价.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B组的93.55%、C组的96.77%和D组的93.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和D组术后发热率、手术部位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成本-效果比低于B组、C组和D组(P<0.05).结论 头孢西丁相对其他类抗菌药物而言,在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中应用效果较好且经济实惠,是一种具有小成本效果比值的优选方案,更具经济学价值,符合当前医保控费政策,有助于有限药物资源合理配置,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提高社会效益.

    作者:周高云;吴开林;林龙;黎明;林进维;赵国栋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血清PCT与PCT清除率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降钙素原清除率(PCT-c)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患者疗效及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ICU住院治疗、符合VAP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于10d后评估疗效,并分为恶化组和好转组,每组各35例.取确诊VAP时患者第5、7、9天清晨血,检测血清PCT并计算PCT-c.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点PCT和PCT-c是否存在差异;ROC分析PCT和PCT-c对VAP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效力.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好转组的PCT水平下降,恶化组仍保持较高水平;恶化组确诊第5、7和9天时PCT水平高于好转组(P<0.05);好转组患者PCT-c保持高水平,且随着病情好转而逐渐升高;恶化组PCT-c较低,随着病情进展而逐渐下降;恶化组确诊第5、7和9天时PCT-c低于好转组(P<0.05);ROC分析显示,确诊后第9天PCT和PCT-c对VAP患者预后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结论 PCT和PCT-c可以较好地预测VAP感染患者的预后,PCT-c的预测效力要优于PCT绝对值.

    作者:胡雪忠;孙勤;徐伟华;张天卿;孙波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与宫颈癌的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多重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350例为宫颈癌组,宫颈正常女性10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HPV分型检测.结果 宫颈癌组HPV感染率为84.6%,对照组HPV感染率为9.0%;宫颈癌组HPV单一感染率和HPV多重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宫颈癌HPV多重感染以二重感染为主,只有3例三重感染,HPV二重感染以HPV16+HPV18占29.8%、HPV16+HPV68占14.9%、HPV16+HPV58占12.8%为主;HPV多重感染的发生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有关(P<0.05).结论 宫颈癌的发生与HPV多重感染有关,HPV多重感染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有关,HPV与宫颈癌分期、病理分型、组织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无显著关系.

    作者:梅洁;汪玲玲;王丹菡;陈琼;周洁;沈奇;夏露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2013-2017年某三甲医院产KPC肺炎克雷伯菌 流行特征研究

    目的 分析近五年医院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耐药性变迁及流行特征,揭示产KPC肺炎克雷伯菌(KPCKpn)在医院近年来的流行规律,为临床防治KPCKpn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7年6月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非重复菌株,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 MS质谱仪或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使用特异引物序列对CRKpn菌株的DNA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确定其是否携带目前已知的常见碳青霉烯耐药基因.随机选取各病区来源的KPCKpn菌株100株,采用脉冲场电泳(PFGE),使用XbaI内切酶对待测菌株基因组进行酶切和电泳分析,使用BioNumerics 3.0软件对电泳图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近五年,医院共分离肺炎克雷伯菌4946株,其中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n)710株占14.4%,而82.8%的CRKpn为KPCKpn;CRKpn的比例近五年上升明显;KPCKpn菌株主要来自呼吸病区占20.4%、急诊ICU病区占17.0%;KPCKpn菌株主要分离自痰标本占48.3%、引流液占23.0%.结论 CRKpn的比例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KPCKpn菌株数量的增加是导致CRKpn概率增加的主要原因;KPCKpn菌株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其在院内的克隆传播;创伤性操作等医疗行为对于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作者:王凤;赖开生;安静娜;叶丽艳;罗燕萍;杨继勇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新生儿脓毒血症诊疗新研究进展

    新生儿脓毒血症(neonatal sepsis,NS)是新生儿期的危重症,发病率为1~10/1000活产儿,病死率1%~70%不等,存在区域差异及不同新生儿人群特点;NS病原菌谱呈现动态变迁,目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分离出的常见的病原菌,非B族溶血性链球菌的病原体引发的早发型NS的发生率有所上升;NS临床特点是非特异性症状及个体化临床表现,常易被漏诊和误诊;近年来NS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措施存在的新研究进展,可以为NS的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提供帮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其母亲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是防治NS需关注的高危人群;NS相关的医院感染控制方法及管理策略是未来研究重点之一;多学科研究结果需在统一的诊断标准下进行整合,持续推进临床NS诊断治疗技术的进步.

    作者:张雨;曾慧慧;胡必杰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医务人员穿工作服进餐厅就餐的辩证思考与探索

    讨论医务人员是否可以穿工作服进餐厅就餐;持不同观点的两组辩手,围绕医务人员是否可以穿工作服进餐厅展开辩论,辩论赛分破题立论、总结论点、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五个阶段完成,要求论点清晰,论据充分,引用规范、循证文献作为论据支持论点.支持者认为医务人员的工作服只是一种身份标识,规范使用及处置的工作服其感染风险极低,未调查证实,医务人员的工作服与医院获得性感染有直接关系;持反对意见者认为从国内、国际上的文献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工作服的污染情况严重,会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医疗机构应规范医务人员工作服的使用与清洗消毒要求,对于感染性因子传播风险较大的医务人员应增加清洗、消毒的频率,避免因工作服被污染而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作者:王世浩;丁韧;刘桂玉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患者病原体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患者病原体特点及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疾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于医院治疗的300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患者作为试验组,共360颗牙;另选取同期入院行正畸治疗的300例(360颗牙)且为同样牙位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照组,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患牙处样本,并加以检测分析.结果 试验组病原菌检出率为59.17%,高于对照组的12.78%(P<0.05);奈瑟菌属、棒状杆菌属、放线菌属、梭杆菌属及嗜血杆菌属感染为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与临床病原体感染存在紧密联系.

    作者:应于康;罗军;陶丹;刘佳;朱海钱;吴伟力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脊柱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9月期间于医院接受脊柱手术的626例患者,将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82例患者作为切口感染组(根据感染深度分为浅部感染患者49例和深部感染患者33例),并选取85例未出现切口感染患者作为切口未感染组,抽取同期80名体检正常人作为健康组;统计分析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分析组间血清炎性因子表达的差异.结果82例切口感染患者,感染率为13.10%;感染患者标本中共分离获得病原菌19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34株占67.68%;切口感染组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8(IL-18)、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γ(INF-γ)水平高于切口未感染组和健康组(P<0.05),切口未感染组的血清IL-6、IL-8、IL-18、PCT、ANC、hs-CRP及TNF-α高于健康组(P<0.05);浅部感染患者血清IL-6、IL-8、IL-18、PCT、INF-γ、ANC、hs-CRP、TNF-α低于深部感染患者(P<0.05).结论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在发生切口感染后患者的血清促炎症因子显著升高,且血清促炎性因子升高幅度可能与感染深度有密切关联.

    作者:王淅克;黄岩石;郑铁牛;吴迪;罗恒超;吴潇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产后盆腔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 分析产后盆腔炎(PID)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的研究,探讨产后患者盆腔炎感染特征.方法 回顾性选取在2015年3月-2016年7月期间于医院妇产科明确诊断为盆腔炎的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宫内分泌物进行菌株培养分离,并采用MicroScan walkAway-96全自动微生物菌种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统计分析PID患者的病原菌鉴定结果及耐药性.结果 112例感染患者送检的分泌物样本中共检出病原菌97株,检出率为86.61%,其中革兰阴性菌68株占70.10%,革兰阳性菌22株占22.68%,真菌7株占7.22%;大肠埃希菌对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和头孢替唑钠的耐药率较高,均>50%,对头孢克肟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均<5%;肺炎克雷伯菌对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均≥6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均>70%.结论 PID是产后女性易感染疾病,其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而美罗培南、头孢克肟及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其有明确地抑菌作用,在临床治疗产后盆腔炎患者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能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发展和降低耐药情况的产生.

    作者:李本英;赵翠红;晏敏;付传翠;魏建红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临床特点与防治措施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析、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20例;其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24例为肺部感染组,非肺部感染患者196例为非肺部感染组,患者经影像学诊断明确脑梗死发生部位,进行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评分,行实验室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总数(WBC)、血红蛋白(Hb)、急性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全血高切粘度等指标.结果非肺部感染组NIHSS评分、WBC、全血高切粘度、CRP、ESR均低于肺部感染组,Hb、Barthel高于肺部感染组(P<0.05);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痰液标本中共检出98份标本微生物,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8株占69.39%.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及多病灶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率较高,NIHSS、Barthel评分均与肺部感染风险正相关,而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所占比重更大,临床针对此类患者应早期着手监测,关注患者临床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发生风险.

    作者:傅锋;何宇平;陈燕;张伟萍;黄一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肝移植患儿医院感染相关经济损失分析

    目的 分析肝脏移植患儿因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探讨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进而减少患者的经济损失.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某综合医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符合研究条件的肝脏移植手术患儿222例为研究对象,将发生医院感染的58例患儿作为感染组,未发生感染的164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分析医院感染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结果 222例患者中5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6.13%,感染部位以血液系统、手术部位和呼吸系统为主.感染组的平均医疗费用为131605元,高于对照组,两组中位数差值为26351元(P<0.001),增加多的是西药费和化验费,分别增加6276元和6031元.感染组患儿平均住院62d,对照组患儿平均住院44d,感染组患儿较对照组患儿延长住院天数18d(P<0.001).结论 肝移植患儿术后发生医院感染会导致较大直接经济损失,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患儿的经济负担.

    作者:朱欢;范琳琳;郑敏;王小红;宋洲洋;高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对肺部感染高热患儿血清学指标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对小儿肺部感染高热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医院就诊的肺部感染致高热患儿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血清指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的57.5%;治疗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较对照组更低;治疗组患儿的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对照组更低;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在临床治疗小儿肺部感染导致的高热患儿时,有效降低了其血清IL-6和TNF-α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清;倪新强;樊晋萍;周夏芝;刘英莲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不同消毒方法对电纺组织工程支架性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消毒方法对电纺聚乳酸(PLA)支架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水接触角和扫描电镜检测经三种方法消毒后电纺PLA支架理化性能及其生物相容性,同时对比分析环氧乙烷改良法灭菌后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三种不同方法消毒后电纺PLA支架物理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环氧乙烷组支架纤维融合严重,乙醇组支架亲水性改善为明显;MTT结果表明乙醇组支架上细胞增殖能力强;环氧乙烷改良法灭菌后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有明显提高.结论 三种消毒方法均可用于电纺PLA材料的消毒,但乙醇浸泡法对电纺支架材料的组织工程学应用影响较小.

    作者:马义勇;李光然;段思腾;邱裕佳;王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综合干预策略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综合干预策略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NICU接受机械通气≥48 h的重症患儿64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1月-2015年12月于医院接受机械通气的320例患儿采取经验干预方法为对照组;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25例患儿采用综合干预措施为干预组;记录综合干预前后各项防御措施的实施情况;记录两组患儿发生VAP感染的例数,机械性通气的天数,并计算日感染率;记录两组患儿感染病原菌情况;记录两组患儿监护人对治疗结果的满意程度.结果 综合干预措施实施后,干预组手卫生依从性合格率、床头抬高合格率、吸痰操作合格率、呼吸道管理合格率和呼吸机环路清洁合格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的日感染率为11.36‰,低于对照组的33.57‰(P<0.05);干预组患儿监护人的满意度为98.15%,高于对照组的79.38%(P<0.05).结论 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机械通气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监护人的满意度.

    作者:吴金凤;姜方;王锟;张宝莲;简丹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集束化治疗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集束化治疗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于医院就诊的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共78例,将患者分为试验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试验组采用集束化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验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24 h后,试验组患者的乳酸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每h平均尿量、平均中心静脉压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d后,试验组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及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OFA)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连续治疗1个月后,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6.3%(P<0.05).结论 应用集束化治疗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可降低患者乳酸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及排尿量,降低患者死亡率,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汪增方;王公平;陈晔;金灿辉;张伟;孟元普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2013-2016年上海市86所医院I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外科I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现状.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市2013年-2016年86所不同医院I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用药类别、合理性及使用天数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13年-2016年,上海市I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分别为40.2%、35.7%、33.5%和32.6%,用药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术前用药合理比例分别为87.7%、86.8%、85.4%和89.5%,以第一代头孢和第二代头孢应用为主;术后用药时间 ≥24h的概率分别为33.7%、29.6%、27.7%、26.5%.结论 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药日趋规范,但使用类型和使用天数仍存在不合理现象,今后需加强管理促进其更加合理应用.

    作者:史庆丰;张尧;孙伟;沈燕;崔杨文;胡必杰;高晓东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泊沙康唑抗侵袭性真菌感染文献计量分析

    目的 了解泊沙康唑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临床用药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2000年1月-2017年1月在Pubmed、SCI、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关于泊沙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研究的文献,用Endnote进行整理,按照发表年份、发文量、发文期刊、文献出版来源、被引频次等对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分析,并排除无关文献.结果 终纳入文献481篇,其中中文4篇、英文477篇,其中病例分析321篇占66.7%,临床研究100篇占20.8%,回顾性分析60篇占12.5%,被引频次高的是154次.结论 泊沙康唑相对于传统抗真菌药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替代某些传统抗真菌药物用于恶性血液疾病或器官移植等免疫力低下患者预防或治疗真菌感染.

    作者:曹江;江学维;章成;梁蓓蓓;白楠;蔡芸;王睿;王瑾 刊期: 2017年第2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